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外经典纪录片案例赏析
中外经典纪录片案例赏析

中外经典纪录片案例赏析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长潘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6058845
  • 页数:233 页
图书介绍:
《中外经典纪录片案例赏析》目录

第一章 《人生七年》系列的时光雕刻 1

第一节 《人生七年》系列的生命意义 2

一、震撼人心的时间跨度 2

二、真实人生的“戏剧之美” 4

三、从阶级到人生的社会思考 8

第二节 《人生七年》系列的美学特征 10

一、多元的镜头组合 10

二、主题先行与后行 12

三、开放的叙述结构 14

第三节 《人生七年》系列的创作理念 16

一、非功利化的创作心态 16

二、迈克尔·艾普特及其作品 17

第二章 《鸟瞰中国》的影像魅力 22

第一节 《鸟瞰中国》的形象展示 23

一、作品结构与内容 23

二、故事化的叙事逻辑 25

第二节 《鸟瞰中国》的形象塑造 28

一、《鸟瞰中国》中的航拍 28

二、《鸟瞰中国》的其他拍摄手法 33

三、采访在《鸟瞰中国》中的运用 35

四、《鸟瞰中国》的镜头语言 36

第三节 《鸟瞰中国》的形象输出 37

一、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38

二、创新国际传播模式 40

第三章 《海洋》里的“天·地·人” 46

第一节 尊重自然 47

一、真实是生命 47

二、专业更敬业 48

三、时间酝酿的珍品 52

第二节 追问生命 53

一、纵贯天地的结构 53

二、音画并重的叙事 54

三、隐喻的追问 56

第三节 思考生态 57

一、骨感的现实 58

二、生态的探求 59

三、昂贵的梦想 60

第四章 《超级中国》的“他者”呈现 65

第一节 《超级中国》的叙事结构 66

一、全景式作品结构 66

二、多线故事性叙事 69

第二节 《超级中国》的文化呈现 72

一、从文化认识基础看 72

二、从艺术性层面看 73

三、从制作主体看 76

第三节 《超级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78

一、优秀的文化呈现力 78

二、优越的文化传播力 80

第五章 《激流中国》的“异国监督” 85

第一节 《激流中国》的叙事与呈现 86

一、《激流中国》的叙事手法 86

二、《激流中国》的拍摄特点 91

第二节 不同的声音:《激流中国》VS《中国力量》 94

一、《激流中国》与《中国力量》的差异 95

二、《激流中国》与《中国力量》差异背后的原因 99

第三节 从《激流中国》看外媒的“异国监督” 103

一、NHK眼中的中国 103

二、“被扭曲的中国”:外媒对中国的偏见 107

三、伪舆论监督——“异国监督” 108

四、面对“异国监督”的中国媒体 108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情怀 114

第一节 “高冷”《互联网时代》为何受热捧 116

一、以人文全景化视角链接时代热点 116

二、研究进路中探求知识的深度再现聚合 117

三、客观中立的阐释态度,人文浪漫的情感温度 121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叙事与表达 121

一、叙事结构——系统化影像叙事的“板块并置” 122

二、叙事元素的调度——系统化叙事布局 122

三、叙事策略——时空交错的去故事化表达 125

四、叙事视觉表达——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127

第三节 从《互联网时代》看科技类纪录片的制作传播 129

一、开放、协作、共享的产业化创作模式 130

二、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 132

三、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整合传播 132

第七章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139

第一节 《我们的孩子》的成功之道 140

一、选取鲜明特征的物象 140

二、服务于主题的剪辑风格 142

三、大众但又聚睛的选题 143

四、把价值判断留给观众 145

五、更有代入感的叙事策略 146

第二节 《我们的孩子》的不足之处 147

一、小样本难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147

二、纪录片未反映英国教育的全貌 147

三、纪录片停留在创作者的固有认知里 149

四、场景的“预先设置” 150

五、选择性使用素材 151

六、真人秀色彩明显 152

第三节 《我们的孩子》的“艺术”与“真实” 153

一、“艺术”和“真实”的关系 153

二、“编导意识”对纪录片的介入 154

三、如何看待纪录片的娱乐化倾向 156

四、从纪录片看东西方教育 156

第八章 《华氏911》的自由焚毁 167

第一节 《华氏911》的政治诉求与个人介入 169

一、政治与纪录片的一次完美结合 169

二、摩尔的个人介入 171

三、个性化的解说与配音 172

第二节 《华氏911》的纪实风格与艺术表达 173

一、从技术角度看 173

二、从艺术角度看 177

第三节 从《华氏911》看政治娱乐化 180

一、美国政治的娱乐化 180

二、政治娱乐化下的媒介社会责任 182

第九章 《穹顶之下》的中国雾霾 187

第一节 《穹顶之下》的叙事模式 188

一、多元化叙述视角 188

二、渐进式的叙事结构 193

三、显隐两层面的叙事策略 194

第二节 《穹顶之下》的传播策略 202

一、意见领袖 强势回归 202

二、传播时机 精准敏感 203

三、选题重大 制作精良 203

四、渠道创新 平台助推 204

第三节 《穹顶之下》的发展路径 205

一、人文视角的社会关切 205

二、开放、协作、共享的运作模式 207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纪录片整合传播模式 209

第十章 《雪崩》的融合效应 214

第一节 《雪崩》的制作与体验 215

一、以大数据技术挖掘受众关心的热点 216

二、以“阅读为主”的体验感 217

三、根据新媒体特性制作融合新闻 220

第二节 《雪崩》的叙事与呈现 222

一、叙事模式的交流性 222

二、叙事内容的可视化 223

第三节 《雪崩》的热议与思考 226

一、《雪崩》代表新闻业的未来吗 226

二、如何看待《雪崩》 227

后记 23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