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任应秋医学全集  卷4
任应秋医学全集  卷4

任应秋医学全集 卷4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5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永炎,鲁兆麟,任延革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13221154
  • 页数:2571 页
图书介绍:《任应秋医学全集》主要收集整理任应秋先生自1936年至1984年间的主要论著,包括医学论文、杂文300余篇,著作30余部,计800万字左右,全面展示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成才的轨迹。任应秋的学术思想影响广泛,在医史、文献、医古文、中医基础(含诊断)、《内经》、《伤寒》、《金匮》、方药、中医各家学说及临床等方面均有很大影响。”全集”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各方面的实践、成果、经验和贡献。
《任应秋医学全集 卷4》目录

仲景学说研究 1897

伤寒论证治类诠 1897

序 1897

体例 1899

一、怎样认识《伤寒论》 1900

(一)伤寒病 1900

(二)《伤寒论》 1901

(三)三阴三阳的意义 1902

(四)依据临床实践是学习《伤寒论》的唯一方法 1904

二、“三阴三阳”辨证体系 1907

(一)太阳病 1907

(二)阳明病 1908

(三)少阳病 1909

(四)太阴病 1910

(五)少阴病 1910

(六)厥阴病 1911

三、症状的分辨(上) 1914

(一)恶寒、恶风 1914

(二)发热 1917

(三)潮热 1920

(四)寒热往来 1921

(五)自汗 1922

(六)无汗 1924

(七)头眩、头痛 1925

(八)悸 1926

(九)胸胁满 1928

(十)心下满、心中满 1929

(十一)腹满 1929

(十二)少腹满、少腹硬 1930

(十三)不能食、能食 1931

四、症状的分辨(中) 1938

(十四)小便不利、小便利 1938

(十五)不大便 1942

(十六)下利 1945

(十七)便脓血 1951

(十八)衄血 1952

(十九)渴 1954

(二十)呕吐 1955

(二十一)哕 1958

五、症状的分辨(下) 1964

(二十二)烦躁 1964

(二十三)懊? 1969

(二十四)谵语 1970

(二十五)振栗 1973

(二十六)发黄 1974

(二十七)发狂 1976

(二十八)厥 1977

(二十九)瘀血 1979

(三十)咽痛 1980

(三十一)结胸 1980

(三十二)痞 1982

(三十三)奔豚 1984

(三十四)霍乱 1984

(三十五)阴阳易 1985

(三十六)差后劳复 1985

六、治疗的法则 1990

(一)病机概要 1990

(二)治法举要 1992

(三)汗法 1994

(四)不可发汗 1995

(五)误汗 1996

(六)下法 1996

(七)不可下 1997

(八)误下 1997

(九)吐法 1998

(十)不可吐 1999

(十一)误吐 1999

(十二)汗吐下后的变证 1999

(十三)温法 2000

(十四)清法 2001

(十五)和法 2001

(十六)利法 2002

(十七)补法 2003

(十八)火逆证禁忌 2003

七、方剂分类 2007

(一)桂枝汤类 2007

(二)麻黄汤类 2015

(三)葛根汤类 2018

(四)柴胡汤类 2020

(五)栀子汤类 2023

(六)承气汤类 2025

(七)泻心汤类 2029

(八)白虎汤类 2034

(九)五苓散类 2035

(十)四逆汤类 2037

(十一)四逆散类 2040

(十二)理中汤类 2041

(十三)杂方类 2046

八、药物分析 2055

(一)甘草 2055

(二)桂枝 2058

(三)大枣 2060

(四)生姜 2062

(五)芍药 2063

(六)干姜 2065

(七)附子 2067

(八)人参 2069

(九)半夏 2070

(十)黄芩 2071

(十一)茯苓 2073

(十二)麻黄 2074

(十三)大黄 2075

(十四)黄连 2076

(十五)白术 2078

(十六)杏仁 2079

(十七)栀子 2080

(十八)柴胡 2081

(十九)石膏 2082

(二十)枳实 2083

(二十一)细辛 2084

(二十二)芒硝 2085

(二十三)牡蛎 2086

(二十四)厚朴 2087

(二十五)蜜 2088

(二十六)香豉 2089

(二十七)当归 2089

(二十八)葛根 2090

(二十九)粳米 2091

(三十)栝蒌根 2091

附:查检表 2093

中国医学史研究 2105

中国医学史略 2105

自序 2105

第一章 导论 2107

第一节 医学史研究的性质和内容 2107

第二节 正确对待祖国医学遗产 2107

第二章 古代有关医药的神话传说 2112

第一节 医药起源于劳动 2112

第二节 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批判和认识 2114

第三节 简短的结论 2116

第三章 最早的医学和医学文集 2116

第一节 最早的医学 2116

第二节 《内经》的产生时代 2117

第三节 内经的主要内容及其辩证法则 2121

第四节 简短的结论 2125

第四章 殷周时代的医药概况(公元前1766—公元前770) 2126

第一节 殷周时代的社会情况 2126

第二节 疾病的认识和医学的分科 2128

第三节 药物治疗逐渐代替了巫祝 2129

第四节 简短的结论 2132

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医学观念(公元前770—公元前222) 2133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 2133

