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检验医学  下
实用检验医学  下

实用检验医学 下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3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丛玉隆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14011
  • 页数:12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下册,上册45章,下册89章。上册主要围绕临床检验医学、实用生化、临床免疫、微生物检验等临床实用检验诊断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而下册主要从检验技术、生化与分子诊断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原理、分析方法等技术层面阐述各个技术相关知识。
《实用检验医学 下》目录

第一篇 实验室管理和临床检验技术篇第一章 临床实验室概论 3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概念 3

一、临床实验室的定义 3

二、临床实验室的类型 4

三、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范围 4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的组建 5

一、临床实验室的人员组成 5

二、实验室的用房与功能分区 5

三、实验室的环境要求 6

四、专业实验室的划分 6

五、临床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6

六、检验项目的确定 6

第二章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7

第一节 分析前质量管理 7

一、分析前阶段准备和影响因素 7

二、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 8

三、标本的验收和拒收 9

四、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9

第二节 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9

一、质量控制的概念和历史 9

二、室内质量控制的统计学基础 10

三、质控品的选择和应用 11

四、质控图的选择和应用 12

五、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和质量评价 13

六、质控规则 15

七、失控后的处理 16

八、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17

九、室间质量评价 17

第三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 19

一、分析后质量管理的概念 19

二、检验结果确认的原则 19

三、结果的审核与发出 19

四、检验后标本的储存 21

五、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 21

六、参考范围、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 22

七、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22

第四节 实验方法的选择 22

一、实验方法的分级 22

二、参考物的分级 22

三、方法选择的原则 23

四、方法选择的步骤 23

第五节 方法学评价 24

一、方法学评价的基本步骤 24

二、误差的分类和表示 24

三、准确度的评价 24

四、精密度的评价 28

五、检测限的评价 30

六、可报告范围 30

第六节 检测系统与测量不确定度 32

一、检测系统的组成 32

二、检测系统的评估方法 33

三、检测系统与测量不确定度 33

第三章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4

第一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组成 34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34

二、质量体系的构成 35

第二节 医学实验室的特点 35

一、医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 36

二、法律地位和组织结构 36

三、医学实验室的分析技术及仪器设备 36

四、医学实验室的检验过程 37

第三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8

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 38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 38

三、组织结构的确定和资源配置 39

四、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39

第四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 40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40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41

第五节 医学实验室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 41

一、管理方面的问题剖析 41

二、技术方面的问题剖析 43

第四章 临床检验量值溯源 46

第一节 概述 46

第二节 主要术语定义及有关概念 46

一、量和量值及有关概念 47

二、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及有关概念 47

三、测量方法和程序及有关概念 47

四、溯源性和不确定度及有关概念 47

五、参考测量系统及有关概念 47

六、互换性和基质效应及有关概念 48

第三节 溯源性的建立 48

第四节 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现状及其应用 50

第五节 临床实验室与溯源性 51

第五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 53

第一节 循证医学 53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53

二、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 54

三、循证医学的发展 54

四、循证医学的实践方法和基本步骤 54

五、系统评价 55

六、Cochrane协作网 57

第二节 循证检验医学与方法 58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58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研究方法 59

三、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 60

四、循证检验医学与系统评价 64

五、循证检验医学指南 65

第六章 检验信息系统 68

第一节 建立检验信息系统的目的 68

一、检验科目的 68

二、信息科目的 69

三、医院管理目的 69

第二节 检验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69

一、概述 69

二、检验信息系统现状 69

三、检验信息系统功能 70

第三节 检验科与检验信息系统 71

一、7F模式 71

二、产品设计与选型 71

第四节 检验信息系统与医院检验流程 72

一、检验信息系统条形码应用 72

二、检验信息系统与改善工作流程 76

第五节 检验信息系统接口 78

一、与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78

二、与仪器的数据接口 79

第六节 ISO 15189与检验信息系统 80

一、ISO 15189简介 80

二、信息系统重要性 80

三、检验信息系统建设和ISO 15189 81

第七节 检验信息系统整合大纲 82

第八节 LOINC标准及其应用 83

第九节 检验信息系统新技术与发展 84

第七章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85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85

