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百年北京中医
百年北京中医

百年北京中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3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阳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122011060
  • 页数:1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以史论带史料的方式,对20世纪北京中医丰富,详实的史料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按清末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分为三篇。总结了北京中医的优势、特点与发展规律,成功地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百年北京中医》目录
标签:主编 中医

第一篇 清末时期 3

第一章 宫廷医学及其学术传承 3

第一节 太医院与医事管理 3

一、太医院溯源 3

二、清代太医院 5

第二节 御药房与药事管理 12

一、御药房溯源 13

二、清末御药房 16

第三节 御医及其学术特点 17

一、御医简介 17

二、御医治疗的难处 21

三、御医的学术特点与学派思想 22

第四节 宫廷医学特色 31

一、宫廷大方脉医学特色 31

二、清廷“上驷院绰班处”骨科特色 32

参考文献 32

第二章 民间的医药机构及改良 35

第一节 医学机构及改良 35

一、设立医学研究会 35

二、设立施医局和诊所 36

三、设立医学传习所 37

四、设立医学堂 37

第二节 中药铺 37

一、百年老号中药店 37

二、同仁堂药店 37

参考文献 39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与医药管理 40

第一节 医药管理机构及法规 40

一、巡警部卫生科及民政部卫生司 40

二、内城巡警总厅、外城巡警总厅卫生处 41

三、医药卫生法规 51

第二节 医学教育——医学堂 54

一、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54

二、太医院新医学馆 55

三、师承相授教育 56

第三节 结语 57

参考文献 59

第二篇 中华民国时期 65

第四章 医事管理 65

第一节 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药的斗争 65

一、北洋政府时期北平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药的斗争 65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中医界反对“废止国医”的斗争 75

