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壮医针灸学
壮医针灸学

壮医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瑾明,宋宁,黄凯,苏曲之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3237321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壮医针灸学》的修订本。在第一版基础上,对基础理论作进一步阐发和完善,增加了临床常用的壮医针灸特定穴位,临床病种更为丰富,收录了壮医针灸临床大量的治愈病例。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壮医针灸的定义、源流与展望,壮医针灸的现代研究、理论基础,壮医针灸的作用原理、操作方法、应用原则,壮医针灸的功用、特点以及适应症、禁忌症。明确提出壮医针灸不是以经络系统进行传导和调节,而是通过三道两路系统进行传导和调节。中篇介绍壮医针灸的特定穴位以及其他常用腧穴及其用穴原则。下篇重点介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皮肤科、五官科等临床各科61种常见疾病的壮医针灸治疗经验,是壮医针灸疗法的具体临床运用,融会了全国名老中医黄瑾明教授从医50年的针灸治疗经验。
《壮医针灸学》目录
标签:针灸学 针灸

上篇 总论 2

第一章 壮医针灸学的定义与内容 2

一、壮医针灸学的定义 2

二、壮医针灸学的内容 2

第二章 壮医针灸的源流与展望 4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起源与发展 4

第二节 壮医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8

第三节 壮医针灸的前景与展望 9

第三章 壮医针灸的现代研究 13

第一节 现代医学基础理论视角中的壮医针灸学 13

一、壮医针灸学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概述 13

二、壮医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依据 15

三、壮医脐环穴在现代人体形态学和机能学上的若干理论问题 15

第二节 壮医针灸现代研究进展 21

一、临床研究 21

二、实验研究 23

第四章 壮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25

第一节 阴阳理论 25

一、阴阳的概念 25

二、阴阳理论的内容 25

三、阴阳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26

第二节 三气同步理论 27

一、三气和三气同步的概念 27

二、三气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28

三、三气同步理论的内容 29

四、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33

第三节 道路理论 34

一、道路的概念与内涵 35

二、道路理论的内容 37

三、道路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39

第四节 毒虚致病理论 42

一、毒因论 42

二、虚因论 44

三、毒虚相因而为病 44

四、毒虚致病理论的形成背景 45

五、毒虚致病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46

第五节 气血均衡理论 47

一、壮医气血的概念、内涵及其关系 47

二、气血均衡理论的内容 49

三、气血均衡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49

第五章 壮医针灸的作用原理 54

第一节 壮医针刺机理 54

第二节 壮医药线点灸机理 54

一、温热作用 55

二、药物作用 55

三、穴位刺激 55

第三节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机理 55

第六章 壮医针灸的功用与特点 57

第一节 壮医针灸的预防保健作用 57

第二节 壮医针灸的治疗作用 57

一、止痒 57

二、消肿 58

三、止痛 58

四、除晕 58

五、祛瘀 58

六、退热 59

七、发汗 59

八、调气 59

九、开胃 59

十、止泻 60

十一、止血 60

十二、安神 60

十三、保健 61

第三节 壮医针灸的特点 61

一、主张道路传导 61

二、简、便、廉、验、捷 61

三、独崇“三剑客” 62

四、善用特定穴位 62

五、喜针灸脐环穴调气 62

六、强调无痛针灸 63

七、适应证广 63

八、无毒副作用 63

九、无环境污染 63

十、能互相渗透 63

十一、易于学习推广 64

第七章 壮医针灸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65

第一节 壮医针灸的适应证 65

第二节 壮医针灸的禁忌证 65

一、壮医针刺术禁忌证 66

二、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禁忌证 66

三、壮医药线点灸禁忌证 66

第八章 壮医针灸材料 68

第一节 壮医针灸材料构造 68

一、壮医针刺器具构造 68

二、壮医药线点灸器具构造 69

第二节 壮医针灸材料规格 70

一、壮医针刺器具规格 70

二、壮医药线器具规格 70

第九章 壮医针灸的操作方法 72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操作方法 72

一、材料准备 72

二、术前准备 72

三、操作手法 73

