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背针疗法治百病
背针疗法治百病

背针疗法治百病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温木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9117437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8章。上篇为总论,主要介绍了背针疗法的源流与发展、背部解剖与经络分布、治疗机制、治疗作用、取穴与配穴、操作方法、背穴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背针常用疗法、适应症、禁忌症与注意事项、异常反应及处理、常用背部腧穴。下篇为各论,主要介绍了传染病、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共130多种病证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辅助治疗和按语。为了实用,每病还精选处方数首,供临床选用。本书内容新颖,方法独特,实用性强,适合于临床相关科室医师、中西医研究人员、基层医务工作者及背针疗法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背针疗法治百病》目录
标签:编著 疗法

第1章 源流与发展 3

第一节 背部腧穴的演变 3

第二节 背穴治疗的发展 5

第三节 脊柱治疗的兴起 6

第2章 背部解剖与经络分布 8

第一节 背部解剖 8

一、背部肌肉 8

二、背部韧带 10

三、背部骨骼 10

四、背部神经系统 14

五、肺与背的体表投影 21

第二节 背部经络分布 23

一、督脉 23

二、足太阳膀胱经 25

三、手太阳小肠经 26

四、手少阳三焦经 28

五、足少阳胆经 29

第三节 脊髓节段与组织器官的关系 31

一、脊髓节段与体表定位标志的关系 32

二、脊髓节段与肌肉的关系 32

三、脊髓节段与皮肤感觉区的关系 32

四、脊髓节段与内脏牵涉痛的关系 33

五、交感神经与内脏和血管的关系 33

六、节段性交感神经与内脏的关系 33

七、脊柱与相关病症的关系 34

八、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 35

九、交感神经与内脏的关系 35

十、督脉穴与主治疾病的关系 36

十一、夹脊穴与主治疾病的关系 36

十二、夹脊穴、压痛点与各系统的关系 36

第3章 治疗机制 38

第一节 神经节段学说 38

第二节 脏腑经络理论 39

第三节 生物全息理论 41

第4章 治疗作用 43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 43

一、督脉的作用 43

二、背腧穴的作用 44

三、夹脊穴的作用 45

第二节 西医学理论 46

一、镇痛作用 46

二、免疫调节作用 47

三、对器官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47

第5章 取穴与配穴 49

第一节 取穴方法 49

一、神经节段取穴 49

二、辨证取穴 49

三、阳性反应点取穴 50

第二节 配穴方法 50

一、对应配穴法 51

二、表里关系配穴法 51

三、五行生克配穴法 51

四、异经配穴法 52

五、主辅配穴法 52

六、邻近配穴法 52

七、特定穴配穴法 52

第6章 操作方法 54

第一节 心理准备 54

一、施术者的心理准备 54

二、病人的心理准备 55

第二节 体位选择 55

一、俯卧位 56

二、侧卧位 56

三、俯伏坐位 56

四、侧伏坐位 57

第三节 针具的选择 58

一、规格的选择 58

二、质量的选择 58

第四节 消毒法 59

一、针具的消毒 59

二、术者手指的消毒 60

三、穴位皮肤消毒 60

四、进出针时的消毒 60

五、室内消毒 61

第五节 持针法 61

一、刺手与押手 61

二、持针姿势 61

第六节 进针法 62

一、押手分类法 63

二、速度分类法 64

三、手法分类法 64

第七节 针刺角度、方向及深度 65

一、角度 65

二、方向 66

三、深度 67

第八节 得气 68

一、得气的意义 68

二、得气的分类 68

三、得气的研究 69

第九节 行针 70

一、基本手法 70

二、辅助手法 72

第十节 补泻方法 73

一、补泻的原则 73

二、补泻的概念 73

三、施行补泻的依据 73

四、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 74

五、常用针刺补泻法 74

第十一节 留针 75

一、留针的作用 76

二、留针的方法 76

第十二节 出针 76

第十三节 治疗的频率和疗程 78

