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杂病广要  下  脏腑类·身体类
杂病广要  下  脏腑类·身体类

杂病广要 下 脏腑类·身体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丹波元坚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7732313
  • 页数:738 页
图书介绍:《杂病广要》是一部“汇纂诸家论说”、贴切临床实用的杂病著作,采摭书目三百余种,“凡四十卷,七十三门”,计八十余万余字。 共分外因类、内因类、诸气病、诸血病及脏腑类五类病证,每类病证又包括若干门(计七十三门)。对于每种病证所介绍的内容不一,但多不外名义、病因、脉候、症状、治疗、方药、预防及善后调养等方面。
《杂病广要 下 脏腑类·身体类》目录
标签:脏腑 身体

序 1

杂病广要卷第十九·脏腑类 3

脏腑总证 3

肝病证 3

肝实 3

肝实 4

肝虚 4

胆实 5

胆虚 5

肝胆俱实 6

肝胆俱虚 6

心病证 6

心实 7

心虚 7

小肠实 8

小肠虚 8

心、小肠俱实 9

心、小肠俱虚 9

脾病证 9

脾实 10

脾虚 11

胃病证 12

胃实 13

胃虚 14

脾胃俱实 14

脾胃俱虚 14

肺病证 14

肺实 15

肺虚 16

大肠实 17

大肠虚 17

肺大肠俱实 18

肺大肠俱虚 18

肾病证 18

肾实 18

肾虚 19

膀胱实 21

膀胱虚 21

肾、膀胱俱实 22

肾、膀胱俱虚 22

三焦病证 22

五脏病发于外 24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脏腑类 25

癫狂 25

癫狂辨异 25

癫 27

癫癫名义 27

病由邪入阴经 27

病由蓄痰 28

病由痰邪上逆 28

病必由热 28

脉候 28

证状 29

五癫 29

类证 31

死证 31

治例 31

惊与痰宜吐 32

涌吐方 32

泻下诸方 32

镇坠诸方 34

疏经清心诸方 36

灸法 38

附:颤振 38

狂 40

病由邪并于阳 40

病主于热 40

病必属心有火有痰 41

脉候 42

心风 42

喜笑 43

痴证 44

妇人 44

类证 45

治例 45

涌吐方法 46

泻下方法 47

镇坠诸方 49

清心诸方 51

补心调肝诸方 53

利气方法 54

劫药方 54

移精法 54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一·脏腑类 56

惊悸 56

总说 56

惊悸由失精 57

惊病所由 57

悸病所由 57

脉候 58

治法诸说 58

惊恐治法之分 59

镇心诸方 60

补心诸方 62

消饮诸方 64

移精治验 65

健忘 66

病由心虚 66

病由心脾受伤 67

病由心肾不交 67

病由痰、由热、由怒、由血气并 67

老少之别 68

治例 68

补心诸方 68

不眠 69

病由卫独行阳 70

所因有等 70

病辨邪正 70

脉候 71

梦 71

治分虚实 71

治宜理痰 72

治须养血 72

病后不眠治例 72

服药得寐 73

消饮方 73

镇心、清心诸方 73

补心诸方 74

破气方 75

附:睡法 75

嗜眠 76

源候 76

证治 76

治方 77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二·脏腑类 78

霍乱 78

名义 78

源由 78

病邪在中焦 79

脉候 79

证治诸说 80

干湿辨异 82

转筋 83

死证 84

治宜救正为急 84

治宜和胃健脾 84

回阳散寒诸方 85

和中疏气诸方 87

渗利方法 90

解署诸方 91

清热诸方 93

涌吐诸方 93

泻下诸方 94

与水法 95

外治法 96

灸法 97

调摄法 97

关格 98

《内经》、《伤寒论》之异 98

病由阴阳不和 99

脉候 100

证状诸说 101

补泻两难 102

热剂从治 102

治宜开通 103

用吐之谬 103

疏利方法 103

通壅诸方 104

调停方 105

外治法 105

灸法 105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三·脏腑类 106

脾胃病 106

中焦义蕴 106

脉候 107

证治诸说 108

