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营养学
临床营养学

临床营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景范,邵继智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32314782
  • 页数:778 页
图书介绍:
《临床营养学》目录

1 热能 汪济民 1

1.1 前言 1

1.2 人体热能代谢的测定 1

第一篇 营养概论 1

1.3 人体的能量平衡 4

1.3.1 供给人体能量的营养素 4

1.3.2 基础代谢 4

1.3.3 劳动代谢 6

1.3.4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8

1.4 人体的热能需要量 8

1.4.1 热能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8

1.4.2 不同职业的热能需要量 9

1.4.3 影响热能需要量的其他因素 10

1.4.4 热能代谢状况的评价 11

1.5.1 体重的维持 12

1.5 临床病人热能需要量问题 12

1.5.2 氮代谢与能量供给的关系 13

1.5.3 临床病人能量需要的计算 13

2 蛋白质 王恩美 17

2.1 引言 17

2.2 蛋白质的生化 17

2.2.1 蛋白质的化学 17

2.2.2 游离氧基酸代谢库 20

2.2.3 氨基酸转变为生理活性物质 20

2.2.4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周转 21

2.2.5 氨基酸的降解 22

2.3 蛋白质的生理功用 23

2.4 膳食蛋白质的利用 24

2.4.1 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24

2.4.3 血液氨基酸浓度的调节 25

2.4.2 肝脏的作用 25

2.4.4 骨胳肌的作用 26

2.4.5 氮平衡 27

2.5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 27

2.5.1 蛋白质的需要量和供给量 28

2.5.2 必需氨基酸需要量 29

2.5.3 影响蛋白质需要量的因素 30

2.6 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 30

2.6.1 上臂肌围和上臂肌区 30

2.6.2 血清蛋白 31

2.6.3 血清氨基酸比值 32

2.6.4 尿肌酸酐 32

2.6.5 尿肌酸酐/身高指数 32

2.6.6 发根的生化和形态检查 32

2.7.2 常用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33

2.7.1 食物氮的存在形式 33

2.7 食物蛋白质 33

2.7.3 膳食蛋白质的质量评价 34

2.7.4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36

2.7.5 加工对食物蛋白营养价值的影响 37

3 脂类 孙明堂 39

3.1 脂类的种类和理化性质 39

3.1.1 脂类的种类 39

3.1.2 脂类的理化性质 42

3.2 脂类的生理功用 45

3.2.1 必需脂肪酸的功用 45

3.2.2 脂肪的功用 45

3.2.3 磷脂的功用 46

3.2.4 胆固醇的功用 47

3.3 脂类的生化代谢 47

3.3.1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47

3.3.3 胆固醇的消化和吸收 48

3.3.2 磷脂的消化和吸收 48

3.3.4 脂肪的合成 49

3.3.5 磷脂的合成 49

3.3.6 胆固醇的代放射 50

3.3.7 脂蛋白的代谢 51

3.4 食物中的脂类及其营养评价 54

3.4.1 食物中脂类的来源 54

3.4.2 脂类的营养价值 55

3.4.3 食用油脂在烹调中的作用 56

3.5 脂类的供给量 57

4 碳水化物 吕溢 59

4.1 碳水化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59

4.1.1 碳水化物的分类 59

4.1.2 碳水化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60

4.1.3 碳水化物的物理性质 65

4.2 碳水化物的生化代放射 65

4.2.1 消化吸收 65

4.2.2 中间代谢概述 66

4.2.3 三大营养素代谢的关系 69

4.3 碳水化物的生理功用 70

4.3.1 供给能量 70

4.3.2 构成细胞和组织 71

4.3.3 传递信息 72

4.3.4 起润滑作用 74

4.3.5 保护蛋白质不被蛋白酶消化 74

4.3.6 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 74

4.3.11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用 75

4.3.10 作为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前体 75

4.4.1 糖尿病 75

4.4 膳食纤维和一些疾病的关系 75

4.3.9 起解毒作用 75

4.3.8 保证脂肪的充分氧化 75

4.3.7 起蛋白质节省作用 75

4.4.2 缺血性心脏病 76