第二节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操作方法 75

一、材料准备 75

二、术前准备 75

三、操作手法 76

第三节 壮医药线点灸的操作方法 78

一、材料准备 78

二、术前准备 79

三、操作手法 79

第十章 壮医针灸的原则 82

第一节 针灸并用原则 82

一、针灸并用 82

二、先针后灸 82

三、先灸后针 82

第二节 补泻原则 82

一、近补远泻法 82

二、补健侧泻患侧法 83

三、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法 83

四、只补不泻法 83

第三节 取穴原则 83

一、黄氏倡导的取穴原则 83

二、循道路取穴原则 84

三、近部取穴原则 84

四、远部取穴原则 84

第四节 配穴原则 84

一、三道两路配穴原则 85

二、远端近端配穴原则 85

三、健侧患侧配穴原则 85

第五节 疗程原则 85

一、三治原则 85

二、急短慢长原则 86

三、间断治疗原则 86

四、加长治疗原则 86

第十一章 壮医针灸的注意事项 87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注意事项 87

第二节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注意事项 87

一、注意针罐器具的选择 87

二、注意操作手法 87

三、注意术后护理 88

第三节 壮医药线点灸的注意事项 88

一、术前注意 88

二、术中注意 88

三、术后注意 89

第四节 晕针晕血的预防和急救 89

一、晕针晕血的预防 89

二、晕针晕血的急救 89

中篇 常用腧穴 92

第十二章 壮医针灸腧穴概述 92

第一节 腧穴的作用 92

一、近治作用 92

二、远治作用 92

三、特殊作用 92

第二节 常用腧穴 93

一、壮医特定穴 93

二、阿是穴 93

三、十四经穴 93

四、奇穴 93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94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94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94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95

四、简便定位法 96

五、患部形状定位法 96

六、以痛为穴或以肿为穴定位法 96

七、抓长子定位法 96

第十三章 壮医针灸腧穴三部特定穴位与配穴 97

第一节 壮医针灸三部特定穴位 97

一、天部特定穴位(头面部) 100

二、项背腰脊部特定穴位 102

三、颈胸腹部特定穴位 105

四、上肢部特定穴位 109

五、下肢部特定穴位 113

六、其他特定穴位 115

第二节 壮医针灸三部配穴 118

一、天部穴位(头颈部) 121

二、脊部 130

三、颈胸腹部 131

四、上肢部 132

五、下肢部 137

下篇 各论 148

第十四章 内科疾病 148

第一节 发洒(感冒) 148

第二节 胴尹(胃痛) 150

第三节 恻呃(呃逆) 153

第四节 咳嗽 157

第五节 渥细(泄泻) 159

第六节 嘿咔(便秘) 161

第七节 嫩卟叻(失眠) 164

第八节 兰奔(眩晕) 170

第九节 甭裆呷(中风后遗症) 172

第十节 巧尹(头痛) 174

第十一节 核尹(腰痛) 178

第十二节 哪呷(面瘫) 181

第十三节 发羊癫(痫病) 186

第十四节 烟瘾(戒烟综合征) 188

第十五节 酒瘾(酒精依赖症) 193

第十六节 幽吔(尿失禁) 196

第十七节 风湿病(痹病) 199

第十五章 外科疾病 207

第一节 扭像(扭挫伤) 207

第二节 培仲黑(痔疮) 210

第三节 旁巴尹(肩凝症) 211

第四节 活邀尹(颈椎病) 214

第五节 核嘎尹(坐骨神经痛) 216

第六节 泌尿系统结石 218

第十六章 妇科疾病 222

第一节 约京乱(月经不调) 222

第二节 京伊(痛经) 224

第三节 停京(闭经) 228

第四节 乒淋嘞(崩漏) 231

第五节 乒白带(带下病) 235

第六节 产呱胴尹(产后腹痛) 237

第七节 产后嘻馁(产后少乳) 238

第八节 不很裆(不孕症) 241

第九节 乓竞断(更年期综合征) 248

第十节 立嘻独(乳腺小叶增生) 251

第十一节 乳腺纤维瘤 253

第十二节 银嘻尹(急性乳腺炎) 254

第十三节 歇唅(阴痒) 256

第十四节 耷寸(子宫脱垂) 258

第十五节 培嘻(癥瘕) 260

第十六节 胎儿停育 263

第十七节 习惯性流产 265

第十七章 儿科疾病 267

第一节 勒爷发那(小儿发热) 267

第二节 乒卟哏(小儿厌食症) 268

第三节 勒爷喔细(小儿泄泻) 271

第四节 勒爷濑幽(小儿遗尿) 273

第十八章 男科疾病 278

第一节 委哟(阳痿) 278

第二节 精子馁(精子缺乏症) 281

第三节 不育症 282

第十九章 皮肤科疾病 285

第一节 能风(皮肤瘙痒症) 285

第二节 能嫩能唅(湿疹) 289

第三节 荨麻疹 293

第四节 足癣 297

第五节 培额(带状疱疹) 298

第六节 叻仇(痤疮) 306

第七节 来累(雀斑) 310

第八节 巧殷(斑秃) 312

第二十章 五官科疾病 315

第一节 乒嗒红(红眼病) 315

第二节 飞蚊症(云雾移睛) 317

第三节 惹脓(脓耳) 318

第四节 惹啊茸(耳鸣)、惹努(耳聋) 320

第五节 囊涩哈催(过敏性鼻炎) 324

第六节 口腔溃疡 327

附录一 穴位拼音索引 330

附录二 穴位笔画索引 334

主要参考文献 338

后记 3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