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金元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2531459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的方法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讲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

(一)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1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 7

(三)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 1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3

(一)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对象 24

二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4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7

(三)邓小平理论的体系 29

(一)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33

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3

(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36

(三)邓小平理论的新飞跃 37

(四)邓小平理论新突破 39

(五)邓小平理论是一面伟大旗帜 45

第二讲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最新成果 47

一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47

(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混乱现象 47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论述 48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49

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 51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51

(二)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54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7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两个方面的侧重点 57

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62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贡献 62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伟大创新 68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 6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4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74

第三讲 中国将长期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必然性 7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 78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7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7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8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82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8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84

(二)正确认识中国所处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87

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89

(一)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89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90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93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95

(四)党的基本路线显示的威力 95

第四讲 中国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突破 100

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00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00

(二)为什么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01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 104

二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06

(一) 中国在公有制实现形式方面的突破 106

(二)国有经济 107

(三)集体经济 111

(四)混合经济 112

(五)股份制经济 112

(六)合作经济 120

(七)股份合作经济 120

三 社会主义经济的其他形式 121

(八)中国公有制现实形式多样化趋势 121

(一)个体经济 122

(二)私营经济 123

(三)外资经济 126

第五讲 中国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的新发展 128

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28

(一)中国现阶段分配形式的特征 128

(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 129

(三)其他收入分配方式 13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32

二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35

(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 135

(二)一部分地区、企业、个人先富起来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36

(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要防止两极分化 137

(四)兼顾公平与效率 140

三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142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和作用 142

(二)新中国社会保障情况 142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143

第六讲 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146

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146

(一)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146

(二)市场经济的内涵 152

(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54

(四)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作用 155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57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9

(一)什么是经济体制 160

(二)选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160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16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63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164

三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166

(一)一般商品市场 166

(二)金融市场 166

(三)其他要素市场 168

(四)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169

(五)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规则 171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要性 172

四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72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 173

(三)政府职能 179

第七讲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81

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81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81

(二)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184

二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 189

(一)实现工业化 189

(二)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200

三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202

(一)中国“三步走”台阶式发展战略 202

(二)把农业放在首位 207

(三)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 208

(四)发展第三产业 210

(五)发展地区经济 211

(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12

一 社会主义改革 222

(一)什么叫改革 222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 222

第八讲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22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224

(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25

(五)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28

(六)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 230

二 经济体制改革 232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32

(三)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33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33

(四)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35

(五)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36

三 政治体制改革 24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42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44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46

(四)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 251

(五)加强民主、健全法制 252

四 综合配套改革 257

(一)财税体制改革 257

(二)金融体制改革 258

(三)投资体制改革 259

(四)计划体制改革 259

(五)价格体制改革 260

(六)工资制度改革 260

五 改革的伟大成就 261

第九讲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68

一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268

(一)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68

(二)对外开放是时代的要求 269

(三)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71

(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迫切性 272

(五)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 275

(六)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系 276

二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278

(一)对外贸易 278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282

(三)引进技术 284

(四)劳务输出 286

(五)国际旅游 288

三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289

(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289

(二)兴办经济特区 290

(三)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292

(四)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293

(五)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94

(六)开放沿边和内地 295

四 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296

(一)对外贸易有了极大发展 296

(二)利用外资取得了较大进展 296

(五)对外承包劳务和海外投资已初具规模 297

(四)在海外开办的企业有较大发展 297

(三)引进技术不断增加 出口技术逐步扩大 297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98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298

第十讲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98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依据 300

(三)“一国两制”的现实根据 302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04

(一)“一国两制”的含义 304

(二)“一国两制”的内容 305

三 “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307

(一)“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 307

(二)“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 309

(三)“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309

(四)“一国两制”的国际意义 310

四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311

(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 311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与两岸关系 313

第十一讲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6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316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1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316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317

(四)坚持抓住、两手都要硬 319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32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 32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322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324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25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325

(二)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27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29

(一)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329

(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330

(三)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31

第十二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在于党 332

一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32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32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332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334

(四)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35

(一)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36

二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法宝 336

(二)党的建设要始终围绕着党的基本路线进行 337

(三)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338

(四)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338

(五)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39

(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339

(七)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共产党员教育好 340

(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340

(九)积极发展与外国政党的关系 341

三 “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新路子 341

四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伟大意义 343

(一)邓小平的建设理论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43

(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深刻总结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经济和科学分析时代特征的重要成果 344

汉英词汇对照 3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