4.4.3 胆石病 76

4.4.4 便秘和刺激性肠综合征 76

4.4.5 憩室病 76

4.4.6 大肠癌 76

4.4.7 龋齿和牙周病 77

4.4.8 痔和其他肛门疾病 77

4.4.9 膳食纤维对无机离子吸收的影响 77

4.5 膳食中碳水化物的来源 78

5 维生素 周德勤 80

5.1 前言 80

5.2.1 维生素A及其前体胡萝卜素的结构与性质 81

5.2 维生素A 81

5.2.2 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的代谢 82

5.2.3 生理功能 86

5.2.4 来源 88

5.2.5 需要量的研究 88

5.2.6 临床应用 89

5.3 维生素D 90

5.3.1 结构与性质 90

5.3.2 代谢 91

5.3.3 生理功用 92

5.3.4 需要量 93

5.3.5 来源 94

5.3.6 临床应用及大剂量的毒性 94

5.4 维生素E 95

5.4.1 维生素E的结构与性质 95

5.4.2 代谢 96

5.4.3 生理功用 96

5.4.4 来源 98

5.4.5 需要量 99

5.4.6 临床应用及大剂量的毒性 100

5.5 维生素K 101

5.5.1 结构与性质 101

5.5.2 代谢 102

5.5.3 生理功用 102

5.5.4 来源 103

5.5.5 需要量 103

5.5.6 临床应用 104

5.6 维生素B1 104

5.6.1 结构与性质 104

5.6.2 代谢 105

5.6.3 生理功能 105

5.6.5 需要量 107

5.6.4 来源 107

5.6.6 临床应用 108

5.7 维生素B2 108

5.7.1 结构与性质 108

5.7.2 代谢 108

5.7.3 生理功能 110

5.7.4 来源 112

5.7.5 需要量 112

5.8 尼克酸 113

5.8.1 结构与性质 113

5.8.2 代谢 113

5.8.3 生理功能 113

5.8.4 来源 116

5.9.2 代谢 117

5.9.1 结构与性质 117

5.8.5 需要量用临床应用 117

5.9 维生素B6 117

5.9.3 生理功能 119

5.9.4 来源 119

5.9.5 需要量 120

5.10 叶酸 123

5.10.1 结构与性质 123

5.10.2 代谢 123

5.10.3 生理功能 124

5.10.4 来源 125

5.10.5 需要量 125

5.11 维生素B12 125

5.11.1 结构与性质 125

5.11.2 代谢 127

5.11.3 生理功能 127

5.11.5 需要量 128

5.11.4 来源 128

5.12 维生素C 129

5.12.1 结构与性质 129

5.12.2 代谢 129

5.12.3 生理功能 129

5.12.4 来源 131

5.12.5 需要量及大剂量的副作用 132

5.13 泛酸与生物素 132

5.13.1 泛酸 132

5.13.2 生物素 133

6 无机盐 蒋幼和 135

6.1 前言 135

6.2 钙和磷 135

6.2.1 钙 135

6.2.2 磷 142

6.3.1 体内的分布 145

6.3 镁 145

6.3.2 生理功用 146

6.3.3 吸收和排泄 147

6.3.4 缺乏或过多 148

6.3.5 需要量 149

6.4 钠 149

6.4.1 体内的分布 149

6.4.2 生理功用 149

6.4.3 钠的代谢 150

6.4.4 缺乏或过多 151

6.5 氯 152

6.5.1 体内的分布 152

6.5.2 生理功用 152

6.5.3 吸收和排泄 153

6.5.4 缺乏和过多 153

6.6.3 钾的代谢 154

6.6.2 生理功用 154

6.6 钾 154

6.6.1 体内的分布 154

6.6.4 缺乏或过多 158

7 微量元素 王德恺 161

7.1 引言 161

7.2 碘 162

7.2.1 碘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162

7.2.2 碘的生理功用 162

7.2.3 碘的需要量和来源 163

7.2.4 碘缺乏 164

7.2.5 碘过量 164

7.3 铁 165

7.3.1 人体内铁的含量、分布和功用 165

7.3.2 铁的吸收 165

7.3.3 铁在体内的运输 166

7.3.4 铁的利用、储存和排出 167

7.3.5 需要量和来源 168

7.3.6 铁缺乏和铁中毒 169

7.4 铜 170

7.4.1 铜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171

7.4.2 铜的生理功用 171

7.4.3 铜的需要量和来源 172

7.4.4 铜缺乏病、先天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和铜中毒 172

7.4.5 一些疾病中的铜代谢异常 174

7.5 锌 174

7.5.1 锌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174

7.5.2 锌的生理功用 175

7.5.3 锌的需要量和来源 176

7.5.4 锌缺乏和锌中毒 177

7.6 硒 178

7.5.5 各种疾病中人体锌代谢和锌酶活力的改变 178

7.6.1 硒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179

7.6.2 硒的生理功用 179

