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报告
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报告

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远增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61752423
  • 页数:2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报告》、《数学内容的考法分析》、《题型运用分析》三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报告组成。供初中数学教师和中考有关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阅读。
《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报告》目录

第一篇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报告 1

一、评价的原则与标准 1

(一)评价原则 1

(二)评价标准 2

二、分项评价 2

(一)效度评价 2

(二)信度评价 9

(三)区分度评价 18

(四)自洽性评价 25

(五)可推广性评价 34

(六)教育性评价 54

三、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58

(一)有的试卷的内容覆盖策略与方法有待完善 58

(二)部分试卷分数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有待改进 60

(三)有的试卷非数学意义的文字阅读设计失当 60

(四)有的试卷的呈现形式有待优化 61

(五)陈题现象依然存在,加大了造成高分低能的可能性 61

(六)单个试题设计有待进一步改进 62

四、基本结论与改进建议 66

(一)基本结论 66

(二)改进建议 67

第二篇 数学内容的考法分析 69

第一部分 数与代数 69

一、“数与式”的考法分析 69

(一)内容特点分析 69

(二)考法分析 70

二、“方程与不等式”的考法分析 74

(一)内容特点分析 74

(二)考法分析 74

三、“函数”的考法分析 80

(一)内容特点分析 80

(二)考法分析 80

第二部分 空间与图形 90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考法分析 90

(一)内容特点分析 90

(二)考法分析 90

二、“三角形”的考法分析 91

(一)内容特点分析 91

(二)考法分析 91

三、“四边形”的考法分析 94

(一)内容特点分析 94

(二)考法分析 94

四、“圆”的考法分析 96

(一)内容特点分析 96

(二)考法分析 96

五、“视图与投影”的考法分析 98

(一)内容特点分析 98

(二)考法分析 99

六、“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的考法分析 101

(一)内容特点分析 101

(二)考法分析 102

七、“相似形”的考法分析 104

(一)内容特点分析 104

(二)考法分析 104

八、“锐角三角函数”的考法分析 105

(一)内容特点分析 105

(二)考法分析 105

九、“图形与坐标”的考法分析 106

(一)内容特点分析 106

(二)考法分析 107

十、“图形与证明”的考法分析 108

(一)内容特点分析 108

(二)考法分析 108

第三部分 统计与概率 111

一、“统计”的考法分析 111

(一)内容特点分析 111

(二)考法分析 111

二、“概率”的考法分析 116

(一)内容特点分析 116

(二)考法分析 116

第四部分 合情推理与数学活动过程 119

一、合情推理的考法分析 119

二、数学活动过程考法分析 122

三、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整合的考法分析 123

(一)“概括化”的整合 123

(二)“特殊化”的整合 126

第三篇 题型运用分析 128

第一部分 选择题型运用分析 128

一、题型概析 128

(一)题型结构特征 128

(二)题型的优势功能 128

(三)题型的功能缺陷 128

二、运用分析 129

(一)在考查几何图形中的运用 129

(二)在考查数学思维中的运用 134

(三)在考查变换中的运用 136

三、2006年的中考选择题中个别值得反思的地方 137

(一)选择题应该有利于实质性地解决学生难于表达解题的结果 137

(二)选择题所表达的问题应该准确、科学 138

第二部分 填空题型运用分析 139

一、题型概析 139

(一)题型结构特点 139

(二)题型的优势功能 139

(三)题型的功能缺陷 139

二、运用分析 139

(一)呈现新意——给数学试题设置趣味的形式 139

(二)灵活开放——使数学试题不拘一格 140

(三)动手操作——以数学实践促能力的发展 142

(四)运动变化——让题目的问题具有动态性 144

(五)蕴含“玄机”——让题目的问题具有探究性 145

(六)阅读理解——试题载体的选择凸显人文性 149

(七)依托思想方法——深化对数学能力的考查 150

(八)注重背景——实现题目设计的灵活性 151

三、2006年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156

(一)如何处理好填空题的简洁性与思维深刻性之间的关系 156

(二)如何确定填空题的合适计算量 157

(三)关注差异,满足不同追求 157

(四)注重学科综合,从而使数学探索空间更为广泛 157

第三部分 解答题型运用分析 158

一、题型概析 158

(一)题型结构特征 158

(二)题型的优势功能 158

(三)题型的功能缺陷 158

二、运用分析 159

(一)程序性解答题 159

(二)非程序性解答题 162

三、运用解答题型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91

(一)题型功能重合与补充 191

(二)题目的阅读量 192

(三)题目的信度与效度 192

附件1 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评价指标体系量表 193

附件2 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特色试卷名单 201

附件3 2006年全国中考数学考试特色试卷点评报告 202

后记 2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