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行经期子宫内膜形态变化  出血-止血机制的研究
行经期子宫内膜形态变化  出血-止血机制的研究

行经期子宫内膜形态变化 出血-止血机制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秉炎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47836873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图谱形式全面阐述了行经期子宫内膜的蜕变、出血与止血的过程。内容涉及月经的发生、发展与停止,子宫内膜的异常,细胞的生长与凋亡,病理与生理的关系等,既是基础性、专题性非常强的研究,又是站在科学前沿的研究,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问题的实质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国内外尚无同类书。
《行经期子宫内膜形态变化 出血-止血机制的研究》目录

第一篇 清除 2

第一节 细胞死亡 2

图1-1-1 腺上皮细胞坏死 3

图1-1-2 腺上皮细胞坏死 4

图1-1-3 浅层全层坏死 5

图1-1-4 血管壁细胞早期凋亡 6

图1-1-5 图1-1-4的局部放大 7

图1-1-6 间质细胞开始发生凋亡 8

图1-1-7 间质细胞凋亡开始增多 9

图1-1-8 间质细胞凋亡显著增多 10

图1-1-9 图1-1-8的局部放大 11

图1-1-10 凋亡小体继发坏死 12

图1-1-11 凋亡细胞坏死 13

图1-1-12 凋亡继发坏死 14

图1-1-13 繁殖、凋亡与坏死的关系 15

图1-1-14 凋亡小体被吞噬 16

小结 17

第二节 繁殖 19

图1-2-1 广泛死亡伴旺盛增生 20

图1-2-2 图1-2-1的局部放大 21

图1-2-3 旺盛的无丝核分裂 22

图1-2-4 繁殖中的幼稚细胞内伴有凋亡 23

图1-2-5 旺盛的繁殖与凋亡同在 24

图1-2-6 异常增殖 25

图1-2-7 异常繁殖与凋亡同在 26

图1-2-8 较大的芽状突出物 27

图1-2-9 凋亡细胞芽状分裂 28

图1-2-10 典型的出芽繁殖与凋亡同在 29

图1-2-11 染色质小体的释放方式 30

图1-2-12 染色质小体的释放方式 31

图1-2-13 凋亡小体显示生命的形态 32

图1-2-14 图1-2-13放大5倍 33

图1-2-15 内膜间质中出现新生合体细胞 34

小结 35

第三节 细胞外有形间质的溶解 37

图1-3-1 第一套内膜间质的组织框架 38

图1-3-2 潜在的第二套内膜间质的组织框架 39

图1-3-3 成熟的子宫内膜间质 40

图1-3-4 网状纤维的坚韧性 41

图1-3-5 单独细胞死亡引起细胞间隙损伤 42

图1-3-6 网状纤维溶解 43

图1-3-7 网状纤维开始广泛溶解 44

图1-3-8 网状纤维溶解 45

图1-3-9 细胞间连接分离 46

图1-3-10 细胞间连接分离引起细胞间隙损伤 47

图1-3-11 细胞间隙破裂 48

小结 49

第四节 裂缝的形成 50

图1-4-1 开始形成裂缝 51

图1-4-2 裂缝形成、开始会合 52

图1-4-3 微裂开始合并成裂缝 53

图1-4-4 较成熟的裂缝 54

图1-4-5 典型的裂缝形成 55

小结 56

第五节 裂缝的走向与分布 57

图1-5-1 细胞间隙的排列方向 58

图1-5-2 微裂的走向 59

图1-5-3 裂缝环绕腺体、血管行走 60

图1-5-4 裂缝增宽 61

图1-5-5 浅-中层间的水平裂缝形成 62

图1-5-6 环动脉的裂缝形成 63

图1-5-7 残留动脉干 64

图1-5-8 裂缝的借道扩展 65

小结 66

第六节 脱落过程Ⅰ——准备阶段 67

图1-6-1 覆盖上皮分离 68

图1-6-2 内膜浅层坏死、出血,形成真性糜烂 69

图1-6-3 中层开始裂解,为脱落做准备 70

图1-6-4 中层已做好充分的裂解准备 71

小结 72