7.6.3 硒的需要量和来源 180

7.6.4 硒缺乏病和硒中毒 181

7.7 氟 182

7.7.1 氟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182

7.7.2 氟的生理作用和缺氟对人体的影响 182

7.7.3 氟的需要量和来源 183

7.7.4 氟过量的毒性作用 183

7.8 钴 183

7.9 铬 184

7.9.1 人体内铬的含量、分布和代谢 184

7.9.2 铬的生理作用 184

7.9.3 铬的需要量和来源 184

7.10.3 需要量和来源 185

7.10.2 锰的生理、营养功能和锰缺乏 185

7.9.4 铬缺乏 185

7.10.1 人体内锰的含量、分布和代谢 185

7.10 锰 185

7.11 钼 186

7.12 其它必需微量元素 186

7.12.1 镍 187

7.12.2 钒 187

7.12.3 硅 187

7.12.4 锡 187

8 健康人营养 何志谦 189

8.1 成年人营养素的需要 189

8.2 婴幼儿营养 192

8.2.1 婴幼儿生理特点 192

8.2.2 婴幼儿营养素的需要 193

8.2.4 人乳与牛乳的比较 194

8.2.3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194

8.2.5 婴儿辅助食品 197

8.2.6 人工喂养 197

8.2.7 早产儿的营养素需要 198

8.3 儿童营养 199

8.3.1 儿童的生理特点 199

8.3.2 儿童的营养素需要 199

8.3.3 儿童的合理膳食原则 200

8.4 孕妇、乳母营养 200

8.4.1 妊娠期的物理特点 200

8.4.2 妊娠各期的营养需要 202

8.4.3 哺乳期生理上的改变 203

8.4.4 乳母的营养需要 204

8.5 老年人营养 206

8.5.1 老年人机体的改变 206

8.5.2 老年人的营养素需要 207

8.5.3 老年人的膳食 208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212

9 引言 顾景范 212

9.1 营养缺乏病的原因 212

9.2 营养缺乏病的表现 214

9.3 营养缺乏病的诊断 215

9.4 营养缺乏病的治疗通则 220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王佩纲 221

10.1 前言 221

10.2 流行病学 221

10.3 病因学 222

10.3.1 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22

10.3.2 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22

10.4 病理生理学 222

10.4.1 蛋白质和氨基酸 223

10.4.2 碳水化物代谢 224

10.4.3 脂类代谢 225

10.4.4 能量代谢 225

10.4.5 体液和矿物质 227

10.4.6 内分泌腺 228

10.4.7 胃肠、心、肾功能 228

10.5 临床表现 229

10.6 诊断 231

10.6.1 病史 231

10.6.2 临床症状 232

10.6.3 人体测量 232

10.6.4 形态学评价 233

10.6.5 生物化学检查 234

10.6.6 综合诊断 235

10.7.1 急救期的治疗 236

10.7 治疗 236

10.7.2 恢复期的治疗 238

10.7.3 并发症的治疗 239

10.7.4 治疗期中身体恢复的表现 239

10.8 预后 239

10.9 预防 240

10.9.1 供应合理的营养 240

10.9.2 注意卫生 240

10.9.3 早期治疗 240

11 维生素A缺乏病 陈仁惇 242

11.1 病因学 242

11.1.1 原发病 242

11.1.2 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 242

11.2.1 皮肤 243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243

11.1.3 影响储藏、利用与排泄的因素 243

11.2.2 眼部 244

11.2.3 呼吸系统 244

11.2.4 骨骺和神经系统 244

11.2.5 生长和发育 244

11.2.6 泌尿与生殖系统 244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245

11.3.1 生化诊断 245

11.3.2 生理或功能评价诊断方法 246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247

11.5 治疗 247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248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248

11.8.1 实验动物的研究观察 249

11.8.2 人体中锌-维生素A的相互作用 249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249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251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刘继鹏 252

