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三代社会形态
三代社会形态

三代社会形态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广志,李学功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61323468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
《三代社会形态》目录
标签:形态 社会

序&刘宝才 1

自序 1

第一编 三代经济形态 3

第一章 生产力状况 3

第一节 夏代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3

第二节 商代的木石工具和青铜制作 4

一、木石工具 4

二、青铜制作 5

第三节 西周生产力水准 7

一、生产工具 7

二、青铜工业 8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9

一、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 9

二、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 13

第二章 生产关系的变化 18

第一节 夏代的田制和剥削形态 18

一、“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所透露的夏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结构形态 18

二、“夏后氏五十而贡”所昭示的夏代剥削方式 19

第二节 商代的田制和剥削形态 21

一、甲骨文中的“田”字—卜辞所揭示的商代田制 21

二、“殷人七十而助” 24

三、商代诸社会人群的身份—析甲骨文中的奴仆字“羌”、“众”和“人殉”、“人祭” 25

(一)关于甲骨文中的奴仆字 26

(二)关于“羌”和“众” 30

(三)关于“人殉”、“人祭” 39

第三节 西周的田制和剥削形态 46

一、“井田”制度 46

二、“助法”和“彻法” 55

三、“庶人”和“工商”的身份 64

(一)“庶人”身份的考察 64

(二)“工商”身份的考察 69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激烈变革 74

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关系的逐步确立 75

(一)“井田制”的瓦解 75

(二) 土地私有关系的逐步确立 77

二、租税制度 87

(一)齐—“相地而衰征” 87

(二)晋—“作爱田”、“作州兵” 88

(三)鲁—“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 89

(四)楚—“书土田”、“量入修赋” 93

(五)郑—“田有封洫”、“作丘赋” 93

(六)秦—“初租禾”、“制辕田” 94

三、劳动者身份 95

(一)个体小农 95

(二)佃农、庸客、庶子 96

(三)独立手工业者、商人 97

(四)官、私奴婢 97

第二编 三代政治形态 103

第一章 三代阶级结构 103

第一节 夏代阶级结构 103

一、村社首领、国家官吏和剥削者的三位一体 103

二、村社成员、国家小民和被剥削者的三位一体 104

第二节 商代阶级结构 106

一、以商王为代表的村社贵族集团 106

二、本族“族众”与广大被征服族“族众” 107

三、战俘奴隶和罪犯奴隶 110

第三节 西周阶级结构 111

一、周王与百官公卿 111

二、庶人、工商 112

三、奴隶 113

第四节 春秋、战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115

一、贵族向官僚、地主的变化 115

二、自耕农、佃农和其他劳动者 117

三、奴隶队伍的扩大 118

第二章 三代国家行政机构 119

第一节 夏代国家行政机构 119

一、中央国家机构 119

二、地方行政机构 121

三、基层社会组织 122

第二节 商代国家行政机构 123

一、中央国家机构 123

二、地方行政机构 125

三、基层社会组织 126

第三节 西周国家行政机构 127

一、中央国家机构 127

二、地方行政机构 130

三、基层社会组织 132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行政机构的嬗变 132

一、中央国家机构 133

二、地方行政机构 135

三、基层社会组织 136

第三章 三代礼法制度 138

第一节 礼法制度的形成—夏 139

第二节 礼法制度的发展—商 141

第三节 礼法制度的完善—西周 144

第四节 蜕变中的礼法制度—春秋战国 147

第四章 三代兵制 151

第一节 夏代兵制 151

第二节 商代兵制 152

一、族军—商代的基本军事组织 152

二、临时征召—商王朝军事行动的基本特征 153

第三节 西周兵制 154

第四节 变化中的春秋战国兵制 156

第三编 三代意识形态 171

第一章 夏商思想文化 171

第一节 夏代思想文化 171

一、“家天下”的国家观念 171

二、“九州”的“天下”观念 173

三、“祀夏配天”的宗教观念& 173

第二节 商代思想文化 174

一、上帝崇拜—殷人的至上神观念 175

二、“尊祖”与“人惟求旧”—殷人强固的族共同体观念 176

三、“余一人”—殷人的专制王权观念 177

第二章 西周思想文化 179

第一节 周人的“德治”和“敬天保民”思想 179

第二节 “礼制”和“忠”、“孝”观念 181

第三章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 184

第一节 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85

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村社共同体的瓦解和血缘关系的松弛,神本位动摇,人本位渐成思想文化主流 186

二、“礼崩乐坏”,贵族政治沦落,学术下移 187

三、列国并立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浓郁的尚贤、养士之风,为不同思想学派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空气、土壤 189

第二节 诸家思想评说 192

一、儒家 192

(一)儒家得名 193

(二)孔子—贵族改良派思想家 194

(三)洙泗之学与西河之学—儒学的分化与改造 202

(四)孟子—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 211

(五)荀子—以儒为宗、儒法合璧的地主阶级思想家 218

二、墨家—新时期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言者 227

三、道家 234

(一)老子—守旧贵族意识形态的建构者 234

(二)杨朱—不公正社会中个人权益的勇敢捍卫者 239

(三)庄子—苦心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者 243

(四)稷下黄老之学—道家向主流社会靠拢的理论尝试 248

四、法家 255

(一)李悝—法家学派的理论奠基者 255

(二)商鞅—变法强秦的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者 256

(三)韩非—法、术、势结合一体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58

附录 中国古史分期三家说平议 263

后记 2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