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第7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家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117096047
- 页数:364 页
上篇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1
一、中医学的起源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4
一、整体观念 4
二、恒动观念 7
三、辨证论治 7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7
一、司外揣内 8
二、注重整体研究 8
三、援物比类 8
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 9
一、中医学发展现状 9
二、中医学展望 11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2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2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8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9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第三章 藏象学说 25
第一节 概述 2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25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25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25
第二节 脏腑 26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26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36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39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39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 42
一、精 43
二、气 43
三、血 46
四、津液 47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49
第四节 体质 50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51
二、体质的分类 51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52
第四章 病因病机 54
第一节 病因 54
一、外感致病因素 54
二、内伤致病因素 58
三、其他致病因素 60
第二节 病机 62
一、正邪盛衰 62
二、阴阳失调 63
三、气机失常 64
第五章 四诊 66
第一节 望诊 66
一、全身望诊 66
二、局部望诊 68
三、望排出物 70
四、望小儿指纹 71
五、望舌 71
第二节 闻诊 74
一、听声音 74
二、嗅气味 75
第三节 问诊 76
一、问寒热 76
二、问汗 76
三、问疼痛 77
四、问饮食口味 77
五、问睡眠 78
六、问二便 78
七、问小儿及妇女 78
第四节 切诊 79
一、脉诊 79
二、按诊 83
第六章 辨证 85
第一节 八纲辨证 85
一、表里 85
二、寒热 86
三、虚实 87
四、阴阳 88
五、八纲之间的关系 89
第二节 脏腑辨证 8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89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91
三、脾与胃病辨证 93
四、肝与胆病辨证 9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98
六、脏腑兼病辨证 99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102
一、卫分证 102
二、气分证 102
三、营分证 103
四、血分证 103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04
一、太阳病证 105
二、阳明病证 105
三、少阳病证 106
四、太阴病证 106
五、少阴病证 106
六、厥阴病证 107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108
第一节 防治原则 108
一、养生与预防 108
二、治病求本 109
三、调整阴阳 110
四、扶正祛邪 111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11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11
第二节 治法 112
一、汗法 112
二、吐法 113
三、下法 113
四、和法 114
五、温法 114
六、清法 114
七、补法 115
八、消法 115
第八章 中药 117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17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117
二、中药的炮制 118
三、中药的性能 118
四、中药的用法 121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124
一、解表药 124
(一)辛温解表药 124
麻黄 124
桂枝 125
防风 125
荆芥 125
羌活 125
细辛 126
(二)辛凉解表药 126
柴胡 126
薄荷 126
葛根 127
菊花 127
桑叶 127
二、祛风湿药 129
独活 129
秦艽 129
威灵仙 129
五加皮 129
三、祛湿药 131
(一)化湿燥湿药 131
藿香 131
苍术 131
(二)利水渗湿药 132
茯苓 132
猪苓 132
(三)清热利湿药 132
茵陈 132
木通 133
金钱草 133
车前子 133
泽泻 134
四、清热药 135
(一)清热泻火药 135
石膏 135
知母 136
栀子 136
(二)清热解毒药 136
金银花 136
连翘 137
蒲公英 137
白头翁 137
(三)清热凉血药 137
生地黄 138
牡丹皮 138
(四)清热燥湿药 138
黄芩 138
黄连 139
黄柏 139
(五)清热解暑药 139
荷叶 139
青蒿 140
(六)清热明目药 140
决明子 140
谷精草 140
(七)清虚热药 141
银柴胡 141
地骨皮 141
五、消导药 144
山楂 144
鸡内金 144
六、催吐药 145
瓜蒂 145
七、泻下药 145
(一)攻下药 145
大黄 145
芒硝 146
(二)润下药 146
火麻仁 146
郁李仁 146
(三)逐水药 147