一、国际发展概况 85

二、我国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85

第二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 86

一、生物安全基本知识 86

二、生物安全管理 88

三、个人防护要求 89

四、实验室操作规范 90

五、实验室区域划分 92

六、实验室环境防护要求 93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 94

一、生物安全柜 94

二、其他常用安全设备 98

第四节 实验室其他危害 98

一、火的危害 98

二、电的危害 98

三、电离辐射 98

四、危害性化学品 99

五、噪声 99

第八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技术 100

第一节 血液分析仪检验技术原理 100

一、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100

二、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103

第二节 血液分析仪分析参数临床意义 105

一、白细胞计数 105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 107

三、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107

第三节 血液分析仪应用全面质量管理 107

一、血液分析仪鉴定 107

二、血液分析仪校准 110

三、血液分析仪检测全面质量管理 110

第四节 血液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细胞形态检查关系 113

一、仪器法血细胞分析后血涂片复核现状 113

二、血涂片复核国际准则 114

三、临床实验室制定血涂片复核标准的原则和步骤 115

四、制定血涂片复核标准时须注意的问题 116

第五节 十五市健康人群抗凝静脉血细胞测定值调查 116

第九章 血凝仪检验技术 119

第一节 检测原理 119

一、光学法 119

二、凝固法 120

三、发色底物法 120

四、免疫法 121

第二节 基本结构 121

一、半自动血凝仪 121

二、全自动血凝仪 121

第三节 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122

一、检测项目 122

二、性能特点 122

第四节 质量管理与仪器维护 123

一、质量管理 123

二、维护与保养 123

第十章 血液流变仪检测技术 125

第一节 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 125

一、毛细管黏度计 125

二、旋转式流变仪 126

第二节 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127

一、全血黏度 127

二、血浆黏度 128

第三节 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 128

一、影响血液黏度测定的因素 128

二、影响毛细管黏度计测量主要因素 128

三、使用注意事项 129

四、质量保证 129

五、维护与保养 130

六、常见故障及分析 130

七、临床常用检测规范化 130

第十一章 尿液分析仪检验技术 133

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133

一、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 133

二、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134

三、质量控制 134

第二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135

一、基本结构和检测原理 135

二、检验项目和性能特点 136

三、质量控制 137

第十二章 显微镜和成像系统检验技术 138

第一节 显微镜光学原理 138

一、放大倍数与分辨率 138

二、反差增强技术 138

第二节 普通光学显微镜 139

一、基本结构 139

二、技术要点 141

第三节 组合式光学显微镜 141

一、基本结构 142

二、技术要点 142

第四节 显微照相术 143

一、基本结构 143

二、技术要点 143

第五节 显微数字图像分析 144

一、基本结构 144

二、技术要点 144

三、临床应用 144

第十三章 血细胞手工检验技术 148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与染色技术 148

一、静脉采血 148

二、皮肤采血法 149

三、血涂片制备 150

四、血涂片染色 150

第二节 血红蛋白测定技术 152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技术 152

二、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技术 153

三、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 153

四、参考值 153

五、临床意义 153

第三节 红细胞计数技术 153

一、方法学 153

二、方法学评价 154

三、红细胞计数参考方法 154

四、参考值 155

五、临床意义 155

第四节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 155

一、方法学 155

二、方法学评价 155

三、临床意义 156

第五节 血细胞比容测定技术 157

一、毛细管法 157

二、温氏法 157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参考方法 157

四、参考值 158

五、临床意义 158

第六节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技术 158

一、方法学 158

二、方法学评价 158

三、参考值 158

四、临床意义 158

第七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技术 159

一、试管法 159

二、Miller窥盘计数技术 159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测定参考方法 160

四、参考值 160

五、临床意义 160

第八节 白细胞计数技术 160

一、方法学 160

二、方法学评价 161

三、白细胞计数参考方法 161

四、参考值 161

五、临床意义 161

第九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形态检查技术 161

一、方法学 161

二、方法学评价 162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162

四、参考值 162

五、临床意义 163

第十四章 造血细胞和造血组织形态学检验技术 165

第一节 造血形态学检验项目优化组合及其结合临床的重要性 165

一、造血形态学检验项目优化组合 165

二、造血形态学检验项目结合临床的重要性 167

第二节 造血形态学检验适应证和标本采集 167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67

二、标本采集 167

第三节 造血细胞和造血组织形态学 169

一、造血细胞形态学 169

二、造血组织形态学 176

第四节 造血细胞和造血组织形态学检验技术 178

一、骨髓涂片形态学检验 178

二、骨髓印片形态学检验 182

三、骨髓切片形态学检验 183

第五节 造血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185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185

二、骨髓切片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191

第十五章 贫血检验技术 193

第一节贫 血检验筛查技术 194

一、贫血筛检项目 195

二、贫血类别筛检项目 195

第二节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检验技术 195

一、铁缺乏检查 195

二、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检查 196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筛检技术 196

一、溶血性贫血筛检项目 196

二、溶血性贫血筛检项目举例 197

第四节 溶血性贫血特殊检验技术 198

一、红细胞膜异常检验 198

二、红细胞酶异常检查 200

三、血红蛋白异常检查 201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查 203

五、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查 204

第十六章 止血与血栓检验技术 206

第一节 止血与血栓筛检技术 206

一、血管壁检测 206

二、血小板检测 206

三、凝血系统检测 208

四、抗凝血系统检测 209

五、纤溶系统检测 209

第二节 血管壁功能检验技术 211

一、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鉴定试验 211

二、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 212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测定 212

第三节 血小板功能检验技术 213

一、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 213

二、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 214

三、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测定 214

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 215

五、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 215

六、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215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验技术 216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216