12.1 前言 252

12.2 化学、生物化学及病因 252

12.2.1 化学 252

12.2.2 生物化学 253

12.2.3 病因学 254

12.3 病理与病理生物学 254

12.3.1 脚气病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基础 254

12.3.2 与硫胺素缺乏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255

12.4 症状 257

12.4.1 成人脚气病的症状 257

12.5.3 实验室检验 258

12.5.2 临床特点 258

12.5.1 病史 258

12.5 诊断及营养评价,鉴别诊断 258

12.4.2 婴儿脚气病的症状 258

12.6 治疗 260

12.6.1 脚气病的治疗 260

12.6.2 与硫胺素有关疾病的治疗 260

12.6.3 硫胺素衍生物的应用 260

12.7 预防 261

12.8 临床应用 261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杨家驹 262

13.1 病因 262

13.2 生理功能与病理生理 263

13.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64

13.4 诊断 265

13.5 治疗与预防 267

14.1 历史 268

14.2 病因 268

14 癞皮病 陈学存 268

14.3 代谢途径 270

14.4 病理 271

14.5 临床表现 271

14.6 实验室检查 272

14.7 治疗 272

14.8 预防途径 273

15 维生素C缺乏病 赵法伋 275

15.1 病因学和分布 275

15.2 生物化学及病理学 276

15.3 临床表现 278

15.4 诊断 279

15.5 治疗 281

15.6 预防 281

15.7.2 炎症 282

15.7.1 动脉硬化 282

15.7 维生素C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282

15.7.3 癌 283

15.7.4 其他疾患及药物和维生素C 283

16 维生素D缺乏病 于志深 285

16.1 历史 285

16.4.1 佝偻病 285

16.2 发病情况和病因 287

16.2.1 发病情况 287

16.2.2 病因 287

16.3 发病机理和病理 291

16.3.1 维生素D缺乏对肠钙、磷吸收的影响 292

16.3.2 维生素D缺乏对肾脏的影响 292

16.3.3 维生素D缺乏对骨的影响 293

16.4 临床表现 295

16.5 诊断 296

16.4.2 骨软化症 296

16.6.1 预防措施 299

16.6 防治 299

16.6.2 治疗 300

16.7 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 301

16.7.1 肝病 302

16.7.2 抗惊厥药物治疗导致的骨质变化 302

16.7.3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303

16.7.4 肾病 303

16.7.5 多发性肾近曲细管功能不全 304

16.7.6 糖尿病 304

16.7.7 遗传性原发低磷血症 305

16.7.8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305

16.7.9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 306

16.7.10 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 306

16.7.13 二磷酸盐 307

16.7.14 慢性镉中毒和锶中毒 307

16.7.11 骨质疏松 307

16.7.12 间质瘤 307

16.7.15 激素 308

16.8 维生素D的毒性和维生素D过多症 308

17 营养性贫血 马伴吟 311

17.1 缺铁性贫血 311

17.1.1 病因 311

17.1.2 发病机理 314

17.1.3 临床表现 315

17.1.4 实验室检查 315

17.1.5 诊断 316

17.1.6 治疗 317

17.1.7 预防 318

17.1.8 铁强化食品 319

17.2.1 病因 320

17.2.2 发病机理 320

17.2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盆血 320

17.2.3 临床表现 321

17.2.4 实验室检查 322

17.2.5 诊断 322

17.2.6 治疗 323

17.2.7 预防 323

17.3 微量元素、矿物质与贫血 323

17.3.1 缺铜性盆血 323

17.3.2 钴与贫血 325

17.3.3 其他微量元素与贫血 325

17.4.1 维生素C缺乏 326

17.4.3 其他维生素缺乏与贫血 326

17.4.2 维生素E缺乏 326

17.4 维生素缺乏与贫血 326

17.3.4 矿物质与贫血 326

17.5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与贫血 327

18 锌缺乏 郭迪 329

18.1 前言 329

18.1.1 锌的吸收与排泄 329

18.1.2 锌的生理 329

18.2 缺锌的原因 330

18.2.1 摄入不足 330

18.2.2 吸收障碍 331

18.2.3 丢失增加 331

18.3 临床 331

18.3.1 发病机理 331

18.3.2 临床表现 332

18.3.3 肠病性肢端皮炎 334

18.4.2 诊断缺锌的实验室指标 335

18.4 诊断 335

18.4.1 临床诊断 335

18.5 治疗 338

18.5.1 给锌途径 338

18.5.2 AE的治疗 339

18.6 预防 339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马泰 341

19.1 前言 341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342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343

19.3.1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历 343

19.3.2 地甲肿的发病机理 345

19.3.3 地克病的发病机理 346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347

19.4.1 地甲肿的临床表现 347

19.4.2 地克病的临床表现 348

19.4.3 地克病的诊断 349

19.4.4 类克汀病 350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351

19.6 结语 353

19.7 碘过多病 353

19.7.1 高碘甲状腺肿或称碘致甲状腺肿 353

19.7.2 碘致甲亢 354

19.7.3 甲状腺功能低下 354

19.7.4 桥本甲状腺炎 354

19.7.5 甲状腺癌 355

19.7.6 碘过敏和碘中毒 355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355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355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和治疗 356

20.1 引言 358

20 缺硒与克山病 杨光圻 葛可佑 358

20.2.1 克山病区的低硒状态 359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359

20.2.2 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效果观察 361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362

