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工程建设规范汇编  6  工业附属设施设计规范
工程建设规范汇编  6  工业附属设施设计规范

工程建设规范汇编 6 工业附属设施设计规范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社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7112004764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
《工程建设规范汇编 6 工业附属设施设计规范》目录

目录 1

工业锅炉房设计规范(GBJ41-79) 1

第一章 总则 4

第二章 锅炉及燃烧设施 5

第一节 一般规定 5

第二节 燃烧煤的设施 6

第三节 燃烧重油的设施 7

第四节 燃烧天然气的设施 9

第三章 热水锅炉及附属设施 10

第四章 锅炉房的布置 14

第五章 锅炉通风和烟气放 16

第一节 锅炉通风 16

第二节 烟气排放 17

第六章 锅炉给水设备和水处理 18

第一节 锅炉给水设备 18

第二节 水处理 20

第七章 燃料和灰渣的贮运 23

第一节 煤和灰渣的贮运 23

第二节 油的贮存 25

第一节 热工监测 26

第八章 热工监测和控制 26

第二节 热工控制 28

第九章 化验和检修设施 29

第十章 汽水管道 29

第十一章 土建、电气、采暖通风和给水排水 30

第一节 土建 30

第二节 电气 31

第三节 采暖通风 33

第四节 给水排水 34

第一节 供热系统 35

第十二章 厂区热力管道 35

第二节 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37

第三节 管道热补偿和管道支架 41

第四节 管道材料和保温 42

附录一 厂区架空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路和架空导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43

附录二 埋地热力管道和热力管沟外边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44

附录三 埋地热力管道和热力管沟外壁与其它各种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45

附录四 本规范用词说明 46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TJ29—78) 47

第一章 总则 50

第二章 压缩空气站的布置 50

第三章 工艺系统 51

第四章 压缩空气站的组成和设备布置 53

第五章 建筑 55

第六章 电气、热工测量仪表和保护装置 56

第七章 给水和排水 58

第八章 采暖和通风 59

第九章 压缩空气管道 59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64

氧气站设计规范(TJ30—78) 65

第一章 总则 68

第二章 氧气站的布置 68

第三章 工艺设备的选择 70

第四章 工艺布置 71

第五章 建筑和结构 75

第六章 电气和热工测量仪表 76

第七章 给水和排水 77

第八章 采暖和通风 77

第九章 管道 78

附录一 厂区、氧气站及车间架空氧气管道与其它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83

附录二 厂区架空氧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 84

附录三 厂区架空氧气管道与铁路、道路和架空导线之间的最小交叉净距 84

附录四 厂区埋地氧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等的最小水平净距 85

附录五 厂区埋地氧气管道与其它埋地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86

附录六 名词解释 87

附录七 规范用词说明 88

乙炔站设计规范(TJ31-78) 91

第一章 总则 94

第二章 乙炔站的布置 94

第三章 工艺设备的选择 96

第四章 工艺布置 98

第五章 建筑和结构 101

第六章 电气和热工测量仪表 102

第七章 给水和排水 103

第八章 采暖和通风 104

第九章 乙炔管道 105

附录一 厂区、乙炔站及车间架空乙炔管道与其它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110

附录二 厂区架空乙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 111

附录三 厂区架空乙炔管道与铁路、道路和架空导线之间的最小交叉净距 111

附录四 厂区埋地乙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 112

附录五 厂区埋地乙炔管道与其它埋地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112

附录六 名词解释 113

附录七 本规范用词说明 114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 115

第一章 总则 118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19

Ⅰ 电话站规划 119

第二章 厂(矿)区电话 119

第二节 站址选择 121

第三节 传输设计 122

第四节 中继方式及号码制度 125

Ⅱ 音频线路网 127

第五节 线路网的构成 127

第六节 线路敷设 129

(Ⅰ)一般规定 129

(Ⅲ)隧道电缆线路 131

(Ⅳ)直埋电缆线路 131

(Ⅱ)管道电缆线路 131

(Ⅴ)架空线路 134

(Ⅵ)墙壁电缆线路 137

(Ⅶ)建筑物内暗配线和明管配线 139

(Ⅷ)矿井电缆线路 141

第七节 电缆进线室及电缆地槽 142

第八节 电缆管道 143

第九节 加感线路 147

第十节 负阻抗增音机线路 148

第十一节 电缆充气 149

第十二节 电缆防蚀 151

第十三节 配线设备及用户话机装置 155

第十四节 机键计算及设备配置 157

(Ⅰ)话务量的调查和确定 157

Ⅲ厂(矿)区电话站 157

(Ⅱ)步进制电话交换机机键计算 158

(Ⅲ)纵横制用户电话交换机设备的选择 159

(Ⅳ)人工电话交换机设备数量的确定 159

(Ⅴ)其它设备数量的确定 160

第十五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 160

Ⅰ 明线载波线路 161

第一节 路由选择 161

第三章 长途通信 161

第二节 明线传输 162

第三节 杆面交叉 164

第四节 线路建筑 164

第五节 引入设备 169

Ⅱ明线载波通信 174

第六节 通路组织 174

第七节 外线引入系统 174

第八节 音频系统 175

第九节 馈电方式 178

第十节 设备配置 178

第十一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 179

第十二节 室内布线 180

Ⅲ长途电话交换 180

第十三节 通信系统和接续方式 180

第十四节 长途交换设备的中继方式 181

第十五节 设备配置 183

第十六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 186

第四章 调度电话和会议电话 187

第一节 调度电话 187

第二节 会议电话 189

第一节 有线广播网 191

第五章 有线广播 191

第二节 有线广播站 193

第三节 用户装置 194

第六章 生产扩音 195

第一节 适用范围 195

第二节 设备选用原则 195

第三节 传输线路 196

第四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 197

第五节 电源 198

第七章 直流子母钟 198

第二节 直流供电方式及脉动电压 200

第一节 交流供电方式 200

第八章 电源 200

第三节 蓄电池数量及容量的计算 201

第四节 电源设备的选用 203

第五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 204

第六节 直流馈电线电压降分配 205

第九章 建筑 206

第一节 耐火等级与防震等级 206

第二节 总平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206

第三节 各类生产房间的建筑与结构设计要求 207

第四节 采暖、通风、消防 208

第五节 电气照明 209

附录一 音频线路网线路衰减的最佳分配设计规定 211

附录二 架空电缆或明线线路与其它建筑物等之间的最小净距 223

附录三 各种人(手)孔的内部尺寸 225

附录四 中继线话务量负荷表 227

附录五 每一个增音段上回路间的串音衰减标准 233

附录六 明线载波线路的基本杆面型武 235

附录七 线载波线路标准八线担、标准四线担及弯脚杆面的交叉指数表 236

附录八 电信站及广播站各生产房间的建筑要求 253

附录九 名词解释 259

附录十 规范用词说明 2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