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柴彦威等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64167257
  • 页数:21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的单位透视》目录
标签:单位 城市

1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视角 1

1.1 中国城市研究的多种视角 1

1.1.1 现代化视角 1

1.1.2 世界体系视角 2

1.1.3 社会主义转型视角 3

1.1.4 行为主义方法视角 4

1.1.5 中国城市研究视角的新需求 4

1.2 单位视角及相关中国城市研究 5

1.2.1 单位及单位视角 5

1.2.2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研究 7

1.2.3 现有研究特点与不足 9

1.3 单位视角研究的拓展 9

2 中国城市单位研究的新框架 11

2.1 单位化与单位主义 11

2.1.1 单位化与单位主义的概念 11

2.1.2 单位化的制度性研究 12

2.1.3 单位化的空间性研究 13

2.1.4 单位化的社会性研究 15

2.2 去单位化研究 15

2.2.1 去单位化的概念 15

2.2.2 去单位化的制度性研究 16

2.2.3 去单位化的空间性研究 17

2.2.4 去单位化的社会性研究 17

2.3 新单位主义 18

2.3.1 新单位主义的概念 18

2.3.2 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化转型 19

2.3.3 旧单位改造 19

2.3.4 新单位规划 20

2.4 单位研究新框架的展开 20

2.4.1 新框架的主要特点 20

2.4.2 研究方法与资料 21

2.4.3 本书的内容安排 22

3 单位制度的原型与扩展 23

3.1 单位的语义 23

3.1.1 单位的多层语义 23

3.1.2 单位的语义关联 25

3.2 “企业办社会”及其实践 25

3.2.1 国外“企业办社会”的形式 26

3.2.2 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单位办社会” 30

3.3 单位制度的原型与扩展 33

3.4 单位制度原型的中国化 34

4 单位制度的逻辑与实践 36

4.1 单位制度实践的逻辑 37

4.1.1 逻辑原理 37

4.1.2 逻辑表达 37

4.2 单位制度逻辑的实践 39

4.2.1 制度实践 39

4.2.2 空间实践 42

4.2.3 社会实践 44

4.2.4 单位制度、单位空间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46

4.3 中国城市单位化的逻辑与实践 47

5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性 48

5.1 生产职能的中心性 48

5.1.1 按生产功能布局的城市空间 48

5.1.2 生产(专业)功能主导的单位大院 50

5.2 生产—生活的匹配性 52

5.2.1 功能设施的多样性 52

5.2.2 土地利用的混合性 54

5.3 城市空间中的封闭性 56

5.3.1 建筑的封闭性 56

5.3.2 空间结构的封闭性 57

5.3.3 空间组织的封闭性 58

5.4 空间表现的丰富性 60

5.4.1 邻里单位 60

5.4.2 从大街坊到小区 61

5.5 以生产为核心、封闭性的空间综合体 63

5.5.1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特性 63

5.5.2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空间影响 63

6 单位化制度实践的社会性 64

6.1 单位社会的组织性 64

6.1.1 职业同质的居住空间格局 64

6.1.2 同质稳定的社会构成 65

6.1.3 业缘主导的社会关系 66

6.2 日常生活的制约性 67

6.2.1 以生产为中心的时间节奏 67

6.2.2 封闭化的行为空间 70

6.2.3 以单位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圈 73

6.3 居民心理的地方性 74

6.3.1 基于单位公共性的集体主义 74

6.3.2 基于单位情结的地方认同 75

6.4 以生产活动为核心的、组织化的生活共同体 76

7 去单位化的制度演进 77

7.1 去单位化的概念 77

7.1.1 市场转型与去单位化 77

7.1.2 后单位与去单位化 78

7.2 生产组织与国有企业改革 79

7.2.1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79

7.2.2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去单位化路径 80

7.2.3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81

7.2.4 生产组织领域的去单位化 82

7.3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 82

7.3.1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 82

7.3.2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 83

7.3.3 社会福利与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去单位化 84

7.4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 84

7.4.1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84

7.4.2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 85

7.4.3 社会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去单位化 86

