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区划与区域政策转型比较研究
经济区划与区域政策转型比较研究

经济区划与区域政策转型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621158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方法,西方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中西合璧,传承创新,丰富中国现代治理理论体系。第一,分析了人类生态文明形态四次演化形成过程及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制度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即从采摘狩猎刀耕火种的自生式灰色原始文明,向灌溉种植养殖的再生式黄色农业文明,再向市场经济能源机械的竞生式黑色工业文明,又向公平民主和谐的共生式绿色生态文明转型;第三,提出了完善中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的政策建议。从行政区划及“四大版块”主体功能区划向功能-标准区划转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再到网络创新优势转型,构建区域增长内生动力;从同权均利向分权分利倾斜,从传统、滞后、僵化的空间组织制度向公平、融合、多赢机制转型;“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从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型;资源要素从“过密”向“过疏”区域扩散;文化价值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型,倡导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社会为地,法制为天,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国防为屏,神形交融,纲贯穿常。
《经济区划与区域政策转型比较研究》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

1.1.2 研究意义 5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1

1.2.1 早期阶段:发挥地区资源区位优势,科学合理布局产业空间 11

1.2.2 中期阶段:经济结构演进是发展主要动力 12

1.2.3 近期阶段:区域网络管理结构及技术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决胜王牌 14

1.2.4 最新研究进展:可持续发展观 15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6

1.4 小结 20

2 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2.1 地域分工及比较优势理论 22

2.2 要素理论 25

2.3 产业区域转移理论 27

2.4 经济区划原则方法类型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37

2.5 相关性辨析 50

2.6 小结 62

3 美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 65

3.1 美国经济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66

3.1.1 19世纪区划探讨 66

3.1.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贫困区划分 67

3.1.3 20世纪经济区划演变 68

3.1.4 新世纪的多层次经济区划 68

3.2 美国流域县域开发治理及老工业区振兴 69

3.2.1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69

3.2.2 阿巴拉契亚工业区复兴与生态环境治理 71

3.2.3 奥兰治腾飞 73

3.3 以大学为中心的技术集聚、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增长 74

3.3.1 产学研政一体化及其区域经济技术聚集效应 74

3.3.2 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硅谷”奇迹 75

3.3.3 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的纽约地区与匹兹堡经济复苏 75

3.4 美国区域经济政策转型分析 76

3.4.1 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76

3.4.2 以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行土地私有化鼓励开垦 77

3.4.3 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减免税收 78

3.4.4 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坚持优化发展方针,振兴老工业区 78

3.5 美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 79

3.6 小结 85

4 前苏联及俄罗斯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 87

4.1 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 88

4.1.1 地域生产综合体概念 88

4.1.2 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体系 90

4.1.3 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发展阶段 92

4.1.4 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利弊 92

4.2 苏俄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转型 93

4.2.1 前苏联经济区划转型 93

4.2.2 当代俄罗斯经济区划转型 95

4.2.3 区域经济政策理论转型 97

4.2.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转型 98

4.3 前苏联流域综合开发实践 99

4.3.1 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综合开发 99

4.3.2 东西部及流域开发经验教训 101

4.4 前苏联及俄罗斯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经验教训 102

4.5 小结 105

5 日本经济区划与产业结构政策转型 107

5.1 日本经济区划转型 108

5.1.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08

5.1.2 产业布局从沿海“过密”地带向内陆“过疏”区域扩散 110

5.1.3 科学布局功能区划 111

5.1.4 都市圈区划模式演进 113

5.2 日本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115

5.2.1 日本产业结构特征 115

5.2.2 产业结构理论萌创与发展 118

5.2.3 产业结构政策释义 124

5.2.4 日本产业结构政策转型历史背景 126

5.2.5 道奇政策及其效果 129

5.3 日本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调整发展历程 131

5.3.1 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调整第一阶段:经济复兴与产业合理化 131

5.3.2 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调整第二阶段:高速增长与经济鼎盛 133

5.3.3 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调整第三阶段:低速增长与规模化转移 135

5.3.4 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调整第四阶段:创新停滞与现代化转型 138

5.3.5 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调整第五阶段:转型滞后与泡沫破灭萧条 139

5.3.6 中谷岩的启示 143

5.4 日本都市圈区划及产业区域转移经验 145

5.5 小结 151

6 英法德意欧盟四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 153

6.1 欧盟四国经济区划及其区域经济政策转型概述 154

6.1.1 欧盟(EU)与经济一体化 154

6.1.2 欧盟四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格局 157

6.1.3 欧盟四国经济区划概述 160

6.1.4 欧盟四国区域经济政策转型概述 163

6.2 英国经济区划及其区域经济政策转型 166

6.2.1 英国经济区划兴盛与转型 166

6.2.2 英国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及法规完善 168

6.3 法国经济区划及其区域经济政策转型 171

6.3.1 法国经济区划兴盛与转型 171

6.3.2 法国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及法规完善 173

6.4 德国经济区划及其区域经济政策转型 173

6.4.1 德国经济区划转型升级概况 174

6.4.2 德国经济区划萌创 174

6.4.3 德国经济区划转型和完善 175

6.4.4 巴伐利亚新兴工业区域开发典型 177

6.4.5 莱茵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 178

6.4.6 德国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及法规完善 179

6.5 意大利经济区划及其区域经济政策转型 180

6.5.1 意大利经济区划兴盛与转型 181

6.5.2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模式 182

6.5.3 意大利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及法规完善 183

6.6 欧盟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 184

6.6.1 欧盟经济区划及区域经济政策转型历程 184

6.6.2 欧盟区域协调机制特色 186

6.6.3 欧盟跨界治理经验 187

6.7 英德法意等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 188

6.7.1 英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 188

6.7.2 德国鲁尔区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 190

6.7.3 法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 191

6.7.4 “第三意大利”区域经济勃兴及区划政策转型经验 198

6.8 小结 200

7 中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研究 205

7.1 中国经济区划转型历程审视 206

7.1.1 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布局 206

7.1.2 改革开放初期区域经济布局 208

7.1.3 改革开放中期区域经济布局 210

7.1.4 新世纪区域经济布局 211

7.2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转型历程审视 214

7.2.1 “一五”至“五五”区域经济政策演化 214

7.2.2 “六五”至“十二五”区域经济政策演化 215

7.2.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新思路 217

7.3 中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221

7.3.1 中国经济区划转型滞后问题突出 221

7.3.2 中国经济区划转型滞后原因分析 224

7.3.3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制约因素分析 226

7.4 发达国家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启示 231

7.4.1 美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启示 231

7.4.2 苏俄三元论、三分法及TPC转型启示 235

7.4.3 日本都市圈区划转型与产业区域转移及结构调整经验启示 237

7.4.4 欧盟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启示 239

7.4.5 英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启示 242

7.4.6 德国鲁尔区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启示 243

7.4.7 法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经验启示 245

7.4.8 “第三意大利”区域经济勃兴与区划政策转型经验启示 247

7.5 中国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政策转型政策建议 249

7.5.1 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49

7.5.2 从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型,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250

7.5.3 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层次高端化 251

7.5.4 空间组织从传统、滞后、僵化向公平、融合、多赢机制转型 252

7.5.5 “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从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型 253

7.5.6 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以市场经营者为主体的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富有前途和生命力 254

7.5.7 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归根结蒂是民族综合素质提高 254

7.6 小结 254

8 结论与展望 263

8.1 结论 264

8.2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点 270

8.3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271

参考文献 2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