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畏等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226006952
- 页数:598 页
大众交往与爱情生活概论 1
引论 17
第一章 大众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演变 23
一、大众生活方式的社会基础 23
(一)人猿揖别的奥秘 23
(二)万物之灵缘起的真谛 28
(三)大众与社会 36
二、大众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 39
(一)生存型大众生活方式 40
(二)发展型大众生活方式 42
(三)享受型大众生活方式 47
第二章 大众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51
一、大众生活方式的内部特征 51
(一)人类共通性 51
(二)超常稳定性 53
(三)社会群体性 53
(四)普遍实用性 56
二、大众生活方式的外部特征 57
(一)历史性 57
(二)地区性 58
(三)兼融性 59
(四)变异性 60
第三章 大众生活方式的结构与功能 63
一、大众生活方式的构成 63
(一)内在要素与外在要素的统一 63
(二)历史要素与现实要素的统一 69
二、大众生活方式的功能 72
(一)大众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72
(二)大众生活方式对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效能 76
(三)大众生活方式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76
第四章 大众经济生活的方式 78
一、大众经济生活的基本内容 78
(一)生产活动的性质、职能及运动 79
(二)大众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80
(三)生产与消费 82
二、大众生产活动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 84
(一)三大生产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84
(二)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与精神生产的主导作用 86
(三)两个文明建设与人自身的生产活动 88
三、大众经济生活的根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90
(一)生产与需要—大众经济生活的根本矛盾 91
(二)大众生产活动目的追求的深刻动因 94
(三)现阶段中国大众生活的主要矛盾 97
第五章 大众政治生活方式 103
一、大众政治生活的历史演变 103
(一)政治与大众政治生活 104
(二)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大众政治生活 105
(三)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大众政治生活 107
(四)以协调内部关系为内容的大众政治生活 110
二、政治文明是大众生活的追求 112
(一)三大文明构成社会文明 112
(二)政治文明的社会功能 114
(三)发挥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116
三、社会主义大众政治生活方式建设 118
(一)民主与大众 118
(二)建设民主政治 119
第六章 大众文化生活方式 122
一、大众文化生活的历史地位 122
(一)大众文化及其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22
(二)大众生活的最高追求 124
(三)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127
二、大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129
(一)大众文艺 130
(二)大众科学 137
(三)大众教育 141
三、提高大众文化生活水平 145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46
(二)大众生活观念的更新 147
第七章 大众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152
一、大众生活方式面临世界性大转折 152
(一)时代的巨变 153
(二)“大众消费社会”的享乐主义泛滥 156
(三)未来学家的熟练空想 160
(四)两股时代浪潮的合流 162
二、大众生产方式的未来 165
(一)从求生存、求发展到求享受 166
(二)从城乡对立、城乡相通到城乡一体 167
(三)从劳动谋生、劳动谋利到劳动为乐 170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生活方式 172
一、当代中国大众生活方式的社会基础 172
(一)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172
(二)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 175
二、中国传统的大众生活方式的一般特征 179
(一)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方式 179
(二)因陋就简的消费生活方式 180
(三)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交往方式 182
(四)贫乏单调的文化生活 183
(五)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 184
三、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大众生活方式 185
(一)扬弃民族传统 186
(二)借鉴外来经验 187
四、中国大众生活方式的展望 188
(一)文明、健康、科学的大众生活方式 189
(二)实现大众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192
引论 201
第九章 交往的性质地位 203
一、交往是人的本质需要 203
(一)梯级式需要系统 203
(二)交往在需要系统中的地位 210
(三)交往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213
二、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216
(一)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217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219
(三)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 220
三、交往与社会进步的同步性 223
(一)交往与物质文明 223
(二)交往与精神文明 225
(三)交往与制度文明 227
(四)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 228
第十章 交往的历史演变 231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交往 231
(一)以满足最低需要为特点的交往内容 232
(二)与生产生活直接同一的交往时间 233
(三)以部落氏族聚居地为地域范围的交往空间 235
(四)直接交往是唯一交往形式 236
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交往 237
(一)封闭狭隘的交往时空 237
(二)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交往形式 240
(三)人身依附的等级式人际关系 243
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交往 246
(一)形式上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结构 246
(二)以金钱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本质 250
(三)四海一统的人际交往空间 252
(四)余暇增多的人际交往时间 254
