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
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

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广仁,邵望平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643917X
  • 页数:7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考古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分10章阐述海岱、淮所标示的“海岱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史实,探讨了海岱地区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动力以及王权、统治政策、知识阶层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侧面,说明了多源一统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道路、特征以及历史在文明与野兽矛盾中前进的规律。
《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目录
标签:文明 文化

导论 1

第一章 海岱历史的童年——蒙昧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1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概说 19

第二节 海岱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24

第三节 海岱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28

第四节 海岱区中石器时代文化 32

第五节 传说中的“上古之世” 37

第二章 海岱早期农业文化——从蒙昧时代向野蛮时代的过渡 41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革命”概说 41

第二节 海岱区最早的农业文化——后李文化 44

第三节 海岱区早期农业文化的繁荣期——北辛文化 47

第四节 传说中的“神农之世” 53

第三章 大汶口文化——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 59

第一节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59

一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59

二 大汶口文化所处的环境 60

三 大汶口文化的分期 62

四 大汶口文化的聚落、分布与分区 65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前期的经济与社会 67

一 农业与家庭副业的发展 67

二 制陶业的兴旺 71

三 日常生活的改善与社会习俗的丰富 74

四 贫富分化与私有制的萌芽 81

第三节 大汶口文化后期的经济与社会 84

一 农业及其副业的进一步发展 84

二 住房营建技术的改进 85

三 手工业的独立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深化 85

四 贫富悬殊与私有制、阶级的形成 91

五 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98

六 社会共识意符的出现 100

第四节 大汶口文化的对外交往与西迁 103

第五节 传说中“五帝时代”前期的海岱社会 108

第四章 海岱龙山文化——文明形成、邦国林立 119

第一节 海岱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119

一 海岱龙山文化的发现 120

二 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与分区 122

第二节 海岱龙山文化的社会经济 126

一 稻作农业的发展 126

二 家畜种类的增多 127

三 建筑技术的进步 129

四 陶业的登峰造极 131

五 玉业的独树一帜 133

六 冶铜业的悄然兴起 137

七 其他手工业的全面发展 139

第三节 海岱龙山文化社会结构的巨变 140

一 王权的出现、礼制的形成、金字塔式社会结构的确立 141

二 早期国家的“都”“邑”“聚”三级空间结构 146

三 邦国林立与“逐鹿中原” 154

四 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变革与文字的形成 156

第四节 传说中“五帝时代”后期的海岱社会 160

第五章 夏代东夷的方国文明 169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在四夷中的核心地位 169

第二节 夏代的东夷及夷夏关系 173

一 夷夏东西与《禹贡》的青、徐二州 173

二 皋陶与伯益 176

三 夷羿代夏 178

第三节 史籍所见夏代东夷方国 179

第四节 夏代东夷遗存——岳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185

一 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185

二 岳石文化的发现、特征与来源 186

三 岳石文化的分布、分区、年代与分期 191

第五节 岳石文化的社会与经济 192

一 青铜冶铸业的进步 193

二 城建技术的进步 195

三 祭祀与骨卜 196

第六节 岳石文化的扩张与对外交往 197

第六章 商代东土的方国文明 207

第一节 商王朝的建立与商帝国的形成 207

第二节 夷商关系大势 212

第三节 海岱区政治地理的变迁 218

第四节 夷、商国族的交错分布 226

一 文献所见商代东土国族 227

二 卜辞所见商代东土国族、地名 230

三 考古所见商代东土国族 239

第五节 商代东土的社会与经济 259

一 内外服、分封与夷人称王之俗 259

二 保存氏族外壳的社会基础组织 260

三 殷礼、夷礼的合流 261

四 社会两极分化与社会上层的多级结构 265

五 “王室经济”的发展与大批物质文明成果的涌现 267

第七章 西周时期齐鲁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285

第一节 周天下的形成与周公东征 285

一 周王朝的建立与封邦建国 286

二 宗法制度与礼制 288

三 周公东征 290

第二节 齐的立国与西周时期的政治 298

一 太公其人 298

二 齐的立国 300

三 太公制定的基本国策 302

四 吕伋其人与西周齐君世系 306

五 齐的奉王命南征 307

第三节 齐国都城及其周围的西周遗存 312

第四节 鲁的立国与西周时期的政治 317

一 周公与周公思想 317

二 鲁的立国与西周鲁君世系 323

三 伯禽制定的基本国策 326

第五节 鲁国都城及其周围的西周遗存 331

第六节 西周时期的海岱诸国 338

一 海岱区西周国家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339

二 文献所见西周、春秋时期海岱区其他国家 380

第七节 西周时期海岱诸国的物质文明成就 383

一 青铜器及青铜铸造 383

二 治玉工艺 385

三 陶瓷工艺 389

四 其他手工工艺 389

第八章 春秋时期齐鲁文明的繁荣昌盛 401

第一节 周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的天下大势 401

第二节 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变迁 406

一 君位的血腥更迭 406

二 庄、僖小霸与襄公灭纪 408

三 管仲改革 410

四 齐桓首霸 415

五 晏婴相齐与灵、景经略 421

六 陈氏始大与陈氏专权 427

第三节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变迁 432

一 东方宗周与礼崩乐坏 432

二 君位的非礼更迭 434

三 会盟与征伐 435

四 三桓专权与国君出奔 440

五 孔子仕鲁与儒学的兴起 446

六 春秋时期鲁国的夷夏关系 454

第四节 春秋时期海岱诸国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456

一 筑城之风与城市功能的转变 457

二 墓葬所见社会分层与夷夏分野 480

三 青铜礼器及其社会功能的演变 513

第五节 春秋时期海岱诸国的社会经济 530

一 金属手工业的发展 531

二 特种手工业的发展 534

三 漆木作与纺织业的发展 537

四 货币经济的发展 542

第九章 战国时期齐鲁文明走向帝国的准备 569

第一节 七国争雄的天下大势 569

第二节 战国时期齐国的社会与政治 571

第三节 威、宣开明之治与稷下的百家争鸣 578

第四节 鲁国与泗上诸侯的衰亡 586

第五节 海岱区战国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588

一 齐、鲁、邹、滕的都城、城邑与齐长城 589

二 贵族墓地、墓葬与等级差别 596

第六节 战国时期海岱诸国手工业的进步 610

一 铁器的普及 610

二 铜器器类、装饰技艺的变化、发展 613

三 金银细工、錾花工艺的发展 625

四 玉器的演变与料器的多见 628

五 骨、牙雕器、漆木器与纺织品的发现 633

六 陶业的发展与经营体制 637

第七节 货币与度量衡 642

一 铸币与设关 643

二 度量衡 650

第八节 文字、玺印与封泥 657

一 金文与陶文 658

二 玺印与封泥 662

第十章 海岱文明的归宿——百川归海、秦的统一 681

第一节 秦帝国的兴亡 681

第二节 秦置郡县与海岱五郡 682

一 秦的开国与置郡 682

二 秦帝国郡县制的推行 684

三 海岱五郡的设置 686

第三节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及其在海岱区的遗存 688

一 统一货币 688

二 统一度量衡 688

三 书同文字 694

第四节 东巡扬威、封禅、刻石颂德及其在海岱区的遗存 698

一 封禅 698

二 刻石颂德 699

三 祭日与祭海 700

第五节 焚书坑儒、求不死药与骊山修墓带给海岱区的灾难 702

一 焚书坑儒与鲁壁藏书 702

二 求长生之药与徐福东渡 703

三 骊山秦陵与海岱役徒 704

结语 715

附录 725

图版资料来源表 725

主要参考文献 741

后记 7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