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侯国金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61441350
  • 页数:6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旨在宏观上开拓走向建立“语用翻译学”的道路,具体地说,把语用学研究中的成果和有关讨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其主要突破点是发展典型标记理论为“语用标记价值假说”。本书适合语言教学、语言研究、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翻译教学与研究、翻译实践等领域的研究生、教师、研究者。
《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目录

前言 1

A.“言语行为的合作性与间接性以及翻译问题”(第2章)雏形 1

B.“礼貌、调侃、说假以及翻译问题”(第3章)概貌 4

C.“语境、语用含糊、元语用意识以及翻译问题”(第4章)预览 6

第1章 绪论——通往“语用翻译学”之路 10

1.1 言语行为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10

1.2 “语用标记价值论”之端倪 27

1.3 “语用标记(值)等效翻译观” 32

1.3.1 “价值组合体”和语用原则的参与 32

1.3.2 翻译标准之永恒战争 39

1.3.3 科学性、艺术性和技巧性的三位一体 50

1.3.4 从等效、功能等效到“语用标记值”等效 58

1.4 “原则、意义、缩略符号”等的附加说明 68

第2章 言语行为的合作性与间接性以及翻译问题 74

2.1 合作性言语行为及其“语用标记关联模式” 74

2.1.1 言语行为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值” 75

2.1.2 言语行为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的建立 94

2.1.3 CP、“语用标记关联模式”和新格赖斯主义的关系 98

2.1.4 CP何处去? 110

2.2 言语行为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转类-串类杂谈 120

2.2.1 “言语行为理论”温故知新 120

2.2.2 言语行为的“语用标记值” 126

2.2.3 言语行为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 128

2.2.4 SA转类-串类的调控策略 132

2.2.5 言语行为理论有待研究的领地 144

2.3 间接言语——语言交际的“恐龙”? 154

2.3.1 间接言语(行为)仅是为了礼貌么? 154

2.3.2 间接言语到底有多间接? 175

2.3.3 指令间接性——If的个案考察 193

2.3.4 “间接言语行为”与“语用标记习语论” 209

2.4 言语行为与翻译 225

2.4.1 CP的准则以及翻译的“语用标记值”等效 225

2.4.2 从调控转类-串类PV的策略看翻译中如何保值PMV 231

2.4.3 ISA、间接手段以及翻译再现 234

2.4.4 IS的间接值与翻译保值 239

2.4.5 作为IS的虚拟条件句的间接值与翻译保值 240

2.4.6 语用习语的翻译和PMV保值 244

第3章 礼貌、调侃、说假以及翻译问题 248

3.1 语用标记礼貌切当论和消极应答考察 248

3.1.1 礼貌观的提出及其礼貌和不礼貌的待遇 249

3.1.2 语用距离原则的基本原理 255

3.1.3 语用距离洽商的语用学渊源 258

3.1.4 是话语礼貌还是切当性? 260

3.1.5 何为消极应答(NR)? 273

3.1.6 NR对面子的威胁 274

3.1.7 NR的补救 275

3.1.8 与始发语联系起来看 276

3.1.9 说NO是一门艺术 278

3.2 调侃原则的语用机制 284

3.2.1 作为幽默的调侃 285

3.2.2 调侃的语用问题 289

3.2.3 调侃何其多 302

3.3 非真话语 304

3.3.1 非真话语研究的困惑 305

3.3.2 新切当条件的关联-模糊-标记模式 312

3.3.3 “新切当条件”及其话语解释的关联取向 318

3.3.4 “新切当条件”话语解释的模糊性 322

3.3.5 非真话语的标记性 326

3.3.6 非真话语是艺术——赤壁鏖兵,曹兵几何? 328

3.3.7 “测谎机”的局限性 334

3.4 语用距离、礼貌、调侃、说假等的翻译问题 337

3.4.1 “语用距离”和翻译保值 338

3.4.2 “语用标记礼貌切当论”与翻译 343

3.4.3 “消极应答”的翻译问题 346

3.4.4 调侃的“语用标记值”与翻译保值 351

3.4.5 “非真话语”的等效翻译 365

第4章 语境、语用含糊、元语用意识以及翻译问题 385

4.1 动态语境与语境洽商 385

4.1.1 语境的意义 386

4.1.2 语境的大类和次类 393

4.1.3 语境的功能 402

4.1.4 动态语境观 408

4.1.5 认知语用推理 413

4.1.6 语境的“语用标记值” 415

4.2 “语用含糊”的“语用标记值” 420

4.2.1 “语用含糊”的由来 421

4.2.2 “局部语用含糊”和“整体语用含糊” 432

4.2.3 “语用含糊”与“元语用意识”的瓜葛 435

4.2.4 “语用含糊”的“语用标记值” 436

4.2.5 “语用含糊”的语境关联性——6个语境素的参与 446

4.2.6 “语用含糊”与“非论证性推理”的多步性和层级性 452

4.2.7 “语用含糊”可不含糊 459

4.3 语境与“元语用意识”驱动的策划 462

4.3.1 “隐性策划”和“显性策划” 463

4.3.2 “元语用意识”细谈 465

4.3.3 调控与洽商 472

4.3.4 语境、“元语用意识”和策划三者的U/M组配 474

4.4 语境、“语用含糊”、“元语用意识”以及翻译方法 476

4.4.1 语境的“语用标记值”与翻译保值 476

4.4.2 歧义翻译问题和对策 483

4.4.3 双关的翻译和PMV保值 495

4.4.4 “笼统”的翻译须笼统还是准确? 514

4.4.5 其他“语用含糊”对语境的依靠 519

4.4.6 “元语用意识”的高低及其翻译保值 523

参考文献 532

术语索引(汉英对照) 566

缩写符号 592

后记 6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