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襄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3
  • ISBN:14048·2887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
《生理学》目录

第一节 生理学概述 1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 1

第一章 绪论 大连医学院 吴襄 1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三、近代生理学的发展概况 3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

一、新陈代谢 4

刺激和反应 5

兴奋和抑制 5

二、兴奋性 5

生物电现象和神经冲动 6

三、适应性 7

四、机体生命的过程 7

第三节 机体机能的调节 8

一、机体机能调节的意义 8

二、神经调节 9

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的概貌 9

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11

神经调节的重要意义及其特点 12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13

三、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3

体液因素对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 13

第二章 血液 福建医学院 贾秉钧 15

第一节 机体内环境和血液概述 15

体液 15

内环境的概念 15

血液的机能 15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特性及血量 16

一、血液的组成 16

血浆和血细胞 16

粘渧性 17

血浆的渗透压 17

血液的化学成分 17

颜色和比重 17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17

血浆的酸硷度 18

三、血量 18

血量的测定法 18

红血细胞的发生过程 19

一、红血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数量和机能 19

第三节 红血细胞 19

血量及其生理变动 19

血量恒定的重要性 19

红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20

血红蛋白的机能和特性 20

血红蛋白的浓度 21

二、红血细胞的生理特性 21

红血细胞的通透性及脆性试验 21

三、红血细胞凝集现象和血型 22

红血细胞凝集现象 22

红血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及沉降率试验 22

ABO血型 23

Rh因子 23

四、红血细胞的寿命和数量的调节 24

红血细胞的寿命 24

红血细胞的生成条件和破坏过程 24

红血细胞数量的调节 25

脾脏的机能 25

第四节 白血细胞 25

一、白血细胞的分类、发生和数量 25

白血细胞的分类及其发生 25

白血细胞的数量 26

嗜中性白血细胞 27

嗜酸性和嗜硷性白血细胞 27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7

三、白血细胞的寿命和数量调节 27

白血细胞的寿命 27

白血细胞数量的调节 27

二、白血细胞的机能 27

二、血液凝固 28

血凝的机制 28

血凝现象 28

血小板的发生、形态和数量 28

血小板的机能 28

一、血小板 28

第五节 血小板和血液凝固 28

机体内血凝的制止 29

血凝的防止或延缓和血凝的加速 30

第三章 循环(上) 湖北医学院 张硕哉、张桂林 31

第一节 心脏生理 31

一、心脏的结构特征 31

自动节律性 32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32

