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
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

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编委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21054631
  • 页数:8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按照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NCEE)大纲中规定的内容,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对公共课程部分要求涵盖的内容。全书共分为7篇,包括电路与磁路,电子技术,电气工程与设备,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工程经济分析。
《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目录

第1篇 电路与磁路 2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

1.1 概述 2

1.2 电流、电压及参考方向和电位 2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3

1.2.3 关联参考方向 4

1.2.4 电位 4

1.3 电阻元件 5

1.4 电功率和电能 6

1.5 电容元件 8

1.6 电感元件 9

1.7 电压源 10

1.7.1 理想(独立)电压源 10

1.7.2 实际电压源 11

1.8 电流源 11

1.8.1 理想(独立)电流源 11

1.8.2 实际电流源 12

1.9 受控源 12

1.10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13

1.11 电路的工作状态 14

1.12 基尔霍夫定律 15

1.12.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5

1.12.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6

第2章 电阻电路 21

2.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1

2.2 电阻的△形联结与Y形联结的等效转换 23

2.3 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的等效互换 25

2.4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28

2.4.1 支路电流法 28

2.4.2 结点电压法 30

2.5 电路定理 32

2.5.1 叠加定理(又称叠加原理) 32

2.5.2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34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 38

3.1 正弦量的三要素和有效值 38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38

3.1.2 有效值 39

3.2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及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的相量形式 39

