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
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

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里峰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5203954
  • 页数:4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历史的向度出发,寻求中国道路的历史解释,和中国道路合理性的历史渊源,以历史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本书主要包括 “视野与方法”、“知识与制度”、“革命与治理”三部分,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发表的研究文章近20篇,分别从研究方法理论方面介绍了政治史在新时期的研究取向,涉及概念史、事件研究、政治文化史等内容。
《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目录

上篇 视野与方法 1

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 3

一、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4

二、历史学的学科特质 8

三、三部影片中的历史哲学 14

四、结语 18

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 20

一、从《历史研究》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说起 20

二、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抑或研究路径 23

三、“事件路径”的历史何以可为 28

四、“事件路径”的历史与社会史、总体史 32

五、“事件路径”的历史与“叙事的复兴” 35

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39

一、从政治史到新政治史 40

二、政治事件的方法论意义 43

三、政治行为从精英到大众 48

四、政治制度及其运作之道 51

五、政治文化的多重维度 55

六、结语 59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 61

一、实存的个体记忆与隐喻的集体记忆 62

二、时间、空间与记忆的质感 64

三、日常生活实践与记忆的消费 68

四、结语 71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73

一、自西徂东:概念史之译介 74

二、多源交汇:概念史之方法 78

三、循名责实:概念史之实践 83

四、共筑平台:概念史之展望 91

孙中山形象建构与政治文化史研究 95

一、孙中山研究:旧与新 97

二、政治文化史:实与虚 102

暴力是恒久的吗? 111

一、暴力的社会生态 112

二、小地方、大历史、长时段 116

三、社会史与新文化史之间 121

四、重新检视“国家与社会” 125

五、暴力是恒久的吗? 130

中篇 知识与制度 133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以汪康年为例的思想史阐释 135

一、作为思想史文本的汪康年 135

二、“慢慢走”:变革道路的重新选择 137

三、“往回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143

四、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 149

“东方主义”与自我认同——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再阐释 154

一、“保教”之说:一个两难的文本 155

二、人我之间:“东方主义”的文化认知 158

三、不变之征:自我认同的寻求和困境 165

翻译的政治:严复译著与近代东亚知识传播 173

一、“达旨”之术:思想挪用的政治 174

二、“求其尔雅”:语言归化的政治 179

三、政治的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186

在民族与阶级之间:中共早期的“国耻”论述——以《向导》周报(1922—1927)为中心 188

一、国耻之纪念:从“九七”到“五卅” 190

二、国耻之根源:敌人与朋友的谱系 197

三、国耻之洗雪: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 205

四、结语:从“国耻”到“唤醒” 213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 216

一、应考和录取人数 217

二、任用资格和途径 223

三、及格人员的任职情形 226

四、小结 229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若干问题 231

一、名目:文官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 231

二、性质: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 234

三、原则: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 237

四、限度:公职候选人考试应否举行 240

五、录取:凭文录取还是分区定额 243

六、方法:论文考试还是新式测验 245

下篇 革命与治理 249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抗战时期的山东共产党 251

一、党组织的规模和构成 252

二、新党员的吸纳机制 256

三、党员的入党动机 263

四、对党员的审查和清洗 267

五、结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270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274

一、基层组织网络的建构 275

二、国家功能边界的扩张 280

三、村庄权力结构的重塑 287

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 293

一、地富:合作或抗拒的艰难博弈 294

二、贫雇:理性农民抑或道义农民 305

三、中农:利益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314

四、结语:运动中的理性人 323

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 327

一、抗战:民族话语下的乡村动员 330

二、内战:阶级话语下的乡村动员 338

三、中共乡村动员的变与常 348

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 354

一、群众运动与运动群众 357

二、群众运动中的行动逻辑 364

三、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 373

集体化时代的农民意愿表达与党的农村政策调整 380

一、“生产力起来暴动”与集体化步伐的放缓 381

二、从“退社闹社”到公社化运动 387

三、“瞒产私分”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391

四、结语 395

后记 3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