传导性 33

兴奋性与收缩性 33

全或无方式的收缩 34

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 35

三、心动周期及周期中的各种变化 36

心动周期 36

心房内压的变化 36

心室内压的变化 37

心瓣的作用 38

心声 39

心冲击图 39

四、心脏的生物电现象 40

心电图描记器的构造原理 40

心电图描记的导联方式 40

正常心电图的分析 41

五、心输出量 42

心输出量及其正常变动 42

心输出量的测定法 42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3

第二节 血管生理 44

一、动脉血压 44

动脉压的意义 44

体育锻炼对于心输出量的影响 44

形成和影响动脉压的因素 45

动脉血压的测定法 47

人体动脉血压及其生理变动 49

二、毛细血管和静脉的血压 50

毛细血管压 50

三、血流速度和器官血流量 51

血流速度 51

静脉血压 51

促使静脉血流动的因素 51

循环时 52

器官血流量 52

四、脉搏 53

动脉脉搏 53

静脉脉搏 54

一、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传出神经 55

心加速神经 55

第四章 循环(下) 湖北医学院 张硕哉 55

第三节 循环机能的调节 55

心抑制神经 56

血管收缩神经 58

血管舒张神经 58

二、调节心脏和血管运动的各级中枢 59

脊髓和延髓的心血管中枢 59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的心血管中枢 61

三、循环机能的反射性调节 61

来自心血管本身的减压反射 61

大脑皮层对循环机能的调节 63

来自心血管本身的加压反射 63

来自机体其他部分的心血管反射 63

四、体液因素对循环机能的调节 64

呼吸气体的作用 64

激素及组织产物的作用 65

五、运动时的循环机能的适应性变化 66

第四节 心、肺、脑的血液循环 66

一、冠状循环 66

二、肺循环 67

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 68

淋巴的成分 68

三、脑循环 68

一、淋巴及其循环 68

第五节 淋巴和脑脊液及其循环 68

影响淋巴生成的因素 69

淋巴循环 70

二、脑脊液及其循环 71

第五章 呼吸 南京医学院 葛志恒 72

第一节 呼吸运动 72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特征及机能概述 72

鼻、喉和气管 72

肺及其组成单位 73

二、呼吸运动的机制和特征 74

肋骨和胸骨的运动 74

膈肌的运动 75

平和呼吸与用力呼吸 75

人工呼吸 76

三、呼吸时肺内与胸内压力的变化 77

肺内压 77

胸内压 77

四、肺的通气机能 78

呼吸时肺容量的变化 78

腹内压 78

肺的通气量 79

肺泡的通气 79

肺通气机能的测定 80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81

一、气体的交换 81

气体交换的机制 81

呼吸气及肺泡气的成分和分压 81

气体在肺泡的交换 82

血液气体的分压 82

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83

二、血液中气体的运输 83

气体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83

氧的化学结合和运输 84

二氧化碳的化学结合和运输 85

三、呼吸对维持血液酸硷平衡的作用 87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88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各级中枢 88

延续的呼吸中枢 88

脑桥的呼吸调整中枢和长吸中枢 90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及体液因素的作用 91

