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公民的选举
公民的选举

公民的选举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云彪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079446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研究了我国选举问题。
《公民的选举》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选举理论 制度比较与公共选择分析 7

第一节 认识选举 8

(一)选举的演变与革命 8

(二)选举的功能:多数人统治与少数人治理 15

(三)各类选举制度比较 17

第二节 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难题与公共选择 24

(一)君主悖论:尼泊尔和不丹的变革 24

(二)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难题 26

(三)公共选择的回应 29

第三节 公共选择的方法及其应用 31

(一)从布坎南到唐斯 31

(二)方法模型:“聪明人”的选择 33

第二章 选民偏好 37

第一节 民主与偏好 37

(一)偏好为王 37

(二)单峰偏好与双峰偏好 40

第二节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国 42

(一)阿罗不可能定理及其批判 42

(二)阿罗的启示 46

第三节 选民主导下的选举 48

(一)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困局 48

(二)马英九的选民战略 53

第三章 选举规则(一) 多数规则的神话 58

第一节 规则的起源:公共物品和外部性 59

第二节 全体一致规则、少数规则与少数人的权利 63

(一)昂贵的全体一致规则 64

(二)少数规则:爱斯基摩人的福音 69

第三节 多数规则与多数人的统治 73

(一)政治是一种“高贵”的事业 73

(二)点人头优于砍人头 76

(三)奥巴马与麦凯恩之争——达尔论多重少数人统治 83

第四节 我国选举规则的改革 88

(一)改复合选区为单一选区 89

(二)改简单多数为相对多数 90

(三)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 95

第四章 选举规则(二) 策略和交易行为 98

第一节 互投赞成票的“潜规则” 99

(一)形成条件 99

(二)利益计算 103

第二节 “潜规则”的实例与评判 106

(一)修路有多难 106

(二)利益集团的策略 110

(三)次优的选择 112

第三节 选举中的策略行为 116

(一)我国基层选举中的策略行为及对负面因素的控制 116

(二)台湾蓝营的选票交易和政治分肥 125

(三)柬埔寨的政治交易与政局稳定 128

第五章 选举权(一) 产权分析与历史解读 131

第一节 选举权的产权特征 131

第二节 西方普选权的历史状况 134

(一)人权公约 134

(二)群体歧视 135

(三)权利不平等 137

第三节 科斯定理与产权理论的应用分析 139

(一)科斯三定理 139

(二)选举权的产生、歧视与不平等 140

第四节 普选权发展的历史抉择 152

(一)历史趋势 152

(二)交易成本左右普选权 156

第五节 我国选举史的解读 164

(一)曲折的发展史 164

(二)产权约束与公私权的博弈 168

第六章 选举权(二) 选举法治化 172

第一节 选举的法治约束 172

(一)法律规则的制定 172

(二)选举立法与纠纷裁决 176

(三)选举法治化的基本原则 181

第二节 程序正义与我国选举立法对策 183

(一)选举的程序正义 183

(二)我国的选举程序正义 186

(三)完善我国的选举程序 191

第三节 选举立法的成本分析 193

第四节 我国选民选举权约束与制度改进 199

(一)权利界定成本 199

(二)权利冷漠与权利的“公地悲剧” 200

(三)参选立法 205

第七章 选举行动(一) 理性选民的行动逻辑 211

第一节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理性的“无知” 212

(一)科斯谈判理论的“失灵” 212

(二)理性选民“理性的无知” 216

第二节 选民行为对宪政的影响 219

(一)选举影响宪政走向的路径 219

(二)人民的胜利 229

第三节 选举中的选择性激励 233

(一)搭便车的诱惑 233

(二)选择性激励 234

(三)我国选举动员制度改进 241

第四节 盐田预选:“选择性激励”的实证考察 243

第八章 选举行动(二) 参选、参选、参选 251

第一节 选举中的竞争 252

(一)政治市场的垄断成本 252

(二)适度开放 256

第二节 重构唐斯投票模型 259

(一)唐斯投票模型 259

(二)对唐斯模型的修正 262

第三节 我国1998~2006年选民参选的实证考察 267

第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7年议会选举考察 280

(一)区议会选举概况 281

(二)屯门选举温而不火 282

(三)从旺角到大埔 286

(四)港岛立法会补选明争暗斗 291

第五节 竞争性选举的困境 297

第九章 议会制度 代议制基础和代表行动的逻辑 303

第一节 代议制的基本变量与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304

(一)代议制的四个变量 304

(二)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09

(三)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制度的选择 310

第二节 代表结构比例的实证考察与合理性分析 313

(一)结构比例现状 314

(二)分析评判(以深圳福田为例) 316

(三)解决结构比例困境的出路 322

第三节 代表行动的逻辑 323

(一)代表的收益计算 324

(二)代表服务选民的困惑与选择 325

第四节 选举规则与代表约束规则的冲突与整合 330

(一)“选得好”与“做得好” 331

(二)选举规则与代表自律 334

第五节 从公共选择看基层人大制度创新 335

(一)杨剑昌的道德自觉与“得失” 336

(二)月亮湾片区代表联络站的“选民收益” 338

(三)龙岗询问的合法化功能 339

后记 343

参考文献 3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