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文良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10078151
  • 页数:213 页
图书介绍:关于文学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的研究是当前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该书通过对文学领域生态批评“范畴”的界定和探讨,尝试廓清文学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路,通过对生态批评“方法”的研究,探讨一个对当前的生态批评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生态批评方法系列构想。“范畴篇”与“方法篇”相辅相成,构建了既与西方生态批评相呼应又略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理论框架。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目录

序 1

内容提要 1

ABSTRACT 5

前言 1

上篇:范畴篇 4

第一章 和谐 4

第一节 “天人合一”:生态批评的价值立场 4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5

二、“天人合一”的现代生态价值考量 8

三、“天人合一”与西方生态伦理 11

第二节 “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14

一、“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 15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因素 19

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 21

第三节 “以人为本”与“生态为本” 22

一、“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人类中心主义” 24

二、“以人为本”的合理性与“生态为本”的偏颇 26

三、“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 28

第二章 自然 32

第一节 自然观念的发展履程 32

一、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 33

二、近代“天人对立”的自然观 36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然观 39

四、现代“天人相谐”的自然观 41

五、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44

第二节 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 46

一、重视精神生态,纯化“小宇宙”继而净化“大宇宙” 46

二、重视社会生态,推动良性自然生态的重建 51

第三节 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 56

一、科学的“福祉”与“祸害” 57

二、关于“敬畏自然”的论战 60

三、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学观 62

第三章 终极关怀 66

第一节 终极关怀: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 67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终极关怀的应有之义 67

二、中国传统文化“参赞化育”的终极之思 69

第二节 “我是谁”: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序位 72

一、人类:生态大家庭的普通一员 72

二、生态文艺关于人类“序位”的终极之忧 73

第三节 “路在何方”: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 76

一、追根溯源,明确人类文明的“岔路”何在 76

二、回归“原点”,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 77

第四节 “存在何为”:呼唤生态忧患与生态责任意识的回归 79

第四章 悲慨 87

第一节 生态文学的悲剧性之维 87

第二节 悲壮慷慨:自然的崇高与人的崇高相契合 91

第二节 拒斥媚俗:重扬严肃、高尚的儒雅风范 95

第五章 审美话语 101

第一节 生态话语:突出的政治性、批判性与反思意识 102

一、生态理念的政治性与社会色彩 103

二、生态文学的批判性与反思意识 105

第二节 生态话语审美化:生态思维理念的形象化和情感化 108

下篇:方法篇 117

第六章 生态批评的方法(上) 117

第一节 “文化诗学”与多重跨越 118

一、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 119

二、“文化诗学”与多重跨越 124

第二节 “生态女性”与视界融合 129

一、女性视角:生态批评的性别注解 130

二、“生态女性”:批评视界的融合 133

三、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个案分析 138

第三节 “经典阐释”与生态优先 146

一、经典文学中的生态基因:阐释之本 148

二、“生态优先”与“阐释有度” 153

第七章 生态批评的方法(下) 159

第一节 “正面发掘”与诗意追寻 160

一、寻找“自然”的“诗意”,升华人们的生态伦理道德 160

二、批判人类“自掘坟墓”之举,拷问失衡的心灵 164

第二节 “缺席”审问与降值性批判 168

一、对西方狂热的“浮士德”们说“不” 169

二、对东方虔诚的“愚公”叫“暂停” 172

三、对理性欠缺的冒进“颂歌”泼“凉水” 174

第三节 “叙事剖析”与感染功效 177

一、把握生态意象,揭示生态内蕴 179

二、把握背景材料,开掘生态意蕴 182

三、把握“对话”元素,倾听自然声音 184

四、重非叙事性话语,提升生态思维 189

五、关注叙述视角,突出共鸣效应 191

结束语 加强中西交流 凸显本土特色 195

一、重视翻译评介,更重本土创新 196

二、重视文本解读,兴理论生长点 197

三、重视学术对话,化解学术隔膜 199

四、重视“拿来”,也重视“输出” 201

参考文献 203

后记 2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