20.3.1 地区性 362

20.3.2 人群多发 362

20.3.3 年度及季节多发 363

20.4 克山病的病因 364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365

20.5.1 心脏的大体改变 365

20.5.2 心脏的组织病理改变 365

20.5.3 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 365

20.5.4 其他脏器组织的病变 365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365

20.6.1 急型克山病 365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66

20.6.4 潜在型克山病 366

20.6.2 亚急型克山病 366

20.6.3 慢型克山病 366

20.8 克山病的治疗 367

20.9 克山病的预防 367

20.9.1 综合预防措施 367

20.9.2 硒预防 368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庞文贞 370

21.1 必需脂肪酸的定义与功能 370

21.2 必需脂肪酸缺乏的病因 372

21.3 症状 372

21.4 诊断 373

21.5 治疗 374

21.6 预防 375

22.1 营养治疗在医疗上的重要性 378

第三编 疾病与营养 378

22 引言 黄嘉钟 378

22.2 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 379

22.3 医院膳食的种类 380

22.3.1 基本膳食 380

22.3.2 治疗膳食 383

22.3.3 试验膳食 387

22.4 食谱的编制 388

23 肥胖 汤玉林 389

23.1 前言 389

23.2 临床表现和诊断 389

23.2.1 肥胖与病态肥胖 389

23.2.2 肥胖综合征 396

23.2.3 并发症 398

23.3.2 神经精神因素 400

23.3.1 遗传因素 400

23.3 病因 400

23.3.3 生化因素 402

23.3.4 饮食因素 403

23.3.5 体力活动因素 404

23.4 病理生理 405

23.4.1 脂肪组织的作用、结构和成分 405

23.4.2 脂肪组织中脂肪储存与释放的机理 407

23.4.3 肥胖过程脂肪组织的变化 409

23.4.4 IBAT之状况与机体胖瘦的关系 409

23.5 治疗原则 410

23.5.1 总的原则 410

23.5.2 饮食治疗原则 411

23.6 成年肥胖者治疗膳食食谱举例 416

23.7 预防 417

24.2 临床分型 419

24 糖尿病 查良锭 419

24.1 概述 419

24.3 发病情况、病因、机理 420

24.3.1 发病情况 420

24.3.2 病因 422

24.3.3 发病机理 423

24.4 临床症状及诊断 424

24.4.1 临床症状 424

24.4.2 诊断 424

24.5 治疗 425

24.5.1 一般治疗原则 425

24.5.2 营养治疗 426

24.5.3 防治教育 444

25.1.1 嘌呤核苷酸的结构 446

24.5 痛风 许曼音、崔贤德、杜寿玢 446

25.1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446

25.1.2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447

25.1.3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447

25.2 痛风的分类和发病原理 449

25.2.1 原发性痛风 450

25.2.2 继发性痛风 451

25.3 痛风的临床表现 452

25.3.1 无症状期 452

25.3.2 急性期 452

25.3.3 间歇期 453

25.3.4 慢性期 453

25.4 痛风的防治 455

25.3.7 痛风的诊断 455

25.4.1 无症状期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455

25.3.5 继发性痛风的临床表现 455

25.3.6 痛风的并发症 455

25.4.2 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治疗 456

25.4.3 慢性期及间歇期的治疗 456

25.4.4 肾结石的处理 456

25.4.5 继发性痛风的治疗 456

25.5.4 碳水化物 457

25.5.6 咖啡、茶和可可 457

25.5.5 酒 457

41.4.3 有机磷 457

25.5 膳食治疗的原则 457

25.5.2 蛋白质 457

25.5.1 总热量 457

25.5.3 脂肪 457

25.5.9 嘌呤 458

25.5.7 水 458

25.5.8 维生素 458

26 胃肠道疾病 李瑞芬 462

26.1 前言 462

26.4.1 急性胃炎 463

26.4 胃炎 463

26.3 胃的病变 463

26.2 胃的生理功能 463

26.4.2 慢性胃炎 464

26.4.3 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原则 464

26.5 消化性溃疡 465

26.5.1 病因学 465

26.5.2 胃溃疡 465

26.5.3 十二脂肠溃疡 465

26.5.4 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治疗原则 466

26.5.5 胃切除后的并发症 467

26.5.6 胃切除后的饮食治疗原则 468

26.6.1 小肠的生理功能 469

26.6 小肠 469

26.6.2 小肠病变 472

26.7 大肠 475

26.7.1 大肠的生理功能 475

26.7.2 大肠病变 476

27 肝胆系统疾病 关桂梧 479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病因 479

27.1.1 营养不良 479

27.1.2 乙醇(酒精)中毒 479

27.1.3 饮食因素 480

27.1.4 遗传缺陷引起的代谢异常 480

27.2 病毒性肝炎 480

27.2.1 病因及发病机理 480

27.2.2 临床分型及其主要表现 481

