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文轸主编(西安交通大学)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60510280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理论上论述了固体表面的晶体构造、理化特点及表面强度等问题,对表面工程10大类表面技术进行了论证和说明,介绍了表面工程中常用的一些分析和测试方法。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1

1-1-1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意义 1

1-1-2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目的和作用 4

1-2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分类 5

1-2-1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概况 5

1-2-2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7

思考题 8

第2章 表面物理化学基础 9

2-1 表面晶体学基础 9

2-1-1 表面原子的点阵 9

2-1-2 表面原子重组机理 11

2-1-3 几种重要材料的表面晶体结构 13

2-2 表面能与表面张力 14

2-2-1 表面能概念 14

2-2-2 液体的表面张力σ 15

2-2-3 表面自由能 17

2-2-4 固体的表面张力及表面能 18

2-3 固体表面结构 21

2-3-1 不同晶面的表面能 21

2-3-2 晶体的平衡形状 22

2-3-3 表面结构的小面化 23

2-3-4 表面缺陷 24

2-3-5 金属表面的特点 25

2-4-1 润湿现象及润湿角 26

2-4 固体表面的润湿 26

2-4-2 内聚功(Wc)和粘附功(Wa) 28

2-4-3 铺展系数 28

2-4-4 润湿理论的应用 29

2-4-5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29

2-4-6 气泡最大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 31

2-5 Kelvin公式及其应用 33

2-5-1 饱和蒸气压与液面曲率半径的关系--Kelvin公式 33

2-5-2 微小固体颗粒的特性 35

2-5-3 介安状态 36

2-6-1 吸附现象及其基本分类 38

2-6 表面吸附热力学及表面力 38

2-6-2 吸附活化能 40

2-6-3 吸附热力学 41

2-6-4 表面吸附力 42

2-6-5 表面化合物 46

2-7 固体表面的吸附理论 46

2-7-1 吸附曲线 46

2-7-2 几种吸附理论 47

2-8 液体表面和固体表面对溶液的吸附 50

2-8-1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50

2-8-2 表面活性物质与表面非活性物质 51

2-8-3 液体表面吸附的Gibbs等温方程式 51

2-8-4 固体对液体的吸附 52

2-8-5 固体表面之间的吸附 54

2-9 表面原子的扩散 55

2-9-1 晶体表面缺陷的动能学 55

2-9-2 随机行走(Random Walk)理论 57

2-9-3 宏观扩散的扩散系数 57

2-9-4 表面扩散定律 58

2-9-5 表面的自扩散和多相扩散 59

2-9-6 表面向体内的扩散 60

思考题 63

3-1 扭转件的表面强度 65

3-1-1 扭转时剪应力沿截面的分布 65

第3章 表面强度 65

3-1-2 表面强化层 66

3-1-3 表面的最大抗扭强度 67

3-2 弯曲件的表面强度 68

3-2-1 弯曲时应力沿截面的分布 68

3-2-2 弯曲件的表面强化 69

3-3 疲劳载荷下的表面强度 71

3-3-1 疲劳裂纹萌生于表面 71

3-3-2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72

3-4 表面膜层的应力 74

3-4-1 薄膜应力的起因 74

3-4-2 沉积工艺对应力的影响 75

3-5-1 Ребингер效应 77

3-5 表面活性介质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77

3-5-2 影响Ребингер效应的因素 78

3-5-3 Ребингер效应中的断裂理论 79

3-5-4 Реσингер效应的利用及防止 79

3-6 表面抗磨强度 80

3-6-1 磨损概念 80

3-6-2 固体表面接触的基本理论 81