第二节 执业中医考试 80

一、中华民国早期的中医考试 81

二、反击“废止国医案”后的中医考试 81

三、反击“废止国医案”胜利后的几次重要考试 82

四、日伪时期北平中医考试 85

五、抗战胜利后的中医考试 88

六、中医考试的意义 91

参考文献 91

第五章 北平中医医疗 94

第一节 北平中医医疗的主要特点 94

一、中医医院明显少于西医医院 94

二、中医医生与西医医生数量的比较 99

三、中医医疗在北平地区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102

第二节 北平中医医疗机构 105

一、中医医疗机构的特点 106

二、部分中医医院简介 107

第三节 北平中医在西医医院的从业状况和作用 110

一、北平回民医院 110

二、内城官医院、外城官医院 111

第四节 北平中医在防疫中的作用 113

一、北平中医在民国早期防疫中的作用 114

二、中医药人员在防疫方面的作用 115

参考文献 118

第六章 北平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 120

第一节 内科的发展 120

一、温病学的发展 121

二、经方学说的发展 125

三、诊法的研究与发展 127

四、杂病辨证论治的发展 128

五、用药的发展 139

六、主要医著丰富了中医文献宝库 143

七、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 148

第二节 外科的发展 158

一、对中医外科做出贡献的知名医家 158

二、外科病治疗的进步 160

三、外用药物的特色 165

第三节 妇科的发展 166

一、主要对中医妇科有贡献的医家 166

二、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研究的发展 167

三、接生婆在妇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72

四、中医节育及流产在妇科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173

第四节 儿科的发展 173

一、主要对中医儿科发展有贡献的医家 174

二、儿科诊法的进展 175

三、儿科的保养护理 176

四、辨证论治研究的进展 177

五、用药的发展 186

第五节 针灸科的发展 190

一、对针灸科发展有贡献的针灸医家 190

二、针灸科的主要进展特点 191

第六节 正骨按摩科的发展 195

一、上驷院绰班处医技的继承和发展 196

二、少林学派医技的发展 198

三、“曹氏按摩”派的创立和发展 199

四、其他正骨按摩医家的贡献 200

五、骨科的成就和经验 200

第七节 肿瘤科的雏形阶段 201

第八节 其他分科的发展 202

一、眼科 202

二、气功科 203

第九节 结语 203

参考文献 204

第七章 中医教育 208

第一节 师承相授教育形式对中医发展的影响 208

一、北平中医师承相授的主要形式 208

二、北平地区中医发展的地位 212

第二节 自学成才教育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 215

一、自学成才教育的途径 215

二、自学成才教育的形式 216

三、主要经验 220

第三节 中医院校教育在北平中医发展中的作用 221

一、中华民国中医院校教育概述 221

二、北平国医学院对北平地区中医发展的作用 224

三、华北国医学院对北平中医药发展的作用 232

四、北平医学讲习会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 242

参考文献 244

第八章 中医学术团体在北平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48

第一节 “北京中医学社”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 249

一、20世纪20年代初的北京中医学社 249

二、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社” 250

三、20世纪40年代的“北京中医学社” 253

第二节 北平国医职业分会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 256

一、北平国医职业分会成立及发展经过 256

二、北京国医分会的主要成员介绍 257

三、北京国医分会的主要成就 258

第三节 “国医砥柱社”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 259

一、“国医砥柱社”成立与发展 259

二、“国医砥柱社”对北平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263

第四节 “国医求是月刊社”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 264

一、“国医求是月刊社”是民国时期最规范的医药团体 265

二、组成月刊社的目的和主要成员 265

三、主要成就 265

参考文献 266

第九章 中医杂志在北平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268

第一节 《中国医药月刊》述评 269

一、创办机构及人员组成 269

二、杂志的主要特色 270

三、在北平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72

第二节 《北京医药月刊》述评 276

一、《北京医药月刊》部分问题的考证 277

二、创刊时得到社会各界和中医界的呼应和支持 277

三、主要特点 277

四、在北平中医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82

第三节 《国医砥柱》述评 285

一、杂志的创办与发展 286

二、杂志的主要特色 286

三、杂志在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89

第四节 《国医求是》述评 294

一、创刊机构及人员组成 294

二、主要特点 294

三、在中医药发展史中的作用 296

参考文献 298

第十章 北平中药业 305

第一节 中药的销售与制作 305

一、中药的销售 305

二、中药的制作 307

第二节 中药的研究 308

一、中药的传统研究 308

二、中药的现代研究 308

第三节 结语 309

一、北平中医的发展特点 309

二、北平中医的主要成就 311

三、北平中医在全国中医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11

四、中医发展的主要经验 312

五、中医发展史中所应记取的教训 312

参考文献 313

第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十一章 北京中医医政 317

第一节 概述 317

一、团结、互学、结合 317

二、重点转移、别有成效 317

三、中西医并重振兴 317

四、继承创新,向现代化迈进 317

第二节 中医政策的落实 318

一、概要 318

二、早期贯彻、落实中医政策的情况 320

三、1966~1976年期间贯彻、落实中医政策的情况 322

四、拨乱反正后贯彻、落实中医政策的情况 323

第三节 中医医政机构 327

一、北京市卫生局中医科、中医处的成立 327

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成立 328

第四节 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工作 329

一、早期探索 329

二、规范发展 330

三、不断提高 332

第五节 医疗、教学、科研的管理工作 334

一、初创和调整阶段的政策落实 334

二、缓慢发展阶段的工作 335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政策落实 336

第六节 执业中医管理工作 339

一、早期阶段(1949~1954) 339

二、调整阶段(1955~1958) 340

三、缓慢发展阶段(1959~1976) 345

四、恢复发展阶段(1977~2000) 346

第七节 结语 348

一、重视法规建设 348

二、加强机构建设 348

三、优化人事管理 349

四、改善教育管理 349

参考文献 350

第十二章 北京中医医疗事业 352

第一节 概述 352

第二节 1949~1955年北京市医疗情况口述史 353

一、个体开业 353

二、坐堂中医 353

三、联合诊所 354

四、中医门诊部 354

五、中医师参加国家各级医疗教研机构工作 354

六、中医的防疫任务 356

第三节 1956~1965年期间建立的中医医院 356

一、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357