二、凝血因子抗原检测 217

三、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 217

第五节 抗凝系统检验技术 218

一、抗凝血酶检测 218

二、肝素辅因子-Ⅱ活性检测 219

三、血浆肝素检测 219

四、蛋白C系统检测 219

五、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检测 220

第六节 纤溶系统检验技术 221

一、纤溶酶原检测 221

二、纤溶酶原激活剂检测 222

三、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检测 223

四、α2-抗纤溶酶检测 223

第十七章 输血相关检验技术 225

第一节 血型常规检验技术 225

一、ABO血型鉴定 225

二、A1和A2亚型鉴定 227

三、其他A亚型鉴定 227

四、B亚型鉴定 227

五、Rh血型鉴定 227

六、D变异型鉴定 229

七、抗球蛋白试验 229

八、酶试验检测技术 230

九、低离子聚凝胺技术 231

十、微柱凝集试验技术 232

第二节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 233

一、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 233

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鉴定 235

第三节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意义及评价 236

一、直接抗球蛋白阳性意义 236

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抗蛋白试验结果 236

三、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评价 236

第四节 具有自身抗体患者血清学检查 237

一、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情况及其对血清学试验影响 237

二、自身抗体相关血清学检查 237

第五节 抗体效价测定 238

一、抗体效价测定 238

二、效价测定评分 239

三、IgG抗-A(B)测定 239

第六节 吸收放散试验 240

一、吸收试验 240

二、放散试验 240

三、吸收放散试验应用范围 240

第七节 凝集抑制试验 241

一、抑制血凝试验检验原理 241

二、凝集抑制试验中抑制物的处理 241

三、凝集抑制试验中抗体标化 241

四、唾液血型物质检测 241

五、其他组织的中和抑制试验 241

第八节 HLA血清学分型技术 241

一、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241

二、分型血清来源和标准 242

三、影响因素 242

第九节 HLA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 243

一、概述 243

二、HLA PCR-SSP分型技术 244

第十节 HLA抗体检测 245

一、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 245

二、酶联免疫ELISA方法 245

三、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法 247

第十一节 血小板血型血清学技术 247

一、概述 247

二、常用检测方法 247

第十二节 血小板血型基因分型技术 248

一、聚合酶链反应 248

二、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 248

三、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248

第十八章 尿液分析技术 249

第一节 尿液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 250

一、标本种类和采集要求 250

二、尿液标本保存 251

三、尿液标本送检 251

四、消毒处理 251

第二节 尿液理学检查 252

一、尿量 252

二、尿液颜色和透明度 252

三、尿液比密 254

四、尿渗量测定 255

第三节 尿液化学检查 256

一、尿液酸碱度测定 256

二、尿蛋白定性检查 257

三、尿葡萄糖定性检查 258

四、尿酮体定性试验 259

五、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260

六、尿胆原定性测定 261

七、尿隐血(血红蛋白)定性测定 261

八、尿液肌红蛋白检查 262

九、尿本周蛋白测定 263

十、尿β2-微球蛋白测定 264

十一、尿乳糜定性试验 265

十二、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 266

十三、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性试验 266

十四、尿液干化学分析 268

第四节 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技术 270

一、定性法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270

二、定量法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272

三、染色法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273

四、常见尿液有形成分特点 275

五、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临床意义 277

第十九章 体液检验技术 279

第一节 脑脊液检验技术 279

一、脑脊液标本采集与保存 279

二、脑脊液病理学检验 279

三、脑脊液化学检验 280

四、脑脊液免疫学检验 283

五、脑脊液有形成分检验 283

第二节 浆膜腔和关节腔积液检验技术 285

一、浆膜腔积液标本采集和保存 285

二、浆膜腔积液一般检验 286

三、浆膜腔积液特殊检验 287

四、关节腔积液一般检验 291

五、关节腔积液特殊检验 293

六、浆膜腔积液检验质量控制和方法学评价 293

第三节 粪便检验技术 295

一、粪便标本采集、保存和转运 295

二、粪便理学检验 295

三、粪便化学检验 296

四、粪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验技术 299

第二十章 脱落细胞学检验技术 304

第一节 脱落细胞标本采集技术 304

一、直视采集法 304

二、自然分泌液采集法 304

三、灌洗法 304

四、摩擦法 304

五、针穿抽吸法 304

第二节 脱落细胞涂片制作技术 305

一、涂片要求 305

二、涂片方法 305

三、涂片固定 305

第三节 脱落细胞涂片染色技术 305

一、巴氏染色法 305

二、HE染色法 306

三、瑞吉染色法 306

第四节 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306

一、正常脱落上皮细胞 306

二、正常脱落非上皮细胞 307

第五节 炎症脱落细胞形态 307

一、炎症脱落上皮细胞形态 307

二、脱落细胞核异质和角化不良形态 308

三、脱落细胞其他形态 308

第六节 恶性肿瘤脱落细胞形态 309

一、细胞核形态 309

二、细胞质形态 309

三、恶性肿瘤细胞团 309

四、恶性肿瘤细胞与核异质细胞 310

五、涂片背景 310

第七节 脱落细胞学检验方法 310

一、细胞观察方法 310

二、诊断报告方式 310

第八节 脱落细胞学检验临床应用 311

一、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311

二、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 312

三、痰液脱落细胞检查 313

四、尿液脱落细胞检查 314

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314

第九节 脱落细胞学检查优势与局限性 315

一、脱落细胞学检查优势 315

二、脱落细胞学检查局限性 315

第二十一章 男性生殖病检验技术 316

第一节 精液常规与精子特殊检验技术 316

一、精子密度及活力检验 316

二、精子顶体完整率检验 317

三、精子形态学检验 317

四、精液白细胞检验 319

五、精液凋亡细胞检验 320

第二节 精子功能检验技术 321

一、精子穿卵试验检验 321

二、精子-宫颈黏液相互作用 323

三、精子膜功能检验 325

四、精子核检验 326

五、精子顶体反应及顶体酶检验 327

六、精子线粒体检验 328

七、精液抗氧化物质检验 329

第三节 抗精子抗体检验技术 331

一、检验方法学 331

二、方法学评价 332

三、质量保证 332

四、参考值 333

五、临床意义 333

第四节 精液免疫抑制物质检验技术 333

一、精浆免疫抑制物检验 333

二、人精浆免疫抑制因子-DF2检验 334

三、精子表面男性抑制物质定位检验 335

四、精浆免疫抑制物抗体检验 335

第五节 男性附性腺功能指标实验室检验技术 336

一、附睾功能检验 336

二、前列腺功能检验 338

三、精囊腺功能检验 343

第六节 生殖激素检验技术 344

一、检验方法学 344

二、方法学评价 345

三、质量控制 345

四、参考值 345

五、临床意义 345

第七节 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疾病检验技术 346

一、淋病奈瑟菌检验 346

二、解脲支原体检验 347

三、沙眼衣原体检验 348

四、巨细胞病毒检验 349

第八节 无精子症因子检验技术 350

一、检验方法学 351

二、方法学评价 351

三、质量控制 351

四、参考值 351

五、临床意义 351

第二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技术 352

第一节 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检验技术 352