第七节 脱落过程Ⅱ——脱落阶段 73

图1-7-1 脱落阶段前期子宫内膜 74

图1-7-2 脱落阶段前期子宫内膜 75

图1-7-3 图1-7-1组织块放大 76

图1-7-4 脱落阶段后期子宫内膜 77

图1-7-5 脱落阶段后期子宫内膜 78

图1-7-6 大面积内膜坏死,没有发生脱落 79

小结 80

第八节 脱落过程Ⅲ——修整阶段 81

图1-8-1 裂解块大小不一、坏死增加 82

图1-8-2 内膜中层下1/3以“坏死方式”脱落 83

图1-8-3 脱落已尽,表面平整 84

图1-8-4 在修复、复旧中 85

图1-8-5 剥离面已基本修复 86

图1-8-6 蜕卸不齐 87

图1-8-7 峡部内膜的脱落 88

小结 89

总结 90

第九节 基底层的周期性生长与蜕变 91

图1-9-1 基底层的发育与蜕变 92

图1-9-2 基底层的发育与蜕变 93

图1-9-3 基底层的蜕变“坏死”灶 94

图1-9-4 起始部复旧不全,玻璃样变性 95

图1-9-5 基底层的蜕变灶 96

图1-9-6 基底层中动脉的蜕变 97

图1-9-7 螺旋动脉起始部坏死 98

图1-9-8 螺旋动脉起始部的复旧 99

图1-9-9 起始部复旧不全、纤维化 100

小结 102

第十节 细胞外液循环系统 103

图1-10-1 子宫内膜间质的细胞间隙 104

图1-10-2 “过渡部” 105

图1-10-3 腺体周围间隙扩张 106

图1-10-4 淋巴窦增多、扩张 107

图1-10-5 内膜表面呈乳头状突起 108

图1-10-6 淋巴窦的形成 109

图1-10-7 淋巴窦逐渐成熟 110

图1-10-8 成熟的淋巴窦 111

图1-10-9 细胞间隙合并成毛细淋巴管 112

图1-10-10 毛细淋巴管末端与周围细胞间隙相连、相通 113

图1-10-11 毛细淋巴管末端与周围细胞间隙广泛连接 114

图1-10-12 间质内出血的流动方向 115

图1-10-13 细胞外液循环系统的普遍连接 116

图1-10-14 普遍的细胞间隙连通 117

图1-10-15 细胞间隙的普遍连通 118

小结 119

总结 121

新发现、新观念与新问题 123

第二篇 血小板的概貌与变迁 126

第一节 血小板的概貌 126

图2-1-1 血小板的变形及渗出 127

图2-1-2 常规400倍高倍光镜下的血小板 128

图2-1-3 HE染色、1000倍光镜下的血小板概貌 129

图2-1-4 PAS反应+HE染色、光镜1000倍下的血小板概貌 130

图2-1-5 MSB染色、光镜1000倍下的血小板概貌 131

图2-1-6 PTAH染色、光镜1000倍下的血小板概貌 132

图2-1-7 气球样变形的血小板概貌 133

小结 134

第二节 血栓形成 135

图2-2-1 非行经期子宫内膜的血栓形成 136

图2-2-2 血栓呈螺旋状铸型 137

图2-2-3 血栓形成于螺旋动脉 138

图2-2-4 螺旋动脉扩张似静脉 139

图2-2-5 铆钉样血栓 140

图2-2-6 血小板性血栓形成 141

图2-2-7 浅层弥漫性微血栓形成 142

图2-2-8 微循环血管网中血栓形成 143

图2-2-9 网状血栓形成 144

图2-2-10 图2-2-9之局部放大 145

图2-2-11 血小板性网状裸栓 146

图2-2-12 微血管网广泛破损 147

图2-2-13 血小板性血栓广泛堵塞 148

图2-2-14 附壁血栓形成 149

图2-2-15 血小板阻塞动脉壁细胞间隙 150

图2-2-16 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在螺旋动脉外壁 151

图2-2-17 子宫内膜剥离面 152

图2-2-18 坏死内膜中的血小板性血栓 153

图2-2-19 红色栓子形成 154

小结 155

第三节 球形血栓的形成 157

图2-3-1 球形血栓 158

图2-3-2 球形血栓的形成 159

图2-3-3 血管破裂口边缘血栓形成 160

图2-3-4 血管破裂口边缘外血栓形成 161

图2-3-5 血管外壁形成球形血栓样团块 162

图2-3-6 细胞间隙中球形血栓样团块 163