3-6-3 磨损的机制 84

3-6-4 耐磨设计与表面强化 85

3-7 表面抗腐蚀强度 87

3-7-1 腐蚀的起因 87

3-7-2 腐蚀的分类 87

3-7-3 腐蚀速率 89

3-7-4 电位-pH图 90

3-7-5 金属的钝化及表面膜 91

3-7-6 控制腐蚀的途径 94

思考题 94

第4章 热渗镀 96

4-1 概述 96

4-2 热渗镀原理 99

4-2-1 热渗镀的基本过程 99

4-2-2 渗层的形成条件 100

4-2-3 渗层的形成及特点 103

4-2-4 热渗镀速率 104

4-3-2 影响涂层厚度的因素 106

4-3-3 镀层性能 106

4-3 TRD渗镀法 106

4-3-1 处理方法 106

4-3-4 TRD处理的应用及PVD和CVD镀层性能的比较 107

4-4 热浸镀 108

4-4-1 热镀锌 108

4-4-2 热渗镀铝 109

4-5 渗金属 111

4-5-1 渗铬 111

4-5-2 渗硼 114

4-5-3 渗其它元素 115

4-5-4 多元共渗 117

4-6-1 概述 118

4-6 离子轰击渗镀原理 118

4-6-2 气体的放电过程 119

4-6-3 气体放电方式及其伏安特性曲线 120

4-6-4 辉光放电的光区和有关特性曲线 122

4-6-5 阴极溅射 124

4-6-6 辉光放电中的化学反应 125

4-7 离子氮化 125

4-7-1 离子氮化机理 126

4-7-2 离子氮化装置 126

4-7-3 主要工艺参数对氮化层组织的影响 126

4-7-4 钢离子氮化后的性能 127

4-7-6 离子氮化的应用 128

4-7-5 离子氮化与其它氮化方法的比较 128

4-8 离子渗碳 129

4-8-1 离子渗碳原理 129

4-8-2 等离子渗碳的特点 130

4-8-3 等离子渗碳的应用 131

思考题 133

第5章 热喷涂 134

5-1 概述 134

5-1-1 热喷涂方法的分类 134

5-1-2 热喷涂技术的特点 135

5-1-3 热喷涂技术与其它表面技术的比较 136

5-1-4 热喷涂技术的发展 136

5-1-5 各种热喷涂方法比较 137

5-2 热喷涂的一般原理 139

5-2-1 粒子流的特点 139

5-2-2 涂层的形成 140

5-2-3 喷涂粒子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140

5-3 火焰喷涂 142

5-3-1 线材火焰喷涂 142

5-3-2 粉末火焰喷涂 143

5-3-3 基体表面预处理 144

5-3-4 火焰喷涂的应用 145

5-4 等离子喷涂 146

5-4-1 等离子的形成及其特点 146

5-4-2 等离子弧喷涂原理 147

5-4-3 等离子喷涂设备 147

5-4-4 等离子喷涂工艺 149

5-4-5 等离子喷涂的应用 150

5-4-6 等离子喷涂法的新进 150

5-5 爆炸喷涂和超音速喷涂 151

5-5-1 爆炸喷涂 151

5-5-2 超音速喷涂 152

5-6 热喷涂用材 155

5-6-1 金属、合金及陶瓷喷涂线材 155

5-6-2 非复合型热喷涂用粉末 157

5-6-3 复合型热喷涂用粉末 159

5-7 热喷涂涂层的特性 161

5-7-1 热喷涂涂层的基本特点 161

5-7-2 防锈防蚀性能 163

5-7-3 耐磨性能 164

5-7-4 耐高温性能 164

5-7-5 热喷涂涂层的改质 165

5-8 涂层设计 165

5-8-1 喷涂工艺的选择原则 166

5-8-2 根据使用条件设计热喷涂层 166

5-8-3 喷涂材料的选择原则 169

思考题 170

第6章 堆焊 171

6-1 概述 171

6-1-1 堆焊概念 171

6-1-2 堆焊金属组织的一般规律 172

6-2-1 熔合区的形成与结构 173

6-2 异种金属熔焊(堆焊)理论 173

6-2-2 扩散过渡层的产生 174

6-2-3 碳化物形成元素对扩散层的影响 176

6-2-4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对扩散层的影响 176

6-2-5 液相合金元素同固相中的扩散 177

6-3 手工电弧堆焊 177

6-3-1 手工电弧堆焊工艺 177

6-3-2 堆焊材料 177

6-3-3 堆焊材料的选择 180

6-3-4 手工堆焊的几个要点 182

6-4-3 埋弧自动堆焊用材 183

6-4-2 埋弧自动堆焊设备 183

6-4-1 埋弧自动堆焊原理 183

6-4 埋弧自动堆焊 183

6-4-4 埋弧自动堆焊工艺规范 184

6-5 振动电弧堆焊 184

6-5-1 振动电弧堆焊基本原理 184

6-5-2 振动电弧堆焊主要设备 185

6-5-3 振动电弧堆焊工艺规范 185

6-6 等离子喷焊与氧乙炔粉末喷焊 186

6-6-1 等离子喷焊 186

6-6-2 氧-乙炔火焰金属粉末喷焊 188