一、阴道分泌物湿片检验 352

二、过氧化氢检验 353

三、白细胞酯酶检验 353

四、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验 354

五、阴道毛滴虫病检验 354

六、细菌性阴道病检验 355

七、唾液酸酶活性检验 356

八、支原体感染检验 357

九、沙眼衣原体感染检验 358

十、淋病检验 358

第二节 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激素检验技术 358

一、生殖内分泌激素免疫学检验 358

二、阴道脱落细胞检验 361

三、宫颈黏液检验 361

第三节 血清和宫颈黏液中自身抗体检验技术 361

一、抗精子抗体的检验 361

二、抗子宫内膜抗体检验 361

三、抗透明带抗体检验 362

四、不孕不育自身抗体的其他检验 362

第四节 早孕检验技术 362

一、血hCG定量检验 362

二、尿hCG检验 363

第五节 妇科肿瘤检验技术 364

一、液基薄层细胞学检验技术 364

二、HPV DNA实时定量PCR检测 365

三、杂交捕获试验检测HPV高危亚型 366

四、鳞状细胞癌抗原微粒子酶免疫检测技术 367

五、人血清CA125抗原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 367

第二十三章 围产期保健检验技术 369

第一节 产前检验标本采集技术 369

一、产前筛查血标本采集 369

二、羊水采集 369

三、绒毛采集技术 370

四、经皮脐血管穿刺术 371

第二节 产前检验技术 371

一、血清学产前筛查技术 371

二、雌三醇与未结合雌三醇测定 372

三、人胎盘催乳素检测技术 372

四、妊娠特异性糖蛋白检测技术 372

第三节 妊娠期合并其他疾病实验室检验技术 372

一、妊娠期贫血实验检查 372

二、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实验检查 373

三、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征实验检查 373

四、妊娠期糖尿病实验检查 373

五、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实验检查 374

第四节 TORCH感染检验技术 374

一、抗体捕获法ELISA检测TORCH特异性IgM抗体 374

二、间接法ELISA检测TORCH特异性IgG抗体 375

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ORCH特异性核酸 376

第二十四章 细胞遗传学检验技术 379

第一节 外周血培养和染色体检验技术 379

一、检验方法学 379

二、方法学评价 380

三、临床意义 381

第二节 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检验技术 381

一、检验方法学 381

二、方法学评价 383

三、临床意义 383

第三节 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检验技术 384

一、检验方法学 384

二、方法学评价 385

三、临床意义 385

第四节 胎儿脐血染色体检查技术 385

一、检验方法学 385

二、方法学评价 386

三、临床意义 386

第五节 人皮肤细胞培养染色体检验技术 386

一、检验方法学 387

二、分析标准 387

三、方法学评价 387

四、临床意义 387

第六节 染色体显带技术 387

一、G显带技术 388

二、C显带技术 389

第七节 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检验技术 389

一、外周血细胞高分辨染色体检查 389

二、羊水细胞高分辨染色体检查 390

三、绒毛细胞高分辨染色体技术 390

第八节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技术 391

一、检验方法学 391

二、方法学评价 391

三、临床意义 392

第九节 迟复制X染色体及R带双染色技术 392

一、检验方法学 392

二、方法学评价 392

三、临床意义 392

第十节 脆性X染色体检测技术 392

一、外周血细胞脆性X染色体检测技术 392

二、羊水细胞脆性X检测技术 393

三、绒毛细胞脆性点检测技术 393

四、皮肤成纤维细胞脆性位点检测技术 393

第十一节 荧光原位杂交检验技术 394

一、检验方法学 394

二、分析标准 396

三、方法学评价 397

四、临床意义 397

第十二节 比较基因组杂交检验技术 397

一、检验方法学 397

二、分析标准 399

三、方法学评价 399

四、临床意义 400

第十三节 复合FISH与光谱核型分析检验技术 400

一、检验方法学 400

二、分析标准 402

三、方法学评价 402

四、临床意义 402

第十四节 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体外扩增微克隆技术 402

一、检验方法学 402

二、分析标准 403

三、方法学评价 403

四、临床意义 404

第十五节 骨髓染色体标本直接制备技术 404

一、检验方法学 404

二、分析标准 404

三、方法学评价 404

四、临床意义 405

第十六节 实体瘤染色体标本的检验技术 405

一、检验方法学 405

二、分析标准 405

三、方法学评价 405

四、临床意义 405

第十七节 胸腹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法 405

一、检验方法学 406

二、分析标准 406

三、方法学评价 406

四、临床意义 406

第二十五章 床旁检验技术 407

第一节 床旁检验概念和发展基础 407

一、床旁检验概念 407

二、床旁检验发展基础 407

第二节 POCT临床应用 408

一、血糖自我监测 408

二、止血与血栓床旁检验 409

三、体液床旁检验 410

四、胃肠道隐血检查 411

五、妇产科检查应用 412

六、感染性疾病快速检测 414

七、毒物及药物分析 414

八、心脏疾病标志物检测 415

九、动脉血气分析 417

十、乳酸检测 417

第三节 POCT质量控制 417

一、标本采集和患者准备 417

二、试剂(带)储存和使用 417

三、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 418

四、操作人员培训 418

五、检验报告及其管理 418

六、法规管理 418

第四节 展望 418

第二篇 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检验技术篇第二十六章 光谱分析技术 421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基础 421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421

二、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421

三、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422

四、光谱分析的分类 422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422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422

二、朗伯-比尔定律 423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424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425

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 425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25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础理论 425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26

三、干扰及其抑制 426

四、定量分析方法 427

五、测量条件的选择 428

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428

第四节 发射光谱分析技术 429

一、荧光分析技术 429

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 429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 430

第二十七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431

第一节 色谱概述 431

一、色谱的历史和分类 431

二、薄层色谱 431

三、气相色谱技术 431

四、高效液相色谱 432

第二节 液相色谱原理 432

一、分离过程 432

二、分离原理 432

第三节 检测与分析过程 433

一、液相输送系统 433

二、进样系统 433

三、柱系统 433

四、流动相 435

五、检测器 435

第四节 色谱柱系统 438

一、正相色谱 438

二、反相液相色谱 439

三、离子对液相色谱 440

四、离子交换色谱 441

五、凝胶色谱 442

六、亲和色谱 444

第五节 定性及定量分析 445

一、定性分析 445

二、定量分析 445

三、数据处理及方法评价 447

第二十八章 电泳技术 448

第一节 概述 448

一、基本原理 448

二、影响电泳的因素 448

三、分类 449

四、电泳的基本装置 449

五、染色方法 449

第二节 区带电泳技术 450

一、原理 450

二、不同介质的区带电泳 450

第三节 等电聚焦电泳技术 450

一、基本原理 450

二、两性电解质载体 451

三、分析等电聚焦 451

第四节 SDS-PAGE技术 451

一、基本原理 451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及孔径 452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类 452

