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新世纪第2版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新世纪第2版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新世纪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黎青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1564368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新世纪第2版》目录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1

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1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2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展望 3

第四节 免疫组织与器官 4

一、中枢免疫器官 4

二、外周免疫器官 7

第二章 抗原 11

第一节 抗原性质 11

一、异物性 11

二、特异性 11

第二节 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13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13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3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 13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13

一、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3

二、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类 14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4

四、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5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16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6

一、重链和轻链 16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17

三、铰链区 18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断 18

五、J链和分泌片 19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19

一、同种型 19

二、同种异型 19

三、独特型 19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20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20

二、激活补体 20

三、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 20

四、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21

第四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22

一、IgG 22

二、IgM 22

三、IgA 22

四、IgD 23

五、IgE 23

第五节 抗体的人工制备 23

一、多克隆抗体 23

二、单克隆抗体 23

三、基因工程抗体 24

第四章 补体系统 25

第一节 概述 25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25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25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26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26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27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27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28

一、补体活化的自身调控 29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29

第四节 补体受体 29

一、C1q受体 30

二、C3受体 30

三、过敏毒素受体 30

四、调节因子受体 30

第五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0

一、补体的溶菌、溶细胞作用 30

二、炎症介质的作用 31

三、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31

四、免疫调节作用 31

第五章 细胞因子、CD分子和黏附分子 32

第一节 细胞因子 32

一、细胞因子概述 32

二、细胞因子受体 36

三、细胞因子与临床 36

第二节 CD分子 37

一、CD分子概述 37

二、常用的CD分子 38

第三节 黏附分子 39

一、黏附分子概述 39

二、黏附分子的功能 40

三、黏附分子与临床 41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42

第一节 HLA的基因结构及多基因特性 42

一、HLA基因复合体的组成 42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43

第二节 HLA的分子结构、分布及功能 44

一、HLA的分子结构 44

二、HLA的分布 45

三、HLA的功能 45

第三节 HLA的临床意义 46

一、HLA与器官移植 46

二、HLA表达异常与疾病 46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47

四、HLA与输血反应 47

五、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47

第七章 免疫细胞 49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 49

一、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49

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发育 50

第二节 T淋巴细胞 50

一、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51

二、T淋巴细胞的膜分子 51

三、T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53

第三节 B淋巴细胞 55

一、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55

二、B淋巴细胞的膜分子 55

三、B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57

第四节 自然杀伤细胞 57

一、N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58

二、NK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58

第五节 抗原提呈细胞 59

一、单核-巨噬细胞 59

二、树突状细胞 60

三、B细胞 61

第六节 其他免疫细胞 61

一、粒细胞 61

二、肥大细胞 62

第八章 免疫应答 63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63

一、固有免疫 63

二、适应性免疫 65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65

一、抗原的加工处理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65

二、T细胞的活化 66

三、T细胞介导的效应 67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69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 69

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 70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71

第四节 免疫耐受 72

一、免疫耐受的类型 72

二、免疫耐受的机制 72

三、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73

第五节 免疫调节 74

一、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 74

二、免疫细胞的调节 75

三、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75

四、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76

第九章 免疫病理 78

第一节 超敏反应 78

一、Ⅰ型超敏反应 78

二、Ⅱ型超敏反应 82

三、Ⅲ型超敏反应 83

四、Ⅳ型超敏反应 86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88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88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90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90

第三节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90

一、基本概念 90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91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92

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 94

第一节 免疫诊断 94

一、抗原抗体的检测 94

二、免疫细胞检测 97

第二节 免疫治疗 98

一、免疫治疗的概念与类型 98

二、常用的免疫治疗制剂与方法 99

第三节 免疫预防 101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与类型 101

二、主要的人工免疫制剂 102

三、计划免疫 103

四、新型疫苗研制 104

第十一章 中医药与免疫 105

第一节 中医与免疫 105

一、中医理论与免疫 105

二、中医临床与免疫 107

第二节 中药与免疫 108

一、扶正固本类中药与方剂 108

二、祛邪类中药与方剂 109

第三节 中医药与免疫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10

一、中医药与免疫研究的现状及思路 110

二、中医药与免疫研究方法 111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113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113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与医学微生物学 113

一、微生物的分类 113

二、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113

第二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14

一、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114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14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15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布 116

一、微生物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116

二、正常微生物群 116

第四节 微生物学与中医药学 117

第十三章 细菌学总论 11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19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19

二、细菌的结构 121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128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129

一、细菌的营养 129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130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 132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134

五、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36

第三节 消毒与灭菌 137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37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39