6-7 其它堆焊方法 188

6-7-1 气体保护堆焊法的特点 188

6-7-2 电渣堆焊 189

思考题 189

7-1 概述 190

第7章 电镀 190

7-2 电沉积的基本原理 191

7-2-1 电镀溶液 192

7-2-2 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193

7-2-3 金属离子的放电位置 195

7-3 金属的电结晶 196

7-3-1 过电位在电结晶中的意义 196

7-3-2 电极反应与极化 196

7-3-3 形核理论 198

7-4-1 镀液的影响 199

7-4 影响电镀层质量的基本因素 199

7-3-5 镀层的组织结构 199

7-3-4 螺旋位错生长理论 199

7-4-2 电镀规范的影响 200

7-4-3 pH值及析氢的影响 200

7-4-4 基体金属对镀层的影响 200

7-4-5 前处理的影响 201

7-5 合金电镀 201

7-5-1 电镀合金的特点 201

7-5-2 合金电镀原理 201

7-5-3 合金共沉积的类型 202

7-5-4 阴极极化曲线在合金共沉积理论中的作用 203

7-6 复合镀 204

7-6-1 复合镀层的沉积机理 204

7-5-5 电镀合金的阳极 204

7-6-2 复合镀的条件 205

7-6-3 复合镀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205

7-7 电刷镀 206

7-7-1 电刷镀的原理与特点 206

7-7-2 刷镀电源 207

7-7-3 刷镀溶液 207

7-7-4 刷镀工艺简介 208

7-7-5 刷镀技术的应用 208

思考题 209

8-1-2 化学镀的条件 210

8-1-1 离子还原的电子来源 210

8-1 概述 210

第8章 化学镀 210

8-1-3 化学镀的特点 211

8-2 化学镀镍 211

8-2-1 化学镀镍原理 212

8-2-2 化学镀镍工艺 214

8-2-3 化学镀镍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217

8-2-4 化学镀镍合金技术的发展前景 220

8-3 化学镀铜 221

8-3-1 化学镀铜原理 221

8-3-2 化学镀铜工艺 223

思考题 225

9-1 概述 226

9-1-1 转化膜形成的基本方式 226

第9章 化学转化膜 226

9-1-2 转化膜的基本用途 227

9-1-3 转化膜技术的发展动向 227

9-2 化学成膜的基础理论 227

9-2-1 磷酸盐膜化学反应机理 227

9-2-2 铬酸盐膜化学反应机理 232

9-2-3 草酸盐膜化学反应机理 233

9-2-4 化学氧化机理 233

9-3 铝的电化学氧化理论 234

9-3-1 一般原理 234

9-3-2 铝上阳极氧化膜的形成 235

9-3-3 氧化膜的微观结构 236

9-4-1 假转化型磷化(成膜溶液的磷化) 237

9-4 磷化膜 237

9-4-2 转化型磷化(非成膜型溶液的磷化) 242

9-5 铬酸盐膜 242

9-5-1 铬酸盐膜成膜工艺 243

9-5-2 铬酸盐膜的性质 244

9-6 铝的阳极氧化工艺及性质 246

9-6-1 铝的阳极氧化工艺 246

9-6-2 铝的阳极氧化膜的性质 248

9-7 化学氧化与草酸盐钝化 249

9-7-1 化学氧化 249

9-7-2 草酸盐钝化 251

9-8-2 溶胶-凝胶工艺 252

9-8-1 概述 252

9-8 溶胶-凝胶成膜 252

9-8-3 溶胶-凝胶膜的应用 255

思考题 256

第10章 金属表面彩色化 257

10-1 金属表面着色机理 257

10-1-1 电解发色法 257

10-1-2 涂料浸渍着色法 259

10-1-3 电解着色法(二步法) 259

10-2 铝和铝合金的着色 261

10-2-1 电解发色工艺 262

10-2-2 氧化膜染色工艺 262

10-2-4 采用周期换向电流所得的铝氧化层的特殊着色法 263

10-2-3 电解着色工艺 263

10-3 铬酸盐及磷酸盐钝化膜的彩色 264

10-3-1 铬酸盐膜的彩色 264

10-3-2 磷化膜的彩色 265

10-4 化学法生成彩色氧化膜 266

10-4-1 化学彩色氧化膜工艺 266

10-4-2 不锈钢的化学彩色 267

10-4-3 铜的化学彩色氧化膜 267

思考题 267

第11章 涂料及涂装 269

11-1 概述 269

11-1-1 涂料及其进步 269

11-1-2 涂料的性能及特点 269

11-1-3 涂料的基本组成 270

11-1-4 涂料的分类 271

11-2 高分子涂料成膜机理 272

11-2-1 涂膜形成的物理化学变化 272

11-2-2 非交联型成膜 273

11-2-3 交联型成膜 275

11-3 涂膜防护机理 277