四、生物活性的恢复 452

第五节 免疫电泳及印迹电泳技术 452

一、对流免疫电泳 452

二、火箭免疫电泳 453

三、免疫电泳技术 453

四、免疫固定电泳 453

五、免疫印迹法 453

第六节 毛细管电泳技术 454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概述 454

二、检测系统 455

第七节 其他电泳技术 455

一、等速电泳 455

二、双向凝胶电泳 455

三、毛细管阵列电泳 455

四、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 456

第二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技术 457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仪 457

一、概述 457

二、发展历史 457

三、分立式分析仪的主要结构 459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基本方法 462

一、分析方法的种类 462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校准方法 464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仪参数设置及性能评价 464

一、常用基本参数的设置 465

二、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 467

第四节 干化学生化分析仪 469

一、概述 469

二、干化学生化分析仪的测定原理 469

三、干化学分析仪的应用注意 470

四、干化学分析仪的发展与展望 471

第五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质量保证与维护保养 471

一、正确的安装与合适的工作环境 471

二、电源供给 471

三、纯水处理系统 471

四、仪器的操作 471

五、室内质量控制 472

六、维护与保养 472

第三十章 核酸分离纯化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74

第一节 DNA的分离纯化技术 474

一、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制备 474

二、细菌DNA的提取 475

三、噬菌体DNA的分离纯化 477

第二节 RNA的分离纯化技术 477

一、RNA制备中的关键因素 477

二、实验材料的准备 478

三、RNA的提取 478

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79

一、PCR技术基本原理 479

二、PCR的动力学 479

三、PCR体系的优化 479

第四节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80

一、定量PCR的原理与分类 480

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481

三、实时荧光PCR的荧光化学 481

四、实时荧光定量PCR影响因素 483

第五节 其他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484

一、连接酶链反应 484

二、转录依赖的扩增系统 484

三、自主序列复制系统 484

四、Qβ复制酶反应 484

五、环介导等温扩增 484

六、链替代扩增 484

第六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485

一、检测标本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485

二、核酸样本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485

第三十一章 DNA序列测定 486

第一节 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 486

一、测序原理 486

二、测序体系 486

三、方法特点 488

第二节 Maxam-Gilbert化学降解法 488

一、测序原理 488

二、测序体系 488

三、方法特点 490

第三节 自动化测序 490

第四节 其他测序技术 490

一、杂交测序法 490

二、焦磷酸测序技术 491

三、单分子测序技术 492

四、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492

五、24小时基因组测序设想 492

第五节 DNA测序策略 493

一、确证性测序策略 493

二、从头测序策略 493

第三十二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495

第一节 核酸分子杂交概述 495

一、基本原理 495

二、基本过程 495

三、分类 496

第二节 核酸探针 498

一、种类的选择 498

二、标记方法 498

三、长度的取舍 499

第三节 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临床应用 499

一、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 499

二、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 499

三、原位杂交技术 500

四、液相杂交技术 501

第三十三章 蛋白质及蛋白组学技术 502

第一节 高丰度蛋白质常用检测技术 502

一、区带电泳技术 502

二、免疫化学技术 503

三、免疫浊度法 505

第二节 蛋白组学技术 506

一、蛋白组学研究概述 506

二、蛋白组学分析的基本流程 506

第三节 蛋白组学技术 506

一、蛋白质样品的提取和富集 506

二、二维电泳 507

三、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 509

第三十四章 生物传感器技术 511

第一节 概述 511

一、国内外传感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511

二、生物传感器 511

第二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512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512

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512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512