27.2.3 一般治疗原则 482

27.2.4 营养治疗 482

27.3.2 临床表现 485

27.3.1 病因及发病的生化机理 485

27.3 脂肪肝 485

27.3.3 一般治疗原则 486

27.3.4 营养治疗 486

27.4 肝硬变 487

27.4.1 肝硬变的代谢障碍 487

27.4.2 临床表现 489

27.4.3 一般治疗措施 489

27.4.4 营养治疗 489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 493

27.5.1 病因及诱因 493

27.5.2 发病的生化机理 493

27.5.3 营养治疗原则 497

27.5.4 危重肝病的营养支持 502

27.6 肝豆状核变性 503

27.6.1 病因及发病情况 503

27.6.2 发病机理 503

27.6.3 临床表现 504

27.6.4 治疗措施 504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 505

27.7.1 胆石症的历史和现状 505

27.7.2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505

27.7.3 胆石症的临床表现 507

27.7.4 胆石症的防治 508

27.7.5 胆囊炎的病因 508

27.7.6 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508

27.7.7 胆系结石和感染的营养治疗 508

28 心血管疾病 庄汉忠 511

28.1 前言 511

28.1.1 历史和现状 511

28.1.2 营养与心血管生理和病理的关系 512

28.2.1 脂类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513

28.2 营养和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 513

28.2.2 营养成分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521

28.2.3 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饮食防治 526

28.2.4 与营养有关的其他因素 527

28.3 营养和心肌梗塞 528

28.3.1 心肌梗塞的病因和发病原理 528

28.3.2 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 529

28.3.3 心肌梗塞的营养治疗 529

28.4 营养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530

28.4.1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531

28.4.2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一般治疗原则 532

28.4.3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营养治疗 533

28.5.1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 536

28.5 营养和高血压病 536

28.5.2 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 537

28.5.3 高血压病的营养治疗 538

29 肾脏疾病 郑仙梅 541

29.1 前言 541

29.2 肾小球肾炎 541

29.2.1 急性肾小球肾炎 541

29.2.2 慢性肾小球肾炎 541

29.2.3 饮食治疗 542

29.3 肾病综合征 543

29.3.1 发病机理 543

29.3.2 临床表现 543

29.3.3 饮食治疗 543

29.4 急性肾功能衰竭 545

29.4.1 发病机理 546

29.4.2 临床表现 546

29.4.3 饮食治疗 547

29.5.1 病理生理 549

29.5 慢性肾功能衰竭 549

29.5.2 临床表现 550

29.5.3 饮食治疗 551

29.6 代谢性肾病 552

29.6.1 糖尿病性肾病 552

29.6.2 尿酸肾病 557

29.7 肾结石及其饮食 558

29.7.1 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 558

29.7.2 尿酸结石 561

29.8 透析疗法 561

29.8.1 血液透析及其饮食 562

29.8.2 腹膜透析及其饮食 563

30.1.1 营养素与进化和遗传 564

30.1 营养与遗传的密切关系 564

30 营养与遗传 伍汉文 564

30.1.2 基因、酶与物质代谢 565

30.1.3 遗传病的营养治疗原则 566

30.2 遗传病的营养治疗 567

30.2.1 氨基酸代谢遗传性疾病 568

30.2.2 碳水化物遗传性疾病 570

30.2.3 维生素遗传性疾病 570

30.2.4 血液系统遗传性疾病 571

30.2.5 卟啉病 571

30.2.6 泌尿系统遗传病 571

30.2.7 消化系统遗传病 572

30.2.8 心血管系统遗传病 572

31 营养与癌瘤 宋圃菊 573

31.1 膳食中营养素与癌瘤发生的关系 573

31.1.1 脂类 573

31.1.2 维生素 575

31.1.3 微量元素 578

31.1.4 膳食纤维 580

31.1.5 蛋白质 581

31.1.6 热量及碳水化物 581

31.2 食品中的自然致癌物 582

31.2.1 霉菌毒素 582

31.2.2 亚硝基化合物 584

31.2.3 蕨类 587

31.2.4 槟榔 587

31.2.5 酒精性饮料 587

31.2.6 含肼类的蘑菇 588

31.3 食物中的癌瘤阻断剂 588

31.4 食品烹调加工与致癌物 589

31.5.3 代谢改变 590

31.5.1 食欲缺乏或低下 590

31.5.2 味觉改变 590

31.5 癌瘤病人的营养代谢改变 590

31.5.4 肿瘤治疗的营养失调 591

31.6 肿瘤病人的营养治疗 592

31.6.1 强制饮食 593

31.6.2 管饲 593

31.6.3 癌瘤病人康复阶段的营养 593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闻芝梅 594

