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少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177765
  • 页数:6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审判与管理科学文库中的一种,由全国法院集体一等功荣立者——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少南主编,从法院管理的角度,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法院执行工作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论述,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实用的法院执行工作管理模式,尤其是结合了东营中院执行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具有指导、借鉴、参考意义,可作为执行工作的基本工具书使用。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目录

第一编 导论 4

第一章 概论 4

第一节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4

一、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概念 4

(一)管理的概念 4

(二)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概念 6

二、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7

(一)执行管理体制和机制 7

(二)执行组织机构 8

(三)执行案件管理 8

(四)执行人员管理 8

(五)执行中财与物的管理 8

(六)执行环境管理 9

(七)执行关联事务管理 9

第二节 研究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意义 10

一、研究法院执行实用管理是总结法院执行工作规律的需要 10

二、研究法院执行实用管理是提高法院司法能力的需要 10

三、研究法院执行实用管理是破解执行难的需要 11

四、研究法院执行实用管理是促进公正与效率的需要 12

第三节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研究基础 12

一、理论基础 12

(一)管理学基础 12

(二)经济学基础 13

(三)社会学基础 15

(四)心理学基础 17

二、政策基础 17

(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8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 18

(三)《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关于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报告>的通知》 19

(四)《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 19

(五)其他有关文件 20

三、法律基础 21

四、国情基础 22

(一)政治制度 22

(二)经济水平 24

(三)社会文化条件 26

第四节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27

一、一般的方法论 27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27

(二)坚持系统的方法 28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8

二、具体研究方法 29

(一)调查法 29

(二)实验法 30

(三)归纳法 30

(四)演绎法 30

第五节 研究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31

一、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学科地位 31

二、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3

(一)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与民法学的关系 33

(二)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与民事执行法学的关系 34

(三)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与法院审判学等其他法院管理学科的关系 34

三、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特点 35

(一)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用性,是二者的统一 35

(二)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简明性 35

(三)既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 36

四、本书的体系 36

五、本书服务的对象 37

第二章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学的发展概述 39

第一节 执行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39

一、执行管理与执行制度的关系 39

(一)执行管理制度与执行制度的区别 39

(二)执行管理与执行制度的联系 41

二、我国执行制度的历史发展 42

(一)我国古代的执行制度 42

(二)我国近代的执行制度 43

(三)中华民国时期政府的执行制度 44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执行制度 44

(五)建国以后的执行制度 45

三、执行制度的展望 47

(一)制定系统、科学、独立的执行法律体系 47

(二)完善、细化执行权分类管理 48

(三)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 49

(四)建立健全执行人员的管理制度 50

(五)建立国家执行威慑机制 51

(六)建立健全执行机构 52

(七)完善协助执行制度 54

(八)建立合理的执行评价和案件终结鉴别制度 55

第二节 执行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58

一、执行管理的理念 58

(一)执行理念与执行管理的理念 58

(二)传统执行管理理念的反思 59

二、执行管理的实践 62

(一)执行管理的实践与发展 62

(二)我国执行管理的实践总结 63

第三节 国内外主要管理思想及理论对执行管理的影响 66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66