四、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512

五、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513

第三节 声波生物传感器 513

一、声波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 513

二、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组成 514

三、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514

四、压电生物传感器在检验医学上的应用 514

第四节 热生物传感器 515

一、量热测量的基本原理 516

二、热生物传感器的组成 516

三、热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516

第五节 光学生物传感器 516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516

二、光纤生物传感器 517

第六节 其他类型生物传感器 518

一、智能气体传感器——电子鼻 518

二、纳米生物传感器 518

三、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 519

四、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 519

第三十五章 生物芯片技术 521

第一节 生物芯片概述 521

一、生物芯片概念 521

二、生物芯片的应用 521

第二节 基因芯片技术 522

一、基因芯片的概念 522

二、基因芯片技术的主要步骤 522

三、基因芯片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522

第三节 蛋白质芯片技术 523

一、蛋白质芯片的基本原理 523

二、蛋白质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524

三、蛋白质芯片未来的发展 525

第四节 芯片实验室及其发展趋势 525

一、芯片实验室的要素与基本特点 525

二、芯片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526

第三十六章 生物信息学 527

第一节 概述 527

第二节 主要的生物信息学中心 527

一、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527

二、欧洲分子生物学网 528

三、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 528

第三节 主要的数据库 529

一、核酸数据库 529

二、蛋白质数据库 533

三、序列格式和基本序列数据库注释 536

第四节 序列比对工具的应用 537

一、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 537

二、CLUSTALw 540

第三十七章 临床酶学技术 542

第一节 概述 542

一、酶在体内的分布 542

二、血清酶异常的机制 542

三、酶测定的干扰因素 542

第二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理论及酶活性测定技术 543

一、酶促反应的基本动力学 543

二、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544

三、酶活性测定 545

四、酶活性测定方法 546

第三节 酶质量测定技术 547

一、免疫学方法测定酶质量的特点 547

二、酶活性和酶质量变化的不平行 548

第四节 同工酶测定技术 548

一、电泳测定技术 548

二、免疫化学测定技术 549

三、层析分离测定技术 549

四、动力学分析测定技术 549

五、蛋白酶水解测定技术 549

六、同工酶的鉴定 549

第五节 体液中常见的酶及同工酶 549

第三十八章 糖代谢相关检验 557

第一节 血糖测定 557

一、血清(浆)葡萄糖水平测定 557

二、葡萄糖耐量实验 559

第二节 糖基化蛋白测定 559

一、微柱法分离糖化血红蛋白 559

二、NBT还原法测定糖化血清蛋白 560

第三节 胰岛素释放与C肽释放实验 560

一、胰岛素释放实验 560

二、C肽释放实验 561

第四节 糖代谢产物测定 561

一、乳酸测定 561

二、丙酮酸测定 562

第五节 其他糖测定 564

一、半乳糖氧化酶法测定血半乳糖 564

二、尿液果糖测定 564

第三十九章 蛋白质与氨基酸检验 565

第一节 蛋白质的定量检验 565

一、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蛋白质 565

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567

三、血清黏蛋白测定 568

四、脑脊液总蛋白测定 568

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568

六、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569

七、其他蛋白 569

第二节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膜电泳 569

第三节 氨基酸总量检验 570

一、滴定法测定氨基酸总量 570

二、比色法测定尿液氨基酸总量 570

第四节 个别氨基酸检验 571

一、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测定 571

二、谷氨酰胺及谷氨酸测定 572

三、尿羟脯氨酸测定 573

四、支链氨基酸测定 574

五、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测定 574

六、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血清中常见生理性氨基酸 575

第四十章 脂代谢相关检验 576

第一节 血清三酰甘油的测定 576

一、磷酸甘油氧化酶法(GPO-PAP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 576

二、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 576

第二节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577

一、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577

二、正己烷抽提,L-B反应显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ALBK法) 578

第三节 血清脂蛋白的测定 578

一、琼脂糖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 578

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579

三、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580

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582

五、血清脂蛋白(a)的测定 582

第四节 血清载脂蛋白及非酯化脂肪酸测定 583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载脂蛋白AⅠ和载脂蛋白B 583

二、酶法测定血清非酯化脂肪酸 584

第四十一章 肝脏功能检验 585

第一节 血清酶学检验 585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585

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586

三、γ-谷氨酰基转移酶 587

四、碱性磷酸酶 587

五、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588

六、胆碱酯酶 589

第二节 蛋白检验 590

一、总蛋白 590

二、血浆清蛋白 590

三、前清蛋白 590

第三节 胆红素与胆汁酸检验 590

一、总胆红素 590

二、结合胆红素 591

三、胆汁酸 591

第四节 肝脏纤维化检验 592

一、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592

二、血清Ⅳ型胶原 593

三、血清层黏蛋白 593

四、血清透明质酸 593

第五节 速率法测定血氨 593

第四十二章 肾脏功能检验 595

第一节 肾小球功能检验 595

一、肌酐 595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 596

三、尿素 596

四、尿酸 597

五、中分子物质 598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验 598

一、尿α1-微球蛋白 598

二、尿β2-微球蛋白 599

三、尿渗量测定 600

四、自由水清除率 600

第三节 早期肾脏损伤检验 600

一、尿微量清蛋白 600

二、尿转铁蛋白 602

三、尿液Ⅳ型胶原 602

四、胱抑素-C 602

五、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603

六、循环免疫复合物 603

七、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603

第四十三章 胃肠及胰功能检验 605

第一节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验 605

一、血清淀粉酶的测定 605

二、淀粉酶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比值 606

三、脂肪酶的测定 606

四、尿胰蛋白酶原-2 606

五、磷脂酶A2 607

第二节 胃肠功能检验 607

一、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 607

二、胃蛋白酶(原) 607

三、胃泌素 608

第四十四章 心血管疾病检验 609

第一节 心肌损伤的酶学标志 609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609

二、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611

三、糖原磷酸化酶及其同工酶BB 612

第二节 心肌损伤的蛋白标志 613

一、肌钙蛋白 613

二、肌红蛋白 614

三、脂肪酸结合蛋白 614

第三节 B型尿钠肽及前体N-端肽检验 615

一、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B型尿钠肽 615

二、酶联免疫法定量测定B型尿钠肽前体N-端肽 615

第四节 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 615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 615

二、ELISA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 616

第五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检验 616

一、RIA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616

二、RIA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 616

三、RIA法测定醛固酮 616

第四十五章 内分泌功能检验 617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检验 617

一、甲状腺素 617

二、三碘甲腺原氨酸 618

三、游离T3和T4 618

四、促甲状腺素 619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检验 619

一、总皮质醇 619

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20

三、放射免疫法测定尿游离皮质醇 621

四、尿17-羟皮质类固醇 621

五、尿17-酮皮质类固醇 622

第三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检验 623

一、荧光法测定尿儿茶酚胺 623

二、化学法测定尿香草扁桃酸 624

第四节 生长激素功能检验 625

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生长激素 625

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625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626

第四十六章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与血气分析 627

第一节 阳离子检验 627

一、钾 627

二、钠 628

第二节 阴离子检验和阴离子间隙 628

一、氯 628

二、总二氧化碳 629

三、阴离子间隙 630

第三节 血气分析相关检验 630

一、标本采集 630

二、血液pH 630

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 630

四、血液氧分压 631

五、血浆碳酸氢根 631

六、缓冲碱 632

七、碱剩余或碱不足 632

八、血氧饱和度及血氧含量 632

九、血红蛋白50%氧饱和氧分压 632

十、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632

十一、二氧化碳总量 633

第四十七章 矿物质与骨代谢检验 634

第一节 主要矿物质检验 634

一、钙 634

二、镁 636

三、磷 637

第二节 激素指标 639

一、甲状旁腺素 639

二、降钙素 640

第三节 骨代谢指标检验 640

一、骨形成标志物 640

二、骨吸收标志物 642

第四十八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 645

第一节 微量元素 645

一、铜 645

二、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 646

三、锌 647

四、硒 648

五、铬 649

六、锰 649

七、铅 649

第二节 维生素 650

一、维生素A 650

二、25-羟基维生素D3 651

三、维生素B1 652

四、维生素B6 653

五、维生素C 654

第四十九章 治疗药物浓度检验 656

第一节 强心苷类 656

一、放射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 656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 657

