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金匮要略类编
金匮要略类编

金匮要略类编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志南等编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6150702X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
《金匮要略类编》目录
标签:类编

一、原文 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3

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7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2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5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9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22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23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5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9

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第十二 32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7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39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44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46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48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54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56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57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59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62

杂疗方第二十三 65

附录: 65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69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74

附:与《伤寒论》重复和相似的条文 78

痉病 84

(一)类篇目病证 84

二、类病证 84

湿病 85

刚痉、柔痉 85

百合病 86

暍病 86

瘅疟、温疟、牝疟、疟母 87

疟病 87

狐惑病 87

阴阳毒 87

血痹 88

历节 88

中风 88

附:热瘫痫 88

虚劳 89

肺胀(附:脾胀) 90

咳嗽上气 90

肺痿 90

肺痈 90

胸痹 91

奔豚气 91

宿食 92

寒疝 92

心痛 92

腹满 92

肝着、脾约、肾著 93

五脏风寒病 93

附:?气 93

痰饮 94

积、聚(附:癥瘕) 94

积聚 94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95

水气病 97

淋病 97

消渴 97

风水、皮水(里水)、正水、石水、黄汗 98

黄疸 100

惊悸 101

谷疸、女劳疸(黑疸)、酒疸 101

胃反 102

呕吐 102

血证 102

疮痈 103

下利 103

哕 103

转筋 104

手指臂肿 104

肠痈 104

附:呕家痈脓 104

趺蹶 104

妇人妊娠病 105

蚘厥 105

阴狐疝 105

虫虫病 105

妇人产后病 107

妇人杂病 108

六微 111

五脏病 111

(二)类条文病证 111

阳病 111

阴病 111

附:无太阳证 112

太阳病 112

风病 112

失精 113

附:厥癫 113

阳明病 113

厥阴病 113

卒厥 113

癫狂 113

马刀侠瘿 114

附:痂癞 114

痞证 114

脚气 114

蛊注 114

瘾疹(泄风) 114

痔 115

发热(微热、无热) 116

(一)全身症状 116

三、类症状 116

恶寒(振寒、无寒、不恶寒) 118

恶风(不恶风附:淅然者) 120

往来寒热 120

寒热(无寒热) 120

汗出(自汗、盗汗、头汗出、黄汗出、不汗出、无汗) 121

身疼痛(身不疼) 125

身冷(背寒冷、腰中冷、胸中冷附:身和、腹中温、腰中温) 125

身体强(背脊强痛、颈项强痛、缺盆痛) 126

肢节疼痛 127

腰痛 127

身重(痠重、下重) 128

疼痛 128

身肿胀(附:形如肿) 129

身发黄 130

身赢瘦(附:痿、脱肉) 130

不能行(不能起、不得屈伸、不得转侧、两臂不举附:形如醉人) 131

半身不遂 131