(一)古代系统管理思想 67

(二)古代信息管理思想 67

(三)古代对策计策管理思想 68

(四)古代人才管理思想 68

(五)古代行为管理思想 70

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70

(一)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70

(二)巴贝奇的管理思想 71

(三)欧文的管理思想 71

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72

(一)科学管理理论 72

(二)一般管理理论 72

(三)行政集权组织理论 73

四、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74

(一)行为科学学派 74

(二)管理过程学派 75

(三)社会系统学派 76

(四)决策理论学派 76

(五)系统理论学派 77

(六)权变管理理论 78

(七)经验主义学派 79

(八)经理角色学派 80

五、当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80

(一)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80

(二)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81

(三)团队管理理论 82

第四节 执行难的形成等社会问题对执行管理的影响 82

一、执行难产生的背景 82

二、执行难的形成成因 84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84

(二)法院内部原因 86

三、执行难问题对执行管理的影响 87

(一)进一步提高对执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87

(二)建立纵向统一、横向配合的执行管理工作机制 87

(三)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 87

(四)正确认识执行工作的强制性特点,加大执行工作力度 89

(五)完善考评办法,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89

第二编 法院执行实用管理的内容 93

第一章 法院执行管理的基本内容 93

第一节 概述 93

一、概念 93

(一)法院执行 93

(二)法院执行管理与执行实用管理 94

二、法院执行管理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95

第二节 案件管理 99

一、流程管理 99

(一)流程管理的基本要求 100

(二)流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102

二、期限管理 113

(一)期限管理的主要内容 114

(二)期限管理的三种实践 115

三、执行监督工作管理 126

(一)执行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126

(二)执行监督的价值目标 128

(三)执行监督的现实需要 130

(四)执行监督的司法实践 130

(五)完善执行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133

第三节 人员管理 136

一、加强执行人员管理的重要意义 136

(一)是新时期司法进步和人民法院建设的客观需要 136

(二)是提升人民法院执行能力的有效路径 137

(三)是加强执行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38

二、执行人员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39

(一)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140

(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原则 140

(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原则 140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41

(五)德、能、勤、绩全面要求的原则 141

三、执行人员管理的任务目标 142

(一)以管理强素质 142

(二)以管理创机制 142

(三)以管理造环境 144

(四)以管理探规律 145

四、执行人员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46

(一)主要问题 146

(二)主要原因 147

五、执行人员管理的工作机制 148

(一)任用机制 148

(二)激励机制 151

(三)监督机制 153

(四)考评机制 156

六、对下级法院执行人员的管理 158

第四节 行政事务管理 159

一、培训工作管理 159

(一)培训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60

(二)职业化培训的主要内容 160

(三)主要培训方式 161

(四)培训考核 163

二、执行调研工作管理 163

(一)执行调研管理的主要内容 164

(二)几种常用的调研载体 164

三、信息化管理 165

(一)执行信息化的概念 165

(二)执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66

四、档案管理 168

(一)执行档案的特点及作用 169

(二)执行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170

五、例会工作管理 172

(一)实行例会制度的必要性 172

(二)例会的组织形式和内容 172

六、后勤保障工作管理 173

(一)车辆管理 173

(二)警械管理 175

七、费用管理 175

(一)执行费用的种类与收费标准 175

(二)执行费用收取的管理 176

(三)执行费用支出的管理 176

八、考核与奖惩工作管理 177

(一)考核工作管理 177

(二)奖惩工作管理 180

第五节 信访工作管理 181

一、涉执信访概况 181

二、涉执信访产生的原因 184

(一)当事人方面的原因 184

(二)人民法院方面的原因 184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185

(四)制度方面的原因 186

三、涉执信访工作管理 186

(一)提高办案能力,加强源头治理 186

(二)完善信访制度,提高信访案件处理效率 187

(三)逐步健全涉执信访终结制度 188

第二章 法院执行管理的途径 189

第一节 制度化管理 189

一、制度化管理的原则与目标任务 189

(一)基本原则 189

(二)目标任务 190

二、制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91

(一)审查制度 191

(二)执行制度 192

(三)执行监督制度 195

(四)执行人员录用制度 197

(五)执行干部选拔制度 198

(六)轮岗交流回避制度 199

(七)竞争上岗制度 200

(八)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制度 201

(九)执行人员奖励制度 202

(十)干部培训制度 202

(十一)廉政监督制度 203

第二节 信息化管理 204

一、执行信息化管理的动因 204

(一)信息化时代的强势推动 204

(二)法院执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204

(三)全国法院的执行工作要求 204

二、执行信息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05

(一)发展概况 20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5

三、加强执行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207

(一)基本思路 207

(二)当前执行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210

第三节 质量管理 220

一、ISO与法院管理 220

二、质量管理的特点及在法院管理中的作用 221

(一)以其持续性促进管理品质的综合提升 221

(二)以其整体性与可测性保证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 221

(三)以其全面性和发展性促进管理向纵深拓展 222

(四)以其第三方性有利于法院内部自我考核向第三方审核的转变 222

三、执行工作质量管理文件 223

(一)质量手册 223

(二)程序文件 224

(三)执行作业指导书 224

第四节 执行文化管理 227

一、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27

(一)加强执行文化建设是深化执行工作管理的综合需求 227

(二)加强执行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主题 229

二、执行文化管理的特点 229

三、执行文化管理的任务目标 230

(一)积极弘扬法院文化精神 230

(二)推动执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230

(三)打造高素质的执行工作队伍 230

(四)不断探索执行文化新规律 231

四、执行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231

(一)坚持社会主义执行文化方向的原则 231

(二)坚持体现时代精神与法院执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

(三)坚持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同步推进的原则 231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231

