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病原学与免疫学
医学病原学与免疫学

医学病原学与免疫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光斗,吴兴无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5733239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十一章,涵盖概论,医学免疫学,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临床免疫(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缺陷、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医学微生物学总论(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生理、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致病机制、其他原核生物的基本特性、真菌的基本特性、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致病机制、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微生态学基础、消毒与灭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病毒,人体寄生虫学总论,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医学病原学实验等内容。
《医学病原学与免疫学》目录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1

一、病原生物及其分类 1

二、免疫与免疫学 2

第二节 学习医学病原学与免疫学的目的与方法 3

一、学习目的 3

二、学习方法 3

第三节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简史 3

一、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

二、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 4

三、免疫学的兴起与发展 5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 6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6

二、细菌的结构 7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11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12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 12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13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14

四、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15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6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6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7

三、细菌遗传性变异的发生机制 19

四、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20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20

一、细菌的毒力 21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24

三、细菌侵入的部位 24

第五节 其他原核生物的基本特性 24

一、衣原体 24

二、支原体 26

三、立克次体 27

四、螺旋体 28

五、放线菌 29

第六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 29

一、生物学性状 30

二、真菌与疾病的关系 31

第七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32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3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33

三、病毒的增殖 34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 35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6

六、病毒的遗传变异 36

七、病毒的分类 37

第八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37

一、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37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38

第九节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40

一、微生物的感染 40

二、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42

第十节 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 45

一、标本采集与送检的一般原则 45

二、细菌检查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45

三、病毒的检查 47

四、其他微生物检查 47

五、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48

第十一节 微生态学基础 49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49

二、正常人体的微生物分布 49

三、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50

四、微生态学 50

第十二节 消毒与灭菌 52

一、消毒灭菌的概念 52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52

三、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 53

第一节 病原性球菌 55

葡萄球菌属 55

一、生物学特性 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56

三、微生物学检查 58

四、防治原则 58

链球菌属 58

一、链球菌 58

二、肺炎链球菌 60

奈瑟菌属 61

一、脑膜炎奈瑟菌 61

二、淋病奈瑟菌 62

第二节 肠道杆菌 63

埃希菌属 64

一、生物学特性 65

二、致病性 65

三、微生物学检查 65

四、防治原则 66

志贺菌属 66

一、生物学特性 6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7

三、微生物学检查 67

四、防治原则 67

沙门菌属 68

一、生物学特性 6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8

三、微生物学检查 69

四、防治原则 70

克雷伯菌属 70

变形杆菌属 71

第三节 弧菌属 71

一、霍乱弧菌 71

二、副溶血性弧菌 72

第四节 弯曲菌及幽门螺杆菌 73

一、空肠弯曲菌 73

二、幽门螺杆菌 74

第五节 厌氧性细菌 75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75

二、无芽胞厌氧菌 77

第六节 分枝杆菌属 79

一、结核分枝杆菌 79

二、麻风分枝杆菌 81

第七节 棒状杆菌属 81

白喉棒状杆菌 81

一、生物学特性 8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2

三、实验室诊断 82

四、防治原则 82

第八节 人兽共患病病原菌 83

一、布鲁杆菌 83

二、炭疽芽胞杆菌 84

三、鼠疫耶尔森菌 85

四、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86

第九节 其他革兰阴性细菌 86

一、流感嗜血杆菌 86

二、百日咳鲍氏杆菌 87

三、铜绿假单胞菌 87

四、嗜肺军团菌 88

第十节 衣原体 88

一、沙眼衣原体 89

二、肺炎衣原体 90

第十一节 支原体 90

一、肺炎支原体 90

二、溶脲脲原体 91

第十二节 立克次体 91

一、普氏立克次体 91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91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92

四、微生物学检查 92

五、防治原则 92

第十三节 螺旋体 92

一、钩端螺旋体 92

二、梅毒螺旋体 94

三、其他致病性螺旋体 95

第十四节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95

一、放线菌属 95

二、诺卡菌属 96

第一节 皮肤癣真菌 97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98

一、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98

二、全身性感染真菌 99

三、机会感染真菌 99

第三节 产毒真菌 100

一、曲霉属 100

二、青霉属 101

三、镰刀菌属 101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102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102