不嗜食 110

善饥 112

湿热 112

血虚脾弱 113

东垣内外伤辨概略 113

和中消导诸方 114

温中诸方 120

荡积泻热诸方 122

润补诸方 123

调摄法 124

伤食 124

脉候 124

证治诸说 125

病当审虚实 129

伤食伤饮之别 130

伤饮脉症 131

药各有对 131

克伐可否 131

治察素禀嗜好 132

治察何因受伤 133

谷劳 133

食厥 133

半身不遂 134

怒气侵脾证治 135

食时遭惊证 135

挟疝死证 135

治诸病当审饮食伤积 136

非食疑食之谬 136

消导方法 136

涌吐方法 138

疏荡方法 139

食伤各治诸方 140

伤酒 141

脉候 141

证状 142

酒随人为患 143

酒入脏腑 143

治例 144

解毒清利诸方 145

温散诸方 148

杂证治方 148

调摄法 148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四·脏腑类 150

呕吐 150

名义 150

病由脾胃虚弱 150

所因不一 151

冷热二因 152

虚实二因 152

脉候 153

诊决难易 153

尺脉不至 154

证治总说 154

病分三焦 156

病分新久 156

虚呕 156

实呕 157

寒呕 157

热呕 158

痰呕 160

食呕 160

血呕 161

气呕 161

蛔动 162

酒毒 162

注车注船 162

中毒 163

干呕 163

吐清水 163

呕苦 164

渴热不可遽治 164

死证 164

定吐诸法 164

温中方法 166

驱饮诸方 169

清中诸方 170

疏里方法 173

镇坠方法 176

杂治诸方 176

调摄法 176

胃反 177

脉候 177

源由证治诸说 177

火衰证 180

大便秘结 181

死证 181

温中诸方 181

清中诸方 183

疏里诸方 184

收涩镇坠诸方 185

绝饮用药法 187

灸法 187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五·脏腑类 188

哕 188

名义 188

脉候 188

寒热虚实诸说 188

病系阴为火所乘 192

偶然致呃 192

瘀血 192

停食 193

虫 193

滞下后 193

死证 193

温中诸方 194

清中诸方 196

驱饮诸方 197

利气诸方 197

吐下方 198

奇治方 198

外治方法 198

灸法 199

恶心 199

名义 199

源由证治诸说 199

治方 200

噫醋(吐酸) 201

脉候 201

源由证治诸说 201

噫气虚实 202

吞酸吐酸之别 202

病变翻胃膈噎 203

温中消导诸方 203

清火调停诸方 206

调摄法 207

嘈杂 207

源候证治诸说 207

治方 209

痞满 210

脉候 210

源候 210

治例 211

和中泻痞诸方 212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六·脏腑类 216

膈噎 216

五膈 216

五噎 217

膈噎胃反之别 217

病由气结 218

病由气血渐亏 220

病由三阳结 221

病有气血之别 221

病由逆气 222

脾胃诸证多因液燥 222

脉候 223

虚实 223

证有数等 224

酒毒 224

死血有痰 225

吐涎沫 225

死证 225

治例 226

治察中上、中下之分 227

治要滋润禁香热 228

用下例 229

温中利气诸方 230

破郁通滞诸方 233

行血诸方 237

滋阴诸方 238

消饮方法 239

开关诸方 240

灸法 242

调摄法 242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七·脏腑类 243

蛔虫 243

虫类有二 243

蛔系消食虫 244

虫自湿热生 244

生冷生虫 245

脉候 246

九虫三虫 246

蛔动证候 247

虫痛验法 250

吐蛔 251

偏嗜一物 252

虫鼓 253

虫多怪证 253

治辨虚实 254

治杜其源 254

去虫后补 254

虫药总考 255

饥甚施药 255

服药日时 256

杀虫诸方 256

下虫诸方 260

安虫诸方 263

调摄法 265

胃脘痈 266

脉因证治诸说 266

治验 267