3.2.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40

3.2.2 电阻元件的相量形式 40

3.2.3 电感元件的相量形式 41

3.2.4 电容元件的相量形式 42

3.3 复数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43

3.4 RLC串联电路电压电流关系 44

3.5 RLC并联电路及其导纳 48

3.6 RLC串联的交流电路功率关系 49

3.7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54

3.7.1 阻抗的串联 54

3.7.2 阻抗的并联 55

3.8 谐振电路 56

3.8.1 串联谐振电路 56

3.8.2 并联谐振电路 57

3.9 功率因数的提高 58

第4章 三相电路 62

4.1 概述 62

4.2 三相交流电源 62

4.2.1 三相对称电压的表示 62

4.2.2 三相电源的联结 63

4.3 三相负载的联结 64

4.3.1 三相负载的Y形联结 64

4.3.2 三相负载的△形联结 64

4.4 三相线电压与相电压和线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 65

4.4.1 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关系 65

4.4.2 线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 65

4.5 对称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计算 66

4.5.1 负载Y联结三相电路的计算 66

4.5.2 负载△联结三相电路的计算 68

4.6 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 69

4.7 无中线的不对称三相电路 72

4.8 安全用电 74

第5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77

5.1 概述 77

5.2 非正弦周期量的分解 77

5.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79

5.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80

第6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82

6.1 换路定则与初始值的确定 82

6.2 RC电路的响应 84

6.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4

6.2.2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6

6.2.3 RC电路的全响应 87

6.3 一阶线性电路的三要素法 88

6.4 RL电路的全响应 89

第7章 磁路与铁芯线圈 91

7.1 磁场 91

7.1.1 磁感应强度B 91

7.1.2 磁通Ф 92

7.1.3 安培环路定律和磁场强度 92

7.2 铁磁物质的磁化 94

7.2.1 铁磁物质的磁化及其磁化曲线 94

7.2.2 铁磁物质的磁滞回线及其基本磁化曲线 94

7.3 磁路及其磁路定律 96

7.3.1 磁路 96

7.3.2 磁路定律 96

7.4 交流铁芯线圈电路 100

7.4.1 从磁路分析得到电磁关系式 100

7.4.2 从电路分析得到电压电流关系式 100

7.4.3 功率损耗 101

第8章 电工测量 103

8.1 概述 103

8.2 测量的基本概念 103

8.2.1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 103

8.2.2 仪表的准确度 104

8.3 电量测量 105

8.3.1 电量测量的基本知识 105

8.3.2 磁电式仪表测量机构及使用范围 105

8.3.3 电磁式仪表测量机构及使用范围 106

8.3.4 电动式仪表测量机构及使用范围 106

8.4 电流表、电压表和功率表的构成 107

8.4.1 电流表的构成及使用 107

8.4.2 电压表的构成及使用 108

8.4.3 功率表的构成及使用 108

8.5 非电量测量 110

8.5.1 非电量电测系统的组成 110

8.5.2 传感器 111

8.6 现代测量技术 112

8.6.1 数字化测量仪表 112

8.6.2 微计算机仪器仪表 112

8.6.3 现代测量技术新进展 114

参考文献 115

第2篇 电子技术 118

第1章 基本半导体器件 118

1.1 半导体 118

1.1.1 本征半导体 118

1.1.2 N型半导体 119

1.1.3 P型半导体 119

1.2 晶体二极管 120

1.2.1 PN结 120

1.2.2 半导体二极管 122

1.2.3 硅稳压管 123

1.3 晶体三极管 124

1.3.1 三极管的结构 124

1.3.2 三极管的放大原理 124

1.3.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127

1.3.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28

1.4 场效应管 129

1.4.1 场效应管的类别与工作原理 130

1.4.2 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 132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135

