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荣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040223724
  • 页数:446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以国家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为宗旨编写的。围绕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适用于三年制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使用。本教材分为6篇,40章。包括细菌学总论、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细菌各论、真菌、病毒及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主要内容。增加并强化了与临床检验相关的综合实用技术训练章节。为便于教与学,每章都附有知识要点与学习目标,可反映出本章重点难点及要求掌握的内容,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便于学生自学。编写过程中,总体上充分考虑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系统性、独立性及内在联系;同时也充分注意到基础理论与检验操作技术的有机结合,由浅入深,自然衔接。教材图表文字直观清晰新颖,具有实用性强的鲜明特点。
《微生物学检验》目录

绪论 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

三、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 4

第一篇 细菌总论 9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9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9

一、细菌的大小 9

二、细菌的形态 9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0

一、基本结构 10

二、特殊结构 14

第三节 细菌的L型 17

一、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 17

二、细菌L型的诱导与回复 18

三、细菌L型的致病性 18

四、细菌L型的鉴定 19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20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20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20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20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21

一、细菌的营养 21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22

三、细菌的能量来源 22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2

五、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23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24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 24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 24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 26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26

一、土壤中的细菌 26

二、水中的细菌 26

三、空气中的细菌 26

第二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27

一、人体正常菌群 27

二、生态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27

第四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0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1

一、温度 31

二、紫外线及电离辐射 32

三、超声波 32

四、过滤 32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3

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33

二、常用消毒剂种类 33

三、影响因素 34

四、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34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5

一、噬菌体 35

二、细菌素 37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8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38

一、形态和结构变异 38

二、菌落变异 38

三、毒力变异 39

四、酶活性变异 39

五、耐药性变异 39

第二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39

一、细菌染色体 39

二、质粒 39

三、转位因子 40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41

一、基因突变 41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42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45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46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46

一、毒力 46

二、侵入数量 49

三、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 49

四、感染的来源 49

五、感染的类型 49

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50

一、非特异性免疫 50

二、特异性免疫 52

第三节 医院感染 52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和流行病学特点 53

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54

三、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 54

四、医院感染的控制 56

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58

第一节 细菌分类学 58

一、细菌的分类 58

二、细菌的命名 59

第二节 细菌分类系统 59

第二篇 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第八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 63