肺牵张反射 91

呼吸调节的较高级和高级部位 91

体液因素对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92

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 93

呼吸运动的防御性反射 94

三、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94

四、肌肉运动时的呼吸调节 95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96

消化腺的分泌活动 96

第一节 概述 96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大连医学院 梅懿华 96

平滑肌活动的特征 97

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 97

一、唾液及其分泌 97

唾液的组成和作用 98

唾液分泌的调节 99

唾液腺对各种刺激的适应 99

二、咀嚼和吞咽 99

咀嚼 99

食管的蠕动 100

吞咽 100

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 101

一、胃的结构特征 101

二、胃液及其分泌 102

胃液的收集法 102

胃液的组成和作用 103

食物对胃液分泌的影响 104

胃液分泌的调节 104

胃运动的方式 106

三、胃的运动 106

胃的排空 108

胃运动的调节 108

呕吐 109

第四节 肠内的消化 110

一、胰液及其分泌 110

胰液的组成和作用 110

食物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111

胰液分泌的调节 111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放 112

胆汁的组成和作用 112

胆囊的机能 113

肝分泌胆汁的过程及其调节 113

胆汁的排放过程及其调节 114

三、小肠液及其分泌 114

四、小肠的运动 114

小肠运动的方式 115

小肠内容物的排放 116

五、大肠的消化机能和运动 116

大肠内容物的分解 116

六、肠管运动的调节和排粪动作 117

肠管运动的调节 117

大肠的运动 117

排粪动作 118

第五节 吸收 119

一、吸收的途径 119

二、各类物质的吸收 119

糖类的吸收 119

蛋白质的吸收 120

脂肪的吸收 121

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121

三、吸收的机制 121

理化机制 121

四、吸收机能的调节 122

生理机制 122

一、消化系统各种活动的联系 123

二、消化活动调节机制的统一 123

第六节 消化系统活动的完整性 123

第七章 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 大连医学院 冯镇沅 125

第一节 物质代谢 125

一、糖类代谢及其调节 125

糖类的代谢过程 125

糖类代谢的调节 126

三、脂肪代谢及其调节 127

脂肪的代谢过程 127

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127

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127

二、蛋白质代谢及其调节 127

脂肪代谢的调节 128

四、肝脏机能简单综述 128

第二节 能量代谢 128

一、能量代谢的研究方法 128

直接测热法 129

间接测热法(即气体代谢测量法) 130

呼吸商 132

食物的热价和氧的热价 132

肌肉活动的影响 134

精神和情绪活动的影响 134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134

环境温度的影响 134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基本因素 134

三、基础代谢 135

基础代谢及其测量 135

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136

基础代谢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38

肌肉活动时的能量代谢过程 139

四、肌肉活动时的能量代谢 139

机体活动时能量代谢的实际测量 139

五、能量代谢的调节 141

神经系统和激素的作用 141

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 141

六、能量代谢与营养供给标准 142

第三节 体温调节 143

一、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143

体温及其意义 143

人体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144

二、体温的调节 146

机体的产热过程及其调节 146

机体的散热过程及其调节 147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148

机体对冷和热环境的适用 149

第八章 排泄 湖北医学院 张硕哉 151

第一节 肾脏的机能 151

一、肾脏结构的特征 151

肾单位及其各部分的结构 151

肾的血流特征 152

肾的神经支配 153

二、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53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53

肾小管的排泄和分泌作用 157

三、肾对保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的意义 157

调节水平衡的作用 157

调节酸硷平衡的作用 158

肾机能及其意义 159

神经调节 160

体液调节 160

四、肾机能的调节 160

五、肾清除率试验及其实践意义 161

肾清除率试验法 161

应用肾清除率试验来测定肾机能 162

第二节 膀胱排尿生理 163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65

第九章 内分泌 南京医学院 葛志恒 165

第一节 概述 165

激素的一般特征 165

内分泌腺在神经一体液调节中的作用 165

一、甲状腺激素 166

内分泌腺机能的研究方法 166

第二节 甲状腺 166

二、甲状腺的机能 167

甲状腺机能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167

甲状腺的机能 168

三、甲状腺活动的调节 168

第三节 甲状旁腺 169

一、甲状旁腺的机能 169

甲状旁腺机能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169

二、甲状旁腺活动的调节 170

甲状旁腺激素及其作用 170

第四节 胰岛腺 171

一、胰岛素 171

胰岛素的理化性质 171

胰岛素作用的研究 171

胰岛素的作用及其机制 171

二、胰岛腺活动的调节 172

三、胰高血糖素 172

心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173

对心肌的作用 173

一、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和作用 173

第五节 肾上腺 173

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 174

对新陈代谢的作用 174

二、肾上腺髓质活动的调节 174

三、肾上腺皮质的激素 174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 175

皮质切除与皮质机能不足的症状 175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76

五、肾上腺皮质活动的调节 177

一、垂体的结构特征 178

第六节 脑垂体 178

促进生长 179

促进性腺和乳腺的发育与活动 179

二、垂体前叶的机能 179

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发育和分泌 180

调节新陈代谢 180

三、垂体前叶活动的调节 180

四、垂体后叶的机能 181

加压素的生理作用 181

催产素的生理作用 181

五、垂体后叶活动的调节 182

后叶激素的生理意义 182

第十章 性腺和生殖 南京医学院 葛志恒 183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官 183