第二节 抗癫痫药 657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妥英钠血药浓度 657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 658

第三节 免疫抑制药 658

第四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658

第五节 抗心律失常药 659

一、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奎尼丁血药浓度 659

二、比色法测定普鲁卡因胺血药浓度 659

第六节 抗生素 660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霉素血药浓度 660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庆大霉素血药浓度 660

第七节 抗哮喘药 661

一、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碱血药浓度 661

二、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碱血药浓度 661

第八节 其他 661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氨蝶呤血药浓度 661

二、比色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 662

第三篇 临床免疫检验技术篇第五十章 前言 665

第五十一章 免疫细胞分离纯化技术 666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666

一、人血液标本采集 666

二、动物血液的采集 666

三、脾脏、淋巴结、胸腺等标本的采集 667

第二节 血液及其他组织中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技术 667

一、原理 667

二、材料 667

三、操作步骤 668

第三节 单核-巨噬细胞分离技术 669

一、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核-巨噬细胞 669

二、流式细胞仪分离技术 670

三、免疫磁珠分离法 670

四、逆流离心淘洗法分离单核细胞 670

五、黏附法 671

六、注意事项 671

第四节 T、B细胞及其淋巴细胞亚群分离技术 671

一、E花环沉降法分离T细胞 671

二、尼龙毛黏附分离T、B淋巴细胞 672

三、淘洗术分离细胞亚群 672

四、免疫磁珠分离法 673

五、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法分离细胞亚群 673

六、流式细胞术分离细胞亚群 674

七、注意事项 674

第五节 NK细胞分离纯化技术 674

一、免疫磁珠分离法 674

二、RosetteSep快速分离法 674

三、流式细胞术分离法 675

第六节 树突状细胞分离技术 675

一、人PBMC中直接分离树突状细胞 675

二、免疫磁珠法分离树突状细胞 675

三、体外培养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676

第七节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等多核细胞分离技术 676

一、中性粒细胞分离技术 676

二、嗜碱性细胞分离技术 676

三、嗜酸性细胞分离技术 677

第五十二章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679

第一节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 679

一、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标记测定 679

二、吞噬功能 680

三、杀菌功能 681

四、MTT比色法 681

第二节 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682

一、接触性超敏反应 682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682

三、T细胞增殖功能 683

四、人T淋巴细胞细胞毒功能的检测 684

第三节 B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686

一、ELISA法检测B细胞合成多克隆免疫球蛋白 686

二、反相溶血空斑试验 686

三、ELIspot实验 688

第四节 NK/LAK细胞活性测定 689

一、51Cr释放法检测NK/LAK细胞活性 689

二、从恶性积液中制备肿瘤靶细胞 690

三、用手术切除实体瘤制备肿瘤靶细胞 690

第五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 690

一、吞噬功能 691

二、杀菌功能 691

三、硝基四氮唑蓝(NBT)试验 692

四、过氧化物形成试验 692

五、过氧化氢形成实验 693

第五十三章 细胞抗原的制备纯化技术 694

第一节 细胞裂解 694

一、非离子去垢剂溶解 694

二、细胞匀浆 695

第二节 可溶性抗原纯化 695

一、凝胶层析技术 696

二、离子交换层析技术 699

三、免疫亲和层析 700

四、免疫沉淀技术 702

第五十四章 抗体的制备 704

第一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704

一、原理 704

二、材料 704

三、免疫步骤(CFA/IFA免疫法) 705

四、分离血清 705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705

一、免疫 705

二、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的筛选 706

三、筛选初级杂交瘤细胞上清液 707

四、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708

五、有限稀释克隆化 708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上清液和腹水的制备 708

一、从培养细胞上清液制备单克隆抗体 709

二、从培养细胞上清液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 709

三、从腹水制备单克隆抗体 709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709

一、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710

二、双特异性抗体 712

三、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714

四、核酸免疫 715

第五十五章 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测定 716

第一节 概述 716

第二节 IL-1生物活性检测 716

一、原理 716

二、材料 716

三、操作步骤 717

四、注意事项 717

第三节 IL-2、IL-4的生物活性检测 717

一、CTLL-2细胞株检测鼠IL-2、IL-4和人IL-2 717

二、CT.4S细胞株检测鼠和人IL-4活性 719

三、MTT比色法测定DNA的合成 719

第四节 造血生长因子检测 719

一、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GM) 719

二、红系或多潜能细胞系集落形成实验(BFU-E,GEMM-CFU) 720

三、细胞因子依赖细胞株检测法 721

第五节 IL-5的生物活性检测 722

一、BCL1增殖试验原理 722

二、材料 722

三、操作步骤 722

四、注意事项 722

第六节 IL-6的生物活性检测 722

一、B9细胞株检测法 722

二、含IL-6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准备 723

第七节 IL-7的生物活性检测 723

一、原理 723

二、材料 723

