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俞荣根主编;刘笃才等撰稿(杭州师范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3625945
  • 页数:395 页
图书介绍: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本书共分六编,包括“起源时期的法律思想”、“争鸣时期的法律思想”、“整合时期的法律思想”、“定型时期的法律思想”、“变革时期的法律思想”等。
《中国法律思想史》目录

概述 1

一 农耕文明与早期法观念 1

二 宗法政治与早期法观念 2

三 伦理法思想的发生 4

第一章 夏、商、西周 6

第一节 “尊命”、“尊神”与“尊礼”——早期法思想的发展 6

一 “尊命”的法观念 6

二 “尊神”的法观念 7

三 “尊礼”的法观念 8

第二节 周公和周礼 9

一 周公的“德——礼”思想 9

二 周公制礼与周代的礼治思想 13

一 百家争鸣的兴起和君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17

概述 17

二 诸子百家在法律观上的论争 19

第二章 儒家 24

第一节 孔子 24

一 坚持礼治 革新礼制 24

二 仁学法思想的基本原则 26

三 仁学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30

四 孔子法思想的体系及其评价 35

第二节 孟子 36

一 仁政学说 36

二 仁政之法 39

三 结语 45

第三节 荀子 46

一 性恶论:荀子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46

二 礼法论 47

三 德刑论 52

四 富国论:经济方面的法律主张 56

五 “治人论”:关于人与法关系的观点 57

六 荀子法思想的体系及其评价 58

第四节 《大学》和《中庸》 59

一、《大学》:“修齐治平”的伦理政治和法哲学 59

二、《中庸》:儒家伦理学哲学原则和思维方法 62

第三章 道家和墨家 67

第一节 老子和庄子 67

一 老子“道法自然”的法哲学观 67

二 庄子“无为”的法哲学观 71

第二节 墨子 74

一 以“天志”为理想法的法本体论 74

二 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 76

三 结语:“法天”与自然法 78

第四章 法家 80

第一节 法家溯源 80

一 管仲的“以法治国” 80

二 子产的“铸刑书” 83

三 邓析的“事断于法” 85

第二节 李悝和吴起 86

一 李悝著《法经》 86

二 吴起的“明法审令” 89

第三节 商鞅 90

一 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90

二 “法治”论 93

三 “重刑”论 98

一 慎到的“尚法”“重势”说 99

第四节 慎到和申不害 99

二 申不害的“任法”“重术”论 104

第五节 韩非 106

一 实行“法治”的理论基础 107

二 法、术、势三结合的理论 111

三 “重刑”论 116

第六节 李斯和赢政 118

一 李斯“以法为教”、“深督轻罪” 118

二 赢政“事皆决于法”和苛法酷刑 121

概述 127

一 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两次转折 127

二 汉唐期间主流法律思想的再整合 129

三 主流法津思想的基本形态和内容特点 133

第一节 黄老思想 137

第五章 西汉前期的探索和儒学走向独尊 137

一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 138

二 “刑不厌轻”、“罚不厌薄” 138

三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139

第二节 董仲舒及“春秋决狱” 139

一 “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 140

二 “大德小刑”与“性三品”说 142

三 “春秋决狱”与“原心论罪” 144

第六章 汉唐之间的思想激荡和法律的儒家化 148

第一节 王充和桓谭 148

一 王充“疾虚妄”的法律思想 148

二 桓谭“非圣无法”的法律批判精神 151

第二节 玄学 153

一 何晏、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法哲学观 154

二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观 157

三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法哲学观 161

第三节 葛洪和鲍敬言 162

一 葛洪“道表儒里”的法律观 162

二 鲍敬言的“无君”论 164

第四节 魏晋律学和《晋书·刑法志》 165

一 杜预《律本》的法律观 166

二 张斐《律表》的法律观 168

三 《晋书·刑法志》在于罪刑关系原则的论述 169

第七章 隋唐之际:整合的完成 172

第一节 隋唐统治集团 172

一 杨坚重德礼的法律主张 172

二 李世民及其集团德本刑用的法律主张 173

第二节 《唐律疏议》 177

一 《律疏》之立法指导:儒家伦理 178

二 “十恶”:纲常名教的法律化 179

三 宗法伦理与等级特权 181

四 宗法伦理与亲属关系 181

概述 185

一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定型 185

二 定型时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186

三 定型时期法律思想内容的僵化 188

四 定型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194

第八章 道统思潮 195

第一节 道统论·韩愈 196