图2-3-7 出血灶中形成球形血栓样团块 164

小结 165

第四节 血栓形成障碍 166

图2-4-1 血栓形成“不良” 167

图2-4-2 动脉巨大破损,血栓形成不良 168

图2-4-3 扩张的血管中游离血小板增多 169

图2-4-4 血小板大量积聚 170

图2-4-5 血小板大量积聚 171

图2-4-6 血栓形成“不良” 172

图2-4-7 血栓形成“不良” 173

图2-4-8 多个血小板性致密、结实的血栓 174

小结 175

第五节 大量血小板渗出 176

图2-5-1 血小板自动脉主干渗出 177

图2-5-2 血小板自微血管渗出 178

图2-5-3 血小板自动脉壁渗出 179

图2-5-4 血小板流出 180

图2-5-5 血小板自微循环血管网广泛渗出 181

图2-5-6 图2-5-5局部放大 182

图2-5-7 大量血小板渗出 183

图2-5-8 内膜间质中聚集了大量的血小板 184

图2-5-9 大量血小板开始在间质中聚集 185

图2-5-10 大量血小板聚集呈条状排列 186

图2-5-11 大量血小板聚集呈平行大块 187

图2-5-12 血小板聚集于内膜剥离面 188

图2-5-13 出血区纤维素析出 189

小结 190

第六节 血小板的破坏作用Ⅰ——破坏细胞 191

图2-6-1 血小板浸润内皮细胞 192

图2-6-2 血小板开始侵入腺上皮细胞 193

图2-6-3 血小板侵入腺上皮细胞 194

图2-6-4 血小板侵入内皮细胞 195

图2-6-5 血小板侵袭腺上皮细胞 196

图2-6-6 血小板侵袭间质细胞 197

图2-6-7 血小板侵蚀间质细胞 198

图2-6-8 血小板浸润储备细胞 199

图2-6-9 血小板侵袭红细胞 200

小结 201

第七节 血小板的破坏作用Ⅱ——破坏动脉 202

图2-7-1 血小板开始溶蚀血管 203

图2-7-2 血小板溶蚀血管 204

图2-7-3 动脉干管壁细胞间隙高度扩张 205

图2-7-4 血小板侵蚀动脉干 206

图2-7-5 血小板浸润动脉管壁呈蜂窝状 207

图2-7-6 动脉主干血小板浸润破裂 208

图2-7-7 血小板溶蚀血管平滑肌 209

图2-7-8 图2-7-7的局部放大 210

图2-7-9 动脉主干管壁管道样缺损 211

图2-7-10 图2-7-9局部放大 212

图2-7-11 动脉干管壁管道样缺损增宽 213

图2-7-12 多处血小板强烈的溶蚀作用 214

图2-7-13 血小板溶蚀网状纤维的作用 215

图2-7-14 血小板浸润致动脉主干破裂 216

图2-7-15 血小板浸润形成横贯动脉干的管道样缺损 217

图2-7-16 典型管道样缺损形成 218

图2-7-17 管道样缺损 219

图2-7-18 血小板的压迫与溶蚀作用 220

图2-7-19 动脉管壁内外呈弧形凹陷缺损 221

图2-7-20 血管遭血小板侵蚀、裂解 222

小结 223

总结 224

新发现、新观点与新问题 228

第三篇 出血与止血的局部机制 230

第一节 螺旋动脉形态的新发现与新概念 230

图3-1-1 螺旋动脉主干螺旋式直上,显示多个横断面。 231

图3-1-2 螺旋动脉的适应性变形 232

图3-1-3 螺旋动脉主干的内外径与管腔面积 233

图3-1-4 主干的环形纤维构架 234

图3-1-5 固定螺旋动脉的放射状纤维 235

图3-1-6 主干末端的分支断面 236

图3-1-7 螺旋动脉的主要末梢侧面 237

图3-1-8 起始部的高度旋曲 238

图3-1-9 起始部的线团样绕缠 239

图3-1-10 螺旋动脉起始段的发育 240

图3-1-11 起始部在新环境中的再发育 241

图3-1-12 螺旋动脉起始段的细分支 242

图3-1-13 细分支的开口 243

小结 244

第二节 基底动脉形态的新发现与新概念 245

图3-2-1 基底动脉的概貌 246

图3-2-2 基底动脉干 247

图3-2-3 基底动脉横断面 248

图3-2-4 整修期内膜中的基底动脉 249

图3-2-5 基底动脉起始部 250

小结 251

总结 252

第三节 行经期子宫内膜的止血因素 255

图3-3-1 起始段管腔闭塞 256

