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旭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61637098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目录

目 录 1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概述 1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1

一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1

二什么是心理学 2

三 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与门类 3

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6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9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9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13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7

四 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9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主要派别及理论简介 21

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22

一精神分析理论 22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27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32

一刺激——反应理论 32

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观点 33

三模仿论 34

第三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35

四社会交换理论 35

第四节认知心理学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37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38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39

三 本书作者对格式塔理论和勒温场论的粗浅认识 42

第三章需要与动机 45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概述 45

一需要 45

二动机 49

第二节需要层次结构理论 51

一需要结构的层次 52

二需要层次结构的分析 56

第三节需要理论的应用 60

一注意认识需要 60

二善于分析“热点”需要及其性质 62

三利用需要规律,有效调控需要 64

第四节动机激励 69

一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69

二期望理论 75

三公平理论 78

第一节挫折及其原因 81

一挫折的含义 81

第四章心理挫折与适应 81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84

三影响挫折体验程度的因素 85

第二节心理防御机制 89

一心理防御机制及其意义 89

二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90

第三节提高适应能力,有效战胜挫折 94

一 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适应能力 94

二心理挫折的调节 96

一什么是人格 103

第一节人格概述 103

第五章人格与社会适应 103

二人格的形成 105

第二节气质与社会适应 107

一什么是气质 107

二 气质与社会适应 109

第三节性格与社会适应 116

一性格概述 116

二性格的结构 117

三性格类型与社会适应 122

四性格与职业 124

一 自我意识的概念 126

第四节自我意识 126

二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128

三 自我统一与转化对人格发展的意义和类型 131

四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 135

第五节在社会生活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135

一健康人格的特征 136

二健康人格的塑造 140

第六节几种典型人格的社会适应问题 150

一强迫固执型人格 150

二戏剧化多情人格 152

三 敏感孤独型人格 153

四 多疑猜想型人格 154

五被动依赖型人格 155

第六章对人认知 157

第一节对人认知与社会适应 157

一什么是对人认知 157

二对人认知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158

第二节 对人认知的范围 160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160

二对他人内部特征的认知 168

第三节归因过程和依据 173

一什么是归因 173

二 归因中的因果关系和推论原则 174

三 归因的依据 175

一 影响对人认知的客观因素 177

第四节影响对人认知的因素 177

二影响对人认知的主观因素 178

第五节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 180

一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 181

二对他人认知过程中的座标的选择 182

三认知他人个性的视角 185

四认知他人个性的方法 186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194

一 角色的涵义 194

第七章社会角色 194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95

第二节角色社会化 199

一 角色扮演 199

二 角色社会化 199

三 角色扮演中的偏差 202

第三节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 204

一 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204

二 角色冲突的类型 205

三 角色适应的涵义和类型 208

四 角色冲突的协调及角色适应的基本原则 213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220

第八章社会态度 220

一社会态度的定义 222

二社会态度的三要素 222

三社会态度的特点 223

四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态度的关系 224

第二节态度与社会适应 225

一态度的社会适应机能 225

二偏见 227

第三节态度的改变 228

一 态度改变的形式与类型 229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229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233

四态度改变的原则、步骤 236

五 态度改变的途径、技术和劝说方法 239

第九章人际关系 249

第一节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 249

一 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249

二人际吸引 252

第二节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63

一真诚原则 263

二 尊重原则 266

三互助原则 268

四宽容原则 269

五心理互换原则 270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 271

一人际关系测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72

二社会测量法 273

第四节附:大学生人际矛盾及其处理方法 280

一大学生人际矛盾的主要类型 280

二正确认识人际矛盾 283

三 不同类型的人际矛盾的处理原则 285

四人际矛盾发展各阶段的处理要领 289

一信息沟通功能 291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功能 291

第十章人际交往 291

二心理保健功能 293

三 自我认识功能 296

第二节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与心理效应 299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 299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300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若干方法与技巧 308

一 听的艺术 309

二交谈的方法 311

三 维持友情的方法与技巧 316

四赞扬和批评的方法 319

第四节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322

二 人际交往范围以同学为核心呈扩大趋势, 324

交往的内容日益广泛 324

三人际交往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325

四人际交往的选择性强,层次性明显 326

五人际交往追求期望值高,满意度低 327

第五节 附:大学生中异性朋友交往的常见误区及不良后果 328

第六节友情与爱情的区分方法 337

第十一章群体心理 342

一群体涵义 343

二群体心理的涵义 343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 343

第二节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分析 345

一从众现象 345

二社会助长 350

三社会惰化 354

第三节群体凝聚力 355

一什么是群体凝聚力 355

二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356

三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357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365

一人际交往需求强烈,而交往动机呈多元化趋势 32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