(五)业缘关系为主的人际交往形式 255
第十一章 交往的结构功能 257
一、交往的结构 257
(一)信息沟通 257
(二)相互作用 261
(三)人际知觉 263
二、交往的功能 266
(一)获得情报信息 266
(二)满足心理需要 268
(三)改善人际关系 269
(四)提高工作效率 270
(五)改变人的行为 272
三、交往的条件 273
(一)交往的频率 273
(二)距离的远近 276
(三)观念的一致 277
(四)要求的互补 280
第十二章 交往的一般进程 282
一、交往的向上发展 282
(一)交往的发生 282
(二)交往的巩固 285
(三)交往的深化 287
二、交往的向下发展 293
(一)冷漠阶段 293
(二)疏远阶段 295
(三)分离阶段 298
第十三章 交往的艺术 302
一、交往的形象 302
(一)整齐清洁的衣着 303
(二)端庄大方的仪态 305
(三)礼貌热情的态度 306
(四)诚实守信的作风 309
二、交往中的语言 310
(一)巧用语言 310
(二)积极倾听 312
(三)语言偏差 314
三、交往中的身势 316
(一)非语言交往的一种基本形式 316
(二)身势偏差所引起的交往障碍 319
(三)正确发挥身势在交往中的作用 321
第十四章 交往的调控 324
一、交往调控的一般概念 324
(一)交往调控的含义 324
(二)交往调控的基本特征 327
(三)交往调控的作用 330
二、交往调控的运行机制 331
(一)掌握调控方式 332
(二)提高调控效率 335
三、交往调控的基本手段 337
(一)文化、心理调控 337
(二)道德礼仪调控 339
(三)政治、法律调控 341
(四)经济手段调控 342
第十五章 交往的几种类型 344
一、随机交往 344
(一)随机交往的特点 344
(二)随机交往的作用 346
(三)随机交往的原则 348
二、同事交往 349
(一)同事交往的特点和作用 349
(二)同事间的合作与竞争 351
(三)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 352
三、朋友交往 355
(一)择友标准 355
(二)交友原则 357
(三)处友学问 360
四、代际交往 362
(一)代际交往的重要性 363
(二)代际距离 364
(三)代际沟通 367
第十六章 交往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 369
一、交往生活方式发展的客观基础 369
(一)新的技术革命是交往发展的强大动力 369
(二)经济国际化趋势是交往发展的客观基础 373
二、交往生活方式的一般发展趋势 376
(一)交往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日见重要 377
(二)交往的规模日益扩大 381
(三)交往的水平向高级发展 383
(四)交往和生产生活趋向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 388
第十七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交往方式 390
一、现代建设呼唤生活方式变革 390
(一)交往生活方式变革要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390
(二)交往生活方式变革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392
(三)交往生活方式变革旨在造就一代新人 393
(四)交往生活方式变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39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交往方式的基本要求 395
(一)人格平等 395
(二)交往自由 397
(三)互利互助 399
(四)遵纪守法 40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交往方式的条件和途径 40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交往方式的条件 401
(三)建设新型交往方式必须批判“庸俗关系学” 403
引论 411
第十八章 爱情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 415
一、中国的爱情生活 415
(一)渴求真正的爱情 416
(二)古代社会:残缺的爱情生活 418
(三)五四时期:争取自由和爱情 422
(四)现代:自由的追求和创造 426
二、西方的爱情生活 430
(一)柏拉图式的爱情 430
(二)文艺复兴对禁欲主义的批判 433
(三)爱情与性解放 436
第十九章 爱情生活与交往 442
一、男女分离与统一 443
(一)男女授受不亲 443
(二)禁止男女交往的弊端 445
(三)应当提倡正常的男女交往 450
二、交往:爱情发生的契机 453
(一)形成自我观念 453
(二)形成爱的观念 455
(三)感知对象的形象 457
(四)选择意中人 459
三、交往:爱情发展的动力 460
(一)爱情双方的不断发现与创造 461
(二)交往的“点”与“面” 464
第二十章 爱情生活与美感 468
一、外在美 470
(一)体态美 471
(二)气质美 474
(三)风度美 476
(四)个性美 479
(五)服饰美 482
二、内在美 485
(一)聪慧的头脑 485
(二)灵巧的双手 487
(三)纯洁的心灵 489
(四)充实的生活 491
三、人是美的整体 493
(一)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493
(二)建构完美的人 495
四、爱情生活中的美学实践 498
(一)语言美 499
(二)行为美 501
(三)整体美的评价 504
第二十一章 恋爱生活方式 506
一、古代婚恋的主要特征 507
(一)指令性 509
(二)商业性 510
(三)滞后性 512
(四)悲剧性 513
二、现代恋爱自由的特色 515
(一)自行设计 515
(二)自主选择 517
(三)自由创造 519
(四)自负其责 521
三、恋爱自由与高尚情操 523
(一)恋爱自由与爱情专一 523
(二)单相思、三角恋、朝秦暮楚剖析 525
(三)失恋的思索 528
四、择偶标准与途径 530
(一)封建的门当户对 530
(二)现代择偶标准的构成 531
(三)择偶途径 533
五、婚恋媒介 534
(一)无媒不成婚 534
(二)介绍人、介绍所与征婚启事 536
第二十二章 婚姻家庭生活方式 538
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辨析 538
二、畸形的爱 543
(一)妾、妓院、偷鸡摸狗 544
(二)情人、酒巴间 545
(三)第三者问题 547
三、婚后爱情的周期性发展 549
(一)适应期 550
(二)和平期 551
(三)平淡期 553
(四)危机期 554
(五)调节期 556
四、婚姻生活的协调 558
(一)作为系统的婚姻 558
(二)大男子主义与大女子主义的消除 559
(三)夫妻间爱情的不断更新 561
(四)夫妻生活的和谐 563
五、爱情与离婚、复婚、再婚 565
(一)离婚:爱情的破裂 566
(二)复婚:破镜重圆 568
(三)再婚:爱情的再生 570
第二十三章 婚姻家庭的理想追求与发展趋势 572
一、当代青年对爱情的理想追求 572
(一)当代青年的特征 573
(二)当代青年的爱情生活环境 575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 579
二、国外婚姻家庭生活片断 581
(一)苏联婚姻家庭生活 581
(二)美国婚姻家庭生活 584
(三)家庭模式的发展趋势 587
三、中国婚姻家庭生活的发展趋势 589
(一)婚姻基础爱情化 589
(二)婚姻生活开放化 591
(三)家庭结构核心化 592
(四)家庭生活民主化 594
(五)家庭职能现代化 596
(六)生育观念淡薄化 597
- 《母亲传承给孩子的四季生活》千早译;(日)麻希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甘肃民族民间歌曲全集 第2卷 酒泉市卷》周永利主编;郑午副主编 2016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甘肃》《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写组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甘肃民族民间歌曲全集 第11卷 陇南市卷》薛华杰主编;顾雅琦副主编 20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