图3-3-2 主干局部管腔高度狭窄 257

图3-3-3 动脉干管腔多节段狭窄 258

图3-3-4 螺旋动脉末梢管腔高度狭窄或闭塞 259

图3-3-5 动脉末梢广泛阻塞,近端扩张 260

图3-3-6 动脉末梢多节段狭窄、扩张 261

图3-3-7 缓慢微量渗出性出血 262

图3-3-8 溶血凝块阻止出血 263

图3-3-9 动脉主干坏死,管腔持续狭窄 264

图3-3-10 基底动脉 265

图3-3-11 基底动脉收缩 266

图3-3-12 基底动脉变化 267

图3-3-13 动脉内血栓形成致密 268

图3-3-14 内皮细胞的增生与脱落 269

图3-3-15 内皮细胞的增生与肥大 270

图3-3-16 内皮细胞增生、肥大与凋亡 271

图3-3-17 内皮细胞的增生、肥大 272

图3-3-18 内皮细胞增生呈复层 273

图3-3-19 内皮细胞增生完全阻塞动脉管腔 274

图3-3-20 内皮细胞的复旧 275

图3-3-21 内皮细胞的细胞器发达 276

图3-3-22 内皮细胞的高尔基体发达 277

图3-3-23 巨大环形包涵体的形成 278

图3-3-24 子宫内膜静脉复旧 279

小结 280

总结 281

第四节 动脉的破损 284

图3-4-1 血管破损发生很早 285

图3-4-2 图3-4-1放大 286

图3-4-3 管壁的细胞间隙扩张 287

图3-4-4 动脉微量短暂活动性出血(渗出) 288

图3-4-5 多发动脉瘤形成 289

图3-4-6 覆盖上皮下微循环血管网破损 290

图3-4-7 微循环血管网破损消失 291

图3-4-8 螺旋动脉干局部全层坏死 292

图3-4-9 动脉主干缓慢微量渗出性出血 293

图3-4-10 螺旋动脉主干破裂 294

图3-4-11 螺旋动脉起始段局部坏死、破裂 295

图3-4-12 动脉主干管壁坏死呈蜂窝状 296

图3-4-13 螺旋动脉广泛坏死破裂 297

图3-4-14 螺旋动脉干断裂 298

图3-4-15 螺旋动脉坏死断裂 299

图3-4-16 螺旋动脉分支断裂 300

图3-4-17 内膜剥离面小血管广泛断裂 301

图3-4-18 剥离面大小血管全部断裂 302

图3-4-19 基底层螺旋动脉起始部坏死 303

图3-4-20 螺旋动脉起始段溶解、吸收 304

图3-4-21 螺旋动脉起始段坏死 305

小结 306

第五节 动脉的血流停滞 307

图3-5-1 螺旋动脉血流停滞 308

图3-5-2 螺旋动脉血流停滞 309

图3-5-3 血流停滞的早期 310

图3-5-4 长时间血流停滞的血液变质 311

图3-5-5 血流停滞引起动脉内严重溶血 312

图3-5-6 血流停滞引起淤血与血液浓缩 313

图3-5-7 血流停滞引起大量血小板积聚于局部血管腔中 314

图3-5-8 血流停滞引起浆液聚集 315

图3-5-9 血流停滞引起血浆浓缩 316

图3-5-10 血流停滞引起管腔内血浆浓缩与血小板聚集 317

图3-5-11 血流停滞引起血小板“索”形成 318

图3-5-12 动脉阻塞引起静脉空虚、塌陷 319

小结 320

第六节 阴道流血的第一时相 323

图3-6-1 阴道流血第一时相 324

图3-6-2 阴道流血第一时相 325

图3-6-3 间质出血的积累、脱落 326

小结 327

第七节 阴道流血的第二时相 328

图3-7-1 基底动脉的出血与止血 329

图3-7-2 基底动脉出血 330

图3-7-3 基底动脉破裂出血与止血 331

图3-7-4 血栓形成阻塞基底动脉止血 332

小结 333

第八节 阴道流血的第三时相 334

图3-8-1 内膜蜕变脱落的第三阶段 335

图3-8-2 停止出血、血栓形成不良 336

图3-8-3 剥离面动脉闭塞、停止出血 337

图3-8-4 阴道流血第三时相、出血开始停止 338

图3-8-5 阴道流血停止 339

图3-8-6 起始段综合性完全闭塞 340

图3-8-7 峡部黏膜蜕变、出血 341

小结 342

总结 343

新发现、新观念与新问题 348

参考文献 3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