11-3-1 涂膜对介质的屏蔽作用 277

11-3-2 电解质对涂膜的渗透 278

11-3-3 防锈颜色的防蚀机理 279

11-3-4 涂膜的综合防蚀作用 280

11-3-5 涂膜的破坏 280

11-4-1 一般涂料 282

11-4 涂料品种简介 282

11-4-2 水性涂料 284

11-4-3 粉末涂料 285

11-4-4 元素有机聚合物涂料 286

11-4-5 橡胶涂料 287

11-4-6 特殊用途的涂料 288

11-5 涂装方法简介 290

11-5-1 一般涂装方法 290

11-5-2 静电涂装法 291

11-5-3 电泳涂装法 292

11-5-4 粉末静电喷涂法 293

11-5-5 其它粉末涂覆法 294

思考题 294

12-1 概述 295

第12章 气相沉积 295

12-2-1 气相沉积的基本过程 297

12-2-2 蒸发镀膜 297

12-2 物理气相沉积(PVD) 297

12-2-3 溅射镀膜 300

12-2-4 离子镀膜 305

12-3 化学气相沉积(CVD) 309

12-3-1 CVD的化学反应和特点 309

12-3-2 CVD的方法 310

12-3-3 CVD的应用 311

12-3-4 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 312

12-3-5 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PCVD) 312

12-4 PVD和CVD两种工艺的对比 313

12-3-6 激光化学气相沉积(LCVD) 313

12-5 膜/基体系的选择 314

12-5-1 硬质膜的选材 314

12-5-2 硬质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316

思考题 316

第13章 高能束表面改性 317

13-1 概述 317

13-2 激光束与材料表面的交互作用 318

13-2-1 激光器的种类 318

13-2-2 激光束与金属的交互作用 318

13-2-3 激光加工的种类 320

13-3-1 激光相变硬化中的几个问题 321

13-3 激光相变硬化 321

13-3-2 激光相变硬化的特点 322

13-3-3 激光相变硬化的效果 323

13-3-4 激光相变硬化的实际应用 323

13-3-5 激光熔化淬火 324

13-3-6 激光非晶化 324

13-3-7 激光退火 325

13-3-8 激光冲击硬化 325

13-4 激光表面合金化与激光熔覆 325

13-4-1 激光表面合金化 325

13-4-2 表面激光熔覆 328

13-5-1 注入离子的产生 329

13-5 离子注入基本原理与特点 329

13-5-2 注入元素的浓度分布 330

13-5-3 离子注入改性的一般机理 331

13-5-4 离子注入的极限浓度 332

13-6 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 333

13-6-1 离子注入技术的优缺点 333

13-6-2 用离子注入改变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333

13-6-3 离子注入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335

13-6-4 离子注入在腐蚀工程中的应用 335

13-6-5 离子注入--研究合金基础理论的工具 336

13-6-6 离子注入发展动向 336

13-7-1 电子束对材料表面的作用 337

13-7-2 电子束加热和冷却 337

13-7 电子束技术 337

13-7-3 电子束表面改性 338

思考题 339

第14章 表面分析与测试 340

14-1 表面分析 340

14-1-1 表面分析的一般概念 340

14-1-2 表面分析方法概述 340

14-1-3 探针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 342

14-1-4 表面成分分析技术 343

14-1-5 表面结构分析技术 347

14-2 表面机械性能测试 348

14-2-1 表面硬度的测试 348

14-2-2 结合强度的测试 349

14-2-3 膜层残余应力的测量 351

14-2-4 耐磨性能试验 353

14-2-5 膜层脆性测试法 354

14-3 表面物理性能测试 355

14-3-1 表面粗糙度的测试 355

14-3-2 膜厚的测试 356

14-3-3 耐热性能测试 358

14-3-4 绝缘性能测试 358

14-4 表面化学性能测试 359

14-4-1 孔隙度测试 359

14-4-2 耐腐蚀性能测试 360

思考题 3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