气上冲(冲气附:气不上冲) 133

头痛(附:头不痛) 134

(二)头面症状 134

不仁(附:手足痹) 134

头眩(冒) 135

头面热 136

头面肿(面目肿) 136

面部色泽 137

眼目症状 138

舌症状 139

口唇(齿)症状 139

咽喉症状 140

衄血 140

鼻部症状 140

发落 141

额上陷 141

僻 141

厥逆 142

(三)四肢症状 142

四肢肿 143

四肢痠疼 143

手足烦热(手足温) 143

不得眠不得卧、卧不着席、卧不时动摇 144

烦躁(烦、躁) 144

四肢重 144

拘急(脚挛急、脚缩、转筋) 144

胫冷 144

(四)脏腑症状 144

附:梦 146

惊悸 147

欲眠(欲卧) 147

癫狂(附:神志失常) 148

谵语 148

咳嗽(不咳) 149

语声异常 149

短气(少气) 151

喘(上气、暴喘、微喘附:不喘) 151

呼吸困难(喜太息附:呼气不入、吸而不出) 153

哕(附:不哕、噫、咽) 154

口干渴(口燥、欲饮水附:不渴) 155

嚏(欠) 155

呕吐(附:欲呕吐、不呕吐) 158

吐血 161

唾(附:浊唾) 161

不能食(不能消谷附:不欲食) 162

下利(大便溏、便肠垢、失便附:便调) 163

能食(消谷引食、饮食如故附:思食、嗜甘) 163

大便下血(圊血附:大便色黑) 166

下重(失气) 166

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不通、小便少、小便赤) 167

大便坚 167

不大便(大便难、大便闭) 167

小便通利(小便数、小便多、小便自调) 169

失精 170

遗尿 170

尿血 170

淋 170

心痛 171

胸痛 171

(五)胸腹症状 171

胁痛 172

胸胁满(胸满、胸中窒、胁满) 173

心中懊?(附:心中诸症) 174

痞 174

腹痛 175

心下满痛(心下坚附:心下闷、心下濡、心下毒痛) 175

腹胀满(腹胀大、腹重、肚热附:腹不满) 176

绕脐痛(脐肿、脐下悸) 178

肠鸣 178

少腹满(附:少腹诸症) 179

(六)二阴症状 180

疮(附:无疮) 181

皮中如虫行(皮中如有物、毛耸、核起而赤) 181

(七)皮肤症状 181

身痒 181

肌肤甲错 181

经带症状 182

(八)妇科症状 182

痈脓(附:无脓) 182

妊娠症状 183

产后症状 184

浮脉 186

四、类脉 186

沉脉 188

迟脉 190

数脉 191

涩脉 193

滑脉 193

实脉 194

虚脉 194

大脉 195

洪脉 195

微脉 196

小脉 196

紧脉 197

弦脉(附:脉不弦) 199

芤脉 199

缓脉 199

弱脉 201

细脉 202

伏脉 203

革脉 203

动脉 203

急脉 203

其它脉 204

风 206

(一)六淫 206

五、类病因病理 206

寒(附:冷) 208

湿 209

热 209

饮食(附:?气、谷气、五味所伤) 210

(二)饮食痰饮、劳伤虫毒 210

痰饮(附:水) 211

劳伤(附:房劳、情志) 214

虫毒(附:外伤等) 215

阴 216

(三)八纲 216

表(附:外) 217

阳 217

里(附:内) 218

寒 219

热 220

虚 221

实 223

1.脏腑 224

(四)脏腑经络 224

心(附:心中、心下) 225

肝 227

脾 228

肺 229

肾 230

大(小肠) 231

胃 231

三焦 232

膀胱 232

(1)经(附:脉) 233

2.经络 233

胞门 233

(五)气血津液精气(附:元真、营、卫) 234

(2)络 234

血 237

(六)时辰 239

精 239

津液 239

附:预后 241

(1)原文明示 248

汗法 248

六、类法 248

(一)治未病 248

(二)八法 248

(2)方剂运用 250

(1)原文明示 251

吐法 251

(3)汗法禁慎 251

(4)发汗要适当 251

(1)原文明示 252

下法 252

(2)方剂运用 252

(3)吐法禁慎 252

(2)方剂运用 254

(1)原文明示 256

(2)方剂运用 256

(3)下法禁慎 256

和法 256

(1)方剂运用 256

温法 256

(1)方剂运用 259

清法 259

(2)方剂运用 260

(1)原文明示 260

(2)清法禁慎 260

消法(包括利法) 260

(2)方剂运用 262

(1)原文明示 262

补法 262

(1)原文明示 263

(三)针灸(包括火疗) 263

(四)外治法 264

(2)针灸禁慎 264

1.顿服 265

附1:服法 265

(五)标本缓急 265

3.两次服 266

2.日一服 266

4.三次服 268

5.昼夜服 273

9.因病、因人、因时服 274

8.更服 274

6.平旦服 274

7.饭前服 274

10.获效后不必尽剂 275

12.药后护理 276

11.其它服法 276

附2:煎法、制药法 278

栝蒌桂枝汤 287

桂枝加桂汤 287

七、类方 287

(一)桂枝汤类(14方) 287

桂枝汤 287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288

黄芪桂枝五物汤 288

桂枝加黄芪汤 288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88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88

