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经络腧穴学  第2版
经络腧穴学  第2版

经络腧穴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玲,刘清国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47840030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经络腧穴理论既是针灸学科的核心内容,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和附录,系统阐述经络、腧穴理论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上篇为经络腧穴总论,概述经络与腧穴的基本理论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中篇为各论,主要介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络脉、经别、经筋以及腧穴定位和主治、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和主治。下篇讲述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和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进展。附录中列有部分经络腧穴歌赋、《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推荐的养生保健要穴、手足部反射区的定位和主治,以及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图。本教材编写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路。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体现精编教材“经典、精炼、新颖、实用”的特点,既突出系统性,又强调实用性。力求严谨,注重创新。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使用,也是广大从事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
上一篇:医学概论下一篇:腰腿痛那点事儿
《经络腧穴学 第2版》目录

绪论 1

一、针灸的起源 1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

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2

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9

第一章 经络总论 9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经络理论的形成 9

一、经络概念的产生 9

、经络理论的形成 10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概况 11

一、十二经脉 11

二、奇经八脉 15

三、十二经别 16

四、十五络脉 16

五、十二经筋 17

六、十二皮部 17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概况 18

一、根结与标本 18

二、气街与四海 18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9

一、经络的作用 19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20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2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22

一、腧穴的分类 22

二、腧穴的命名 24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25

一、腧穴的作用 25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5

第三节 特定穴 27

一、五输穴 27

二、原穴 29

三、络穴 30

四、郄穴 30

五、背俞穴 31

六、募穴 31

七、下合穴 32

八、八会穴 33

九、八脉交会穴 34

十、交会穴 35

第四节 腧穴定位方法 35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38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39