二、其他呼吸道病毒 103

第二节 肠道病毒 104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104

二、柯萨奇病毒 105

三、埃可病毒 105

四、新型肠道病毒 105

五、轮状病毒 105

六、流行性胃肠炎病毒 106

第三节 肝炎病毒 106

一、甲型肝炎病毒 106

二、乙型肝炎病毒 107

三、丙型肝炎病毒 109

四、丁型肝炎病毒 109

五、戊型肝炎病毒 109

六、己型肝炎病毒 110

七、庚型肝炎病毒 110

第四节 虫媒病毒 110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11

二、登革热病毒 111

三、汉坦病毒 111

四、新疆出血热病毒 112

第五节 其他病毒 112

一、人疱疹病毒 112

二、逆转录病毒 115

三、狂犬病毒 117

四、人乳头瘤病毒 118

五、朊粒 118

一、寄生现象和寄生生物学 120

二、寄生虫的感染和免疫 122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23

四、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124

五、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范畴和学科发展方向 125

概述 126

一、形态与结构 126

二、生理 126

三、生活史 126

四、分类 126

第一节 叶足纲 128

溶组织内阿米巴 128

一、形态 128

二、生活史 128

三、致病作用 129

四、实验诊断 130

五、流行情况 130

六、防治原则 130

其他阿米巴原虫 131

一、结肠内 131

二、其他 131

第二节 动鞭纲 131

阴道毛滴虫 131

一、形态 131

二、生活史 132

三、致病作用 132

四、实验诊断 132

五、流行情况 132

六、防治原则 132

蓝氏贾第鞭毛虫 133

一、形态 133

二、生活史 133

三、致病作用 133

四、实验诊断 134

五、流行情况 134

六、防治原则 134

杜氏利什曼原虫 134

人毛滴虫 134

第三节 孢子虫纲 135

疟原虫 135

一、形态 135

二、生活史 135

三、致病作用 136

四、免疫 137

五、实验诊断 138

六、流行情况 138

七、防治原则 138

刚地弓形虫 138

一、形态 138

二、生活史 139

三、致病作用 139

四、诊断和防治 139

卡氏肺孢子虫 139

隐孢子虫 140

第四节 纤毛虫 140

结肠小袋纤毛虫 140

概述 142

第一节 线虫 142

一、形态 142

二、生活史 143

似蚓蛔线虫 143

一、形态 143

二、生活史 144

三、致病作用 144

四、实验诊断 145

五、流行情况 145

六、防治原则 146

毛首鞭形线虫 146

一、形态 146

二、生活史及致病作用 146

蠕形住肠线虫 147

一、形态 147

二、生活史 147

三、致病作用 148

四、实验诊断 149

五、流行情况 149

六、防治原则 149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149

一、形态 149

二、生活史 150

三、致病作用 151

四、实验诊断 152

五、流行情况 152

六、防治原则 152

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 152

一、形态 152

二、生活史 153

三、致病作用 154

四、实验诊断 155

五、流行情况 155

六、防治原则 155

旋毛形线虫 155

一、形态、生活史 155

二、致病作用 156

三、实验诊断 157

四、流行情况 157

五、防治原则 157

第二节 吸虫 157

一、形态 157

二、生活史 158

华支睾吸虫 158

一、形态 158

二、生活史 158

三、致病作用 159

四、实验诊断 159

五、流行情况 159

六、防治原则 160

布氏姜片吸虫 160

一、形态 160

二、生活史 160

三、致病作用 161

四、实验诊断 161

五、流行情况 161

六、防治原则 161

卫氏并殖吸虫 162

一、形态 162

二、生活史 162

三、致病作用 162

四、实验诊断 163

五、流行情况 163

六、防治原则 163

斯氏狸殖吸虫 164

日本裂体吸虫 164

一、形态 165

二、生活史 165

三、致病作用 166

四、实验诊断 167

五、流行情况 167

六、防治原则 167

第三节 绦虫 167

链状带绦虫 168

一、形态 169

二、生活史 169

三、致病作用 170

四、实验诊断 170

五、流行情况 170

六、防治原则 171

肥胖带绦虫 171

微小膜壳绦虫 172

一、形态 172

二、生活史 172

三、致病作用与实验诊断 172

四、流行情况与防治原则 173

细粒棘球绦虫 173

概述 175

一、医学节肢动物的分类 175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发育 175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176

第一节 昆虫纲 176

蚊 176

一、形态 176

二、生活史 177

三、生态 177

四、与疾病的关系 177

五、防制原则 178

蝇 178

一、形态 178

二、生活史 178

三、生态 178

四、与疾病的关系 179

五、防制原则 179

其他医学昆虫 179

第二节 蛛形纲 181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 182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82

一、抗原的性质 182

二、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83

三、机体的应答能力 183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84

一、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决定基 184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184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185

一、按对T淋巴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185

二、按抗原与机体的关系分类 185

三、其他分类 186

第五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86

一、佐剂 187

二、丝裂原 187

三、超抗原 187

第一节 免疫器官 189

一、中枢免疫器官 189

二、外周免疫器官 189

第二节 免疫细胞 191

一、造血干细胞 191

二、淋巴细胞 191

三、单核吞噬细胞 196

四、树突状细胞 197

五、其他免疫细胞 197

第三节 免疫分子 197

一、免疫球蛋白 198

二、补体系统 203

三、细胞因子 207

四、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09

五、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211

第一节 概述 213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213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214

三、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和场所 214

四、免疫应答的过程 214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15

一、T细胞应答的基本过程 215

二、T细胞的作用 217

三、T细胞效应的生物学意义 218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18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218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219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效应 220

第四节 免疫耐受 221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 221

二、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221

三、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222

第五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222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222

二、抗体的反馈调节作用 223

三、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调节 223

第一节 超敏反应 225

一、Ⅰ型超敏反应 225

二、Ⅱ型超敏反应 228

三、Ⅲ型超敏反应 229

四、Ⅳ型超敏反应 231

第二节 自身免疫 232

一、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 232

二、自身免疫的形成因素 233

三、自身免疫病 234

四、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235

第三节 免疫缺陷 235

一、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 235

二、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236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237

第四节 肿瘤免疫 237

一、肿瘤抗原 237

二、机体抗肿瘤免疫 238

三、肿瘤的免疫逃避 238

四、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239

第五节 移植免疫 239

一、同种异基因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239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240

三、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的防治 240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242

一、获得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242

二、人工免疫法及常用生物制品 242

三、免疫治疗 245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246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246

二、淋巴细胞的检测 248

三、皮肤试验 249

实验一 细菌培养 250

实验二 微生物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252

实验三 细菌的形态检查 254

实验四 血液、脓汁、体腔积液的细菌学检查 255

实验五 粪便、尿液的细菌学检查 258

实验六 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检查 260

实验七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 262

医学寄生虫标本观察 262

医学寄生虫检查的标本采集与送检 265

常用医学寄生虫实验诊断技术 266

实验八 免疫系统及常用生物制品观察 271

实验九 常用免疫学检测方法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