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防治学总论
中医防治学总论

中医防治学总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瑞生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810100629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
《中医防治学总论》目录

一、中医防治学总论的性质与基本内容 1

(一)防治学总论的性质 1

(二)防治学总论的基本内容 1

绪论 1

二、中医防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2

(一)先秦两汉 3

(二)两晋隋唐 4

(三)宋金元 6

(四)明清 8

(五)近代以来 11

三、中医防治学的主要特点 14

(一)整体观念 14

(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5

(二)防重于治 15

(四)因势利导 16

(五)以平为期 17

养生防病篇 25

第一章 日常生活调摄 25

第一节 精神调摄 25

一、精神情志常宜安静 25

二、精神情志常宜愉快 26

第二节 起居调理 26

一、起居有常 27

二、安卧有方 27

四、房帏省慎 28

三、慎防劳伤 28

五、居处适宜 29

六、衣着合时 29

第三节 饮食调养 30

一、合理调配 30

二、饮食适时 31

三、食饮有节 31

四、食宜清淡 31

五、食时所宜 32

六、饭后保养 32

附:〔文献摘录〕 32

一、重在调补脾肾 36

第一节 药物调补原则 36

第二章 药物调补 36

二、贵在平调中和 37

三、须辨体质论补 38

第二节 防病延年方选 39

一、补肾方 39

二、健脾补气方 40

三、养阴方 40

四、补阳气方 41

五、清代宫廷保健医方选 41

附:〔文献摘录〕 42

二、舞蹈健身 44

一、劳动健身 44

第一节 常用健身运动 44

第三章 健身运动 44

三、散步健身 45

四、跑步 45

第二节 养生气功 46

一、气功功理 47

(一)气功与阴阳 47

(二)气功与经络 48

(三)气功与精、气、神 49

二、练功的三个环节 50

(一)姿势锻炼 50

(二)呼吸锻炼 52

(三)意念锻炼 53

三、炼功要领与注意事项 55

(一)练功要领 55

1.松静自然 55

2.意气相依 55

3.功法固定 56

4.循序渐进 56

(二)注意事项 56

1.功前与功后 56

2.练功过程中注意事项 56

附:〔文献摘录〕 57

第一节 四时调摄原则 59

一、根据四时寒热变化调摄人气虚实 59

第四章 四时调摄 59

二、根据四时气候特点调摄五脏 60

第二节 四时调摄方法 61

一、春季调摄 61

(一)衣着“春捂秋冻” 62

(二)预防感冒和旧病复发 62

二、夏季调摄 63

(一)注意饮食卫生 63

(二)预防疰夏和中暑 63

(三)冬病夏治 64

三、秋季调摄 64

(一)补气虚和润肺燥 64

(一)冬季进补 65

(二)预防暑湿夹厉 65

四、冬季调摄 65

(二)预防咳喘和冻疮 66

附:〔文献摘录〕 67

治则篇 71

第一章 治未病 71

第一节 未病先防 72

第二节 既病防变 72

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73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 74