大戟 147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 147
(一)清化热痰药 147
前胡 147
贝母 148
(二)温化寒痰药 149
半夏 149
天南星 149
(三)止咳平喘药 149
苦杏仁 150
款冬花 150
紫菀 150
桔梗 150
九、温里药 152
附子 152
干姜 152
肉桂 152
十、理气药 153
陈皮 153
枳实 153
香附 154
木香 154
薤白 154
十一、理血药 154
(一)活血药 154
川芎 155
丹参 155
桃仁 156
红花 156
(二)止血药 156
仙鹤草 156
白及 157
三七 157
蒲黄 157
十二、补益药 160
(一)补气药 160
人参 160
黄芪 160
党参 161
白术 161
甘草 161
(二)补血药 162
熟地黄 162
当归 162
白芍 163
何首乌 163
(三)补阴药 163
沙参 163
麦冬 164
枸杞子 164
百合 164
(四)补阳药 165
鹿茸 165
冬虫夏草 165
杜仲 165
淫羊藿 166
十三、固涩药 168
(一)收敛止汗药 168
麻黄根 169
五味子 169
(二)涩肠止泻药 169
肉豆蔻 169
乌梅 169
(三)涩精缩尿药 170
山茱萸 170
桑螵蛸 170
金樱子 170
(四)固崩止带药 171
海螵蛸 171
十四、平肝息风药 172
天麻 172
钩藤 172
全蝎 172
十五、安神药 174
朱砂 174
龙骨 174
酸枣仁 174
远志 175
十六、开窍药 175
麝香 175
苏合香 176
十七、驱虫药 176
使君子 177
雷丸 177
十八、外用药 177
硫黄 178
雄黄 178
血竭 178
第九章 方剂 180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80
一、方剂与治法 180
二、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80
三、方剂的剂型 181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182
一、解表剂 182
麻黄汤 182
桂枝汤 183
银翘散 183
麻杏石甘汤 183
桑菊饮 183
柴葛解肌汤 184
败毒散 184
二、祛风剂 184
(一)疏散外风 185
川芎茶调散 185
牵正散 185
独活寄生汤 185
大秦艽汤 185
消风散 186
(二)平息内风 186
镇肝息风汤 186
羚角钩藤汤 186
大定风珠 187
天麻钩藤饮 187
三、祛湿剂 187
藿香正气散 187
平胃散 188
三仁汤 188
五苓散 188
茵陈蒿汤 188
八正散 189
防己黄芪汤 189
苓桂术甘汤 189
真武汤 189
四、清热剂 190
白虎汤 190
清营汤 190
清热地黄汤 191
五味消毒饮 191
黄连解毒汤 191
普济消毒饮 191
仙方活命饮 192
苇茎汤 192
玉女煎 192
白头翁汤 192
导赤散 193
龙胆泻肝汤 193
清暑益气汤 193
青蒿鳖甲汤 194
五、和解剂 194
小柴胡汤 194
半夏泻心汤 194
逍遥散 194
四逆散 195
大柴胡汤 195
痛泻要方 195
葛根黄芩黄连汤 196
防风通圣散 196
六、消导剂 196
保和丸 196
枳实导滞丸 196
七、催吐剂 197
瓜蒂散 197
八、泻下剂 197
大承气汤 197
温脾汤 198
麻子仁丸 198
大黄牡丹汤 198
增液承气汤 198
十枣汤 199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199
二陈汤 199
清气化痰丸 199
贝母瓜蒌散 200
小青龙汤 200
定喘汤 200
苏子降气汤 200
十、温里剂 201
理中丸 201
小建中汤 201
四逆汤 201
当归四逆汤 202
阳和汤 202
十一、理气剂 202
越鞠丸 202
柴胡疏肝散 203
瓜蒌薤白白酒汤 203
旋覆代赭汤 203
十二、理血剂 203
血府逐瘀汤 204
生化汤 204
桂枝茯苓丸 204
补阳还五汤 204
小蓟饮子 205
十三、补益剂 205
四君子汤 205
补中益气汤 205
参苓白术散 206
玉屏风散 206
四物汤 206
当归补血汤 206
归脾汤 207
生脉散 207
六味地黄丸 207
炙甘草汤 207
肾气丸 208
一贯煎 208
百合固金汤 208
十四、固涩剂 209
牡蛎散 209
金锁固精丸 209
四神丸 209
清带汤 209
十五、安神剂 210
酸枣仁汤 210
天王补心丹 210
朱砂安神丸 210
十六、开窍剂 211
安宫牛黄丸 211
至宝丹 211
苏合香丸 211
十七、驱虫剂 212
乌梅丸 212
十八、外用剂 212
金黄散 212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214
第一节 经络 214
一、经络学说概论 214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216
第二节 腧穴 219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219
二、腧穴的分类 219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220
四、特定穴的意义 221
五、腧穴的定位法 222
第三节 十四经脉 224
一、手太阴肺经 224
二、手阳明大肠经 225
三、足阳明胃经 227
四、足太阴脾经 229
五、手少阴心经 230
六、手太阳小肠经 231
七、足太阳膀胱经 232
八、足少阴肾经 235
九、手厥阴心包经 237
十、手少阳三焦经 238
十一、足少阳胆经 240
十二、足厥阴肝经 242
十三、督脉 243
十四、任脉 244
第四节 经外奇穴 245
一、头颈部 245
二、胸背部 246
三、上肢部 247
四、下肢部 247
第五节 针灸法 248
一、针法 248
二、灸法 253
第六节 针灸治疗 255
一、概述 255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 255
三、针灸的选穴与配穴 256
第七节 其他疗法 256
一、耳针疗法 256
二、推拿疗法 262
三、拔罐疗法 278
下篇 281
第一章 内科常见病证 281
第一节 感冒 281
第二节 内伤发热 283
第三节 咳嗽 286
第四节 喘证 288
第五节 血证 291
第六节 心悸 297
第七节 胸痛 299
第八节 不寐 301
第九节 郁证 303
第十节 胃痛 305
第十一节 泄泻 307
第十二节 便秘 309
第十三节 黄疸 312
第十四节 鼓胀 314
第十五节 头痛 317
第十六节 眩晕 319
第十七节 中风 321
第十八节 水肿 324
第十九节 淋证 326
第二十节 腰痛 329
第二十一节 消渴 331
第二十二节 遗精 333
第二十三节 痹证 334
第二章 其他常见病证 337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37
第二节 闭经 341
第三节 崩漏 343
第四节 痛经 345
第五节 不孕症 346
第六节 恶露不尽 348
第七节 缺乳 350
第八节 疳积 351
第九节 痈 352
第十节 湿疮 353
第十一节 肿瘤 355
附录一 方剂索引 359
附录二 参考书目 364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