桂枝救逆汤 288

黄芪建中汤 289

小建中汤 289

桂枝附子汤 289

桂枝芍药知母汤 289

竹叶汤 289

越婢加术汤 290

越婢汤 290

(二)麻黄汤类(14方) 290

麻黄加术汤 290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90

葛根汤 290

大青龙汤 290

小青龙加石膏汤 291

小青龙汤 291

越婢加半夏汤 291

文蛤汤 291

小柴胡汤 292

(三)柴胡汤类(3方) 292

麻黄附子汤 292

射干麻黄汤 292

厚朴麻黄汤 292

甘草麻黄汤 292

甘草泻心汤 293

半夏泻心汤 293

大柴胡汤 293

奔豚汤 293

(四)泻心汤类(4方) 293

大承气汤 294

(五)承气汤类(10方) 294

泻心汤 29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94

厚朴大黄汤 295

厚朴三物汤 295

小承气汤 295

厚朴七物汤 295

猪膏发煎 296

麻子仁丸 296

大黄甘草汤 296

大黄牡丹汤 296

大黄附子汤 296

大黄?虫丸 297

土瓜根散 297

(六)抵当汤类(6方) 297

抵当汤 297

下瘀血汤 297

桂枝茯芩丸 297

葶苈大枣泻肺汤 298

大黄甘遂汤 298

鳖甲煎丸 298

(七)十枣汤类(6方) 298

十枣汤 298

甘遂半夏汤 298

文蛤散 299

白虎加桂枝汤 299

泽漆汤 299

皂荚丸 299

(八)白虎汤类(3方) 299

白虎加人参汤 299

枳术汤 300

干姜人参半夏丸 300

(九)理中汤类(11方) 300

人参汤 300

甘草干姜汤 300

甘姜苓术汤 300

桃花汤 301

黄土汤 301

白术散 301

茱萸汤 301

大建中汤 301

柏叶汤 301

泽泻汤 302

猪苓散 302

(十)五苓散类(9方) 302

五苓散 302

猪苓汤 302

小半夏汤 303

(十一)半夏汤类(7方) 303

茯苓泽泻汤 303

蒲灰散 303

滑石白鱼散 303

茯苓戎盐汤 303

葵子茯苓散 303

半夏麻黄丸 304

半夏厚朴汤 304

小半夏加茯苓汤 304

大半夏汤 304

半夏干姜散 304

生姜半夏汤 304

防己茯苓汤 305

防己地黄汤 305

(十二)防己汤类(6方) 305

木防己汤 305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305

防己黄芪汤 305

苓甘五味姜辛汤 306

桂苓五味甘草汤 306

己椒苈黄丸 306

(十三)苓桂术甘汤类(9方) 306

苓桂术甘汤 30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06

桂枝生姜枳实汤 307

茯苓杏仁甘草汤 307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307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307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307