二、北京中医医院 363

三、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 369

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371

五、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376

第四节 1966~1976年期间建立的中医医院 385

一、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385

二、北京市崇文区中医医院 391

三、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中医医院 396

四、北京市中医药大学院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401

第五节 1977~1989年期间建立的中医医院 403

一、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 404

二、北京市石景山中医医院 406

三、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 407

四、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 410

五、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 412

六、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414

第六节 1990~2000年期间建立的中医医院 415

一、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 415

二、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 418

三、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419

四、北京市丰台区兴隆中医医院 421

五、北京市大兴区中医院 422

六、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 424

七、中国中医院研究院眼科医院 426

八、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 429

九、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 431

十、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 433

十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437

第七节 其他形式的中医医疗机构 440

一、综合医院的中医科 440

二、民营中医机构 457

三、其他形式的中医院 462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 467

一、中医内科 468

二、外科 475

三、妇科 479

四、儿科 481

五、骨伤科 483

六、针灸科 487

七、按摩科 489

八、眼科 490

九、中医护理科 491

第九节 结语 492

一、中医医疗事业的特点 492

二、关于北京市中医医疗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498

参考文献 500

第十三章 北京中医教育事业 502

第一节 概述 502

一、北京中医教育创办初期(1949~1965) 502

二、北京中医教育缓慢发展期(1966~1976) 503

三、北京中医教育恢复期、发展期(1977~2001) 503

第二节 北京中医教育管理体系 504

一、北京中医教育管理体系的发展 504

二、北京各类中医教育的管理 506

第三节 政策对北京中医教育的影响 508

一、团结中西医的政策 508

二、继承、发扬中国医学的政策 509

三、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政策 510

第四节 北京高等中医教育 511

一、北京高等中医教育概述 511

二、北京中医药大学 512

三、中国中医研究院 521

四、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525

五、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537

六、北京高等中医教育的成就与特色 538

第五节 北京中等中医教育 540

一、概述 540

二、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中医药学校 543

三、北京市中医学校 544

四、北京市中医药学校 549

五、北京中等中医教育的成就、特色与发展 550

第六节 北京民办中医教育 551

一、概述 551

二、私立汇通中医讲习所 554

三、民办中医高等学历教育机构——海淀走读大学 554

四、中医高等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555

五、中医高等教育自考助学机构 558

六、北京民办中医教育的成就、特色与发展 559

第七节 北京中医成人教育 560

一、学历教育 560

二、非学历教育 564

第八节 结语 590

一、北京中医教育的成就与贡献 590

二、北京中医教育发展的特点 590

三、北京中医教育发展史对今后开展中医教育的启示 591

参考文献 591

第十四章 北京中医科学研究 593

第一节 概述 593

一、初创期 594

二、缓慢发展期 595

三、深入发展期 596

四、开放搞活期 596

第二节 北京中医药科研的历史追溯 597

一、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的先驱 598

二、坚持科学研究中医的前辈 603

第三节 国家科研规划与北京中医药科研事业 607

一、党的中医政策指导北京中医药科研事业 607

二、中医中药科技有关管理机构 607

三、国家科技规划和计划 609

四、科研基金项目 616

第四节 北京地区中医科研机构队伍建设 618

一、1966年以前建立的中医科研机构 619

二、1976年以后建立的中医科研单位 622

三、企业创办和民办中医科研机构 624

四、国家医学重点实验室 625

第五节 北京中医的科研历程 627

一、第一阶段——初创期 627

二、第二阶段——缓慢发展期 637

三、第三阶段——深入发展期 647

四、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期 658

第六节 结语 668

一、方针政策是北京中医科研发展的决定因素 668

二、首都的重要地位促使北京成为中医药科研的中心 669

参考文献 670

第十五章 北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创与发展 671

第一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特点 671

一、“中西医会通”的产生与发展时期 672

二、中西医结合开创发展时期 673

三、北京中西医结合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673

四、浓厚的学术氛围 674

五、北京是人才培养和名家辈出的首发之地 674

六、北京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稳步发展 675

七、北京是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走向国际的桥梁 675

第二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历史溯源 676

一、清末时期的中西医结合 676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中西医结合 677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与特点 678

一、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形成发展 678

二、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特点分析 680

第四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术的成长与发展 682

一、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和开展临床验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中期) 682

