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仁国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9106055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分散体系、化学热力基础、化学速率与平衡、分析化学概述、分析试样常用的分离方法、元素概述、原子核化学等内容。
《无机及分析化学》目录

第一章 分散体系 1

第一节 溶液 2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

二、物质的量浓度 3

三、质量摩尔浓度 4

四、摩尔分数 4

五、质量分数 4

六、几种溶液浓度度量方法之间的关系 5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6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6

二、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 9

三、溶液的渗透压 11

四、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13

第三节 胶体溶液 15

一、分散度与界面吸附 16

二、溶胶的性质 18

三、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20

四、胶团结构 20

五、溶胶的稳定性和凝结 21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 23

一、高分子溶液 23

二、表面活性物质 24

三、乳浊液 25

本章小结 26

著名化学家小传 26

化学之窗 27

思考题 27

习题 28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30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0

一、几种热力学体系 30

二、状态和状态函数 31

三、过程与途径 31

四、热和功 32

五、热力学能 32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33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等容反应热 33

二、等压反应热和焓 34

三、反应进度 35

四、等容反应热与等压反应热的关系 35

第三节 标准反应热 36

一、热化学方程式 37

二、热化学定律(盖斯定律) 37

三、标准反应热的计算 38

四、反应热的应用 42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和熵 43

一、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43

二、熵判据 44

三、自由能判据 44

第五节 化学反应标准熵变的计算 46

一、物质的标准熵 46

二、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47

第六节 化学反应标准自由能变的计算 48

一、从反应的△rH?和△rS?计算 48

二、从若干已知反应的△rG?计算 48

三、从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fG?计算 48

四、生化反应的自由能变 49

本章小结 50

著名化学家小传 51

化学之窗 51

思考题 52

习题 52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55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反应机理 55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55

二、反应机理 56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57

一、碰撞理论 57

二、过渡态理论简介 58

第三节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9

一、质量作用定律 59

二、反应级数 61

三、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62

第四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63

第五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65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5

二、催化剂的特性 65

三、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 66

四、酶催化 67

第六节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68

一、分压定律 68

二、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69

三、平衡常数 70

四、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74

第七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77

一、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77

二、压力对平衡的影响 78

三、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80

第八节 生物化学标准平衡常数 81

本章小结 82

著名化学家小传 83

化学之窗 83

思考题 84

习题 84

第四章 物质结构 87

第一节 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 87

一、氢原子光谱 87

二、玻尔理论 88

三、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89

四、测不准原理 90

五、薛定谔方程 90

六、波函数 91

第二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95

一、四个量子数 95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97

三、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98

第三节 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99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99

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01

三、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102

第四节 离子化合物 108

一、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 108

二、离子的结构 109

三、晶格能 111

第五节 共价化合物 111

一、共价键的形成与本质 111

二、价键理论(VB法)基本要点 112

三、共价键的类型 113

四、键参数 113

第六节 杂化轨道理论 114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14

二、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 115

第七节 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19

一、分子的极性 119

二、分子的变形性 119

三、分子间力 120

四、氢键 122

第八节 晶体结构简介 125

一、离子晶体 125

二、原子晶体 126

三、分子晶体 126

四、金属晶体 126

本章小结 128

著名化学家小传 128

化学之窗 129

思考题 129

习题 130

第五章 分析化学概述 132

第一节 分析化学概述 132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32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 132

三、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133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135

一、误差的类别 135

二、准确度和精密度 136

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39

第三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 139

一、置信度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39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41

三、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142

第四节 滴定分析法 144

一、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 144

二、滴定分析的分类 144

三、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 146

四、滴定分析的计算 147

本章小结 148

思考题 148

习题 149

第六章 酸碱平衡 150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150

一、酸碱定义 150

二、酸碱反应 151

三、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151

四、酸碱的强弱 152

五、共轭酸碱对K?和K?的关系 152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移动 153

一、稀释定律 153

二、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154

第三节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155

一、水溶液的pH 155

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 156

三、酸度对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158

第四节 缓冲溶液 161

一、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161

二、缓冲溶液pH的计算 161

三、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162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163

五、缓冲溶液的应用 164

本章小结 165

著名化学家小传 165

化学之窗 165

思考题 165

习题 166

第七章 酸碱滴定法 167

第一节 酸碱指示剂 167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167

二、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168

三、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169

四、混合指示剂 169

第二节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171

一、强碱滴定强酸 171

二、强碱(酸)对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173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175

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177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78

一、直接滴定法示例 178

二、间接滴定法示例 179

本章小结 180

化学之窗 181

思考题 182

习题 182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 184

第一节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184

一、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 184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185

三、溶度积规则 186

四、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86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87

一、沉淀的生成 187

二、分步沉淀 188

三、沉淀的溶解 190

四、沉淀的转化 190

本章小结 191

化学之窗 192

思考题 192

习题 193

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194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 194