五、执行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32

(一)执行精神文化建设 232

(二)执行行为文化建设 233

(三)执行制度文化建设 233

(四)执行物质文化建设 234

第三章 法院执行管理的评价 236

第一节 概述 236

一、评价的作用 236

(一)评判作用 236

(二)指引作用 237

(三)监督作用 237

(四)选优作用 237

(五)问责作用 237

二、执行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 238

(一)案件执行评价 238

(二)执行效果评价 239

(三)执行方法评价 239

(四)执行作风评价 239

(五)廉洁情况评价 239

(六)宣传调研评价 239

三、执行管理评价的基本原则 240

(一)客观性原则 240

(二)公正性原则 240

(三)科学性原则 240

(四)可操作性原则 240

第二节 评价目标体系和标准 241

一、职能目标指标体系及标准 241

(一)案件执结率 241

(二)标的额实现率 241

(三)执行中止率 241

(四)案件督办率 241

(五)超执限率 242

(六)提执率 242

(七)受委托案件管理 242

(八)撤改率 243

(九)异地执行审批 243

(十)信息录入管理 243

(十一)法院执行网建设 243

二、队伍建设指标体系及标准 243

(一)执行局领导班子评价 243

(二)执行人员遵章守纪情况 243

(三)执行人员人数指标 244

(四)执行人员学历指标 244

(五)执行人员审判资格指标 244

三、案件管理指标体系及标准 244

(一)案件质量 244

(二)法律文书 245

(三)卷宗 245

四、监督指导指标体系及标准 246

(一)监督案件指标 246

(二)协调案件指标 247

(三)协助外地法院执行指标 247

(四)统计报告指标 247

五、宣传调研指标体系及标准 248

(一)工作经验指标 248

(二)调研成果指标 248

(三)宣传信息指标 248

六、特别奖惩 249

(一)特别奖励指标 249

(二)特别处罚指标 249

第三节 评价工作组织实施 250

一、评价组织机构 250

(一)对本院执行庭执行管理的评价 250

(二)对下级法院执行管理的评价 250

二、评价方法 250

(一)调查法 250

(二)测评法 252

(三)考试法 252

三、数据的采集和汇总 252

四、评价程序 253

(一)评价的准备 253

(二)确定评价指标 253

(三)组织实施 253

(四)结果反馈 253

第四节 评价结果的利用 255

一、对本院执行庭评价结果的利用 255

(一)作为工作业绩的评价依据 255

(二)确定考核位次 255

(三)对正、副庭长落实奖惩 255

(四)对执行人员落实奖惩 255

(五)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256

二、对下级法院评价结果的利用 256

(一)作为奖励依据 256

(二)作为惩罚依据 257

第三编 法院执行管理相关问题 265

第一章 执行立法 265

第一节 执行立法与执行管理 265

第二节 国外执行立法概况 265

一、法国的强制执行制度 265

二、德国的强制执行制度 267

三、英国的强制执行制度 269

四、美国的强制执行制度 270

五、韩国的强制执行制度 272

六、我国台湾地区的强制执行制度 272

第三节 我国的执行立法 274

一、我国执行制度的历史沿革 274

(一)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 274

(二)从对人身执行到对财产执行 275

(三)从民刑交叉、以刑代民到民刑区分 276

(四)从审执不分到审执分离 277

(五)建国初期革命根据地的民事执行制度 278

二、我国的执行立法现状 278

第二章 执行依据 284

第一节 执行依据与执行管理 284

第二节 执行依据的概念和分类 284

一、执行依据的概念及特征 284

(一)概念 284

(二)法律特征 284

(三)与一般法律文书的区别 285

二、执行依据的分类 286

(一)按制作机关不同划分 287

(二)按法律文书的内容划分 288

(三)按法律文书的效力划分 288

(四)按法律文书的功能划分 288

(五)按法律文书的既判力划分 288

第三节 执行依据的表现形式 290

一、已生效确定的终局裁判 290

(一)须为终局裁判 290

(二)须为确定裁判 290

(三)须为给付或履行裁判 290

(四)须为我国法院做出的裁判 291

(五)须为合法成立的裁判 291

二、公证债权文书 291

(一)须为公证机关依法做出 292

(二)须具有债权的确定性 292

(三)须债务人迟延履行 293

三、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 294