一、男性生殖器的结构特征 183

二、睾丸的生精机能 183

三、睾丸的内分泌机能 184

四、睾丸活动的调节 185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官 186

射精 186

竖阳 186

五、男性附属生殖器的机能 186

各附属生殖器的机能 186

一、卵巢的结构及其生卵机能 187

二、卵巢的内分泌机能 188

三、生殖周期和月经周期 188

哺乳动物的生殖周期 188

月经周期 189

第三节 生殖过程 190

一、受精 190

四、卵巢活动的调节 190

二、妊娠 191

子宫的变化及胎盘的形成 191

妊娠期的内分泌变化 191

三、分娩 193

分娩的过程 193

分娩的机制 193

四、乳腺的机能 194

乳腺的发育 194

乳液的分泌和排出 194

乳腺发育和机能的调节 196

第一节 肌肉生理 197

一、横纹肌的结构特征 197

二、肌肉的特性 197

物理特性 197

第十一章 肌肉和神经 福建医学院 贾国藩 197

生理特性 198

三、肌肉收缩的基本特征 198

肌肉收缩的概念及其基本方式 198

单收缩的分析 198

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强度的影响 200

四、影响肌肉收缩的重要因素 200

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强度和形式的影响 201

负重和初长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201

肌肉的作功和机械效率 202

疲劳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203

五、肌肉收缩时的物质和能量代谢 204

肌肉的化学组成 204

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 204

氧债 205

肌肉收缩时的产热过程 205

六、肌肉收缩的机制 206

一、神经纤维的结构、机能及分类 207

神经纤维的结构 207

神经纤维的特性和机能 207

神经纤维的分类 207

第二节 神经生理 207

二、神经传导的特征和速度 208

神经传导的基本特征 208

神经的相对不疲劳性 208

神经的传导速度 208

神经物质代谢和能量来源 209

三、神经纤维的代谢 209

神经代谢时热的产生 210

第三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兴奋过程 210

一、刺激的条件和兴奋性的测定 210

刺激性质 210

刺激强度及强度变率 211

刺激作用时间 211

强度和时间的依从关系 211

组织兴奋性的衡量 211

二、肌肉神经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 212

三、直流电刺激的极性作用和电紧张 213

极性作用 213

电紧张 213

人体神经的刺激效应 214

四、神经肌肉的电位变化 215

膜电位 215

损伤电位 216

动作电位 216

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其与组织兴奋的关系 217

关于生物电的学说 219

五、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221

运动终板和运动单位 221

运动终板的生理特征 221

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222

六、机能灵活性概念及间生态学说 222

机能灵活性的概念 222

间生态 223

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和发育 224

第一节 概述 224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发育和分部 224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上) 大连医学院 吴襄 224

第一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总论 224

中枢神经系统的分部 225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展 225

二、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意义及其研究法 226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意义 226

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的研究法 226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27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227

第二节 反射活动和反射概念 227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器官的联系 228

二、反射和反射弧 228

反射的定义 228

反射弧的基本环节 228

反射弧的扩展 229

反射弧的体液环节 229

神经中枢的概念 229

三、反射概念和反射的分类 230

反射概念的发展 230

巴甫洛夫反射论的基本原则 231

反射的分类 231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特征 232

一、中枢兴奋过程的基本特征 232

兴奋的单向传导 232

中枢兴奋传导的延搁——中枢反射时 232

中枢兴奋的总和 232

中枢兴奋的扩散和后作用 233

中枢疲劳和对于内环境变化的敏感 233

二、中枢抑制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233

中枢抑制现象的发现 233

中枢抑制的特征 234

交互抑制现象 234

优势现象 234

三、反射活动的协调 235

中枢兴奋和抑制的相互关系 235

反射协调的方式 235

最后公路原则 236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在反射协调中的作用 236

四、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理化变化 237

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机制 237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能量来源 237

周围神经的分类 238

一、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的比较 238

第四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特征 238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时的物质代谢的变化 238