三、“指寸”定位法 40

四、简便取穴法 41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45

第三章 十二经络与腧穴 45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45

一、手太阴经络 45

二、手太阴腧穴 48

1.中府★ 48

2.云门 49

3.天府 49

4.侠白 49

5.尺泽★★ 49

6.孔最★ 50

7.列缺★★ 50

8.经渠 51

9.太渊★★ 51

10.鱼际★★ 52

11.少商★★ 52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53

一、手阳明经络 53

二、手阳明腧穴 55

1.商阳★★ 55

2.二间 56

3.三间★ 56

4.合谷★★ 57

5.阳溪★ 57

6.偏历★ 58

7.温溜 58

8.下廉 59

9.上廉 59

10.手三里★★ 59

11.曲池★★ 59

12.肘髎 60

13.手五里 60

14.臂臑★ 60

15.肩髃★★ 61

16.巨骨 61

17.天鼎 61

18.扶突★ 61

19.口禾髎 62

20.迎香★★ 62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62

一、足阳明经络 63

二、足阳明腧穴 66

1.承泣★ 66

2.四白★ 66

3.巨髎 67

4.地仓★★ 67

5.大迎 67

6.颊车★★ 68

7.下关★★ 68

8.头维★★ 69

9.人迎★ 69

10.水突 70

11.气舍 70

12.缺盆 70

13.气户 70

14.库房 70

15.屋翳 71

16.膺窗 71

17.乳中 71

18.乳根 71

19.不容 71

20.承满 71

21.梁门★ 71

22.关门 72

23.太乙 72

24.滑肉门 72

25.天枢★★ 72

26.外陵 73

27.大巨 73

28.水道 73

29.归来★★ 73

30.气冲 73

31.髀关 74

32.伏兔★ 74

33.阴市(75)★梁丘★ 75

35.犊鼻★ 75

36.足三里★★ 76

37.上巨虚★★ 76

38.条口★ 77

39.下巨虚★ 77

40.丰隆★★ 78

41.解溪★ 78

42.冲阳 79

43.陷谷 79

44.内庭★★ 79

45.厉兑★ 80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80

一、足太阴经络 80

二、足太阴腧穴 82

1.隐白★★ 82

2.大都 83

3.太白★ 83

4.公孙★ 84

5.商丘 84

6.三阴交★★ 84

7.漏谷 85

8.地机★ 85

9.阴陵泉★★ 86

10.血海★★ 86

11.箕门 87

12.冲门 87

13.府舍 87

14.腹结 87

15.大横★ 88

16.腹哀 88

17.食窦 88

18.天溪 88

19.胸乡 89

20.周荣 89

21.大包★ 89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89

一、手少阴经络 90

二、手少阴腧穴 91

1.极泉★ 91

2.青灵 92

3.少海★★ 92

4.灵道 93

5.通里 93

6.阴郄★ 94

7.神门★★ 94

8.少府★ 95

9.少冲★★ 95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96

一、手太阳经络 96

二、手太阳腧穴 98

1.少泽★★ 98

2.前谷 99

3.后溪★★ 99

4.腕骨★ 100

5.阳谷 100

6.养老★★ 100

7.支正★ 101

8.小海★ 101

9.肩贞 102

10.臑俞★ 102

11.天宗★★ 102

12.秉风 103

13.曲垣 103

14.肩外俞 103

15.肩中俞 103

16.天窗 103

17.天容 103

18.颧髎★ 104

19.听宫★★ 104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105

一、足太阳经络 105

二、足太阳腧穴 108

1.睛明★★ 108

2.攒竹★★ 108

3.眉冲 109

4.曲差 109

5.五处 109

6.承光 110

7.通天 110

8.络却 110

9.玉枕 110

10.天柱★★ 110

11.大杼 111

12.风门★ 111

13.肺俞★★ 112

14.厥阴俞 112

15.心俞★★ 112

16.督俞 113

17.膈俞★★ 113

18.肝俞★★ 113

19.胆俞★ 114

20.脾俞★★ 114

21.胃俞★ 115

22.三焦俞 115

23.肾俞★★ 116

24.气海俞 116

25.大肠俞★★ 116

26.关元俞★ 117

27.小肠俞 117

28.膀胱俞★ 118

29.中膂俞 118

30.白环俞 118

31.上髎 118

32.次髎★★ 119

33.中髎 119

34.下髎 119

35.会阳 119

36.承扶 120

37.殷门 120

38.浮郄 120

39.委阳★ 120

40.委中★★ 121

41.附分 121

42.魄户 121

43.膏肓★★ 122

44.神堂 122

45.譩譆 122

46.膈关 122

47.魂门 123

48.阳纲 123

49.意舍 123

50.胃仓 123

51.肓门 123

52.志室★ 123

53.胞肓 124

54.秩边★ 124

55.合阳 124

56.承筋 125

57.承山★★ 125

58.飞扬★ 125

59.跗阳 126

60.昆仑★★ 126

61.仆参 126

62.申脉★★ 127

63.金门 127

64.京骨 127

65.束骨★ 127

66.足通谷 128

67.至阴★★ 128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129

一、足少阴经络 129

二、足少阴腧穴 131

1.涌泉★★ 131

2.然谷★ 132

3.太溪★★ 132

4.大钟★ 133

5.水泉 133

6.照海★★ 133

7.复溜★★ 134

8.交信 135

9.筑宾 135

10.阴谷 135

11.横骨 135

12.大赫★ 136

13.气穴 136

14.四满 136

15.中注 136

16.肓俞★ 137

17.商曲 137

18.石关 137

19.阴都 137

20.腹通谷 138

21.幽门 138

22.步廊 138

23.神封 138

24.灵墟 138

25.神藏 138

26.彧中 138

27.俞府★ 139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139

一、手厥阴经络 139

二、手厥阴腧穴 141

1.天池★ 141

2.天泉 142

3.曲泽★★ 142

4.郄门★★ 143

5.间使★ 143

6.内关★★ 144

7.大陵★ 144

8.劳宫★★ 145

9.中冲★ 146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146

一、手少阳经络 147

二、手少阳腧穴 148

1.关冲★ 148

2.液门 149

3.中渚★★ 149

4.阳池★ 150

5.外关★★ 150

6.支沟★★ 151

7.会宗 151

8.三阳络 151

9.四渎 152

10.天井 152

11.清泠渊 152

12.消泺 152

13.臑会 152

14.肩髎★★ 152

15.天髎 153

16.天牖 153

17.翳风★★ 153

18.瘈脉 154