一、重量分析法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194

二、沉淀的形成过程 195

三、晶形沉淀条件的选择 196

四、沉淀的净化 196

五、重量分析法的计算 198

第二节 沉淀滴定法 199

一、概述 199

二、银量法 199

本章小结 202

思考题 202

习题 203

第十章 配位化合物 204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04

一、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及其组成 204

二、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207

第二节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208

一、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208

二、配位化合物的形成与立体构型 209

三、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 212

第三节 配位平衡 214

一、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214

二、配位平衡的计算 216

三、配位平衡的移动 217

第四节 螯合物 222

一、螯合物的形成 222

二、螯合物的稳定性 223

本章小结 223

著名化学家小传 224

化学之窗 224

思考题 225

习题 226

第十一章 配位滴定法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一、配位滴定中的配合物 228

二、EDTA的性质 228

三、EDTA的螯合物的特点 229

第二节 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230

一、主反应与副反应 230

二、副反应系数 230

三、条件稳定常数 232

第三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34

一、滴定曲线 234

二、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 235

第四节 金属指示剂 236

一、金属指示剂的原理 236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236

三、常见的金属指示剂 236

四、使用金属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 237

五、单一离子配位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238

第五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238

一、控制酸度 238

二、混合离子选择性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240

三、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240

第六节 配位滴定方式与应用 241

本章小结 242

思考题 242

习题 243

第十二章 氧化还原反应 245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45

一、氧化数 245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246

三、氧化还原电对 247

第二节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48

一、氧化数法 248

二、离子—电子法(半反应法) 249

第三节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251

一、原电池 251

二、电极的种类 252

三、电极电势 253

第四节 原电池电动势和自由能变化的关系 257

第五节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258

一、能斯特方程 258

二、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259

第六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262

一、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262

二、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264

三、选择适当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65

四、测定溶液pH及物质的某些平衡常数 265

第七节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266

一、元素的标准电势图 267

二、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267

本章小结 269

著名化学家小传 269

化学之窗 270

思考题 271

习题 271

第十三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274

第一节 条件电极电势 274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滴定 275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 275

二、滴定反应定量进行的条件 276

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276

四、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影响因素 279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指示剂 280

一、氧化还原指示剂 280

二、自身指示剂 282

三、专属指示剂 282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282

一、进行预处理的必要性 282

二、预处理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选择 282

三、预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283

四、预处理实例 284

第五节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284

一、高锰酸钾法 284

二、重铬酸钾法 288

三、碘量法 290

本章小结 294

化学之窗 295

思考题 295

习题 295

第十四章 电势分析法 297

第一节 电势分析法概述 297

一、电势分析法的原理 297

二、电势分析法的特点 298

三、参比电极 298

四、指示电极 300

五、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304

第二节 电势分析法的应用 305

一、pH的测定 305

二、离子活(浓)度的测定 306

三、电势滴定法 308

本章小结 310

思考题 311

习题 311

第十五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313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概述 313

一、光的基本性质 313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314

三、吸收曲线 315

四、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316

第二节 光吸收定律 316

一、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316

二、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317

第三节 分光光度计 318

一、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318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320

第四节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321

一、显色反应的选择 321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 322

第五节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324

一、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324

二、参比溶液的选择 324

三、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 325

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326

一、单一组分的测定 326

二、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 327

三、多组分的分析 327

本章小结 328

化学之窗 329

思考题 329

习题 330

第十六章 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介 331

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 331

一、沉淀分离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与特点 331

二、利用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 332

三、利用有机沉淀剂进行分离 333

四、共沉淀分离 334

第二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 335

一、离子交换树脂 335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特性常数 336

三、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的选择顺序 337

四、离子交换的预处理及分离操作 337

五、应用示例 339

第三节 溶剂萃取分离法 340

一、基本概念 340

二、萃取过程 342

三、重要的萃取类型 342

第四节 色谱分离法 343

一、气相色谱法 344

二、液相色谱法 344

三、纸色谱法 345

四、薄层色谱法 346

本章小结 346

化学之窗 346

思考题 347

习题 347

第十七章 重要生命元素简述 349

第一节 主族金属元素选述 350

一、单质的性质 350

二、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351

第二节 部分主族金属元素在生物界的作用 353

一、钾、钠、钙、镁的生物功能 353

二、铝、锡、铅的生物功能 355

第三节 非金属元素选述 355

一、单质的物理性质 355

二、单质的化学性质 355

三、氢化物 357

四、重要的含氧酸及其盐 359

第四节 部分非金属元素在生物界的作用 364

一、氟、碘的生物功能 364

二、硼、硅的生物功能 365

三、氮、磷、砷的生物功能 365

四、硒的生物功能 366

第五节 副族元素选述 367

一、通性 367

二、铜、银和锌、汞 367

三、铜、银、锌、汞的生物功能 369

四、铬、锰和钼 370

五、铬、锰和钼的生物功能 372

六、铁、钴、镍 373

七、铁系元素的生物功能 374

八、稀土元素简介 376

本章小结 377

化学之窗 377

思考题 378

习题 378

第十八章 原子核化学简介 380

第一节 核结构 380

一、核力 380

二、核模型 381

三、核的稳定性 382

四、质能转换与核的结合能 383

第二节 核反应 384

一、核反应能垒 384

二、核衰变 385

三、核衰变规律 386

四、诱导核反应 387

第三节 核能及其利用 389

一、核裂变能 389

二、核聚变能 390

三、核反应堆 391

本章小结 393

著名化学家小传 394

化学之窗 394

思考题 395

习题 395

附录 397

附录一 298.15K,p?=105Pa下,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 397

附录二 298.15K下,水溶液中某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 402

附录三 298.15K,p?=105Pa下,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 404

附录四 弱酸、碱的电离平衡常数K? 405

附录五 溶度积常数(291~298K) 407

附录六 标准电极电势 408

附录七 条件电极电势(291~298K) 413

附录八 298K,pH=7时,生物体中一些重要氧化还原体系的标准电极电势 413

附录九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414

附录十 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98K,I=0.1) 416

附录十一 若干非SI单位 417

附录十二 相对原子质量表 417

附录十三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 419

主要参考文献 4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