2.1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135

2.1.1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135

2.1.2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136

2.1.3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 138

2.2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141

2.2.1 静态工作点不稳定的原因及其后果 142

2.2.2 分压式偏置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分析 143

2.3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145

2.3.1 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及其分析计算 145

2.3.2 射极输出器的特点及其应用 147

2.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147

2.4.1 共源极基本放大电路 148

2.4.2 源极输出器 150

2.5 多级放大电路 151

2.5.1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151

2.5.2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 151

2.6 功率放大器 152

2.6.1 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及其类型 152

2.6.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54

2.7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157

2.7.1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类型 158

2.7.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62

2.7.3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估算 165

第3章 差动放大电路及运算放大器 167

3.1 差动放大电路 167

3.1.1 放大电路的直接耦合方式 167

3.1.2 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 168

3.2 运算放大器及其基本应用 175

3.2.1 集成电路特点简介 175

3.2.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符号及其参数 176

3.2.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178

第4章 数字逻辑基础 191

4.1 数制与编码 191

4.1.1 计数体制 191

4.1.2 不同数制间的转换 192

4.1.3 编码 194

4.2 逻辑代数 195

4.2.1 基本逻辑运算 195

4.2.2 逻辑代数运算的基本定律及定理 197

4.2.3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198

4.3 卡诺图 199

4.3.1 逻辑函数最小项的基本概念 199

4.3.2 变量卡诺图 200

4.3.3 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 202

第5章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 203

5.1 基本门电路 203

5.1.1 与门、或门及非门 203

5.1.2 与非门、或非门、与或非门及异或门 205

5.1.3 三态门、OC门及传输门 207

5.2 组合逻辑电路 211

5.2.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211

5.2.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213

5.2.3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 214

第6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 226

6.1 触发器 226

6.1.1 RS触发器 226

6.1.2 JK触发器 229

6.1.3 D触发器 232

6.1.4 触发器功能转换 234

6.2 寄存器 236

6.2.1 数码寄存器 236

6.2.2 移位寄存器 237

6.3 计数器 239

6.3.1 计数器分类 239

6.3.2 二进制加法计数器 239

6.3.3 十进制加法计数器 241

6.4 555定时器 246

6.4.1 555定时器简介 246

6.4.2 典型应用电路分析 248

第7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251

7.1 D/A转换器 251

7.1.1 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251

7.1.2 D/A转换器的主要参数 253

7.2 A/D转换器 253

7.2.1 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254

7.2.2 A/D转换器的主要参数 258

参考文献 259

第3篇 电气工程与设备 262

第1章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 262

1.1 电力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262

1.1.1 电力系统的组成 262

1.1.2 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及基本要求 263

1.2 电气设备的额定参数 264

1.3 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 266

1.3.1 电力系统的接线图 266

1.3.2 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 267

第2章 电力网络 268

2.1 输电线的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 268

2.1.1 单位长度电力线路的参数 268

2.1.2 电力线路的等值电路 269

2.2 变压器的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 270

2.2.1 双绕组的等值电路 270

2.2.2 双绕组的参数计算 270

2.3 电力网络的电压降落、电压损耗及功率特性 271

2.3.1 电力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 271

2.3.2 电力网络元件的电压损耗与电压偏移 272

2.3.3 电力网络元件的功率特性 273

2.4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 274

2.4.1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 274

2.4.2 电压调整的基本概念 277

2.4.3 电压调整的措施 278

第3章 电气设备与保护 282

3.1 变压器 282

3.1.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282

3.1.2 变压器的主要参数及运行特性 287

3.1.3 变压器过负荷运行 288

3.1.4 变压器并联运行 289

3.2 异步电动机 289

3.2.1 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及结构 289

3.2.2 异步电动机的主要参数及参数测定 292

3.2.3 异步电动机的启动 296

3.2.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299

3.2.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300

3.3 直流电动机 300

3.3.1 直流电动机基本原理及结构 300

3.3.2 直流电动机的主要参数及运行特性 303

3.3.3 直流电动机的启动 305

3.3.4 直流电动机的制动 306

3.3.5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307

3.4 互感器 308

3.4.1 互感器概述 308

3.4.2 电流互感器 308

3.4.3 电压互感器 310

3.5 开关电器 311

3.5.1 电弧的形成与熄灭的物理过程 312

3.5.2 开关电器选择 313

3.6 继电保护 318

3.6.1 继电保护的作用和基本原理 318

3.6.2 常用继电器 319

3.6.3 变压器保护 319

3.6.4 电动机保护 320

第4章 过电压与防雷 321

4.1 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 321

4.1.1 气体放电的形式 321

4.1.2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322

4.1.3 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 324

4.1.4 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 328

4.2 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电压的影响 332

4.2.1 大气状态的校正 332

4.2.2 海拔高度的校正 333

4.3 电力系统过电压的种类和过电压水平 333

4.3.1 过电压的分类 334

4.3.2 雷电过电压 335

4.3.3 内部过电压 338

4.3.4 过电压水平 342

4.4 交流电气装置过电压保护设计要求及限制措施 343

4.4.1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343

4.4.2 避雷器的保护作用 346

4.4.3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 348

4.5 建筑物防雷 352

4.5.1 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352

4.5.2 建筑物防雷的分类 353

4.5.3 建筑物防雷的措施 353

4.5.4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355

第5章 接地技术 360

5.1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概念 360

5.1.1 安全电流和安全电压 360

5.1.2 电气接地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分类 361

5.1.3 各种接地的应用 362

5.2 电气设备及其他设施的接地 365

5.2.1 电力系统的接地 365

5.2.2 不同电压等级电气设备的接地 369

5.2.3 不同固定方式的电气设备接地 371

5.2.4 输配电线路的接地 372

5.2.5 用电设备的接地 372

5.2.6 电气照明设备的接地 374

5.2.7 工、矿生产场所的接地 374

5.2.8 特殊场所的设备接地 376

5.2.9 防静电接地 378

5.2.10 家用电器接地 379

5.2.11 建筑物的防雷接地 380

5.2.12 民用设施的接地 382

5.3 电气接地的选用与计算 383

5.3.1 电气接地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383

5.3.2 电气接地的要求 384

5.3.3 电气接地电阻的一般要求与计算 385

5.3.4 电气接地装置的选用与布置 387

5.3.5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限制措施 389

第4篇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392

绪论 392

第1章 电力电子器件 395

1.1 电力电子器件的概念和特征 395

1.1.1 电力电子系统的组成 395

1.1.2 电力电子器件的分类 396

1.2 电力二极管(Power Diode) 396

1.2.1 电力二极管的基本特性 397

1.2.2 电力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397

1.2.3 电力二极管的主要类型 398

1.3 晶闸管(Thyristor) 399

1.3.1 晶闸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99

1.3.2 晶闸管的基本特性 400

1.4 典型全控型器件 402

1.4.1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ate Tum Off Thvristor,GTO) 402