第二节 主要医学观念 2134

第三节 预防医学的开展 2137

第四节 五行说逐渐渗入医学 2138

第五节 简短的结论 2141

第六章 秦汉时期医学的发展(公元前221—公元219) 2142

第一节 秦汉统一及其学术思想 2142

第二节 “阴阳”在医学中的辩证观 2144

第三节 “五行”在医学中的辩证观 2146

第四节 解剖学的建立 2147

第五节 生理知识的创见 2150

第六节 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和《伤寒论》 2153

第七节 有效药物的累积 2163

第八节 杰出的外科学家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2165

第九节 简短的结论 2167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220—588) 2169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医学发展大势 2169

第二节 药物学的辉煌成就 2170

第三节 脉学的发展及对王叔和《脉经》的评价 2172

第四节 “行散”风气对人民的遗害 2174

第五节 传染病的具体认识与葛洪 2176

第六节 皇甫谧的针灸学成就和《甲乙经》 2178

第七节 简短的结论 2181

第八章 隋唐时期医学的成就(589—907) 2182

第一节 历史事实对医学的影响 2182

第二节 西域医学传人的影响 2183

第三节 几部总结性的书籍及其对疾病的认识 2185

第四节 药物治疗的成就 2190

第五节 中医学向国外的传播 2192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 2194

第九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医学(907—1279) 2195

第一节 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 2195

第二节 运气观的医学学说 2199

第三节 医学书籍的编辑和医学教育的开展 2206

第四节 临床医学的发达 2210

第五节 医院的设置和法医学的诞生 2216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 2218

第十章 元朝时期的医学(1279—1368) 2219

第一节 社会动荡给医学的影响 2219

第二节 四大学派的医学主张 2221

第三节 临床医学的重点发展 2228

第四节 营养学雏形的建立 2231

第五节 简短的结论 2233

第十一章 明朝的医学(1369—1644) 2233

第一节 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理学对医学的影响 2233

第二节 西洋医学之传入 2235

第三节 治疗医学在理学被覆下的发展 2238

第四节 对梅毒、天花的认识与防治 2244

第五节 牙医学的成长 2247

第六节 药物学的成就和李时珍 2249

第七节 简短的结论 2252

第十二章 清朝的医学(1644—1840) 2254

第一节 社会情况和医学变迁 2254

第二节 考据学影响下的医学演变 2257

第三节 西洋医学影响下的医学动态 2260

第四节 温热家争论的评价 2263

第五节 修纂医书的巨大工程 2265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 2273

第十三章 鸦片战争以后的医学大变革(1840—1949) 2274

第一节 社会诸矛盾及其意识形态 2274

第二节 资本主义医学输入及其本质的认识 2277

第三节 “中体西用”与“中西汇通” 2280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概况 2283

第五节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医药文化的窒息 2286

第六节 简短的结论 2289

第十四章 目前中医工作的主要任务 2290

附表一:历代医事制度简表 2295

附表二:历代卫生行政人员编制简表 2296

通俗中国医学史讲话 2307

序 2307

1.劳动创造医学 2308

2.殷周时代的医学(公元前1766—公元前770) 2309

3.春秋战国的医学(公元前770—公元前222) 2310

4.秦汉时期的医学(公元前221—公元219) 2312

5.魏晋南北朝的医学(220—588) 2315

6.隋唐时期的医学(589—907) 2317

7.五代两宋的医学(907—1279) 2319

8.元朝的医学(1279—1368) 2321

9.明朝的医学(1368—1643) 2322

10.清朝的医学(1644—1840) 2324

11.近百年的医学(1840—1949) 2325

12.结语 2327

通俗中国医学史话 2337

劳动人民创造了医药 2337

祖国医学分科的开始 2339

反对迷信的杰出医生 2341

向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前进 2344

第一次发现血循环 2348

首次用麻醉药作大手术的外科医生 2350

伟大的临床医学家 2353

切脉和针灸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7

传染病学专家 2360

重视妇幼保健工作的医生 2362

中外医药学术交流时期 2365

医学教育的发达和形象教学 2367

医院的建立 2369

医药学术的争鸣 2371

牛痘接种的先声 2373

世界驰名的药物学家 2375

传染病治疗学的内容丰富了 2378

重视尸体解剖的医生 2380

理学疗法专家 2382

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 2383

文献校勘 2395

医学启源 2395

点校叙言 2395

补校略言 2400

张序 2401

医学启源卷之上 2402

一、天地六位藏象图 2402

二、手足阴阳 2403

三、五脏六腑脉证法 2404

四、三才治法 2422

五、三感之病 2422

六、四因之病 2423

七、五郁之病 2423

八、六气主治要法 2424

九、主治心法 2426

医学启源卷之中 2436

十、《内经》主治备要 2436

十一、六气方治 2451

医学启源卷之下 2473

十二、用药备旨 2473

濒湖脉学白话解 2509

整理说明 2509

四言诀 2511

一、经脉与脉气 2511

二、部位与诊法 2513

三、五脏平脉 2515

四、辨脉提纲 2516

五、诸脉形态 2517

六、诸脉主病 2520

七、杂病脉象 2524

八、妇儿脉法 2535

九、奇经八脉诊法 2536

十、真脏绝脉 2538

七言诀 2540

一、浮 2540

二、沉 2542

三、迟 2543

四、数 2544

五、滑 2545

六、涩 2547

七、虚 2548

八、实 2549

九、长 2550

十、短 2551

十一、洪 2552

十二、微 2553

十三、紧 2554

十四、缓 2555

十五、芤 2557

十六、弦 2558

十七、革 2559

十八、牢 2560

十九、濡 2561

二十、弱 2562

二十一、散 2563

二十二、细 2564

二十三、伏 2566

二十四、动 2567

二十五、促 2568

二十六、结 2569

二十七、代 256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