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永良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310000323
  • 页数:46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12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构成 12

一、系统理论对研究宏观经济管理的意义 12

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构成 14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20

一、经济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20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三、经济信息系统的结构及运行 23

第三节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特征 26

一、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一般特征 26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 31

第四节 改进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31

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目的 32

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要求 32

三、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途径 35

第二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39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性质和作用 39

一、经济管理体制及其基本内容 39

二、经济管理体制的性质 40

三、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 41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 43

一、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划分 43

二、对我国原有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的认识 46

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47

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50

五、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的基本内容 51

六、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62

第三节 从旧体制模式向新体制模式的转换 64

一、模式转换的环境 64

二、模式转换的方式和步骤 66

第三章 宏观经济战略决策 69

第一节 宏观经济战略决策的一般理论 69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的战略决策 69

二、决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72

三、宏观经济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74

四、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经验教训 78

第二节 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 82

一、宏观经济战略决策的程序 82

二、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 85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涵义及其制定的依据 91

第三节 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91

二、宏观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 96

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99

第四章 国民经济总量和总供求平衡 104

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 104

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 105

二、工农业总产值 106

三、国民收入 107

四、国民生产总值 108

五、几个总量的对比 110

六、我国同西方国家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比较 112

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 114

一、社会总供求与社会物质产品总供求 114

二、确定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应遵循的原则 115

三、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确定 116

第三节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122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标志 123

二、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 126

三、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平衡 130

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实现 133

第四节 供求变化的规律 134

一、供给一般规律 134

二、一般需求规律 137

三、供求均衡规律 140

第五章 经济结构与布局合理化 143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143

一、什么是经济结构 143

二、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意义 148

三、我国经济结构的状况及其改善方向 149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53

一、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154

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157

三、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途径 162

第三节 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 165

一、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意义 165

二、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原则 166

三、中心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 172

第六章 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 176

第一节 经济适度增长率 176

一、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和意义 176

二、拟定适度经济增长率的原则 181

三、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 183

四、确定经济增长速度的一般方法 185

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187

第二节 科学技术进步 187

二、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189

三、加强科技管理,促进科技进步 191

四、科学技术宏观管理指标 198

第三节 社会的稳定发展 200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和意义 200

二、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 202

三、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04

第四节 实现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 208

一、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208

二、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210

三、从宏观上协调三者关系的基本内容 212

第一节 人口及人力资源的管理 214

一、人口与人力资源的概念 214

第七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14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215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216

四、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217

第二节 自然资源管理 220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20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 221

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223

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 224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管理 227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227

二、环境的特点 228

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229

四、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231

五、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232

一、什么是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234

第四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234

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意义 235

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主要途径 236

第八章 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 240

第一节 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特点和地位 240

一、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主要特点 240

二、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地位 243

第二节 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实现形式 244

一、计划管理的过程 244

二、计划体系和指标体系 246

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 252

第三节 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综合平衡 254

一、正确安排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 254

二、搞好人、财、物的综合平衡 260

第九章 宏观经济的管理组织 269

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269

一、高效的原则 270

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 271

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272

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加强行业管理的原则 272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 274

一、经济决策组织体系 275

二、经济执行组织体系 275

三、经济控制协调组织体系 276

四、经济监督组织体系 277

五、经济信息网络组织体系 278

第三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 280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行政组织形式 280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民间组织形式 282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组织形式 284

第四节 宏观经济管理干部 288

一、经济管理干部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89

二、经济管理干部的职责 291

三、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 293

第十章 把微观经济搞活 295

第一节 搞活微观经济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 295

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微观基础 295

二、企业活力及其主要标志 299

三、搞活企业的重要意义 302

第二节 搞活企业的条件和途径 303

一、影响企业活力的主要因素 303

二、良好的外部条件 304

三、搞活企业的内部条件 308

第三节 实现企业行为的合理化 314

一、企业行为合理化的意义和决定企业行为的动机 314

二、企业不合理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317

三、实现企业行为合理化的条件 319

第十一章 对外开放与涉外经济 322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22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322

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外开放的重心 324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325

四、切实加强对外经济的宏观管理 327

第二节 对外贸易 329

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29

二、进出口贸易方式 331

三、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战略和政策措施 333

一、利用外资 338

第三节 利用外资与资金外投 338

二、资金外投 345

三、我国的涉外金融 347

第四节 国际劳务合作 351

一、国际劳务合作的作用 351

二、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条件 352

三、发展国际劳务合作的政策措施 352

第五节 多层次经济开放区 353

一、多层次经济开发区的建立 353

二、经济特区 354

三、沿海开放城市与沿海开放区 359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调节与控制 363

第一节 宏观经济控制的意义和原则 363

一、经济控制论与宏观经济控制 363

二、宏观经济调节的意义 371

三、宏观经济控制的基本原则 374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内容和重点 377

一、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目标和内容 377

二、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重点 380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方式和手段 383

一、经济控制方式 383

二、经济调节控制手段 385

三、经济杠杆 388

第四节 宏观经济控制的政策和措施 396

一、财政、货币政策及其宏观控制 396

二、外汇收支平衡及其宏观控制 399

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控制 401

四、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基金的宏观控制 402

五、实行分层次的宏观控制 404

一、宏观经济监督的任务 406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监督 406

第一节 宏观经济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406

二、宏观经济监督的客观依据 408

三、宏观经济监督的作用 411

四、宏观经济监督系统的组成 413

第二节 宏观经济监督的形式和内容 414

一、法律监督 414

二、经济监督 418

三、行政监督 423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监督体系 425

一、各种监督的特点 425

二、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 429

三、完善和强化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 432

一、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标志 435

第一节 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标志和地位 435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良性循环 435

二、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地位和作用 439

第二节 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途径 442

一、建成开放型、效益型的经济机制 443

二、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445

三、树立量力而行、长期建设的战略思想 448

四、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密切结合 449

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451

第三节 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452

一、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质 452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意义 455

三、评价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458

四、正确处理各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461

后记 4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