1.4.2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 404

1.4.3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 406

第2章 可控整流电路 409

2.1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409

2.1.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409

2.1.2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412

2.1.3 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 414

2.2 三相可控整流电路 415

2.2.1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415

2.2.2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418

第3章 触发与驱动保护电路 424

3.1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424

3.1.1 单结晶体管 424

3.1.2 单结晶体管自激振荡电路 425

3.1.3 具有同步环节的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426

3.2 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428

3.3 典型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 430

3.3.1 电流型器件的驱动电路 431

3.3.2 电压型器件的驱动 432

3.4 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 434

3.4.1 过电压保护 434

3.4.2 过电流保护 435

3.5 电力电子器件的缓冲电路 436

第4章 自动控制系统 440

4.1 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分类 440

4.1.1 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40

4.1.2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441

4.1.3 反馈控制系统组成 442

4.1.4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443

4.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443

4.2.1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 444

4.2.2 传递函数的概念 444

4.2.3 系统动态结构图及其化简 449

4.2.4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454

4.3 PID控制 456

4.3.1 PID概述 456

4.3.2 基本PID控制规律 457

4.3.3 PID控制原理 457

第5章 直流调速系统 460

5.1 简述 460

5.1.1 调速定义 460

5.1.2 直流调速方法 460

5.1.3 调速系统的性能指标 461

5.2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462

5.2.1 系统组成 462

5.2.2 单闭环调速系统稳态特性 463

5.2.3 单闭环调速系统动态特性 464

5.3 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466

第6章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 470

6.1 异步电动机调速基本知识 470

6.1.1 电动机调速 470

6.1.2 PWM控制技术 470

6.1.3 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 472

6.2 变频调速主电路 473

6.3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方式和机械特性 473

6.3.1 保持V/F为常数 474

6.3.2 保持输出转矩为常数 475

6.3.3 保持输出功率为常数 475

6.3.4 矢量控制系统 475

第7章 变频器及其应用 477

7.1 变频器简介 477

7.1.1 变频器分类及其特点 477

7.1.2 变频器构成 478

7.1.3 变频器主电路的控制方式 478

7.2 SPWM电压型变频器 478

7.2.1 SPWM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478

7.2.2 SPWM控制方式 479

7.2.3 SPWM波的实现 481

7.3 变频调速系统 482

7.3.1 V/F控制 483

7.3.2 转差频率控制 484

7.3.3 矢量控制 484

7.4 通用变频器及其应用 485

7.4.1 通用变频器的电路 485

7.4.2 通用变频器的应用 485

第5篇 检测与转换技术 488

第1章 传感器技术 488

1.1 传感器技术概述 488

1.1.1 传感器定义、组成、分类 488

1.1.2 传感器性能指标 489

1.1.3 传感器常用材料 490

1.1.4 传感器发展 492

1.2 温度传感器 492

1.2.1 温度传感器的物理机理及常用温度传感器 493

1.2.2 集成温度传感器 498

1.2.3 数字化可组网温度传感器 499

1.3 光电传感器 501

1.3.1 光电传感器物理机理及常用光电传感器 501

1.3.2 红外光电传感器 505

1.3.3 CCD传感器 507

1.3.4 光纤传感器 509

1.4 磁敏传感器 511

1.4.1 磁敏传感器的物理机理及常用磁敏传感器 511

1.4.2 磁阻元件 511

1.4.3 霍尔器件 512

1.5 压电传感器 517

1.5.1 压电传感器的物理机理及常用压电传感器 517

1.5.2 超声传感器 521

第2章 信号处理电路 524

2.1 测量电桥 524

2.1.1 直流电桥 524

2.1.2 交流电桥 527

2.1.3 带感应耦合臂的电桥 529

2.2 信号放大与转换电路 530

2.2.1 仪器放大器 530

2.2.2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532

2.2.3 隔离放大器 534

2.2.4 线性检波电路 536

2.2.5 绝对值变换电路 537

2.2.6 有效值变换电路 538

2.3 硬件滤波器 539

2.3.1 滤波器的分类 539

2.3.2 模拟有源滤波器 539

2.3.3 开关电容滤波器 541

第3章 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 544

3.1 信号处理方法 544

3.1.1 信号的概念和分类 544

3.1.2 测量信号常用处理方法 545

3.1.3 测量信号的滤波方法 550

3.2 非线性系统校正 553

3.2.1 非线性校正的数字方法 553

3.2.2 非线性校正的模拟方法 554

3.2.3 非线性系统校正实例 556

3.3 信号分析方法 556

3.3.1 按信号分析域分类 557

3.3.2 按信号检测分类的分析方法 559

第4章 检测系统接口 563