三、中药的抗微生物作用 141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43

一、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143

二、细菌变异类型及发生机制 145

三、细菌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147

第五节 细菌感染与免疫 148

一、细菌感染 148

二、抗细菌免疫 152

第六节 细菌微生物学检查 154

一、病原学检查 154

二、血清学检查 155

三、其他检查方法 155

第十四章 细菌学各论 156

第一节 球菌 156

一、葡萄球菌属 156

二、链球菌属 159

三、奈瑟菌属 163

第二节 肠道杆菌 165

一、沙门菌属 167

二、志贺菌属 170

三、埃希菌属 172

四、变形杆菌属 174

第三节 弧菌属 174

一、霍乱弧菌 174

二、副溶血性弧菌 176

第四节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177

一、空肠弯曲菌 177

二、幽门螺杆菌 178

第五节 厌氧性细菌 179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179

二、无芽胞厌氧菌 183

第六节 分支杆菌属 186

一、结核分支杆菌 186

二、麻风分支杆菌 189

第七节 其他病原性细菌 190

一、百日咳鲍特菌 190

二、白喉棒状杆菌 191

三、流感嗜血杆菌 192

四、嗜肺军团菌 193

五、布氏菌 194

六、炭疽芽胞杆菌 195

七、鼠疫耶尔森菌 196

八、铜绿假单胞菌 197

第十五章 其他原核微生物 199

第一节 支原体 199

第二节 衣原体 200

第三节 立克次体 203

第四节 螺旋体 206

一、钩端螺旋体 206

二、梅毒螺旋体 208

三、回归热螺旋体 210

四、莱姆病螺旋体 210

第五节 放线菌 211

一、放线菌属 211

二、诺卡菌属 212

第十六章 病毒学总论 213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213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13

二、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213

三、病毒的分类 215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遗传与变异 217

一、病毒的增殖 217

二、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219

三、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20

第三节 病毒感染与免疫 221

一、病毒感染 221

二、抗病毒免疫 224

第四节 病毒微生物学检查 226

一、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226

二、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测定 226

三、病毒核酸的测定 227

第五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27

一、病毒感染的治疗 227

二、病毒感染的预防 228

第十七章 病毒学各论 230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230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230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232

三、麻疹病毒 233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234

五、腺病毒 235

六、冠状病毒 235

七、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 238

第二节 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 239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239

二、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240

三、轮状病毒 241

第三节 肝炎病毒 241

一、甲型肝炎病毒 242

二、乙型肝炎病毒 243

三、丙型肝炎病毒 247

四、丁型肝炎病毒 247

五、戊型肝炎病毒 248

六、肝炎相关病毒 249

第四节 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249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50

二、登革病毒 251

三、汉坦病毒 251

四、新疆出血热病毒 252

第五节 人疱疹病毒 252

一、单纯疱疹病毒 253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54

三、人巨细胞病毒 255

四、EB病毒 255

第六节 反转录病毒 256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56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 259

第七节 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病毒 260

一、狂犬病病毒 260

二、人乳头瘤病毒 261

〔附〕朊粒 261

第十八章 真菌 263

第一节 真菌概论 263

一、生物学性状 2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6

四、防治原则 266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267

一、浅部感染真菌 267

二、深部感染真菌 267

三、产毒真菌与真菌中毒 269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271

第十九章 医学寄生虫学绪论 271

第一节 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271

第二节 寄生虫生物学 272

一、寄生虫生活史及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 272

二、寄生虫分类 273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273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273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274

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276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276

一、病原学诊断 276

二、免疫学诊断 277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 278

第五节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 278

一、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278

二、寄生虫病的危害性 280

三、寄生虫病的防治 280

第二十章 医学原虫 282

第一节 医学原虫概述 282

一、形态 282

二、生理 283

三、生活史类型 283

四、常见种类与分类 284

第二节 腔道原虫 284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284

〔附〕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287

二、阴道毛滴虫 288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291

四、结肠小袋纤毛虫 293

第三节 血液和组织原虫 294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294

二、疟原虫 297

三、刚地弓形虫 304

四、隐孢子虫 307

五、卡氏肺孢子虫 309

第二十一章 医学蠕虫 311

第一节 医学蠕虫概述 311

一、吸虫 311

二、绦虫 312

三、线虫 313

四、其他医学蠕虫 313

第二节 消化道吸虫 314

一、华支睾吸虫 314

二、布氏姜片吸虫 316

三、肝片形吸虫 318

第三节 血液和组织吸虫 319

一、卫氏并殖吸虫 319

二、斯氏狸殖吸虫 321

三、日本血吸虫 322

第四节 消化道绦虫 327

一、链状带绦虫 327

二、肥胖带绦虫 329

三、微小膜壳绦虫 331

第五节 组织绦虫 332

一、细粒棘球绦虫 332

二、多房棘球绦虫 334

三、曼氏迭宫绦虫 335

第六节 消化道线虫 337

一、似蚓蛔线虫 337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340

三、蠕形住肠线虫 344

四、毛首鞭形线虫 345

五、粪类圆线虫 347

第七节 血液和组织线虫 348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348

二、旋毛形线虫 353

三、结膜吸吮线虫 355

四、美丽筒线虫 357

五、广州管圆线虫 357

六、棘颚口线虫 359

第二十二章 医学节肢动物 361

第一节 医学节肢动物概述 361

一、形态特征和分类 361

二、生长发育、生态和生活习性 362

三、对人体的危害性 362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364

第二节 昆虫纲 364

一、蚊 364

二、蝇 368

三、白蛉 370

四、蚤 371

五、虱 372

六、臭虫 374

七、蜚蠊 375

第三节 蛛形纲 375

一、蜱 375

二、螨 3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