32.1 营养与感染之间的关系 594

32.1.1 营养缺乏导致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 594

32.1.2 感染加重营养不良的发展 594

32.2 营养不良对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595

32.2.1 营养不良时的代谢改变 595

32.2.2 营养不良时的免疫功能 595

32.3.1 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597

32.3 感染对营养与代谢的影响 597

32.3.3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598

32.3.4 对矿物质和电解质代谢的影响 598

32.3.5 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 598

32.4 单个营养素缺乏和免疫 598

32.3.2 对碳水化物代谢的影响 598

32.4.1 吡哆醇缺乏与免疫功能 599

32.4.2 抗坏血酸与免疫 599

32.4.3 铁与免疫功能 600

32.4.4 维生素A与免疫功能 601

32.4.5 维生素E和硒与免疫 601

32.5 感染和外伤病人的营养治疗原则 601

33 营养与烧伤 燕风芝 周孝荩 曹大鑫 603

33.1 前言 603

33.2 烧伤的代谢反应 603

33.2.2 蛋白质代谢 604

33.2.1 热能代谢 604

33.2.3 脂肪代谢 606

33.2.4 糖类代谢 607

33.2.5 酸碱平衡紊乱 609

33.3 烧伤对内脏功能的影响 609

33.3.1 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609

33.3.2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610

33.3.3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613

33.3.4 对肝功能的影响 613

33.3.5 对肾功能的影响 614

33.4 烧伤的临床过程 615

33.4.1 休克期 615

33.4.2 感染期 615

33.4.3 康复期 615

33.5.3 营养素的需要量 616

33.5.2 营养治疗的原则 616

33.5.1 营养治疗的重要性 616

33.5 烧伤的营养治疗 616

33.5.4 补充营养的途径 620

【附】各种膳食举例 621

34 食物与过敏 李式琰 623

34.1 前言 623

34.2 食物过敏的原因 623

34.2.1 引起过敏的食物 623

34.2.2 食物中的抗原 624

34.2.3 机体阻止抗原入侵的能力低下 624

34.2.4 病人的敏感程度 625

34.3 食物过敏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625

34.3.1 分类 625

34.3.2 临床表现 625

34.4.3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626

34.4.1 Ⅰ型变态反应(反应素型) 626

34.4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理 626

34.4.4 Ⅳ型变态反应(缓发型) 627

34.5 食物过敏的诊断 627

34.5.1 病史 627

34.4.2 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 627

34.5.2 皮试 628

34.5.3 饮食日志 628

34.5.4 排除膳食或激发试验 628

34.6 食物过敏的防治 629

34.6.1 避免疗法 629

34.6.2 食物加工处理 629

34.6.3 代用食物疗法 629

34.6.4 食物口服脱敏疗法 629

34.6.5 预防措施 630

35.1.2 几种营养性及代谢疾病的口腔症状 631

35.1 营养与牙颌系统的发育 631

35.1.1 无机盐、维生素与牙颌系统的发育 631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汪嘉莹 631

35.2 营养与龋齿 632

35.2.1 龋齿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632

35.2.2 与龋齿有关的几种营养素 633

35.2.3 龋齿的饮食防治 634

35.3 营养与牙周病 634

35.3.1 牙周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634

35.3.2 牙周病的饮食防治 635

35.4 营养与口腔粘膜病 635

35.4.1 粘膜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635

35.4.2 粘膜病与营养的关系 635

35.5.3 饮食的种类 636

35.5.2 食物的选择 636

35.5.1 饮食治疗原则 636

35.5 口腔外科疾病与饮食治疗 636

35.5.4 进食的方法 637

35.5.5 要素膳在口腔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637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索颖 肖镇祥 639

