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永红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11017202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抓住了中国新课程改革时期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提出了有关教育知识建构和课程政策改革的调整建议。本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解决新课程改革政策等问题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目录

引言 成为“教育知识”:何以可能? 1

第一章 “社会行动”的理论视野 15

一、行动者意义的凸显 16

二、行动的动力:行动者与结构的二律背反 19

(一)道德个体的诞生:社会分化的紧张 20

(二)生活风格的凸显:现代性的文化悖论 24

(三)有纪律的激情:行动者与秩序的张力 29

三、行动的规则:从科尔曼到布迪厄 33

(一)理性行动:资源和利益的获得 33

(二)沟通行动:协商与共识的达成 35

(三)实践行动:资本和场域的建构 38

四、行动者及其关系网络 40

五、朝向建构主义的分析思路 42

(一)现实之维 42

(二)时间之维 44

(三)关系之维 46

第二章 以何名义启动改革? 48

一、以“时代”的名义 49

(一)时代的需要 49

(二)“个体”言说与“总体”言说 52

(三)有时代感的人 53

二、以“国家”的名义 57

(一)“找到共识” 57

(二)政治话语的修辞 59

(三)作为话语的政策 63

(四)个性的力量 66

三、以“知识”的名义 71

(一)第八次课改 71

(二)为学生立言 74

(三)学生·知识·命运 76

四、改革行动的“意义化” 77

(一)背景权利与话语实践 77

(二)借口: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技术 78

(三)改革行动的意义域 83

第三章 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 86

一、作为“魂灵”的素质教育 87

二、大概念诱惑 92

三、“理论”角色与意识形态 95

四、一场争论:在真与假之外 100

(一)只是观点之争? 100

(二)弦外之“因” 103

(三)争论的继续 105

(四)延展事实:隐蔽语本的作用 117

五、批评的可能空间 121

(一)声音与立场 121

(二)说法与秩序 124

(三)在矛盾中生存 127

(四)为教育立言:何以可能? 130

第四章 合法化表达 134

一、表达的坛场 136

(一)会议:“共识”的达成 136

(二)培训:仪式化改革与资本形成 140

(三)出版物:“人物”的生产 145

二、表达的视界 148

(一)东西比较:他者想像 149

(二)新旧划界:破与立 154

(三)关键词的生产:“标准”的新说法 157

三、表达的立场 162

(一)上与下:不同的力量 162

(二)快与慢:不同的声音 167

(三)城与乡:不同的设计 170

四、合法化的延伸 176

第五章 改革行动的组织化 178

一、常设机构:“课程中心”的创建 179

(一)角色模糊与改革行动 181

(二)从附属性组织到公益性组织 184

(三)组织空间的拓展 188

二、临时性组织:项目组及其网络 192

(一)案例:一个网站的筹划 193

(二)国家、市场与知识生产 204

三、改革行动的组织化动员 205

(一)行动者·国家·社会 205

(二)组织化动员:从“命令”到“参与” 207

(三)改革行动的多元参与 209

第六章 讨论:“旁观者”知识学与“参与者”知识学 212

一、“旁观者”与知识社会学的传统 213

(一)别处的生存 215

(二)漂浮的立场 218

(三)绝望的话语 221

二、“旁观”与“参与”:社会变迁中的视角选择 221

三、行动参与: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 225

(一)共用的行动空间 225

(二)参与行动的逻辑:相容与排斥 227

(三)行动的意义域 230

四、“参与者”知识学与当下中国的教育知识变革 232

(一)叙拉古的诱惑与尴尬 232

(二)参与者知识学与理论建构 235

(三)教育改革与教育社会学的使命 236

参考文献 238

后记 2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