4.1 检测系统接口概述 563

4.1.1 常用的检测系统接口方法 563

4.1.2 GP-IB 563

4.2 串行通信接口 568

4.2.1 RS-232 568

4.2.2 RS-422 572

4.2.3 RS-485 573

4.3 并行通信接口 577

4.3.1 IEEE-488 577

4.3.2 接口功能 579

4.3.3 接口芯片 580

4.4 USB接口 581

4.4.1 USB物理接口和电气特性 581

4.4.2 传输方式 582

4.4.3 典型器件 583

4.5 现场总线接口 584

4.5.1 现场总线概述 584

4.5.2 CAN总线 585

4.5.3 Lonworks总线 586

4.5.4 WorldFIP总线 587

4.5.5 ControlNet总线 587

4.6 以太网接口 589

4.6.1 传输通信协议 589

4.6.2 嵌入式以太网的解决方案 590

4.6.3 以太网控制器简介 592

第6篇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596

第1章 计算机概述 596

1.1 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 596

1.1.1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电子计算机进行分类 596

1.1.2 计算机的应用 597

1.2 计算机硬件组成 599

1.3 微型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 601

1.4 计算机的数据表示 602

1.4.1 常用进位记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602

1.4.2 数据信息的编码表示 604

1.5 计算机病毒简介 605

1.5.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点 605

1.5.2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及传播途径 606

1.5.3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607

1.6 计算机网络简介 608

第2章 单片机 610

2.1 单片机历史及发展概况 610

2.2 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 611

2.2.1 MCS-51内部结构及引脚 611

2.2.2 MCS-51的CPU 614

2.2.3 MCS-51的存储器结构 616

2.2.4 并行I/O端口 620

2.2.5 时钟电路与时序 624

2.2.6 复位电路 627

2.3 MCS-51的中断系统 627

2.3.1 中断的基本概念 627

2.3.2 MCS-51的中断结构 628

2.3.3 MCS-51的中断响应过程 631

2.3.4 外部中断源的扩展 634

2.4 MCS-51的指令系统 636

2.4.1 指令格式 636

2.4.2 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 637

2.4.3 指令系统分类介绍 640

2.5 串行口 651

2.5.1 串行口结构及工作原理 652

2.5.2 串行口的4种工作方式 654

2.5.3 波特率的制定方式 656

2.6 定时/计数器 656

2.6.1 定时/计数器的功能 656

2.6.2 定时/计数器的控制寄存器 657

2.6.3 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 658

2.6.4 综合应用举例 665

第3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 668

3.1 PLC的概述 668

3.1.1 PLC的产生历史及定义 668

3.1.2 PLC的应用和主要特点 670

3.1.3 PLC的发展概况 671

3.1.4 PLc的分类 673

3.2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674

3.2.1 PLC的基本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674

3.2.2 PLC的工作原理 677

3.3 PLC系统与微机、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等的关系 681

3.3.1 PLC系统与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关系 681

3.3.2 PLC与微机的关系 682

3.3.3 PLC与单板计算机的关系 683

3.3.4 PLC系统与集散系统的关系 684

3.3.5 PLC与现场总线 684

第4章 操作系统简介 685

4.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685

4.2 DOS操作系统 688

4.3 Windows操作系统 688

4.3.1 Windows的发展简史 688

4.3.2 Windows 2000的特点 689

4.3.3 Windows XP的特点 690

4.4 UINX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 691

4.4.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691

4.4.2 UNIX操作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691

4.4.3 Linux操作系统 692

4.5 网络操作系统 692

第5章 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 695

5.1 汇编语言的特点 695

5.2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与伪指令 695

5.2.1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 695

5.2.2 伪指令 696

5.3 程序设计概述 697

5.3.1 程序设计步骤 697

5.3.2 程序设计技术 697

5.4 汇编语言基本程序设计 698

5.5 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举例 702

第6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梯形图语言 709

6.1 PLC的软件 709

6.1.1 软件的分类 709

6.1.2 应用软件的编程语言 710

6.2 梯形图语言的编程原则 714

6.3 PLC常用指令简介 716

6.3.1 基本逻辑指令 716

6.3.2 取非和空操作 719

6.3.3 置位/复位指令 720

6.3.4 边沿触发指令(脉冲生成) 721

6.3.5 定时器 722

6.3.6 计数器指令 724

6.3.7 程序控制类指令 725

6.3.8 中断指令 729

6.3.9 PID指令 731

6.4 PLC典型应用程序举例 732

6.5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735

6.5.1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736

6.5.2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 736