36.1 脑血管病 639

36.1.1 病因 639

36.1.2 临床症状和特点 639

36.1.3 营养治疗 639

36.2 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营养治疗 646

36.3 癫痫的营养治疗 646

36.3.1 病因 647

36.3.2 临床症状和特点 647

36.3.3 营养治疗 647

36.4.1 营养治疗的重要性 648

36.4 颅脑损伤 648

36.4.2 持久昏迷患者的饮食 649

36.5 肝豆状核变性 653

36.5.1 病因 653

36.5.2 临床症状和特点 653

36.5.3 营养治疗 653

36.6 三叉神经痛 654

36.6.1 病因 654

36.6.2 临床表现和特点 654

36.6.3 营养治疗 654

36.7 营养缺乏性神经病 655

36.7.1 多发性神经炎 655

36.7.2 糙皮病 656

36.7.3 亚急性联合变性 657

36.8.3 营养治疗 658

36.8.2 临床症状和特点 658

36.8 重症肌无力 658

36.8.1 病因 658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662

37.1 引言 662

37.2 创作后内分泌变化及其代谢影响 662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黄美莹 王大琛 662

37.3 饥饿对代谢的影响 665

37.4 麻醉对应激反应和代谢的影响 666

37.4.1 麻醉剂的药理作用 666

37.4.2 麻醉剂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667

37.4.3 麻醉方法对内分泌与代谢的影响 668

37.4.4 麻醉剂对肝脏的影响 669

37.5 愈合与营养 670

37.5.1 伤口愈合与营养 670

37.5.2 骨折修复与营养 674

37.6 外科营养的重要性 676

37.6.1 外科病人的营养需要 676

37.6.2 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678

38.1 前言 681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681

38 胃肠外营养 吴肇光 681

38.3 营养状态判断 683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684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684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685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686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687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690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692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692

38.12 展望 693

39 要素膳 邵继智 694

39.1 前言 694

39.2 要素膳的分类 694

39.3.2 特殊治疗用要素膳的组成 695

39.3 要素膳的组成 695

39.3.1 营养支持用要素膳的组成 695

39.4 要素膳的氮源 700

39.5 要素膳的性质 703

39.6 要素膳的生理 704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708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714

39.9 使用方法 715

39.9.1 投给途径 715

39.9.2 喂养管的选择 715

39.9.3 喂养管的旋转 716

39.9.4 喂养方式 719

39.9.5 配制方法 720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721

39.12 经肠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较 722

39.13 管饲营养的准则 722

39.11 监测 722

39.14 计算实例 723

39.15 家庭经肠营养 724

39.16 结语 724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刘冰容 李秀钧 726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726

40.1.1 限钠试验饮食 727

40.1.2 钠负荷试验 729

40.1.3 醛固酮拮抗剂试验饮食 729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731

40.2.1 低钙、正常磷饮食 733

40.2.2 低蛋白、无肌酐、正常钙、磷饮食 734

40.2.3 限磷试验 736

40.2.4 钙滴注试验 737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738

40.3.1 内生肌酐清除测定 738

40.3.2 浓缩试验--干膳食 740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740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743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验饮食 743

40.7 隐血试验饮食 745

40.8 胆囊造影饮食 745

【附】制备检查用饮食的注意事项 746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刘广青 748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748

41.1.1 蛋白质代谢 748

41.1.2 脂肪代谢 748

41.1.6 辐射损伤的营养问题 749

41.1.3 碳水化物代谢 749

41.1.4 维生素代谢 749

41.1.5 水盐代谢 749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750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751

41.2.1 热能代谢 751

41.2.2 蛋白质代谢 752

41.2.3 脂肪代谢 752

41.2.4 维生素代谢 752

41.2.5 水盐代谢 753

41.2.6 高气压环境中工作人员的营养保证问题 753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754

41.3.1 热能代谢 754

41.3.2 三大营养素代谢 754

41.3.4 高原环境中膳食的供给问题 755

41.3.3 维生素和矿物质代谢 755

41.4.1 铅 756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756

41.4.2 镉 757

41.4.4 苯 757

41.4.5 二硫化碳 757

41.4.6 四氯化碳 758

41.4.7 刺激性气体与营养素的关系 758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758

41.5.1 对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影响 759

41.5.2 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 759

41.6.1 暂时饥饿时代谢变化 760

41.6.完全饥饿时代谢变化 760

41.6.3 摄取低热量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761

41.6.4 救生条件下膳食供给的特点 762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763

41.7.1 热能代谢与三大营养素代谢 763

41.7.2 维生素与矿物质代谢 763

41.7.3 应激时的营养素补充 764

42 膳食调查 蔡梅雪 陆瑞芳 766

42.1 膳食调查是营养调查的基础 766

42.1.1 膳食调查的内容 766

42.1.2 膳食调查的方法 766

42.1.3 膳食调查的计算和步骤 766

42.2 食物成分表 767

42.3 膳食调查的注意事项 769

42.4 调查方法的评述 769

42.5 用微型计算机进行膳食营养分计算 770

附录 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88) 7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