(一)由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依法做出 294

(二)裁决的事项属于可仲裁事项 294

(三)仲裁程序合法 294

(四)裁决的实体内容正确合法 295

(五)具有适于执行的给付内容 295

第四节 执行依据的审查 295

一、执行依据审查的概念和内容 295

(一)对效力的审查 297

(二)对内容的审查 298

(三)对其他问题的审查 298

二、执行依据审查的法律依据 299

(一)对生效裁判的审查 299

(二)对仲裁裁决书的审查 299

(三)对公证债权文书的审查 300

第三章 执行措施 304

第一节 执行措施与执行管理 304

第二节 执行措施的概念和分类 304

一、执行措施的概念与特征 304

(一)概念 304

(二)特征 304

二、执行措施的分类 305

(一)查询、冻结与划拨 305

(二)查封与扣押 309

(三)提取与扣留 314

(四)搜查 317

(五)拍卖与变卖 321

(六)强制迁退 325

(七)以物抵债 328

(八)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与迟延履行金 330

第三节 执行措施在执行中的作用 333

一、保护合法权益,树立法院权威 333

二、缩短执行周期,提高执行效率 333

三、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的关键环节 334

第四节 执行措施的管理和要求 335

一、执行措施存在的弊端和缺陷 335

(一)执行措施的作用突显不够 336

(二)执行措施在内容上的缺陷 336

(三)缺乏对被执行人的保护 337

二、执行措施的管理和要求 337

(一)加快民事强制执行立法 337

(二)民事执行措施规范应当系统化和规范化 338

(三)完善执行措施应以提高债权实效性为基本原则 339

(四)建立健全执行措施体系 339

第四章 执行审查 343

第一节 执行裁决与执行管理 343

第二节 执行裁决的概念与分类 343

一、执行裁决的概念及特征 343

(一)执行裁决权的基本特征 343

(二)执行裁决权的基本任务 344

二、执行裁决权的职责 345

(一)解决执行争议 345

(二)解决执行中的重大事项 346

(三)监督执行完结程序实施 347

第三节 执行裁决制度的发展与地位 348

一、执行裁决权是执行权的核心 348

二、执行裁决权是执行权正确实施的保障 350

第五章 执行与环境 353

第一节 环境与执行管理 353

一、环境与管理环境的含义 353

二、管理环境的特点 354

(一)客观性 355

(二)系统性 355

(三)复杂性 355

(四)动态性 355

三、管理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356

(一)环境决定、制约管理系统的活动方向和内容 356

(二)环境影响管理过程 356

(三)管理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56

四、环境对执行管理的影响 357

(一)执行环境 357

(二)执行环境对执行管理的影响 360

五、加强执行工作管理,能动地适应并改善执行环境 362

(一)加强执行立法,改善执行的法制环境 362

(二)坚持法律制度的统一,改善执行的法律环境 362

(三)促进和保障生产发展,改善执行的经济环境 363

(四)拓宽途径,改善执行的社会环境 363

第二节 执行与党的领导 365

一、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65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根本原则 365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由执行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365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执行权的基本前提 365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执行权的政治优势 367

二、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如何坚持党的领导 367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367

(二)坚持党的领导对执行队伍的要求 369

三、依靠党的领导,实现对执行难的综合治理 370

(一)依靠政法委的领导,实现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和组织体系的统筹配置 370