三、差后的防复 74

附:〔文献摘录〕 75

第一节 治标与治本 77

第二章 治病求本 77

一、急则治其标 78

二、缓则治其本 78

三、标本兼顾 79

附:〔文献摘要〕 80

第二节 正治与反治 81

一、正治 82

(一)寒者热之 82

(二)热者寒之 82

(三)虚者补之 82

二、反治 83

(一)热因热用 83

(四)实者泻之 83

(二)寒因寒用 84

(三)塞因塞用 84

(四)通因通用 85

附:〔文献摘录〕 86

第三章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87

第一节 因时制宜 87

一、因季节气候制宜 88

二、因昼夜时辰制宜 89

第二节 因地制宜 89

一、因地区、气候制宜 90

二、因地区、生活习性制宜 91

一、年龄 92

第三节 因人制宜 92

三、职业 93

二、性别 93

四、境遇 94

五、体质 95

附:〔文献摘录〕 96

第四章 调整阴阳 98

第一节 损其偏盛 99

一、抑其阳盛 99

二、制其阴盛 99

第二节 补其偏衰 100

一、滋阴 100

三、阴阳双补 101

二、补阳 101

附:〔文献摘录〕 102

第五章 扶正与祛邪 104

第一节 扶正 104

一、要分辨虚的属性 105

二、要权衡虚的程度 105

三、要分清虚的部位 105

四、要明了虚的复杂性 105

第二节 祛邪 106

一、要分清邪的性质 106

二、要分辨病邪的所在部位 107

四、要掌握祛邪的有利时机 108

三、要权衡病邪的程度 108

五、要明了实证的复杂情况 109

第三节 扶正祛邪兼施 109

一、先攻后补 110

二、先补后攻 110

三、攻补并用 111

附:〔文献摘录〕 113

第六章 协调脏腑 115

第一节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16

一、虚则补其母 116

(一)滋水涵木法 116

(二)培土生金法 116

(一)肝旺泻心火 117

(二)肾旺泻肝 117

(三)金水相生法 117

二、实则泻其子 117

(四)益火补土法 117

(三)肺实痰壅利水 118

(四)心火旺泻脾(胃) 118

第二节 抑太过、扶不及 118

一、抑太过、扶不及的基本概念 119

二、抑太过、扶不及的具体应用 119

(一)抑木扶土法 119

(二)培土制水法 119

一、泻小肠热以清心火, 120

第三节 虚则补其脏 实则泻其腑 120

(四)泻南补北法 120

(三)佐金平木法 120

二、泻大肠以清肺热、肃肺气 121

三、补脾治胃虚 121

四、滋肺阴以润肠通便 121

五、补肾气以治膀胱失约 121

六、补肝治胆虚 121

第四节 综合协调 122

一、协调肺脾肾,以治津液代谢障碍 122

二、协调心肝脾,以治血 123

三、协调肺肝脾肾,以治气 124

附:〔文献摘录〕 125

一、益气以生血 126

第七章 调和气血 126

二、益气以摄血 127

三、理气以活血 127

四、气血双补 129

附:〔文献摘录〕 129

治法篇 131

第一章 药物内服疗法 131

第一节 解表法 131

一、祛邪角表 131

(一)辛温解表法 132

(二)辛凉解表法 132

(三)祛湿解表法 133

(四)清暑解表法 133

(六)蠲饮解表法 134

(五)理气解表法 134

(七)清宣解表法 135

(八)透疹解表法 135

二、扶正解表 136

(一)益气解表法 136

(二)养血解表法 137

(三)滋阴解表法 137

(四)助阳解表法 138

附:〔文献摘录〕 138

第二章 表里双解法 139

一、解表攻里法 139

第三节 泻下法 140

二、解表清里法 140

一、攻逐峻下 141

(一)泄热通腑法 141

(二)泻热逐饮法 142

(三)温阳通下法 143

(四)攻逐寒积法 143

(五)逐水法 143

二、润肠缓下 145

(一)润肠通便法 145

(二)益气通便法 145

(三)温润通便法 146

附:〔文献摘录〕 146

一、清气分热法 147

第四节 清热法 147

二、清营凉血法 148

三、清热解毒法 148

四、清热凉膈法 149

五、清脏腑热法 149

附:〔文献摘录〕 151

第五节 温里法 152

一、温中祛寒法 152

二、回阳救逆法 153

三、温经散寒法 153

附:〔文献摘录〕 154

第六节 和解法 154

一、和解少阳法 155

二、调和肝脾法 156

三、调和肠胃法 156

附:〔文献摘录〕 157

第七节 补益法 157

一、益气法 159

(一)益心气法 159

(二)补肺气法 160

(三)补中益气法 160

(四)补肾气法 161

二、养血法 162

(一)补养心血法 162