19.颅息 154

20.角孙★ 154

21.耳门★ 155

22.耳和髎 155

23.丝竹空★★ 155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156

一、足少阳经络 156

二、足少阳腧穴 159

1.瞳子髎★ 159

2.听会★★ 159

3.上关 160

4.颔厌 160

5.悬颅 160

6.悬厘 160

7.曲鬓 161

8.率谷★ 161

9.天冲 161

10.浮白 161

11.头窍阴 162

12.完骨 162

13.本神 162

14.阳白★★ 162

15.头临泣★ 162

16.目窗 163

17.正营 163

18.承灵 163

19.脑空 163

20.风池★★ 164

21.肩井★ 164

22.渊腋 165

23.辄筋 165

24.日月★ 165

25.京门★ 166

26.带脉★ 166

27.五枢 167

28.维道 167

29.居髎 167

30.环跳★★ 167

31.风市★★ 168

32.中渎 169

33.膝阳关 169

34.阳陵泉★★ 169

35.阳交 170

36.外丘 170

37.光明★ 170

38.阳辅 170

39.悬钟★★ 171

40.丘墟★★ 171

41.足临泣★★ 172

42.地五会 172

43.侠溪★ 172

44.足窍阴★ 173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173

一、足厥阴经络 174

二、足厥阴腧穴 176

1.大敦★★ 176

2.行间★★ 176

3.太冲★★ 177

4.中封 177

5.蠡沟★ 178

6.中都 178

7.膝关 178

8.曲泉★ 178

9.阴包 179

10.足五里 179

11.阴廉 179

12.急脉 180

13.章门★ 180

14.期门★★ 181

第四章 奇经八脉 182

第一节 督脉 182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182

二、主要病候 184

三、功能与主治 184

四、腧穴 184

1.长强★ 184

2.腰俞 185

3.腰阳关★★ 185

4.命门★★ 186

5.悬枢 186

6.脊中 186

7.中枢 186

8.筋缩 187

9.至阳★ 187

10.灵台 187

11.神道 187

12.身柱 188

13.陶道 188

14.大椎★★ 188

15.哑门★★ 188

16.风府★★ 189

17.脑户 190

18.强间 190

19.后顶 190

20.百会★★ 190

21.前顶 191

22.囟会 191

23.上星★ 191

24.神庭★ 191

25.素髎★ 192

26.水沟★★ 192

27.兑端 193

28.龈交 193

29.印堂★★ 193

第二节 任脉 193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194

二、主要病候 194

三、功能与主治 195

四、腧穴 195

1.会阴 195

2.曲骨 195

3.中极★★ 195

4.关元★★ 196

5.石门 196

6.气海★★ 197

7.阴交 197

8.神阙★★ 197

9.水分 198

10.下脘★ 198

11.建里 198

12.中脘★★ 199

13.土脘 199

14.巨阙 199

15.鸠尾 199

16.中庭 200

17.膻中★★ 200

18.玉堂 200

19.紫宫 200

20.华盖 200

21.璇玑 201

22.天突★ 201

23.廉泉★★ 201

24.承浆★ 202

第三节 冲脉 202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03

二、主要病候 204

三、主要功能 204

第四节 带脉 205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05

二、主要病候 206

三、主要功能 206

第五节 阴蹻、阳蹻脉 206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06

二、主要病候 208

三、主要功能 208

第六节 阴维、阳维脉 208

一、经脉循行(附交会穴) 209

二、主要病候 210

三、主要功能 210

第七节 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211

一、统领、联络作用 211

二、溢蓄、调节作用 211

第五章 常用经外奇穴 212

第一节 头颈部穴 212

1.四神聪★ 212

2.当阳 212

3.鱼腰 213

4.太阳★ 213

5.耳尖 213

6.球后 213

7.上迎香 214

8.内迎香 214

9.聚泉 214

10.海泉 214

11.金津★、玉液★ 215

12.翳明 215

13.颈百劳 215

14.夹承浆 215

15.牵正★ 216

16.安眠★ 216

第二节 胸腹部穴 216

1.子宫 216

2.三角灸★ 217

3.提托 217

第三节 背部穴 218

1.定喘★ 218

2.夹脊★ 218

3.胃脘下俞★ 218

4.痞根 219

5.下极俞 219

6.腰宜 219

7.腰眼★ 219

8.十七椎 219

9.腰奇 219

第四节 上肢穴 220

1.肘尖 220

2.二白★ 220

3.中泉 220

4.中魁 221

5.大骨空 221

6.小骨空 221

7.腰痛点★ 221

8.外劳宫★ 221

9.八邪★ 221

10.四缝★ 221

11.十宣 222

12.肩前 222

第五节 下肢穴 223

1.髋骨 223

2.鹤顶★ 223

3.百虫窝 223

4.内膝眼★ 223

5.胆囊★ 223

6.阑尾★ 224

7.内踝尖 224

8.外踝尖 224

9.八风★ 224

10.独阴 224

11.气端 225

下篇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与现代研究进展 229

第六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229

第一节 根结与标本 229

一、根结 229

二、标本 231

第二节 气街与四海 233

一、气街 233

二、四海 235

第七章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 237

第一节 经络的现代研究 237

一、经络现象的研究 237

二、循经感传现象形成机制的研究 241

三、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242

四、关于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244

第二节 腧穴的现代研究 248

一、腧穴形态结构的研究 248

二、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249

三、腧穴病理反应的研究 251

四、腧穴功能的研究 251

五、腧穴刺激效应的研究 252

附录 257

附录1 经络、腧穴歌赋选 257

附录2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推荐养生保健要穴 262

附录3 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 264

附录4 第2掌骨侧全息穴位图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