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孟子大传
孟子大传

孟子大传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鄂培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2025983
  • 页数:408 页
图书介绍:
《孟子大传》目录
标签:

导论 1

第一篇 35

第一章 生平述略 35

一 生卒与籍贯 35

二 家世与入仕 46

三 母教与师承 50

第二章 游说诸侯 54

一 问题与焦点 55

二 历程与言行 66

一 教学相长 74

第三章 聚徒讲学 74

二 孟门弟子 77

第四章 《孟子》其书 84

一 作者及著作年代 84

二 外书四篇 90

三 外书四篇的真伪 93

四 清刊本《孟子外书四篇》 103

第二篇 117

第五章 先秦“仁”学体系的奠立及孟子的贡献 117

一 先秦“天人观”的发展及“重人”思想的形成 119

二 中国古代“仁”的发端及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 135

三 孟子对“仁”学说体系的巨大贡献 144

第六章 孟子的“性善论”与“良贵”说 152

一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端 153

二 孟子对人性的界说 156

三 孟子的“性善论” 162

四 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意义 169

五 孟子的“良贵”说及其意义 178

第七章 孟子的“民本”思想 182

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端 182

二 “仁”的学说是“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石 187

三 孟子的“王道”政治哲学 190

四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和朴素的民主思想 196

五 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措施 201

第八章 孟子的国家、社会学说和经济学说 206

一 孟子的国家学说 206

二 孟子的社会分工说 210

三 孟子的经济分工说 216

四 孟子土地改革的蓝图--井田制 223

第九章 孟子的道德观及精神境界说 228

一 孟子的道德起源说和后天的教育、环境对道德的作用 229

二 “反求诸已”--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231

三 “尚公”的道德观 234

四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239

五 “浩然之气”、“舍生而取义”:孟子的人生精神境界 249

六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最高的理想精神境界 253

七 “生于忧患”:从艰苦磨炼中提高精神境界方法 257

第十章 孟子论心、性、天、命及“天人合一”观 261

一 孟子论“心”、“性”、“天”、“命” 261

二 “天”与“人” 263

三 “命”、“天命”与“人为” 271

四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概述 276

五 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及其特征 280

六 古代“天人合一”观的现实意义 284

第十一章 孟子的认识论--反映论、可知论 289

一 “尽信书,不如无书”--重视直接经验 290

二 “登泰山而小天下”--统观全局 292

三 尚功利的“客观效果论” 295

四 重视环境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297

五 孟子的认识论是可知论 299

六 强调思维能动性的反映论 304

第十二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 310

一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311

二 “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道德教化 314

三 “仁且智”--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 319

四 孟子的教育方针 322

五 孟子的教育方法 325

第十三章 孟子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 331

一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自然哲学 331

二 孟子对“美”的界说 336

三 重本质、重意境、重神似--孟子对中国传统美学之影响 343

四 “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的“大化流行”宇宙观及其对中国绘画“透视法”的影响 349

一 “仁”--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357

第三篇 357

第十四章 孔孟对中国文化的主要理论贡献 357

二 “和”--奠立了重“和”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 368

三 “公”--创立了“尚公”的社会学说 376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及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展望 380

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 380

二 中西文化传统各有短长 382

三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之争 394

四 新的时代及新的文化观 402

后记 4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