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竹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64174675
  • 页数:23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乡村人居环境低碳化诉求的迫切现状出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238011)“长江三角洲地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研究”,归纳和总结了空间形态适应性的内在秩序与一般性规律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复杂性系统思维方式和多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方法,提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内容体系,并选取浙北地区15个乡村社区作为样本案例,对空间形态生发的适应性能力进行特征描述与对比分析,搭建了“空间形态——环境碳行为——活动碳排放”的适应性机制。并以浙江安吉景坞村的规划为例,实践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模式语言的在地策略与过程机制的协调与优化,并提出适应性语境下对乡村人居环境低碳化诉求的模式策略和方法运用。本书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等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目录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人居环境 1

1.1.2 乡村人居环境的低碳建设诉求 3

1.2 概念辨析 6

1.2.1 乡村社区 6

1.2.2 低碳 7

1.2.3 空间形态 8

1.3 研究意义 11

1.3.1 研究缘起与反思 11

1.3.2 研究视角与意义 12

1.4 研究动态 13

1.4.1 传统乡村聚居的“和”智慧启示 13

1.4.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17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4

1.5.1 研究内容 24

1.5.2 研究方法 25

1.5.3 技术路线 26

2空间形态的适应性与结构碳锁定 27

2.1 空间形态的层次构成 27

2.1.1 城乡区域形态:近域择优拓展 28

2.1.2 邻里团组形态:自相似韧性生长 30

2.1.3 宅院空间形态:功能序列组织 32

2.1.4 空间形态演进的层次关联与碳排放 35

2.2 空间结构的要素组织 38

2.2.1 显性结构要素 38

2.2.2 隐性结构要素 41

2.2.3 空间结构要素组织关系 43

2.3 “结构—空间形态—功能”的适应力作用 47

2.3.1 构成:理性与非理性交织 48

2.3.2 过程:主体与客体适应 49

2.3.3 样态:明晰与混沌共生 51

2.4 本章小结 52

3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 53

3.1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的提出 53

3.1.1 适应性 53

3.1.2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 56

3.1.3 基本特征 58

3.2 理论基础 58

3.2.1 环境适应性 58

3.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59

3.2.3 空间环境行为 62

3.3 内容构成 64

3.3.1 碳脉结构识别 65

3.3.2 适应单元构造 68

3.3.3 影响因素分级 70

3.3.4 过程机制调控 71

3.4 本章小结 74

4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与碳脉结构识别 75

4.1 样本阅读 75

4.1.1 样本选取 75

4.1.2 基本信息 79

4.2 形态识别 99

4.2.1 参数选择 99

4.2.2 特征描述 103

4.2.3 对比分析 105

4.3 基于空间形态的碳计量 110

4.3.1 碳计量组织架构 110

4.3.2 碳核算方法与模型 112

4.4 碳排放概况与特征 114

4.4.1 碳均值类型化 114

4.4.2 季节性周期化 116

4.4.3 碳用地异质化 117

4.5 本章小结 119

5“空间形态—环境碳行为—活动碳排放”适应性机制 120

5.1 空间形态结构要素与碳排放强度关系 120

5.1.1 量结构与碳排放 121

5.1.2 度结构与碳排放 124

5.1.3 率结构与碳排放 132

5.1.4 相关性量化分析 136

5.2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控制要素关联框架 141

5.2.1 低碳控制要素 141

5.2.2 框架结构内容 143

5.3 “空间形态—环境碳行为—活动碳排放” 145

5.3.1 空间形态结构的动态适应性 145

5.3.2 活动碳排放与环境碳行为影响 146

5.3.3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过程机制 149

5.4 本章小结 154

6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体系 155

6.1 基本营建原则 155

6.1.1 建构原则 155

6.1.2 模式营建 157

6.2 单元构建:加强结构低碳适应性 160

6.2.1 社区:择居与控形 160

6.2.2 邻里:布局与择径 167

6.2.3 宅院:筑体与节能 172

6.3 机制协调:优化过程机制组织 180

6.3.1 激发:微介入式针灸 180

6.3.2 调理:网络联动效应 182

6.3.3 制约:低碳适应性评价 185

6.4 本章小结 187

7实践项目:浙江安吉景坞村改造规划 188

7.1 项目概况与定位 188

7.1.1 基本现状 188

7.1.2 目标与原则 188

7.2 空间形态特征与碳排放识别 189

7.2.1 空间形态识别 189

7.2.2 碳排放特征 193

7.2.3 现状客观解读 194

7.3 适应性单元建构与机制协调 194

7.3.1 关键记忆保存 195

7.3.2 新功能需求融入 198

7.4 本章小结 205

结语 206

参考文献 211

附件A乡村社区空间形态及用能现状调查问卷 223

附件B样本乡村社区用电量调查基础资料 228

致谢 2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