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内经精要译注
内经精要译注

内经精要译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红斌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3236102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作者按《内经》学术理论体系对原文进行分类选辑,内容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发病、病因、病机、诊法、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原文后设注释、译文、按语,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
《内经精要译注》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

第一节 阴阳 2

一、阴阳总纲 2

二、阴阳的特性 4

1.天地阴阳 4

2.人身阴阳 8

三、阴阳的基本内容 11

1.阴阳消长 11

2.阴阳自和 12

3.阴阳互根 13

4.阴阳互藏 14

5.阴阳交感 14

6.阴阳转化 18

四、阴阳的应用 19

1.说明生理 19

2.说明病理 22

3.说明药物的性能 25

4.说明脉象 26

5.说明治疗 27

第二节 五行 29

一、五行特性 29

二、五行生克制化 34

三、五行的应用 36

1.说明生理 36

2.说明病理 37

3.说明诊断 38

4.说明治疗 39

第二章 藏象 43

第一节 五脏 44

一、概论 44

1.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4

2.五脏与事物的联系 53

二、心 54

1.心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54

附:膻中与心包络 57

2.心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58

三、肝 62

1.肝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62

2.肝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63

四、脾 66

1.脾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66

2.脾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70

五、肺 72

1.肺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72

2.肺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74

六、肾 77

1.肾的生理功能及其联系 77

2.肾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79

第二节 六腑 81

一、概论 81

1.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81

2.六腑的病理变化 83

二、胆 84

1.胆的生理功能 84

2.胆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85

三、胃 87

1.胃的生理功能 87

2.胃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89

四、小肠 93

1.小肠的生理功能 93

2.小肠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93

五、大肠 94

1.大肠的生理功能 94

2.大肠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95

六、膀胱 97

1.膀胱的生理功能 97

2.膀胱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97

七、三焦 100

1.三焦的生理功能 100

2.三焦的病证及其临床表现 102

附:奇恒之府 104

第三节 头脑、肢体、九窍 105

一、头脑 105

1.头脑的生理 105

2.头脑的病理 106

二、肢体 108

三、九窍 109

1.目 109

2.耳 113

3.鼻 115

4.口 116

附:唇、舌、咽喉 117

5.前阴 120

附:睾丸 123

6.后阴 123

四、肌肉筋骨 124

1.肌肉 124

2.筋骨 128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131

第一节 总论 132

第二节 精 133

一、精的含义 133

二、精的生理 134

三、精的病理 137

第三节 气 138

一、气的含义 138

1.真气 138

2.营卫气 139

3.宗气 140

二、气的生理 141

1.真气的循行与作用 141

2.卫气循行与作用 142

3.营气的循行与作用 145

4.宗气的循行与作用 147

三、气的病理 148

1.真气 148

2.营卫气 149

3.宗气 150

第四节 血 150

一、血的含义 150

二、血的生理 152

三、血的病理 154

第五节 津液 156

一、津液的含义 156

二、津液的生理 157

三、津液的病理 159

第六节 神 160

一、神的含义 160

二、神的生理 162

三、神的病理 163

第四章 经络 165

第一节 总论 166

第二节 十二经脉概述 167

一、名称 167

二、走向、表里 168

三、生理 170

四、病候 172

第三节 十二经脉分论 173

一、手太阴肺经 173

1.循行 173

2.病候 174

3.死候 175

二、手阳明大肠经 176

1.循行 176

2.病候 177

三、足阳明胃经 177

1.循行 177

2.病候 178

3.死候 179

四、足太阴脾经 180

1.循行 180

2.病候 180

3.死候 182

五、手少阴心经 183

1.循行 183

2.病候 184

3.死候 184

六、手太阳小肠经 185

1.循行 185

2.病候 186

七、足太阳膀胱经 186

1.循行 186