第7章 背穴针刺安全深度研究 79

第8章 背针常用疗法 85

第一节 拔罐疗法 85

一、罐的种类 85

二、吸拔方法 85

三、拔罐法的运用 86

四、操作方法 87

五、适应证 87

六、禁忌证 88

七、注意事项 88

第二节 电针疗法 88

一、电针器的选择 88

二、操作方法 88

三、电针的选穴 89

四、脉冲电流的作用 89

五、适应证 90

六、禁忌证 90

七、注意事项 90

第三节 火针疗法 91

一、针具 91

二、操作方法 91

三、适应证 91

四、禁忌证 91

五、注意事项 92

第四节 艾灸疗法 92

一、操作方法 92

二、作用和适应证 93

三、禁忌证 94

四、注意事项 94

第五节 穴位埋线疗法 94

一、操作方法 94

二、适应证 95

三、禁忌证 95

四、注意事项 95

第六节 皮肤针疗法 96

一、针具 96

二、操作方法 96

三、叩刺部位 97

四、适应证 97

五、禁忌证 97

六、注意事项 97

第七节 挑刺疗法 97

一、挑刺用具 98

二、部位选择 98

三、挑刺方法 98

四、适应证 99

五、禁忌证 99

六、注意事项 99

第八节 穴位注射疗法 99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99

二、穴位选择 99

三、操作方法 100

四、适应证 100

五、禁忌证 100

六、注意事项 100

第九节 指针疗法 101

一、操作方法 101

二、适应证 102

三、禁忌证 102

四、注意事项 102

第十节 穴位敷贴法 102

一、器具及药物 102

二、操作方法 103

三、适应证 103

四、禁忌证 103

五、注意事项 104

第十一节 整脊疗法 104

一、诊查法 104

二、整复手法 104

三、适应证 105

四、禁忌证 105

五、注意事项 105

第十二节 脊针疗法 105

一、毫针的选择 105

二、进针角度与深度 106

三、操作方法 106

四、适应证 107

五、禁忌证 107

六、注意事项 107

第十三节 刮痧疗法 107

一、工具选择 108

二、操作方法 108

三、适应证 108

四、禁忌证 108

五、注意事项 109

第9章 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110

第一节 适应证 110

第二节 禁忌证 111

第三节 注意事项 111

第10章 针刺意外及处理 113

第一节 晕针 113

一、原因 113

二、表现 114

三、处理 114

四、预防 114

第二节 出血 115

一、原因 115

二、表现 115

三、处理 116

四、预防 116

第三节 滞针 116

一、原因 116

二、表现 116

三、处理 117

四、预防 117

第四节 弯针 117

一、原因 117

二、表现 117

三、处理 117

四、预防 118

第五节 折针 118

一、原因 118

二、表现 118

三、处理 119

四、预防 119

第六节 针灸感染 120

一、原因 120

二、表现 120

三、处理 120

四、预防 121

第七节 药物过敏 121

一、原因 121

二、表现 122

三、处理 122

四、预防 122

第八节 气胸 123

一、原因 123

二、表现 123

三、处理 124

四、预防 124

第九节 肾脏损伤 125

一、原因 125

二、表现 125

三、处理 125

四、预防 125

第十节 脊髓损伤 126

一、原因 126

二、表现 126

三、处理 127

四、预防 127

第十一节 脊神经损伤 127

一、原因 127

二、表现 128

三、处理 128

四、预防 128

第11章 常用背部腧穴 129

第一节 背部经穴 129

一、足太阳膀胱经背穴 129

二、手太阳小肠经背穴 139

三、手少阳三焦经背穴 141

四、足少阳胆经背穴 141

五、督脉背穴 142

第二节 经外奇穴 146

第三节 脊针穴 148

第12章 内科疾病 155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155

一、支气管炎 155

二、支气管哮喘 158

三、肺炎 161

第二节 心血管及血液系统疾病 163

一、冠心病 163

二、心绞痛 166

三、心律失常 168

四、病毒性心肌炎 171

五、心脏神经官能症 172

六、高血压病 174

七、高脂血症 176

八、白细胞减少症 178

九、贫血 180

十、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182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184