一 “仁义”为本的“道统”论 196

二 圣人立法设刑的法律起源论 198

三 性三品说与德主刑辅论 199

第二节 理学·朱熹 200

一 “天理”与法的本质及价值论 201

二 “人欲”与犯罪根源及预防论 202

三 德礼政刑关系论 204

四 原情重论的司法原则 206

五 严本宽济的刑罚论 208

六 “其要只在得人”的人与法关系论 210

七 “仁义为先,不急功利”的变法论 211

第三节 心学·王阳明 213

一 “破心中贼”:犯罪根源及预防论 214

二 教化为本,刑名为辅 215

三 赏罚必当,执法必以公心 216

第九章 社会批判思潮 218

第一节 柳宗元:“天人不相预” 218

一 国家法律起源于“德”、“势”,非受于天 219

二 法制悖乱与天不相预 221

三 礼法关系与复仇问题 223

第二节 实学;陈亮与叶适 224

一 陈亮“王霸并用,义利双行”的法律观 225

二 叶适重功利、轻刑罚的法律主张 229

第三节 明末清良的批判思潮 230

一 黄宗羲“天下之法”的法律思想 231

二 王夫之“本天下之大公”的变革观和法律观 235

三 顾炎武“公天下之法”和重德教的法律主张 242

四 唐甄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其法律观 245

第十章 明君清官的法律观 249

第一节 治国明君 250

一 朱元璋的重典治国论 250

二 康熙(玄烨)慎刑杀和重“治人”的主张 253

第二节 儒臣清官 255

一 包拯不私权贵的势法主张和实践 255

二 海瑞对儒家法律主张的信守与笃行 257

一 变革: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时代主题 263

概述 263

一 法律变革的思想资源 264

三 变革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265

四 变革时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267

五 变革时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269

第十一章 变法思潮 271

第一节 龚自珍与魏源 271

一 龚自珍的“更法”思想 272

二 魏源的变法思想 274

第二节 早期改良派 276

二 薛福成“君民共主”的法律学说 277

三 王韬“尽用西法”的法律主张 278

四 郑观应“中体西用”的法律理论 279

第三节 康有为 280

一 一个全面的变法纲领 281

二 托古改制的理论形式 282

三 《大同书》中的法思想 284

第四节 张之洞 285

一 “中体西用”说的意义 286

二 变法主张 288

第五节 沈家本 289

一 融贯中西,会通古今 289

二 关于修律的进步主张 290

三 沈家本与“礼法之争” 292

四 整理法学遗产,弘扬法学精粹 294

第十二章 启蒙思潮 298

第一节 严复 298

一 法治的真谛及其与民权的关系 299

二 自然主义的法律观 300

三 启蒙思想与保守主义 302

第二节 梁启超 303

一 从“开民智”到“新民德” 303

二 关于权利思想的阐释 305

三 自由观念与立宪学说 308

第三节 胡适 310

一 自由主义的法治观 310

二 “好政府主义”的宪政观 312

三 呼吁人权保障 314

第一节 章太炎 316

一 力主“法治”,反对“人治” 316

第十三章 革命思潮 316

二 资产阶级总统制民主共和国的宪政观 318

三 保护平民权利的立法观 321

第二节 孙中山 324

一 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324

二 “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 327

三 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学说 329

第三节 李大钊与陈独秀 331

一 李大钊“青春中国”的法律观 332

二 陈独秀宪政思想 334

第一节 从原始法观念到礼法观 337

一 原始时代浑沌的法观念 337

第一专题 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 337

二 三代之法观念;礼外无法,法在礼中 339

第二节 礼法分合的观念历程 341

一 法家倾向:礼法分离,独任“法治” 341

二 汉儒的反省:礼法结合,德主刑辅 343

三 主流法观念:礼主法辅,礼在法中,法外有礼 345

第三节 “取法泰西”与“中西会通” 347

一 “取法泰西”思潮的兴起 347

二 “会通中西”的法制改革思潮 350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中华法系之魂 354

一 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 354

第二专题 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特点 354

二 儒家思想的法文化特质:伦理法 355

三 儒家伦理法的含义和特点 356

四 儒家伦理法的基本原则 359

五 儒家伦理法的历史地位 365

第二节 法律的儒家化 366

一 西汉:法律儒家化的孕育期 366

二 魏晋:法律儒家化的发展期 367

三 北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期 368

四 隋唐:法律儒家化的定型期 369

第三节 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儒家伦理法的内在精神 370

一 天、天子、民的三角形结构 371

二 天理、国法、人情的三角关系 375

一 冯桂芬“中本西本”的法律观 376

中国法律思想史著述简目 3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