7.5 去单位化与城市转型 87

8 去单位化的空间响应 89

8.1 去单位化与城市空间重构 89

8.1.1 去单位化、郊区化与城市空间重构第一波 89

8.1.2 市场转型、快速郊区化与空间重构第二波 90

8.2 去单位化的产权实践 91

8.2.1 单位主体的变更 91

8.2.2 住房改革市场化 93

8.2.3 后勤体制市场化 94

8.3 去单位化的多维空间响应 95

8.3.1 功能设施异用与兼用 95

8.3.2 内部地块再分割与墙化 97

8.3.3 底层商业空间加密 98

8.3.4 非正规建设与改造 99

8.4 去单位化的产权组合与空间秩序 101

8.4.1 产权组合与空间变更 101

8.4.2 边缘与内部的结构秩序 101

8.5 从单位大院到城市街区 101

9 去单位化的社会表现 102

9.1 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重构 102

9.1.1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102

9.1.2 居住空间重构 102

9.2 迁居与社区杂化及过滤 103

9.2.1 社区杂化 103

9.2.2 社区过滤 105

9.3 多维的日常生活变迁 105

9.3.1 行为空间的外向化 106

9.3.2 时间利用的破碎化 106

9.3.3 个体差异的扩大化 108

9.4 复杂的社会心理响应 109

9.4.1 社会交往的分化 109

9.4.2 身份认同的断裂 111

9.4.3 单位情结的延续 111

9.5 去单位化与城市性的再生 112

9.6 从熟人社区到现代住区 113

10 去单位化与治理转型 114

10.1 城市治理的去单位化 114

10.1.1 城市治理基础的变化 114

10.1.2 城市治理单元的调整 115

10.2 单位社区治理模式的演变 116

10.2.1 社区单位化与单一主体治理的延续 117

10.2.2 社区转型与治理主体调整初现 118

10.2.3 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主体缺位 119

10.2.4 转型社区的多元治理模式构建 121

10.3 新建城市社区的治理设计 122

10.3.1 空间、权力与新自由主义 123

10.3.2 去单位化阶段的新建社区 124

10.3.3 城市社区空间治理的个案分析 126

10.3.4 新建城市社区的治理设计 128

10.4 从单位到社区的城市基层治理转变 128

11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 130

11.1 新单位主义的背景 130

11.1.1 西方城市思潮的转向 130

11.1.2 中国城市发展的挑战 134

11.1.3 中国单位制度再思考 137

11.1.4 单位制度的隐形化 140

11.1.5 单位思想的新运用 141

11.2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 141

11.2.1 新单位主义的提出过程 142

11.2.2 新单位主义的理论基础 143

11.3 新的单位制度实践:新单位主义 146

12 新单位主义的概念框架 147

12.1 新单位主义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147

12.1.1 重新构筑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圈 147

12.1.2 重新塑造城市的活动移动体系 150

12.2 新单位主义的价值观与主张 153

12.2.1 新单位主义的价值观 153

12.2.2 新单位主义的基本主张 154

12.3 新单位主义的实施方向与策略 155

12.3.1 新单位主义的实施方向 155

12.3.2 新单位主义的设计策略 157

12.4 从单位主义到新单位主义 160

13 新单位主义的治理设计 162

13.1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背景 162

13.1.1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背景 162

13.1.2 企业参与社区管理的理论背景 165

13.2 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 167

13.2.1 武汉市百步亭社区 167

13.2.2 深圳市桃源居社区 170

13.3 企业参与社区管理的经验 173

13.3.1 企业的定位与开发模式 173

13.3.2 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174

13.3.3 社区活动与文化的建构 175

13.4 企业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 175

14 新单位主义的规划路径 177

14.1 日常生活圈的概念 177

14.1.1 相关案例与规划介绍 177

14.1.2 中国相关研究与案例 179

14.2 日常生活圈的界定 180

14.2.1 以地域范围等为基础 180

14.2.2 以时空距离等为基础 182

14.2.3 以行为活动等为基础 183

14.3 日常生活圈的规划 188

14.3.1 相关经验概述 188

14.3.2 公共设施供给 189

14.3.3 行为政策引导 190

14.3.4 规划实施路径 192

14.4 生活质量规划 192

15 中国城市的单位理论 194

15.1 中国城市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94

15.1.1 回顾:从单位化到去单位化 194

15.1.2 展望:中国城市发展的挑战 195

15.2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视角与框架 195

15.3 中国城市的单位理论 196

参考文献 197

图片来源 214

表格来源 2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