2.病候 187

3.死候 189

八、足少阴肾经 190

1.循行 190

2.病候 190

3.死候 192

九、手厥阴心包经 193

1.循行 193

2.病候 193

十、手少阳三焦经 194

1.循行 194

2.病候 195

十一、足少阳胆经 195

1.循行 195

2.病候 196

3.死候 198

十二、足厥阴肝经 198

1.循行 198

2.病候 199

3.死候 200

第四节 奇经八脉 201

一、任脉 201

1.循行 201

2.生理 202

3.病候 202

二、督脉 204

1.循行 204

2.病候 205

三、冲脉 206

1.循行 206

2.生理 207

3.病候 208

四、跻脉 210

1.循行 210

2.生理 210

3.病候 211

第五节 络脉 212

一、循行 212

二、生理 212

三、病候 213

第五章 病因 215

第一节 总论 216

第二节 外邪 218

一、风 218

1.风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18

2.风的病证 220

二、暑、热 225

1.暑、热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25

2.暑、热的病证 226

三、湿 228

1.湿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28

2.湿的病证 229

四、燥 231

1.燥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31

2.燥的病证 232

五、寒 233

1.寒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33

2.寒的病证 234

第三节 伏气 236

一、伏风 236

二、伏暑、伏热 237

三、伏湿 238

四、伏寒 238

第四节 七情内伤 239

1.怒 240

2.喜 241

3.思 241

4.悲 242

5.忧 243

6.恐 243

7.惊 244

第五节 饮食失宜 245

一、饥饱不节 245

1.过饱 245

2.过腻 246

3.过饥 246

4.寒热 246

二、五味失和 248

第六节 劳逸失度 250

一、过劳 250

二、过逸 251

第六章 发病 253

第一节 发病原理 254

一、邪正斗争 254

二、四时外邪 257

三、体质 260

第二节 发病类型 263

一、感而即发 263

二、伏而后发 264

三、因加而发 266

第七章 病机 269

第一节 基本病机 270

一、虚实病机 270

1.邪正虚实 270

2.阴阳寒热虚实 271

3.五脏虚实 274

4.四海虚实 276

5.六气虚脱 278

6.气血并居 279

二、气机失调 281

1.气滞、气逆、气陷、气脱 281

2.九气致病 284

三、病机十九条 289

第二节 传变与预后 294

一、传变 294

二、预后 299

第八章 病证 303

第一节 热病 304

一、病名 304

二、临床表现 305

三、治疗 308

四、预后 309

五、禁忌 310

第二节 咳论 311

一、病名 311

二、病因病机 312

三、辨证分型 313

1.五脏咳 313

2.六腑咳 314

四、传变规律 316

五、治则 316

第三节 痛证 317

一、病因 317

二、病机 318

三、临床表现 318

四、治疗 320

五、预后 322

六、禁忌 322

第四节 痹证 323

一、病因 323

二、病机 324

三、辨证分型 326

四、临床表现 329

五、治疗 332

六、预后 333

第五节 痿论 334

一、病因病机 334

二、辨证分型 337

三、治则治法 338

第六节 水病 340

一、病名 340

二、病因病机 341

三、临床表现 344

四、治疗 345

第七节 不寐 348

一、病名 348

二、睡眠机理 348

三、病因病机 349

四、临床表现 351

五、治疗 352

第八节 消渴 353

一、病因病机 353

二、临床表现 355

三、治疗 356

四、禁忌 357

第九节 胀病 357

一、病名 357

二、病因病机 358

三、辨证分型 360

1.五脏胀 360

2.六腑胀 361

四、治疗 362

五、禁忌 364

第九章 诊法 365

第一节 望诊 366

一、望神色 366

1.原理 366

2.诊断 366

二、望形态 370

1.原理 370

2.诊断 371

三、察目 373

1.原理 373

2.诊断 374

四、察舌 374

1.原理 374

2.诊断 375

五、察齿 375

第二节 闻诊 376

一、声音 376

二、语言 378

第三节 问诊 379

一、内容 379

二、诊断 380

第四节 切诊 381

一、脉理 381

1.寸口诊法 381

2.诊脉时间 383

3.持脉法则 384

4.平息取脉 385

二、正常脉象 386

1.四季常脉 386

2.五脏之脉 387

3.妊娠常脉 388

三、病脉 389

1.脉率异常 389

2.脉律、脉形、脉势异常 389

3.五脏平脉、病脉、死脉 391

第五节 按诊 396

一、按尺肤 396

1.部位 396

2.诊病 397

二、按虚里 398

1.生理 398

2.病理 399

第六节 生死决诊 400

一、原理 400

二、生死 403

第十章 防治原则 405

第一节 治未病 406

一、早期治疗 406

二、控制传变 408

第二节 三因制宜 408

一、因时制宜 408

二、因地制宜 411

三、因人制宜 413

第三节 正治反治 415

一、基本原则 415

二、正治 416

三、反治 418

第四节 治标治本 419

一、基本原则 419

二、标本先后 420

三、标本兼治 422

第五节 制方用药 423

第六节 治禁 426

一、时禁 426

二、病禁 426

三、食禁 427

四、药禁 428

第十一章 养生 431

第一节 天年寿夭 432

一、生命过程 432

二、寿夭禀赋 436

第二节 养生原则 441

一、综合调摄 441

二、内外兼顾 442

三、形神兼养 443

第三节 养生方法 446

一、顺时调养 446

二、外避邪气 451

三、调摄精神 451

四、调和五味 454

五、房事有节 456

六、起居有常 4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