乌头汤 308

(十五)乌头附子汤类(13方) 308

(十四)栝萎薤白汤类(4方) 308

栝蒌薤白白酒汤 308

栝蒌薤白半夏汤 308

枳实薤白桂枝汤 308

栝蒌牡蛎散 308

附子粳米汤 309

附子汤(方未见) 309

乌头煎 309

乌头桂枝汤 309

乌头赤石脂丸 309

赤丸 309

天雄散 309

薏苡附子散 310

甘草附子汤 310

四逆汤 310

通脉四逆汤 310

白术附子汤 310

当归生姜羊肉汤 311

当归贝母苦参丸 311

(十六)当归芍药汤类(8方) 311

当归散 311

当归芍药散 311

枳实芍药散 311

茵陈蒿汤 312

(十七)茵陈栀子汤类(5方) 312

芎归胶艾汤 312

胶姜汤(方未见) 312

温经汤 312

橘枳姜汤 313

橘皮汤 313

茵陈五苓散 313

栀子豉汤 313

栀子大黄汤 313

大黄硝石汤 313

(十八)橘皮竹茹汤类(4方) 313

橘皮竹茹汤 313

百合滑石散 314

百合鸡子黄汤 314

竹皮大丸 314

(十九)百合汤类(5方) 314

百合地黄汤 314

百合知母汤 314

滑石代赭汤 314

薯蓣丸 315

栝萎瞿麦丸 315

(二十)肾气丸类(3方) 315

肾气丸 315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316

白头翁汤 316

(二十一)酸枣仁汤类(3方) 316

酸枣仁汤 316

甘麦大枣汤 316

麦门冬汤 316

(二十二)白头翁汤类(2方) 316

桔梗汤 317

排脓散 317

(二十三)瓜蒂汤类(3方) 317

一物瓜蒂汤 317

瓜蒂散 317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317

(二十四)排脓汤类(7方) 317

排脓汤 317

王不留行散 318

升麻鳖甲汤 318

薏苡附子败酱散 318

赤小豆当归散 318

矾石丸 319

黄连粉(方未见) 319

(二十五)外用方类(10方) 319

百合洗方 319

苦参汤 319

雄黄熏方 319

头风摩散 319

矾石汤 319

侯氏黑散 320

风引汤 320

蛇床子散 320

狼牙汤 320

小儿疳虫蚀齿方 320

(二十六)杂方类(13方) 320

乌梅丸 320

蜀漆散 320

蜘蛛散 321

紫参汤 321

旋复花汤 321

杏子汤(方未见) 321

硝石矾石散 321

诃梨勒散 321

附2:《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相同方(正方40方,附方5方) 322

附1:《金匮要略》附方(21方) 322

鸡屎白散 322

甘草粉蜜汤 322

红蓝花酒 322

甘草 324

桂枝 327

生姜 330

大枣 332

芍药 334

半夏 336

茯苓 337

干姜 339

白术 340

大黄 342

附子 343

蜜 344

人参 345

麻黄 346

酒 347

细辛 348

枳实 349

黄芩 350

杏仁 351

当归 352

石膏 352

厚朴 353

川芎 354

五味子 355

阿胶 355

黄芪 356

泽泻 356

黄连 357

牡蛎 357

防己 358

桔梗 358

桃仁 359

滑石 359

蜀椒 360

百合 360

干地黄 361

防风 361

龙骨 362

粳米 362

丹皮 362

知母 363

乌头 363

柴胡 364

葶苈 364

橘皮 364

?虫 365

栀子 365

矾石 366

猪苓 366

黄柏 366

栝蒌根 367

栝蒌实 367

薏苡 367

芒硝 367

薯蓣 368

胶饴 368

葛根 368

薤白 369

甘遂 369

麦门冬 369

豉 370

小麦 370

雄黄 370

赤石脂 370

赤小豆 371

水蛭 371

苦参 371

瓜蒂 371

射干 372

鳖甲 372

瞿麦 372

虻虫 372

粉 373

秦皮 373

硝石 373

蜀漆 373

吴茱萸 374

艾 374

竹茹 374

白头翁 374

盐 375

文蛤 375

乱发 375

茵陈 375

大麦粥 376

八、类药 376

鸡子黄 376

紫参 376

猪膏 376

生地黄汁 377

附:古今剂量折算表 380

菊花 380

清代以前 381

九、《金匮要略》研究专著编年书目 381

清代 382

中华民国时期 3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90

注释(一) 397

十、难字注释 397

注释(二) 414

名词术语注释 421

十一、名词术语注释 421

附:方剂索引 4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