治方 268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八·脏腑类 269

泄泻 269

名义 269

源由 269

脉候 270

泻痢异同 270

冷热虚实 271

暴久之别 272

诸证概略 272

冷泻 273

热泻 274

飧泄 275

暑泻 275

湿泻 276

食泻 277

酒泻 278

气泄 278

积泻 279

溢饮滑泄、水恣 279

饭后随泻证 280

脾泄、肾泄 280

虚损泄泻 282

口疮糜烂泄泻 282

渴 283

小便不利 283

肠鸣 283

生死诀 284

治例诸说 284

治当用治伤寒法 285

治法有九 285

泻久宜丸散 286

散邪诸方 286

利水方法 287

温中诸方 288

和里诸方 291

固胃暖丸方法 293

回阳方法 295

荡实方法 295

灸法 296

杂病广要卷第二十九·脏腑类 298

咳嗽 298

名义 298

源由总说 299

外内二因 299

非时风寒为咳 300

咳为肺痿 300

脉候 300

诊决死生 301

诸嗽证治 301

新久虚实 305

外感内伤证治 306

劳嗽 308

呷嗽 309

瘀血嗽 310

时行嗽 310

顿呛 311

咳嗽短气 311

咳嗽上气 311

咳嗽脓血 311

咳嗽声哑 312

死证 312

治法要领 313

吐汗例 314

温清各有其宜 314

敛散二法 315

补中补下 315

人参宜否 315

涩药不可轻用 316

治嗽诸药 316

疏肺诸方 317

润肺诸方 320

温肺诸方 321

清肺诸方 323

豁痰诸方 325

泻肺诸方 325

收涩方法 326

熏法 327

灸法 327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脏腑类 328

喘 328

源由 328

喘嗽之异 329

脉候 329

证治总说 331

虚实 333

遇冷则发证 336

水喘 336

食喘 337

喉中如水鸡鸣 337

呕吐 337

身肿 337

死证 337

治例 338

治当安五脏养肺金 339

冷水入肺宜吐下之 339

疏肺诸方 340

润肺诸方 342

温肺诸方 343

清肺诸方 344

豁痰诸方 345

泻下诸方 346

涌吐方法 347

降气诸方 348

重坠诸方 349

滋补诸方 350

灸法 350

附:短气少气(诸虚惫证) 351

短气候 351

少气候 351

乏气候 351

瘖 353

病由风冷 353

病由肾虚 353

病分三因 354

脉候 354

虚实证治 354

咳嗽声哑 356

舌瘖喉瘖 356

悬壅损 357

死证 357

治方 358

肺痈 360

脉因证治总说 360

病有由酒食 362

试法 363

难易看法 363

肺痈肺痿之别 364

初治方法 364

中治诸方 365

末治诸方 367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一·脏腑类 369

滞下 369

名义 369

源由诸说 369

脉候 371

辨证要领 372

证治总例 372

虚实 377

冷热 378

赤白 380

所下之物 381

发热 383

腹痛 383

里急后重 384

口中及肠内生疮 385

大孔痛 385

渴 385

小便不通 386

肿 386

疫痢 386

暑痢 387

不伏水土痢 387

休息痢 387

噤口痢 388

疟痢兼作、痢后似疟 389

瘀血似痢 389

生死诀 390

治有三等 391

治当责积滞 391

泻痢不可混治 392

治忌燥毒 393

治忌固涩温补 393

产前后痢治例 394

发表方法 394

清热方法 397

荡涤方法 402

温里方法 408

固涩方法 409

调补方法 412

食治诸方 414

灸法 414

调摄法 415

附:痢后风 416

痢后脱肛 416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二·脏腑类 417

大便不通 417

源出诸说 417

脉候 417

证治总说 418

阳结阴结 420

血虚证 421

蓄血证 422

肥人湿热证 422

谷瘦 423

渐成膈噎 423

治有不宜峻利 423

黄蜡包丸 424

清利诸方 425

润下润燥诸方 426

疏利疏气诸方 428