第一节 显微镜 63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63

二、暗视野显微镜 63

三、相差显微镜 64

四、荧光显微镜 64

五、电子显微镜 64

第二节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64

一、压滴法 64

二、悬滴法 64

三、毛细管法 65

第三节 染色标本的检查 65

一、常用染料 65

二、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66

三、常用的细菌染色法 67

第九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70

第一节 培养基 70

一、培养基的成分 70

二、培养基的分类 72

三、培养基的制备 73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76

一、基本条件 76

二、无菌技术 78

三、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78

四、细菌的培养方法 80

五、细菌的生长现象 81

第十章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83

第一节 糖类代谢试验 84

一、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84

二、葡萄糖的氧化/发酵试验 85

三、β-半乳糖苷酶试验 85

四、七叶苷水解试验 85

五、甲基红(MR)试验 85

六、乙酰甲基甲醇(VP)试验 86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 86

一、吲哚(靛基质)试验 86

二、硫化氢试验 87

三、尿素酶试验 87

四、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87

五、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87

第三节 碳源利用试验 88

第四节 呼吸酶类试验 88

一、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88

二、过氧化氢酶试验 89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 89

四、氰化钾试验 89

第五节 其他生化试验 90

一、凝固酶试验 90

二、卵磷脂酶试验 90

三、DNA酶试验 90

四、胆汁溶菌试验 90

五、CAMP试验 91

六、氢氧化钾拉丝试验 91

第六节 鉴定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92

一、杆菌肽试验 92

二、奥普托欣试验 92

三、O/129抑菌试验 92

第七节 复合生化试验 93

一、克氏双糖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 93

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 93

第十一章 血清学试验 95

第一节 血清学鉴定 95

一、诊断血清 95

二、血清学试验 96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97

第十二章 菌种保藏与管理 99

第一节 菌种保藏 99

一、保藏菌种的用途 99

二、保藏菌种的原理 99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99

四、防止菌种变异的措施 102

第二节 菌种管理 102

一、菌种保管规则和制度 102

二、菌种保藏机构 103

三、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 103

第十三章 细菌检验自动化技术 105

第一节 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 105

一、BacT/Alert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 105

二、BACTECTM 9000系列 106

第二节 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 106

一、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106

二、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107

三、PHOENIXTM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108

第十四章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110

第一节 需氧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10

一、纸片琼脂扩散法 110

二、稀释法 115

三、杀菌试验 118

四、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118

五、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其他试验 120

第二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21

一、比例法 121

二、绝对浓度法 122

第三节 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23

一、琼脂稀释法 123

二、肉汤微量稀释法 124

第四节 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24

一、肉汤常量稀释法 124

二、微量稀释法 125

第十五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防护 126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 126

一、人员要求 126

二、操作手册的编写要求 126

三、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 127

四、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127

五、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129

六、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130

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 130

一、机构设置及作用 130

二、评价方法 130

第三节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131

一、基本概念 131

二、生物安全柜的分类 131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分级及适用范围 132

第三篇 细菌各论 135

第十六章 球菌 135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35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38

一、链球菌 138

二、肺炎链球菌 141

第三节 肠球菌属 142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145

一、脑膜炎奈瑟菌 145

二、淋病奈瑟菌 147

三、卡他布兰汉菌 148

第十七章 肠杆菌科 150

第一节 概述 150

第二节 埃希菌属 153

第三节 志贺菌属 158

第四节 沙门菌属 162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菌属 167

一、变形杆菌属 168

二、普罗威登斯菌属 169

三、摩根菌属 170

第六节 耶尔森菌属 171

一、鼠疫耶尔森菌 171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173

第七节 肠杆菌科其他菌属 174

一、枸橼酸杆菌属 174

二、克雷白菌属 176

三、肠杆菌属 177

四、沙雷菌属 179

第十八章 弧菌科 181

第一节 弧菌属 181

一、霍乱弧菌 182

二、副溶血性弧菌 187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与邻单胞菌属 189

一、气单胞菌属 189

二、邻单胞菌属 190

第十九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192

第一节 弯曲菌属 192

第二节 螺杆菌属 194

第二十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197

第一节 概述 197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 198

一、铜绿假单胞菌 199

二、其他假单胞菌 201

第三节 其他临床常见非发酵菌 201

一、不动杆菌属 201

二、产碱杆菌属 203

三、莫拉菌属 203

四、黄杆菌属 204

第四节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 205

第二十一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208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208

一、流感嗜血杆菌 208

二、其他嗜血杆菌 211

第二节 鲍特菌属 211

一、百日咳鲍特菌 212

二、副百日咳鲍特菌 213

三、支气管败血鲍特菌 213

第三节 军团菌属 214

第四节 布鲁杆菌属 216

第二十二章 革兰阳性需氧杆菌 219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219

一、白喉棒状杆菌 219

二、其他棒状杆菌 222

第二节 需氧芽胞杆菌属 223

一、炭疽芽胞杆菌 224

二、蜡样芽胞杆菌 228

第三节 其他需氧芽胞杆菌 229

一、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229

二、红斑丹毒丝菌 231

三、阴道加特纳菌 233

第二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236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36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241

