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清史研究论薮
清史研究论薮

清史研究论薮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家俭著
  • 出 版 社:文史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9575478800
  • 页数:501 页
图书介绍:
《清史研究论薮》目录
标签:王家 研究

(一)学术思想 1

壹、晚明的实学思潮 1

一、前言 1

二、十六至十七世纪之间明代国势的转变 2

三、晚明实学思潮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四、晚明实学的特色与影响 20

五、结论 23

贰、从天主教的冲击看明末清初时期中西文化论战的背景与意义 33

一、前言 33

二、天主教布道的背景与新策略 33

三、天主教的「天儒合一论」及士大夫间所引起的回响 38

四、佛教徒及传统派儒学者对於「天儒合一论」的反驳 44

五、天主教内部的分裂及耶稣会传教事业的失败 50

六、结论 53

参、清代「汉宋之争」的再检讨——试论汉学派的目的与极限 61

一、前言 61

二、汉学派形成的背景 62

三、汉学家对於宋学的攻击及其目的 71

四、汉学家的极限 75

五、结论 77

肆、由汉宋调和到中体西用——试论晚清儒家思想的演变 87

一、前言 87

二、汉学的鼎盛及其没落 88

三、汉宋并重论及汉宋调和论 90

四、旧体西用论及中西调和论 100

五、结论 105

伍、洪北江的忧患意识 115

一、前言 115

二、北江忧患意识形成的背景 116

三、北江忧患意识的各个层面 120

四、北江忧患论的评价(代结论) 129

陆、晚清公羊学的演变与政治改革运动 135

一、前言 135

二、公羊学的特质 135

三、公羊古学的复兴 138

四、公羊学的蜕化演变 147

五、公羊学的鼎盛转化 160

六、结论 164

柒、魏源的水利议——兼论晚清经世学家修法务实的精神 175

一、前言 175

二、魏源的地理知识及对於水利的关怀 176

三、魏源的水利议(上):对於永定河、漳河、黄河及运河的整治意见 181

四、魏源的水利议(下):对於淮河及下河、湖广江南水利的整治意见 190

五、魏源水利思想的主要论点 198

六、结论 202

捌、魏源的史学与经世史观 211

一、前言 211

二、魏源在清代史学中的地位 211

三、魏源史学论著的分析 212

四、魏源治史之态度及精神 223

五、魏源之历史哲学 226

六、结论 229

玖、魏默深的海权思想——近代中国倡导海权的先驱 235

一、前言 235

二、魏氏对於西方海权之认识 237

三、魏氏海权思想的内涵 241

四、魏氏海权思想与马汉(Mahan A.F)之比较 249

五、结论 251

一、前言 257

拾、魏源「海国海图」对於日本的影响 257

二、「海国图志」的东传及对日影响 259

三、结论 267

拾壹、十九世纪西方史地知识的介绍及其影响(1807-1861) 277

一、前言 277

二、前期世界史地知识输入的停顿与影响 277

三、近代西方史地知识的介绍概况 281

四、西方史地知识介绍的影响 297

五、结论 299

拾贰、晚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鸟瞰 305

一、前言 305

二、晚清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307

三、结论 327

拾参、昆山三徐与清初政治 333

一、前言 333

(二)政治、军事、经济、人物 333

二、满人对关内政策三阶段的演变 334

三、康熙时期儒术与政治的结合 336

四、昆山三徐之政治活动 338

五、三徐与清初的党争 347

六、三徐乡居的善行与劣迹 352

七、结论 356

拾肆、北洋武备学堂的创设及其影响 365

一、前言 365

二、创设的经过 366

三、组织人事与经费 370

四、学生的来源及教育概况 373

五、武备学生与民初政局 380

六、民初军阀及其形成的背景 387

七、结论 390

二、广东传统的缫丝业 401

拾伍、广东的机器缫丝工业与近代中国第一次反机器风潮 401

一、前言 401

三、广东机器缫丝之由来 404

四、南海县学堂乡的反机器缫丝暴动 406

五、机器缫丝的停工与复工 408

六、结论 410

拾陆、醇亲王与晚清政局 415

一、前言 415

二、亲政与训政 415

三、皇家宪章 418

四、难解之结 419

五、结论 421

拾柒、是清朝的忠臣还是民国的罪人?——对於末任甘新巡抚袁大化的历史评价 425

一、前言 425

二、从巩绥军到吉林垦务局 426

三、总办漠河金矿及其业绩 427

四、参与实际地方行政业务 431

五、受命甘新巡抚及其政治理念 434

六、辛亥革命时期的应变措施 439

七、民国以後的退隐生活 441

八、结论 441

(三)附录 451

拾捌、近六十年来清史之研究与回顾——开国与建制 451

一、前言 451

二、清史的编撰与著述 452

三、满人建国前之历史 454

四、清代开国史之研究 459

五、满人之入关及其统一 471

六、清代的盛世及其建置 478

七、结论 4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