温利诸方 430

外治诸方 431

调摄法 432

附:大便失禁 432

大小便不通 432

总说 433

实证治验 433

虚证治验 434

老人证治 434

内服诸方 435

外治诸方 436

附:交肠 437

交肠作泻 438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三·脏腑类 440

肠痈 440

脉因证治诸说 440

难易看法 443

胃痈、肠痈之别 443

息积 443

初治方法 443

中治方法 445

末治方法 446

痔 447

名义 447

源候总说 447

病由下焦蓄血 449

脉候 449

诸痔证状 449

内痔外痔 450

难易看法 451

治例 451

诸药总考 452

外治例 453

变瘘证治 454

宽肠泻热方法 455

凉血理血诸方 457

拔毒诸方 458

利气方 459

调补诸方 459

调摄法 460

附:脱肛 461

源由证治诸说 461

治方 463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四·脏腑类 466

遗精 466

脉候 466

病属心肾 466

病由肾虚 467

病有数端 467

证治诸说 469

治去脑冷 470

败精失道 471

精塞水窍 471

精中红线 471

固肾诸方 471

导肾方 473

宁心清神诸方 474

调中方法 476

赤白浊 477

源由 477

脉候 479

遗精白浊之别 479

淋浊之别 480

湿热证 480

治例 481

治方 482

小便多 483

小便利多 484

小便数 484

小便不禁 485

遗尿、尿床 486

午前数尿 488

小便余沥 488

固涩诸方 488

清凉和温诸方 491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五·脏腑类 493

小便不通 493

小便总说 493

病由肾膀胱有热 493

病有数端 494

转胞 495

病变不一 495

证治总例 496

湿邪在表证 497

湿热内蓄证 498

气闭证 498

热在下焦证 499

肺燥证 499

积痰证 499

病有宜缩小便 500

妊妇尿闭 500

滑窍淡渗诸方 500

清利泻实诸方 502

温通诸方 504

滋阴诸方 504

利气诸方 505

外治诸方 505

灸法 507

淋病 507

名义 508

源由诸说① 508

脉候 509

证状总说 509

石淋 510

膏淋 511

热淋 511

血淋 512

气淋 513

劳淋 513

寒淋 514

老人淋 515

内蛀疳 515

死证 515

治法诸说 515

渗泄诸方 516

清利诸方 518

泻下诸方 519

治血诸方 521

补肾诸方 524

温通诸方 524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六·身体类 526

痹 526

名义 526

源候总说 526

脉候 528

行痹、痛痹、著痹 528

风湿痹 530

风痹 530

血痹 531

支饮为痹 531

抑郁成痹 532

痹痿之别 532

腹皮麻痹 532

恶证 533

治例 533

治分四端 534

汗下不可滥施 534

乌附之用 534

治不宜燥热 535

治勿怠慢 535

温经和血诸方 535

驱表诸方 538

疏气方 539

针法 539

附:舌麻 539

痿 540

名义 540

诊法 541

源候总说 541

病由肺热 541

病由湿热 542

病非尽为火证 543

所挟有等 543

骨痿 544

治例 545

治不宜燥热补阳 545

用下治验 546

清补诸方 547

温补诸方 548

调摄法 549

附:阴痿 549

所因不一 549

病由肾虚 550

病有由郁火湿热 551

病有由思虑惊恐 551

培元诸方 552

清肝方 553

厥 554

名义 554

总说 554

阳厥阴厥 555

寒热虚实 555

病由气闭肝逆 557

脉候 557

辨异 557

诸厥总略 558

气厥 558

尸厥 559

血厥 561

痰厥 562

食厥 563

酒厥 563

色厥 564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七·身体类 566

头痛 566

脉候 566