(二)依靠党的领导,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 371

(三)依靠党的领导,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联系 371

第三节 执行与人大的监督 373

一、人大监督的地位 373

二、人大监督的方式 374

(一)视察和调研 375

(二)听取报告和情况说明 375

(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 376

(四)询问和质询 376

(五)特定问题调查 377

(六)决议和决定 377

三、切实保障执行工作的人大监督 377

(一)必须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77

(二)积极配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决定决议 378

(三)切实落实接受人大监督的工作制度 378

第四节 执行与检察机关的监督 379

一、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379

(一)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法律地位 379

(二)检察监督的价值取向 380

(三)检察机关对执行工作实施监督无法律依据 380

二、检察监督的性质与特点 381

(一)性质 381

(二)特点 382

三、国外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382

第五节 执行与社会监督 385

一、社会监督概述 385

(一)社会监督的概念 385

(二)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385

(三)社会监督的功能 386

二、执行工作接受社会监督的现状 388

三、探索建立社会监督执行的科学机制 389

(一)以执行的规范管理保障社会监督 390

(二)以社会的有效监督支持执行 390

第六节 执行与公安、检察机关的协作 391

一、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历史渊源 391

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犯罪构成 394

(一)犯罪主体 394

(二)犯罪客体 395

(三)犯罪的主观方面 395

(四)犯罪的客观方面 395

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适用难的现状 396

(一)立法上的不足 396

(二)适用限制过多,程序衔接不畅 396

(三)认识不到位 397

(四)查处不力 397

四、与公安、检察机关合作打击两罪的途径 397

(一)加强协作配合,完善法律制度 397

(二)严格执行打击两罪的法律规定,形成打击合力 398

(三)建立打击两罪的长效机制 399

第七节 执行与社会联动机制 400

一、建立执行社会联动机制的目的 400

(一)提升民众的法律信仰,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 401

(二)节省诉讼成本,实现司法资源的优化利用 402

(三)促进社会法治进程 402

二、执行社会联动机制的运行方式 403

三、完善执行社会联动机制的构想 406

(一)完善法律 406

(二)拓展范围 406

(三)加大宣传 407

(四)培养能力 407

第八节 执行与征信系统 408

一、征信与征信系统 408

(一)征信的概念及作用 408

(二)征信系统及作用 409

二、对执行与社会信用体系融通的探索 409

三、执行与征信系统融通联合的可行性 412

(一)政策支持 412

(二)社会准备 413

(三)制度构想 413

第六章 执行与纠纷解决 416

第一节 纠纷解决与执行管理 416

一、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构成体系 416

(一)当事人协商和解 416

(二)人民调解 417

(三)仲裁 418

(四)行政处理 418

(五)行业性、专业性纠纷解决 418

(六)诉讼 419

二、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现状 419

(一)民间调处机制的地位和功能不足,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419

(二)行政调处机制的功能设置不合理,调处解决纠纷的职能弱化 420

(三)纠纷解决方式单一,诉讼制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 420

(四)各种纠纷解决方式间缺乏有效衔接 421

三、执行管理与纠纷解决的关系 422

第二节 执行与审判 423

一、概述 423

(一)执行与审判的联系 424

(二)执行与审判的区别 425

二、执行与审判关系的两种立场 426

(一)两种立场观点及评价 426

(二)审执合一的理论基础 426

(三)审执分立的理论基础 429

三、新形势下审判与执行工作衔接机制的建立 431

(一)加强审判人员素质培养 432

(二)提高法律文书质量 432

(三)加强审执配合 432

(四)完善案件评查、审查制度 433

(五)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审判人员兼顾执行工作的积极性 433

(六)加强信息化管理,实现审执互动 433

第三节 执行与行政 434

一、行政的基本概述 434

(一)行政的概念 434

(二)行政的基本特征 434

(三)行政的功能 435

二、执行与行政的关系 435

(一)执行与行政的协调与配合 435

(二)执行与行政的冲突 437

三、执行与行政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438

(一)执行与行政联动机制的实践探索 438

(二)非法行政干预防范机制的建立 439

第四节 执行与仲裁 441

一、仲裁的概念及要素 441

二、执行与仲裁的关系 441

(一)仲裁与诉讼完全分离阶段(1949~1966) 442

(二)仲裁与诉讼不合理“对接”阶段(1978~1991) 442

(三)以支持为主导的合理干预阶段(1991~) 443

(四)执行依法支持仲裁的新型关系 443

三、执行程序对仲裁裁决的审查 444

(一)对国内仲裁的执行审查 444

(二)对国外仲裁的执行审查 444

(三)审查的方式和效力 444

第五节 执行与ADR 446

一、ADR概述 446

(一)ADR的概念 446

(二)ADR的特点及内涵 446

二、国外ADR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447

(一)国外ADR的做法介绍 447

(二)国外经验的启示 450

三、执行与ADR的关系 452

(一)把ADR引入人民法院执行程序具备可行性 452

(二)ADR走进执行的设想 453

第六节 执行与司法救助 455

一、司法救助的内涵 455

(一)司法救助的含义 455

(二)司法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455

二、执行中实行司法救助的重要性 457

(一)执行救助是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完善发展的必然要求 457

(二)执行救助是落实司法为民原则的具体体现 457

(三)执行救助是帮助生活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摆脱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 458

