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及对策研究
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及对策研究

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及对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敦瑞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60879840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已经相当地惊人,全国范围的各种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往往集中于个别地方个别城市的污染,越来越演化为大范围的跨区域跨流域污染。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渐成气候的大范围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扩散和资源消耗。然而,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现实条件下,产业转移是不可避免的经济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着两面性,对于调整生产力布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生态风险。如何妥善利用产业转移,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关乎人民福祉、民族发展的迫切议题。
《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及对策研究》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研究的意义 4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范围界定和主要内容 5

一、研究思路 5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5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6

第三节 不足之处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7

一、研究中的不足 7

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8

第二章 产业转移生态效应的理论基础 10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环境外部性 11

一、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内涵和分类 11

二、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发生机制 15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与环境规制 17

一、关于“污染天堂”假说的研究和争论 18

二、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 21

三、环境规制与区际产业转移的环境外部性 23

第三节 产业转移的生态效应 24

一、Grossman和Krueger的分析框架与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效应 24

二、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空间维度 28

三、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时间维度 29

第四节 产业转移生态效应的原因和治理 32

一、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产生原因的相关理论 32

二、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治理手段的相关理论 33

三、关于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治理的进一步思考 37

本章小结 38

第三章 我国工业布局变化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整体状况 39

第一节 全国工业生产分布的总体变化情况 40

一、三大经济区块工业生产规模和比重的变化 40

二、沿海三大经济圈工业生产规模和比重的变化 41

三、重工业分布的整体变化 43

第二节 三大流域和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情况 44

一、长江流域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 44

二、黄河流域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 46

三、泛珠三角区域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 47

四、沿海各大区块及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 49

第三节 现阶段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总体特征 50

一、产业转移的普遍性 50

二、“重工业”仍占重要地位的产业转移 58

三、第二产业仍是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 62

四、产业转移进入“高峰”阶段 63

本章小结 67

第四章 “污染天堂”假说在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中的验证 68

第一节 污染密集产业空间转移的方向 69

一、污染密集产业的界定 69

二、近年来我国污染密集产业的总体情况 74

三、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方向及其与“污染天堂”假说的一致性 76

第二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条件下“污染天堂”的形成 80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 80

二、当前污染密集产业的污染情况和空间特征 84

三、“污染天堂”的形成 87

第三节 区域梯度差异与“污染天堂”假说 88

一、环境规制的区域梯度差异 89

二、经济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区域梯度差异 93

三、区域梯度差异与“污染天堂”的关系 96

本章小结 97

第五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和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 98

第一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生态环境的规模效应 99

一、规模效应的内涵 99

二、规模效应的表现 99

三、进一步的说明 101

第二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生态环境的结构效应 101

一、结构效应的内涵 101

二、结构效应的表现 102

三、进一步的说明 103

第三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生态环境的技术效应 104

一、技术效应的内涵 104

二、技术效应的表现 104

三、进一步的说明 107

第四节 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 107

一、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整体分析 107

二、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 108

三、综合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 114

本章小结 116

第六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空间维度分析 117

第一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与跨界环境外部性 118

一、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条件下跨界环境外部性的实质 118

二、环境外部性的区际转移和外溢 119

三、环境外部性区际转移的福利效应 120

第二节 产业转移生态效应在空间维度上的具体表现 121

一、对水环境的影响 121

二、对土地环境的影响 123

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24

四、其他方面的影响 127

第三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放大 128

一、地方政府“环境竞争”的放大效应 129

二、地理梯度反经济梯度的放大效应 129

三、污染密集产业区际梯度转移的放大效应 130

第四节 产业转移生态环境问题的空间集聚效应 131

一、产业转移与污染集聚 131

二、工业园区的污染问题 133

三、产业转移间接集聚效应的环境外部性 135

第五节 案例分析:产业梯度转移与西北某地的环境污染 135

一、曾经的“戈壁明珠” 136

二、现在的“污染天堂” 136

三、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后果 139

本章小结 141

第七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时间维度分析 142

第一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与代际环境外部性 143

一、代际环境外部性的内涵 143

二、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代际性 144

三、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代际公平的影响 145

四、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代际福利效应 147

五、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在时间维度上的具体表现 149

第二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 152

一、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 152

二、区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154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条件下的变化 156

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与代际环境外部性 157

第三节 工业转移生态效应在时间维度上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河南的比较 158

一、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 158

二、浙江、河南两地工业生产生态足迹的计算 160

三、河南、浙江工业生态足迹的比较 166

四、从生态足迹看工业产业梯度转移的环境外部性 167

本章小结 169

第八章 FDI与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 171

第一节 FDI产业流向和区域流向的变化 172

一、三大区块FDI流向的变化 172

二、FDI产业流向的变化 173

三、FDI流向的梯度差异 174

四、污染密集产业外资企业的区域变化 176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中FDI的环境外部性分析 179

一、FDI的环境问题 180

二、FDI环境外部性产生的方式 181

三、FDI环境外部性的实质和特征 182

第三节 FDI环境外部性的跨界转移 183

一、FDI与工业污染的空间变化 184

二、FDI环境外部性的跨界效应 186

三、FDI环境外部性跨界转移的福利影响 187

第四节 FDI环境外部性的代际影响 188

一、FDI环境外部性的代际效应 188

二、FDI与环境代际公平 189

三、FDI环境外部性与代际福利损失 190

第五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条件下FDI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的总体评析 191

一、FDI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91

二、FDI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194

三、FDI经济发展效应与生态效应的总体评析 195

本章小结 196

第九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原因解析 197

第一节 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工业化 198

一、区域间的经济梯度差异 198

二、产业同构与普遍的工业化道路 199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其他类型的产业转移 200

第二节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201

一、我国在当前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201

二、国际分工、产业转移与我国的生态环境 203

三、部分跨国公司“双重环境标准”在其中的作用 205

第三节 生态产权制度的缺失 207

一、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 207

二、生态产权的界定问题 208

三、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与生态产权制度的缺失 209

第四节 地方政府的原因 209

一、环境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 210

二、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影响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原因 210

三、影响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其他政府性原因 212

第五节 社会公众的原因 213

一、公众利益的分散性 213

二、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程度 214

三、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程度 215

第六节 其他因素 216

一、数据信息因素 216

二、企业技术因素 217

三、成本和价格因素 217

本章小结 218

第十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治理思路与对策 219

第一节 发展理念的转变 220

一、传统工业化道路与生态环境的冲突 220

二、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 220

三、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 22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转方式 222

一、探索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经济发展方式 222

二、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转方式 223

三、以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25

第三节 在开放经济中践行绿色发展 226

一、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227

二、改善国际分工地位 228

三、合理对待外资和外资企业 230

第四节 贯彻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 231

一、将区际产业转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契合 231

二、处理好相应的重要关系 234

三、推行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 236

第五节 构建良好制度环境 238

一、健全生态产权制度 238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239

三、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240

四、依法保障制度实施 242

第六节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 242

一、继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的认知 243

二、引导公众积极有序地参与 243

三、充分发挥环保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244

第七节 其他相关治理措施 245

一、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245

二、加强对产业园区的环境监察 246

三、加强生态数据信息平台建设 246

四、强化运用税收金融工具 247

五、多渠道改善工业企业生存状况 247

本章小结 248

参考文献 2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