二、开展系统观察和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 684

三、深化研究和创新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 689

第五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就 690

一、科研工作日趋深入 690

二、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691

第六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 692

一、北京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的发展分期 692

二、北京中西医结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特点 703

第七节 北京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和机构建设 704

一、在综合西医院组建中西医结合研究室或中西医结合科 705

二、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及研究所 706

三、构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 706

四、培养和树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707

第八节 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 708

第九节 结语 709

参考文献 711

第十六章 北京中医药学术团体 713

第一节 概述 713

第二节 北京市中医药学术团体 715

一、北京中医药学会 715

二、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 730

三、北京针灸学会 735

第三节 中华中医药学会 738

一、学会创立 739

二、学术活动 740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742

四、培养人才,营造环境 743

五、锐意改革,开拓进取 744

第四节 中国针灸学会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745

一、中国针灸学会 745

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754

第五节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755

一、学会诞生,历史必然 755

二、组织机构,日趋完善 757

三、学术活动,生机蓬勃 758

四、国际交流,走向世界 759

五、学术刊物,声誉远扬 761

六、名家荟萃,各领风骚 763

七、人才培养,队伍壮大 763

八、发挥学会职能,承担政府委托工作 765

第六节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767

一、民族医药学会成立 767

二、学术活动,推动发展 769

三、为民族医药健康发展而战 770

第七节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771

一、历史悠久、名家荟萃 771

二、历经坎坷,知难而进 772

三、发愤图强,医史复兴 773

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774

第八节 中医药学术团体在中医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774

一、学术是学会的生命所在 775

二、学会在促进出人才、出成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775

三、学会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实施 776

四、学会是政府的助手和参谋 777

五、与时俱进,在改革中求发展 778

第九节 结语 781

参考文献 782

第十七章 北京中医药出版事业的发展 783

第一节 概述 783

一、健康需求使中医药图书市场逐步扩大 786

二、中医政策推动了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 786

三、北京特殊的地位优势促进了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 787

第二节 北京中医药图书的出版 787

一、中医药图书出版事业的历史回顾 787

二、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出版 788

三、现代中医药图书的出版 793

四、中医药辞书的出版 799

五、中医药教材和科普读物的出版 802

六、中医药英文图书出版 803

七、少数民族医药图书的出版 804

八、出土古医籍及其研究性著作的出版 805

第三节 北京中医药图书出版机构 805

一、近现代中国出版中心的转移 805

二、专业性图书出版机构的主导地位 806

三、综合性图书出版机构的辅助作用 808

四、北京中医药图书出版结构分析 811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中医药期刊出版 81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药期刊出版回顾 81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期刊出版发展历程 812

三、办刊历史较长的几种中医药期刊 814

四、专科性中医药期刊 823

五、教育性中医药期刊 827

六、信息类中医药期刊 828

七、综合性中医药期刊 829

八、基础及管理类中医药期刊 830

九、别具特色的中医药期刊 832

十、内部发行刊物 832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中医药报业的发展 833

一、历史悠久的《健康报》 834

二、医药专业报《中国医药报》 837

三、中医药的专业报——《中国中医药报》 838

四、其他报纸简况 840

第六节 结语 841

一、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总结 841

二、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的思考 841

参考文献 844

第十八章 北京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845

第一节 概述 845

一、全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846

二、北京中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 848

三、中医药对外交流机构的建设 849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 850

一、社会背景考察 850

二、北京中医药对外交流 851

第三节 建国后北京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 853

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 853

二、改革开放后(1978~2000) 857

第四节 北京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的建设 880

一、北京地区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构成 880

二、重要对外交流机构的建设 880

第五节 结语 883

参考文献 884

附录一 20世纪北京中医大事记 885

附录二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总览 928

一、国家级成果 928

二、部级科研成果奖 929

三、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 937

附录三 北京中医名家 943

白啸山 943

曹锡珍 944

陈邦贤 948

陈莲舫 951

陈慎吾 954

崔萃贤 957

丁德恩 960

丁化民 960

董建华 963

董万鑫 967

杜自明 968

方伯屏 970

方鸣谦 972

方药中 974

房芝萱 978

冯济卿 979

冯泉福 981

高凤桐 983

关月波 986

郭士魁 989

哈锐川 991

哈玉民 993

韩一斋 995

胡荫培 998

黄坚白 1001

黄乐山 1002

黄竹斋 1005

金厚如 1008

金书田 1010

孔伯华 1012

李介鸣 1017

梁保和 1020

梁仪韵 1022

梁宗翰 1025

刘春圃 1027

刘道信 1030

刘渡舟 1031

刘奉五 1035

刘辅庭 1037

刘寿山 1038

卢冶忱 1040

卢英华 1045

陆石如 1048

罗止园 1049

马龙伯 1050

牛泽华 1052

蒲辅周 1053

祁振华 1056

钱伯煊 1057

秦伯未 1059

瞿文楼 1063

冉雪峰 1064

任应秋 1068

任徵五 1072

沈仲圭 1074

施今墨 1076

时逸人 1083

佟阔泉 1085

汪逢春 1087

王大经 1091

王鸿士 1093

王乐亭 1096

王鹏飞 1100

王仆诚 1102

王石清 1103

王文鼎 1106

韦文贵 1109

魏龙骧 1111

魏舒和 1115

郗霈龄 1117

夏寿人 1118

萧龙友 1121

徐右丞 1124

许公岩 1125

杨浩如 1127

杨济生 1129

杨艺农 1131

杨子谦 1134

姚正平 1136

叶心清 1140

于道济 1143

余无言 1144

袁鹤侪 1147

岳美中 1151

张菊人 1156

章次公 1159

赵炳南 1161

赵绍琴 1165

赵树屏 1168

赵文魁 1170

赵锡武 1173

赵心波 1176

郑守谦 1179

周慕新 1180

朱颜 1182

祝伯权 1185

祝谌予 1186

宗维新 1190

附录四 燕京医学主要学术流派 1193

一、御医派 1193

二、师承派 1200

三、学院派 1209

后记 1215

图片资料 1217

清末时期(1900—1911年) 1217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12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2000年) 12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