源由证治总说 566

病因肾虚 570

真头痛 571

痰厥头痛 571

脑痈 572

疮毒头痛 572

嗅毒头痛 573

头腹俱痛 573

死证 573

治有补泻之别 573

治有当泻火凉血 574

治法杂说 574

清上驱风诸方 575

温散诸方 578

降逆诸方 579

涌吐诸方 581

疏利诸方 581

清肝凉血诸方 581

和中导痰诸方 582

解毒诸方 583

搐鼻诸方 584

外敷方法 585

砭血法 586

灸法 586

附:眉棱骨痛 586

面痛 587

颈项痛 588

天白蚁 589

眩运 590

名义 590

源由 590

病有虚实 592

病多属虚 593

脉候 594

痰眩 594

气运 595

风眩 595

虚运 595

心惊胆寒 596

大小之异 596

杂治杂例 597

妇人 598

清上诸方 598

温散诸方 600

消饮诸方 601

疏气诸方 602

养血诸方 602

补虚诸方 603

吐痰诸方 603

刺血 604

灸法 604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八·身体类 605

胸痹心痛 605

脉候 605

源候总说 606

心痛、隔痛、胃脘痛之别 607

胸痹证状 608

心腹痛部分 609

寒热大实 610

九种心痛 611

死血作痛 611

真心痛 611

胸胁痛浮肿 611

类证 612

治法总类说 612

补法可否 614

逐饮诸方 614

温凉并用方法 616

清中诸方 618

温中诸方 619

降气诸方 621

行血诸方 623

涌吐方法 624

收涩诸方 624

熨法 625

调摄法 625

腹痛 625

脉候 626

源由 627

诸证要领 627

虚实 629

部位 631

病有邪在经 631

感寒停食 632

瘀血 633

当脐痛 633

小腹痛 633

寒痛变下利 634

死证 635

别病 635

治法诸说 635

治不可轻和养 637

痛须通利 637

治有宜补 638

治有宜开郁降火 639

温中诸方 639

破气诸方 643

通壅诸方 644

荡结方法 645

行血诸方 647

吐方 648

熨法 648

灸法 649

杂病广要卷第三十九·身体类 650

胁痛 650

脉候 650

病系胆肝肾三脉 650

左右血气 651

源候诸说 652

季胁痛 655

治例 655

治不可过用降气 657

妇人治法 657

疏肝诸方 657

驱痰诸方 659

行血诸方 660

利气诸方 661

温利温散诸方 662

滋补诸方 663

腰痛 664

脉候 664

病由肾虚 665

源由证治总说 665

肾虚 668

肾著 669

风湿 669

风寒 669

?腰 670

食积 671

妇人 671

腰酸 671

环跳痛 671

尻痛 672

死证 672

杂治例 672

补肾温肾诸方 672

温经驱风诸方 675

清燥渗湿诸方 676

行血诸方 677

利气诸方 678

疏里诸方 679

熨法 680

灸法 680

身体痛 681

源候总说 681

风湿贼风 682

气痛 683

血滞作痛 683

治例 684

补气利害 684

除湿驱风诸方 684

和血诸方 685

逐涎诸方 685

熏法 685

调摄法 686

附:身痒(身如虫行) 686

肩背痛 687

证治诸说 687

治方 688

灸法 689

臂痛 690

证治诸说 690

和血诸方 691

利气方 692

温经诸方 692

消痰诸方 693

凉热方 694

附:臂细 694

四肢诸痛 694

四肢痛 694

十指疼痛 695

手痛 695

臂腿一两点痛 695

腿痛 696

膝痛 696

足痛、足心痛 696

脚跟痛 697

杂病广要卷第四十·身体类 698

? 698

源由总说 698

病由受杀物之风 700

病必生虫 700

脉候 701

证状总说 701

鸟癞白癞 703

麻木 704

死证败证 704

治法总说 704

治须推其所因 707

治宜责血分 707

治当知变证类证 707

治须分上下 707

外内不得分治 708

发表拔毒方法 708

滋血兼拔毒诸方 714

泻毒杀虫方法 716

外治诸方 720

针法 723

灸法 725

调摄法 72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