(四)执行救助是缓解执行难的有益尝试 458

(五)执行救助制度的确立是国家法治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 459

三、在执行中实施司法救助的制度构建 459

(一)执行救助款项的来源及管理 460

(二)执行救助对象的审核 461

(三)执行救助的实施 462

四、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62

(一)严把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关 462

(二)严把救助对象关 463

(三)协调好法院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关系 463

(四)正确处理法院在司法救助中的定位 463

第七章 执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65

第一节 执行管理与边缘法学的关系 465

一、边缘法学与法律的关系 465

二、边缘法学促进法律的运行与发展 466

(一)边缘法学促进法律的学习和研究 467

(二)边缘法学提高法律实施的效果 467

(三)边缘法学是法律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门类 467

(四)边缘法学体现了相关知识介入法律的需要 467

第二节 执行与社会 469

一、执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69

二、社会和谐是推进法院执行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470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整体合力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根本途径 471

(一)健全以集合效应为目标的联动机制 471

(二)健全以道德评判为动力的推促机制 472

(三)健全以规范社会管理为基础的条件机制 473

第三节 执行与拍卖 474

一、拍卖的概念、主要类型和特征 474

(一)概念 474

(二)主要类型和特征 474

二、执行拍卖与任意拍卖的区别 476

(一)拍卖原因不同 476

(二)拍卖标的物不同 476

(三)拍卖当事人不同 477

(四)拍卖的效力不同 477

三、强制执行拍卖的条件 477

(一)强制拍卖由国家法定的执行机关实施 478

(二)强制拍卖必须有执行依据 478

(三)被执行人的财产已被采取控制性措施 478

(四)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债务 479

四、执行拍卖与现行《拍卖法》的关系 479

五、法院在强制拍卖关系中的地位 480

六、法院与拍卖人的委托关系 481

第四节 执行与会计 482

一、司法会计活动的类型及法律依据 482

(一)司法会计检查 483

(二)司法会计鉴定 483

二、司法会计在执行活动中的地位 484

(一)司法会计是诉讼调查措施的组成部分 484

(二)司法会计存在于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各个环节中 484

(三)司法会计以解决办案过程中遇到的财务会计问题为目的 485

三、司法会计检查的方法与技术 485

(一)了解被执行人财务会计方面的基本情况 485

(二)确定司法会计检查的对象及步骤 486

(三)司法会计检查的一般技术 486

第五节 执行与调查 488

一、我国现行执行调查制度的缺陷 488

(一)执行调查的途径主次不分 488

(二)对“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性质定位不当 489

(三)执行调查制度中“联动”手段缺失 490

二、我国执行调查制度的完善 491

(一)加强被执行人的释明义务 491

(二)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复核权和异议权 491

第六节 执行与心理 493

一、被执行人心理状态的类型 493

(一)报复心理 493

(二)不服心理 493

(三)后悔心理 493

(四)逞强心理 493

(五)庇护心理 494

(六)软磨心理 494

(七)放任心理 494

(八)侥幸心理 495

(九)攀比心理 495

(十)欺外心理 495

二、被执行人抗拒执行的心理学分析 495

三、心理学在执行过程中的运用 496

(一)认真审查,掌握情况 497

(二)全面了解,注重艺术 497

(三)严于律己,树立形象 497

(四)耐心细致,做好宣传 498

(五)对症下药,善于执行 498

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呼唤健康的诉讼心理 499

(一)让“畏诉”者早日拿起法律的武器 499

(二)让“赖诉”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500

(三)让“滥诉”者无路可走 501

第七节 执行与经济 502

一、法律制度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 502

(一)经济基础决定法律制度 502

(二)法律制度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502

二、从利益角度分析——经济对执行的影响 503

(一)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 503

(二)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 503

(三)从经济信用角度分析 503

(四)从政府利益角度分析 504

三、民事执行是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和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505

