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122007773
- 页数:836 页
第1章 绪言 1
1.1 毒素的含义 1
1.2 生物毒素的含义 1
1.3 生物毒素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 2
1.3.1 生物毒素是传统中药的重要来源 2
1.3.2 生物毒素是开发新药的重要宝库 2
1.3.3 改造毒素结构,开发新药 3
1.3.4 生物毒素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3
1.3.5 生物毒素可以开发新杀虫剂和新灭鼠剂 4
1.3.6 生物毒素的抗癌作用和致癌作用 4
1.3.7 探究中毒救治和食物中毒病因 5
1.3.8 生物毒素战剂的重要来源 5
1.4 对毒素的认识和利用 6
1.5 当代研究的发展状况 7
1.5.1 研究生物毒素的论著不断涌现 7
1.5.2 国际学术界对毒素研究的推动 8
第2章 蛇类与蛇类毒素 11
2.1 概述 11
2.1.1 我国的蛇类资源 11
2.1.2 我国历史上对蛇与蛇毒的认识 11
2.1.3 蛇与蛇毒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应用 12
2.2 蛇类的生物学特性 12
2.2.1 蛇类体形、器官、运动的特殊性 12
2.2.2 毒蛇与无毒蛇的鉴别及其特殊结构 14
2.2.3 蛇类生态、生殖、生长的特殊性 20
2.3 有毒蛇类人工养殖 22
2.3.1 养蛇场地的选择与建造 22
2.3.2 蛇的饮食与投饵 23
2.3.3 蛇的生殖 24
2.3.4 卵的孵化与幼蛇的养育 25
2.3.5 蛇类的病虫害防治 27
2.3.6 蛇场管理 28
2.3.7 主要养殖的有毒经济蛇种 29
2.3.8 选定种蛇与蛇的装运 31
2.4 毒蛇咬伤急救与防治 32
2.4.1 蛇伤的预防、诊断与局部处理 32
2.4.2 蛇伤的局部处理 36
2.4.3 蛇伤治疗方法的论证 40
2.4.4 中成蛇药的研究与应用 40
2.5 蛇毒的采集、加工与保存 41
2.5.1 蛇毒的采集 41
2.5.2 蛇毒的加工 46
2.5.3 蛇毒的保存 49
2.6 蛇毒的组分与研究 49
2.6.1 蛇毒中的非蛋白成分 49
2.6.2 蛇毒中的酶类 50
2.6.3 蛇毒中的毒性蛋白(非酶类) 56
2.6.4 神经生长因子 59
2.6.5 舒缓激肽增强肽 62
2.7 蛇毒冻干粉的质量检测 62
2.7.1 蛇毒蛋白定量检测 62
2.7.2 蛇毒蛋白定性检测 67
2.7.3 蛇毒急性毒性试验 69
2.7.4 蛇毒非溶性物质测定 69
2.7.5 蛇毒水分检测 70
2.7.6 蛇毒酶活性测定 71
2.7.7 蛇毒的抗蛇毒血清检测 72
2.7.8 蛇毒检验及鉴定研究的新进展 74
2.7.9 蛇毒质量检验证书实例 75
2.8 蛇毒的免疫化学与抗蛇毒血清 76
2.8.1 抗原与抗体 76
2.8.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抗蛇毒血清的概况 77
2.8.3 抗蛇毒血清的制备 77
2.8.4 抗蛇毒血清的疗效 78
2.8.5 抗蛇毒血清的相对特异性(交叉中和反应) 79
2.8.6 抗蛇毒血清的血清反应 80
2.8.7 提高抗蛇毒血清的质量与应用水平 81
2.9 蛇毒医用制剂的研制与应用 84
2.9.1 蛇毒中的类凝血酶及其应用 84
2.9.2 蛇毒制剂的镇痛效果 89
2.9.3 蛇毒制剂的抗肿瘤作用 91
2.9.4 蛇毒医用的其他作用 94
2.10 毒蜥的毒器与毒素 95
2.10.1 概述 95
2.10.2 毒蜥的毒器 96
2.10.3 毒蜥毒素 96
2.10.4 人类对毒蜥毒素的利用 97
附录2-1 中国十大毒蛇的中日拉英名称对照 97
第3章 蝎子与蝎子毒素 98
3.1 概述 98
3.1.1 种类分布 98
3.1.2 蝎子的主要作用 99
3.1.3 蝎子的应用历史及前景展望 99
3.2 蝎子的形态特征 100
3.3 蝎子的生物学特性 101
3.3.1 栖息环境与活动规律 101
3.3.2 繁殖方式与个体发育 102
3.4 蝎子的人工养殖 103
3.4.1 养殖方式与场地选择 103
3.4.2 种蝎养殖 103
3.4.3 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106
3.4.4 打破冬眠期的探讨 107
3.4.5 病虫害及天敌防治 109