三、实验步骤 723

四、注意事项 723

第八节 IL-8的生物活性检测 723

一、Boyden盲端小室法检测IL-8原理 723

二、材料 724

三、操作步骤 724

四、注意事项 724

第九节 IL-9的生物活性测定 724

一、TS1细胞法检测IL-9活性 724

二、M-O7e细胞株测定法 725

第十节 IL-10的生物活性测定 725

一、原理 725

二、材料 725

三、操作步骤 725

四、注意事项 725

第十一节 IL-11的生物活性测定 725

一、T10细胞法检测IL-11生物活性 725

二、B9-11细胞法检测IL-11生物活性 726

第十二节 IL-12的生物活性测定 726

一、抗体捕获生物学试验 727

二、淋巴母细胞增殖实验 727

第十三节 IL-13的生物活性测定 728

一、B9杂交瘤细胞生物学方法原理 728

二、材料 728

三、操作步骤 728

四、注意事项 728

第十四节 IL-15的生物活性测定 728

一、原理 728

二、材料 728

三、操作步骤 728

四、注意事项 729

第十五节 IL-16的生物活性测定 729

一、CD4+细胞趋化性试验 729

二、单核细胞趋化性实验 730

第十六节 IL-17的生物活性测定 730

一、IL-6诱导实验检测IL-17活性原理 730

二、材料 730

三、操作步骤 730

四、注意事项 730

第十七节 IL-18的生物活性测定 730

一、IFN-γ诱导实验原理 730

二、材料 731

三、操作步骤 731

四、注意事项 731

第十八节 IFN-γ的生物活性测定 731

一、MHCⅡ类抗原诱导实验 731

二、抗病毒活性检测 732

三、抗体中和试验 733

第十九节 肿瘤坏死因子生物活性测定 733

一、L929成纤维细胞法原理 733

二、材料 733

三、操作步骤 733

四、注意事项 734

第二十节 转化生长因子-β的生物活性测定 734

一、Luminex试验或流式-微球技术 734

二、胸腺细胞增殖试验 735

第二十一节 干细胞因子测定 735

一、UT-7细胞增殖实验 735

二、MC/9细胞增殖试验 735

三、放射受体测定 735

第二十二节 细胞因子受体测定 736

一、抗受体抗体-流式细胞术 737

二、标记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 737

第五十六章 补体测定 738

第一节 概述 738

第二节 经典补体活化途径检测 739

一、CH50试验 739

二、微量CH50试验 739

三、临床意义 740

第三节 旁路补体活化途径测定 740

一、AH50试验 740

二、B或D因子溶血试验(FBHA,FDHA) 740

第四节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检测 741

一、原理 741

二、材料 741

三、操作步骤 742

第五节 补体成分C3、C4、C1q测定 742

一、概述 742

二、单向免疫扩散法 742

三、免疫浊度技术 743

四、正常参考值 743

第五十七章 免疫复合物测定 744

第一节 概述 744

第二节 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 745

一、原理 745

二、材料 745

三、操作步骤 745

四、注意事项 745

第三节 抗补体实验 745

一、原理 745

二、材料 745

三、实验步骤 746

四、注意事项 746

第四节 抗C3-CIC-ELISA试验 746

一、原理 746

二、材料 746

三、实验步骤 746

四、注意事项 746

第五节 SPA夹心ELISA试验 746

一、原理 746

二、材料 746

三、实验步骤 746

四、注意事项 747

第六节 C1q结合试验 747

一、原理 747

二、材料 747

三、操作步骤 747

四、注意事项 747

第七节 胶固素结合试验 747

一、原理 747

二、材料 747

三、操作步骤 747

四、注意事项 747

第八节 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 748

第五十八章 凝集反应 749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749

一、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749

二、抗原抗体结合力 749

第二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及分类 750

第三节 直接凝集反应 750

一、原理 750

二、分类 750

三、应用 750

第四节 间接凝集反应 750

一、原理 750

二、分类 750

三、材料 751

四、方法 751

五、应用 752

六、注意事项 752

第五十九章 沉淀反应 753

第一节 概述 753

第二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和分类 753

一、沉淀反应的特点 753

二、沉淀反应的种类 753

第三节 单向免疫扩散 754

一、试管法 754

二、平板法 754

第四节 双向免疫扩散 756

一、试管法 756

二、平板法 756

第六十章 免疫浊度技术 758

第一节 基本原理 758

第二节 免疫浊度测量技术 758

一、透射比浊法 758

二、散射比浊法 759

三、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 762

第三节 免疫浊度法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762

一、免疫试剂的要求 762

二、钩状效应的影响 763

三、伪浊度 763

四、非特异性光散射 763

五、结果报告和计量 764

第四节 免疫浊度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764

第六十一章 电泳技术 765

第一节 电泳的基本原理 765

一、基本原理 765

二、影响电泳的因素 766

第二节 电泳技术分类 766

一、按分离原理不同进行分类 766

二、按支持介质不同进行分类 766

三、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进行分类 766

四、按用途不同进行分类 766

五、按所用电压不同进行分类 766

第三节 区带电泳 767

一、基本原理 767

二、常用区带电泳技术 767

三、临床应用 767

第四节 免疫电泳 768

一、常用免疫电泳技术 768

二、免疫电泳结果分析 768

三、免疫电泳的临床应用 768

第五节 免疫固定电泳 769

一、基本原理 769

二、操作步骤 769

三、临床应用 769

第六节 毛细管电泳 769

一、基本原理 769

二、分离模式 769

三、临床应用 770

第七节 免疫印迹技术 770

一、基本原理 770

二、操作步骤 770

三、临床应用 771

第八节 双向电泳 771

一、基本原理 771

二、操作步骤 771

三、临床应用 772

第九节 等速电泳 772

一、基本原理 772

二、操作步骤 773

三、临床应用 773

第十节 等电聚焦电泳 773

一、基本原理 773

二、操作步骤 773

三、临床应用 774

第六十二章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77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775

一、放射免疫分析 775

二、免疫放射分析 775

第二节 材料 775

一、放射性核 775

二、抗体 775

三、标记物制备与鉴定 776

四、分离剂 777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 778

一、原理 778

二、测定方法 778

第四节 免疫放射分析 779

第五节 应用 779

一、甲状腺疾病常用检测项目 779

二、糖尿病常用检测项目 779

三、肿瘤标志物的放射免疫测定 779

四、药物浓度检测 779

五、其他 779

第六十三章 酶免疫测定技术 780

第一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