6.6 PLC控制系统设计开发实例 739

6.6.1 机械手控制系统 739

6.6.2 智力竞赛抢答装置 746

6.7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抗干扰设计 748

6.7.1 系统运行环境 748

6.7.2 控制系统的冗余 750

6.7.3 控制系统的供电 751

6.7.4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751

6.8 S7-200PLC编程软件的使用 755

6.8.1 系统要求 755

6.8.2 软件安装 755

6.8.3 硬件连接 756

6.8.4 参数设置 756

6.8.5 在线联系 756

6.8.6 建立修改PLC通信参数 757

第7章 C语言概述 758

7.1 C语言的发展及特点 758

7.1.1 C语言的历史 758

7.1.2 C语言的特点 759

7.2 C语言源程序的书写格式 759

7.3 C语言程序的上机运行步骤 760

7.4 C语言程序应用举例 760

7.4.1 简单的C程序 760

7.4.2 C程序设计的三种典型结构 763

参考文献 767

第7篇 工程经济分析 770

第1章 工程经济学概述 770

1.1 工程经济学概念 770

1.2 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770

1.3 工程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771

第2章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772

2.1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含义、目的、作用及特点 772

2.2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阶段 774

2.2.1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三阶段 774

2.2.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评估和决策 774

2.3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774

2.3.1 总论 775

2.3.2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777

2.3.3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778

2.3.4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780

2.3.5 工厂技术方案 782

2.3.6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785

2.3.7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786

2.3.8 项目实施进度 787

2.3.9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89

2.3.10 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 790

2.3.11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791

2.4 可行性研究步骤及报告编制依据、程序和要求 792

2.4.1 可行性研究步骤 792

2.4.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程序和要求 793

第3章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794

3.1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 794

3.1.1 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 794

3.1.2 资金等值计算 797

3.1.3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802

3.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803

3.2.1 技术经济分析总论 803

3.2.2 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804

3.2.3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805

3.3 投资回收期 806

3.4 总费用和年总费用 808

3.5 净现值、终值和净年值 810

3.6 内部收益率 811

3.7 收入开支比率法 813

第4章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 814

4.1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基本内容 814

4.1.1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含义和作用 814

4.1.2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815

4.1.3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的程序 815

4.2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的计算 816

4.2.1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测算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816

4.2.2 工程项目生产期测算 816

4.2.3 工程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817

4.2.4 工程项目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计算 820

4.2.5 工程项目利润总额及其分配的计算 824

4.2.6 工程项目借贷还本付息的估算 825

4.3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 826

4.3.1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826

4.3.2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 827

第5章 不确定分析 831

5.1 盈亏平衡分析法 831

5.1.1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 831

5.1.2 非线性盈亏平衡点法 834

5.1.3 优劣平衡分析法 835

5.1.4 盈亏平衡分析法的局限性 836

5.2 敏感性分析法 836

5.3 概率分析法 839

5.3.1 概率分析法的概念 839

5.3.2 期望值(损益期望值准则) 839

5.3.3 概率分析法——决策树法 840

5.3.4 概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842

参考文献 8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