三、补阳法 163

(二)补肝血法 163

(一)温振心阳法 164

(二)温补脾阳法 165

(三)温振肾阳法 165

四、滋阴法 166

(一)养心阴法 166

(二)养肺阴法 167

(三)滋肾阴法 167

(四)补肝阴法 168

(五)滋液生津法 169

(六)养胃阴法 169

(一)气血双补法 170

五、气血阴阳并补法 170

(二)阴阳并补法 171

六、脏腑兼补法 172

(一)补益心脾法 172

(二)温补心肾法 173

(三)补益心肺法 173

(四)温补脾肾法 174

(五)补益肺脾法 174

(六)滋肾养肺法 175

(七)滋补肝肾法 176

附:〔文献摘录〕 176

第八节 开窍法 178

一、凉开法 178

(二)镇惊开窍法 179

(一)清心开窍法 179

二、温开法 180

(一)行气开窍法 180

(二)辟秽开窍法 180

附:〔文献摘录〕 181

第九节 固涩法 182

一、固表止汗法 182

二、敛肺止咳法 183

三、涩肠固脱法 183

四、涩精止遗法 183

五、固崩止带法 184

第十节 理气法 185

附:〔文献摘录〕 185

一、行气法 186

(一)疏肝行气法 186

(二)通阳行气法 187

(三)散寒行气法 187

二、降气法 188

(一)肃肺降逆法 188

(二)和胃降逆法 188

(三)清肝降逆法 189

附:〔文献摘录〕 190

第十一节 理血法 191

一、活血祛瘀法 191

(一)理气活血法 192

(三)温经活血法 193

(二)益气活血法 193

(四)清热活血法 194

(五)攻下瘀血法 194

二、止血法 195

(一)清热止血法 195

(二)益气止血法 196

(三)温脾止血法 196

(四)活血止血法 197

附:〔文献摘录〕 197

第十二节 祛湿法 199

二、清热利湿法 200

一、燥湿化湿法 200

三、通利水湿法 201

四、祛风除湿法 202

附:〔文献摘录〕 202

第十三节 治风法 203

一、疏风法 204

二、熄风法 204

(一)平肝熄风法 204

(二)滋阴熄风法 205

(三)养血熄风法 206

第十四节 化痰法 207

一、燥湿化痰法 207

二、化痰截疟法 208

三、宣肺化痰法 208

四、湿肺化痰法 209

五、润肺化痰法 209

六、降气化痰法 210

七、清热化痰法 210

附:〔文献摘录〕 211

第十五节 消积法 212

一、消食滞法 212

二、消结石法 213

三、消瘿瘰法 213

四、消症瘕法 214

附:〔文献摘录〕 215

第十六节 驱虫法 215

一、安蛔驱蛔法 216

二、驱绦虫法 217

三、驱钩虫法 217

四、杀虫消积法 218

附:〔文献摘录〕 219

第十七节 涌吐法 219

一、涌吐祛痰法 220

二、涌吐祛食法 221

附:〔文献摘录〕 221

第二章 针刺疗法 223

一、毫针疗法 223

二、三棱针疗法 225

三、皮肤针疗法 226

四、耳针疗法 227

五、头针疗法 228

六、水针疗法 229

七、电针疗法 230

第三章 灸法(附:熏法、熨法) 232

一、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232

(一)艾炷灸 232

(二)艾条灸 233

(三)温针灸 234

(四)温筒灸 234

(五)天炙 234

二、灸法的作用及其适应证候 235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235

附: 236

一、熏法 236

二、熨法 237

第四章 推拿疗法(附:理伤手法) 238

一、成人推拿 238

二、小儿推拿 240

一、手法的分类与应用 242

(一)正骨手法 242

附:理伤手法 242

(二)理筋手法 243

二、手法的注意事项 244

附:〔文献摘录〕 245

第五章 气功疗法 246

一、调身 246

二、调息 248

三、调心 249

附:〔常用功法选介〕 252

一、膏药法 259

二、油膏法 259

第六章 敷贴疗法 259

三、箍围法 260

四、掺药法 261

第七章 拔罐疗法 265

一、罐的种类 265

二、拔罐的方法 266

三、拔罐法的临床运用 267

四、适应范围 268

五、注意事项 268

第八章 常用手术疗法(附:引流法、棉垫法、浸渍法) 270

一、切开法 270

二、烙法 271

三、砭镰法 272

四、挂线法 273

五、结扎法 273

六、割治疗法 274

七、穴位穿线、埋线法 275

附一:引流法 276

附二:棉垫法 277

附三:浸渍法 278

方剂索引 279

附:〔文献摘录〕 3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