一、慢性胃炎 184

二、消化性溃疡 186

三、胃下垂 189

四、胃痛 190

五、呕吐 192

六、膈肌痉挛 194

七、肠激惹综合征 196

八、肠炎 198

九、腹泻 201

十、便秘 203

十一、慢性结肠炎 204

第四节 精神疾病 206

一、失眠 206

二、神经官能症 209

三、癔症 211

四、精神分裂症 212

五、抑郁症 215

六、焦虑症 217

七、癫癎 219

八、帕金森病 222

九、老年痴呆 223

第五节 神经系统疾病 225

一、面神经炎 225

二、三叉神经痛 227

三、卒中后遗症 228

四、头痛 231

五、眩晕 233

六、肋间神经痛 235

七、股神经痛 237

八、坐骨神经痛 238

九、多发性神经根炎 240

第六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42

一、阳萎 242

二、男性不育症 245

三、慢性肾炎 247

四、膀胱炎 249

五、尿失禁 250

六、尿潴留 253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255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55

二、糖尿病 257

第八节 其他疾病 259

一、发热 259

二、中暑 262

三、疲劳综合征 263

四、戒毒 265

第13章 外科疾病 267

第一节 骨科疾病 267

一、颈椎病 267

二、落枕 270

三、肌筋膜炎 271

四、肩周炎 274

五、强直性脊柱炎 276

六、腰骨质增生症 279

七、增生性脊柱炎 281

八、胸(腰)椎小关节紊乱症 283

九、椎体压缩性骨折 285

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287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289

十二、腰肌劳损 292

十三、腰扭伤 295

十四、梨状肌综合征 297

十五、风湿性关节炎 299

十六、类风湿关节炎 301

十七、膝关节炎 304

十八、足跟痛 306

十九、骨质疏松 307

第二节 普通外科疾病 309

一、胆囊炎 309

二、胆绞痛 312

三、胆道蛔虫症 314

四、外伤性截瘫 316

五、泌尿系结石 318

六、肾绞痛 321

七、痔疮 322

八、肛裂 325

九、皮肤及皮下急性化脓性感染 327

十、毛囊炎 329

十一、疔疮 331

十二、丹毒 333

第三节 泌尿外科疾病 335

一、慢性前列腺炎 335

二、前列腺增生症 337

第14章 妇科疾病 339

第一节 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 339

一、子宫功能性出血 339

二、月经不调 341

三、经前紧张症 343

四、更年期综合征 345

第二节 乳腺疾病 347

一、乳腺炎 347

二、乳腺增生症 349

第三节 其他疾病 351

一、痛经 351

二、乳汁不足 354

三、慢性盆腔炎 355

四、带下症 357

五、不孕症 359

第15章 儿科疾病 362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362

一、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362

二、小儿哮喘 364

三、小儿肺炎 367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369

一、小儿厌食症 369

二、小儿腹泻 371

第三节 神经系统疾病 373

一、小儿遗尿症 373

二、小儿脑瘫 375

三、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 377

第16章 传染病 380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380

一、流行性感冒 380

二、百日咳 383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 385

一、脑炎后遗症 385

二、小儿麻痹后遗症 387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389

一、肝炎 389

二、细菌性痢疾 391

第四节 其他疾病 393

一、疟疾 393

二、颈淋巴结核 395

第17章 皮肤科疾病 397

第一节 免疫性疾病 397

一、银屑病 397

二、斑秃 400

第二节 神经性疾病 402

一、皮肤瘙痒症 402

二、神经性皮炎 404

第三节 代谢性疾病 406

一、痤疮 406

二、黄褐斑 408

第四节 其他疾病 410

一、荨麻疹 410

二、带状疱疹 412

三、湿疹 414

第18章 五官科疾病 417

第一节 眼科疾病 417

一、睑腺炎 417

二、急性结膜炎 419

三、视神经萎缩 421

第二节 耳鼻喉科疾病 423

一、过敏性鼻炎 423

二、耳聋 425

三、化脓性中耳炎 427

四、梅尼埃病 429

五、咽喉肿痛 430

六、慢性咽炎 432

七、咽部异感症 434

第三节 口腔科疾病 435

一、牙痛 435

二、口腔溃疡 4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