躯体和内脏的感觉神经 239

躯体和内脏的运动神经 239

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分部和结构特征 241

交感系 241

副交感系 241

三、交感系和副交感系的机能 241

交感系的机能 241

副交感系的机能 242

交感系与副交感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生理意义 243

四、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化学介质 245

第十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中) 大连医学院 吴襄 246

第二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 246

第五节 脊髓的机能 246

一、脊髓和周围器官的关系 246

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 246

脊髓机能的节段性 246

引起牵张反射的本体感受器 247

牵张反射 247

防御性屈肌反射 247

二、脊髓在躯体运动调节中的作用 247

三、脊髓在内脏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249

四、脊髓与脑的各部位的相互关系 249

脊髓对脑的各部位的作用 249

脑各部位对脊髓的作用 249

脊髓横切和半横切的效应 250

第六节 脑干的机能 252

一、脑干在躯体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姿势的协调 252

脑干对于牵张反射的调节 252

脑干在姿势协调中的作用 253

脑干在视觉和听觉探究反射中的作用 259

二、脑干在内脏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259

三、脑干与脊髓及脑的较高部位的关系 260

脑干与脊髓的相互关系 260

脑干与间脑及大脑的相互关系 260

脑干与小脑的相互关系 261

第七节 间脑的机能 261

一、丘脑的机能 261

结构要点 261

传递非特异性的兴奋 262

传递特异性感觉冲动 262

二、下丘脑的机能 263

结构要点 263

对子交感系的作用 263

丘脑感觉的特征及其与条件反射形成的关系 263

对于体温的调节作用 264

对于垂体分泌及物质代谢的作用 264

对于摄食活动的作用 264

对于副交感系的作用 264

第八节 基底核与小脑的机能 264

一、基底核的机能 264

二、小脑的机能 265

新小脑的机能 265

旧小脑的机能 266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征 267

皮层的分层、分区和纤维 267

皮层的沟、回及分叶 267

皮层突触联系的特点 267

第三部分 大脑皮层机能和高级神经活动 267

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下) 大连医学院 吴襄 267

第九节 大脑皮层的机能 267

二、大脑皮层机能的研究法 268

实验性刺激法 269

实践性切除法和对于脑伤害效应的观察 269

化学药物作用的效应 269

条件反射法 269

正常安静时的脑电图 270

皮层兴奋提高和抑制加深时的脑电图 270

三、脑电图的基本特征 270

脑电图的异常变化 272

四、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272

躯体运动代表区 272

各种感觉代表区 273

内脏活动(植物性)代表区 274

联络区 275

五、大脑皮层在机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 275

第十节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276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神经机制 276

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 276

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 277

二、条件反射的抑制及睡眠 278

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278

非条件抑制 279

条件抑制 279

睡眠产生的机制 280

皮层抑制的生物学意义 281

三、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运动规律 281

兴奋过程的扩散和集中 282

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 282

兴奋抑制的相互诱导 282

分析器的概念及分析器各部分的机能特点 284

扩散、集中与相互诱导之间的关系 284

四、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机能:分析器学说 284

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机能 285

皮层的动力定型 286

五、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286

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 286

第二信号系统的特征及其与第一信号系统的关系 287

六、关于神经型和神经症的学说 287

神经型基本分类的依据 287

神经症与神经型的关系 288

人类所特有的神经型 288

动物神经型的基本分类 288

第十章 感觉器官 大连医学院 吴襄 289

第一节 概述 289

一、感觉器官的机能及其生理意义 289

二、感受器的基本生理特征 289

适宜刺激 289

适应作用 290

感觉性质的生理基础 291

感觉强度的生理基础 291

三、感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生理基础 291

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292

感觉的后作用 292

第二节 视觉器官 292

一、眼球结构概要 292

二、眼的光学系统 293

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象原理 293

眼内物象的形成 295

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96

瞳孔的调节作用和对光反应 296

眼折光的缺陷 297

眼内压和水状液 298

感光细胞的机能分化 299

三、网膜的机能 299

感光细胞活动的光化学基础 303

暗适应和光适应的现象及其机制 304

颜色视觉 304

四、双眼视觉 305

眼球外肌的动作 305

相称点 305

视觉传导的神经通路 306

立体视觉 306

五、视觉的神经传导和视觉中枢的机能 306

视觉中枢的机能 307

第三节 听觉器官 308

一、声音的物理特性和声音感觉 308

二、外耳和中耳的机能 310

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310

三、耳蜗的机能 311

耳蜗的结构特征 311

咽鼓管的作用 311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313

基底膜的机械反应与听觉学说 314

耳?的电反应 315

四、听觉的神经传导和听觉中枢的机能 316

听觉传导的神经通路 316

听觉中枢的机能 316

第四节 其他感觉器官 317

一、皮肤感觉 318

触觉和表层压觉 318

温觉和冷觉 319

痛觉 320

皮肤感觉的传导通路和中枢 320

二、嗅觉和味觉 320

嗅觉器官 320

味觉器官 322

深部躯体压觉 323

深部躯体痛觉 323

内脏感觉及其适宜刺激 323

本体感觉 323

三、内部感觉 323

牵涉性内脏痛觉及其机制 324

内脏感觉的特征 325

听小骨的作用 34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