第八章 执行方法 507

第一节 研究执行方法的意义 507

一、研究执行方法的必要性 507

(一)研究执行方法是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的需要 507

(二)研究执行方法是适应新形势下执行工作的需要 507

(三)研究执行方法是服务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507

(四)研究执行方法实践效果明显 508

二、研究执行方法的现实意义 508

(一)有效的执行方法体现了执行工作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辩证统一 508

(二)有效的执行方法是严肃执行、文明执行、善于执行的综合体现 509

(三)有效的执行方法是“严、细、稳、实”的综合体现 509

第二节 执行方法的概念及分类 510

一、执行方法的概念 510

二、执行方法的分类 511

(一)从限制性的角度 511

(二)从查明被执行人财产角度 516

(三)从程序公正的角度 523

(四)从社会舆论角度 526

第三节 执行方法与执行艺术 529

一、执行方法与执行艺术本质的统一性 529

(一)两者的主体的相同 529

(二)两者的目的一致 530

(三)两者相互融合 530

二、加强执行艺术研究应提高执行能力 530

(一)要发挥艺术的创造性、灵活性、技巧性和实用性 530

(二)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31

(三)要整体与个体并重 532

第四节 执行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533

一、建立适当的执行工作模式——从职权主义模式向混合模式转变 533

二、降低执行成本,提高执行效率 533

三、从单纯的债权实现价值观向债权、程序双重实现价值观转变 533

四、执行方式改革要使执行不能的风险恢复到由执行当事人承担的状态 534

五、执行方式改革要使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并支持执行工作 534

第四编 法院执行管理改革 540

第一章 执行管理改革概述 540

第一节 执行管理改革的动因 540

一、执行难的种种表现 540

二、执行难的原因解析 543

三、执行管理改革的提出 547

第二节 执行管理改革的实践 551

一、执行管理改革的依据 551

二、各地法院执行管理改革实践 553

(一)黑龙江省三级法院 554

(二)吉林中院 555

(三)绍兴中院 556

(四)昆明中院 558

(五)北京高院 559

第三节 执行管理改革的难题 561

一、改革中的困惑 561

(一)执行工作是否应当从法院工作中分离出去 561

(二)现行统一管理的改革是否打破了法院工作的规律 563

二、改革的外在制约因素 564

(一)受制于地方 564

(二)人情社会中法治意识不强 565

(三)缺乏改革的法律依据 565

三、当前管理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 566

(一)审(裁)执分立不彻底 566

(二)分权、制权不当 567

(三)执行力量不足 568

第二章 执行管理改革的内容 569

第一节 概述 569

一、管理理念 569

二、管理体制 570

三、管理机制 571

四、管理手段 572

第二节 管理理念改革 574

一、规范的理念 574

(一)依法管理 574

(二)规范管理 575

二、效率的理念 576

(一)效率是管理的价值目标 576

(二)效率是执行工作的本质要求 577

(三)执行管理改革必须坚持效率的理念 578

三、公正的理念 578

(一)执行公正 579

(二)执行管理中的公正 579

(三)程序正义 579

四、为民的理念 580

第三节 管理体制改革 581

一、动因与依据 581

二、方向与原则 583

三、内容 584

四、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85

(一)执行管理体制改革与执行改革 586

(二)法院内部与法院外部 586

(三)执行机构与法院 586

第四节 管理机制改革 587

一、动因 587

二、路径 589

(一)分权 589

(二)放权 591

(三)制权 592

第五节 管理手段改革 594

一、制度化管理改革 594

(一)制度化管理的必要性 595

(二)制度化管理的要素 595

二、评价管理改革 596

(一)评价管理的要素 597

(二)评价与激励 598

三、信息化管理改革 599

(一)信息资源 599

(二)信息平台 600

(三)信息应用 600

第三章 执行管理改革的实践——以东营中院为例 604

第一节 改革进程一、审执合一时期(1983年~1985年底) 604

二、从审执不分审执分离(1986年~1997年7月) 605

三、从立执不分到立执分离(1997年7月~1999年) 605

四、执行管理改革阶段(2000年~今) 606

第二节 改革实践——统一管理模式的探索 607

一、机构改革 607

(一)按照三长负责制设置执行机构 607

(二)职权配置突出裁执分离 607

二、三制管理 608

(一)按照分权、放权、制权的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 608

(二)根据四环节工作法要求,强化管理 609

三、“三管”模式 609

(一)全市法院执行案件管理制度(管案) 612

(二)执行事务统一管理制度(管事) 613

(三)对基层法院执行人员协管制度(管人) 613

四、改革的具体措施 614

(一)实行执行案件流程管理 614

(二)健全执行工作管理体系 616

第三节 改革评价 617

一、取得的成效 617

二、改革方向选择 619

(一)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的理论支持与现实选择 619

(二)对执行“统一管理”体制的再认识 620

第四节 改革深化 622

一、明确深化改革的目标 622

(一)完善一个体制,健全三个机制 623

(二)健全组织机构 623

(三)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623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623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623

(二)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 623

三、深化改革的措施 624

(一)机构、人员配置 624

(二)完善三个机制 625

(三)健全指挥机制 630

(四)配好管理工具 631

参考文献 633

后记 6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