第三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 242

一、堪萨斯分枝杆菌 243

二、海分枝杆菌 243

三、瘰疬分枝杆菌 243

四、戈登分枝杆菌 243

五、鸟复合分枝杆菌 244

六、蟾分枝杆菌 244

七、龟分枝杆菌与脓肿分枝杆菌 244

八、偶发分枝杆菌 244

九、耻垢分枝杆菌 244

第四节 分枝杆菌鉴定 245

一、初步鉴定试验 245

二、生化反应 245

三、其他鉴定试验 248

第二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一、厌氧菌的分类及分布 249

二、厌氧菌的感染 250

三、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51

四、厌氧菌的检验方法 252

第二节 厌氧芽胞梭菌 254

一、破伤风梭菌 254

二、产气荚膜梭菌 255

三、肉毒梭菌 257

四、艰难梭菌 258

第三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258

一、类杆菌属 258

二、普雷沃菌属 259

三、紫单胞菌属 260

四、梭杆菌属 261

第四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262

一、丙酸杆菌属 262

二、优杆菌属 262

三、乳杆菌属 263

四、双歧杆菌属 263

五、放线菌属 264

六、蛛网菌属 265

第五节 无芽胞厌氧性球菌 265

一、消化球菌属 265

二、消化链球菌属 266

三、韦永球菌属 266

第六节 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 267

一、厌氧芽胞梭菌的微生物学检验 267

二、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验 270

第二十五章 衣原体 273

第一节 衣原体概述 273

一、概念、特性和分类 273

二、生物学性状 274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275

一、沙眼衣原体 275

二、鹦鹉热衣原体 277

三、肺炎衣原体 277

第三节 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278

一、衣原体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78

二、衣原体的检验方法 278

第二十六章 立克次体 281

第一节 立克次体概述 281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283

一、普氏立克次体 283

二、莫氏立克次体 285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285

四、伯内特科克斯体 286

五、汉塞巴通体 287

第三节 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287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87

二、检验方法 287

第二十七章 支原体 290

第一节 支原体概述 290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291

一、肺炎支原体 291

二、解脲脲原体 292

三、穿透支原体 293

第三节 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294

一、肺炎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294

二、解脲脲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295

三、穿透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296

第二十八章 螺旋体 297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298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299

第三节 伯氏疏螺旋体 300

第四节 回归热疏螺旋体 301

第五节 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01

一、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01

二、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03

三、伯氏疏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04

四、回归热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05

第二十九章 放线菌 306

第一节 厌氧性放线菌 306

一、伊氏放线菌 306

二、牛放线菌 307

第二节 需氧性放线菌 307

一、诺卡菌 307

二、马杜拉放线菌 308

第三节 放线菌的微生物学检验 308

第四篇 真菌 313

第三十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313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13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313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 315

三、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315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 315

第三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验 316

一、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316

二、真菌的检验方法 317

第三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 320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320

一、表面感染真菌 320

二、皮肤癣真菌 320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22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324

一、白假丝酵母菌 324

二、新生隐球菌 324

三、卡氏肺胞菌 326

四、曲霉 326

五、毛霉 326

第五篇 病毒 331

第三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与分类 33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331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31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332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334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334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336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337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337

一、传统遗传学 337

二、分子遗传学 339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39

一、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39

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40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340

一、分类原则 340

二、病毒的命名规则 340

三、非寻常病毒 342

第三十三章 病毒感染与免疫 344

第一节 病毒感染 344

一、病毒感染类型 344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345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346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347

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347

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349

第三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 351

第一节 病毒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 351

一、标本采集原则 351

二、常见病毒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352

三、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353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53

一、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353

二、病毒的鉴定 357

三、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358

第三节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 358

第四节 病毒的直接检测 360

一、细胞病理学方法——包涵体检查 360

二、电子显微镜检查法 361

三、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361

第三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365

第一节 正黏病毒——流感病毒 365

第二节 副黏病毒 367

一、麻疹病毒 367

二、腮腺炎病毒 368

三、副流感病毒 368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369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369

一、腺病毒 369

二、风疹病毒 370

三、鼻病毒 370

四、冠状病毒 370

五、呼肠病毒 371

第三十六章 肠道感染病毒 372

第一节 肠道病毒概述 372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374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与艾柯病毒 375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 376

第五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376

第三十七章 肝炎病毒 37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379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38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38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387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387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 388

一、庚型肝炎病毒 388

二、TT型肝炎病毒 389

第三十八章 反转录病毒 390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90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Ⅱ型 393

第三十九章 其他病毒 394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94

第二节 森林脑炎病毒 395

第三节 登革病毒 395

第四节 出血热病毒 396

一、汉坦病毒 396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397

第五节 狂犬病病毒 397

第六节 疱疹病毒 398

一、单纯疱疹病毒 399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00

三、巨细胞病毒 400

四、EB病毒 401

五、人疱疹病毒6型、7型与8型 402

第七节 人乳头瘤病毒 402

第六篇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第四十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07

第一节 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的基本要求 407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09

第三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12

第四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15

第五节 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18

第六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21

第七节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423

第八节 生殖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25

第九节 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27

一、眼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27

二、耳及乳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28

三、口腔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29

参考文献 431

微生物学检验常用词汇英汉对照 4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