3.5 商品成蝎的采收、加工与药用 109
3.5.1 捕捉与采收方法 109
3.5.2 加工方法 110
3.5.3 保存方法与质量标准 110
3.5.4 商品全蝎的药用价值 111
3.6 蝎子蜇伤与防治 111
3.6.1 被蝎子蜇伤症状 111
3.6.2 中西药治疗方法 112
3.6.3 蝎蜇伤的机理研究 113
3.7 蝎毒的采集、加工与保存 113
3.7.1 蝎子毒囊的结构 113
3.7.2 蝎毒采集方法 114
3.7.3 蝎毒的干燥方法 119
3.7.4 蝎毒的保存与运输 119
3.8 蝎毒冻干粉的质量检测 120
3.8.1 行业标准 120
3.8.2 蝎毒质量的检验项目和程序 121
3.8.3 感官检验 121
3.8.4 毒素种类鉴别试验 121
3.8.5 水分含量测定 123
3.8.6 不溶物质含量测定 124
3.8.7 蛋白质含量测定 124
3.8.8 酶活性测定 125
3.8.9 急性毒性试验(LD50测定) 125
3.8.10 质检中用到的有关的表格、设备和报告式样 126
3.9 蝎毒的组成与性质 129
3.9.1 蝎毒的命名与分类 129
3.9.2 蝎毒的化学组成 129
3.9.3 蝎毒的初级结构 130
3.9.4 蝎毒的三维结构 130
3.9.5 蝎毒的昆虫毒素 132
3.9.6 蝎毒小分子活性多肽 133
3.9.7 氯毒素(chlorotoxin) 136
3.9.8 卡律蝎毒素(charybdotoxin) 136
3.10 蝎毒的结构与功能 137
3.10.1 蝎神经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 137
3.10.2 蝎神经毒素是研究离子通道的良好工具 137
3.10.3 蝎毒免疫学与毒理学 138
3.10.4 蝎毒药理学 139
3.10.5 蝎毒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41
3.10.6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人工合成蝎毒素 142
3.11 蝎毒的多抗作用 142
3.11.1 蝎毒抗肿瘤作用 142
3.11.2 蝎毒镇痛作用 146
3.11.3 蝎毒抗癫痫作用 148
3.11.4 蝎毒的抗凝、抗菌和抗炎作用 149
3.12 蝎毒素基因的表达和应用 149
3.12.1 蝎毒素基因的克隆与分忻 149
3.12.2 重组蝎毒素基因的表达 150
3.12.3 蝎毒素的应用和前景 153
附录3-1 有关全蝎中成药药方 156
第4章 蜂类及其毒素 158
4.1 概述 158
4.1.1 蜂类概述 158
4.1.2 开发利用历程 158
4.2 蜜蜂及其人工饲养 160
4.2.1 蜜蜂形态结构及其生活特性 160
4.2.2 蜜蜂的人工饲养 163
4.3 胡蜂及其人工养殖 170
4.3.1 胡蜂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170
4.3.2 人工养殖技术 173
4.4 蜂毒的采集、储藏及质量检测 177
4.4.1 采集蜜蜂毒 175
4.4.2 采集胡蜂毒 182
4.4.3 蜂毒质量检测 183
4.4.4 储藏及运输 188
4.5 蜂毒的组分、分离及表达 188
4.5.1 组分 188
4.5.2 分离技术 193
4.5.3 基因表达 194
4.6 蜂毒制剂的药理、加工与应用 196
4.6.1 蜂毒制剂的药理作用 196
4.6.2 蜂毒制剂的加工 197
4.6.3 蜂毒的应用 198
4.7 蜂毒的毒理、中毒及解救 200
4.7.1 蜂毒毒理 200
4.7.2 蜂毒中毒 201
4.7.3 蜂毒过敏 203
4.7.4 中毒的解救 204
4.7.5 预防 205
4.8 毒蚁及蚁毒 205
4.8.1 分类及形态 205
4.8.2 有毒蚂蚁 206
4.8.3 常见毒蚁的蚁毒及中毒症状 210
4.8.4 蚁毒的毒理 211
4.9 白蚁及其毒素 212
附录4-1 第4章相关中、外文对照 213
参考文献 215
第5章 蜈蚣与蜈蚣毒素 217
5.1 名称由来 217
5.2 蜈蚣种类与分布 217
5.2.1 我国古本草记载的蜈蚣种类 217
5.2.2 近年我国蜈蚣科研涉及的种类 218
5.2.3 世界蜈蚣与我国药用蜈蚣种类 219
5.3 蜈蚣的形态特征 219
5.3.1 少棘(巨)蜈蚣 220
5.3.2 多棘蜈蚣 221
5.3.3 墨江蜈蚣 222
5.3.4 黑头蜈蚣 222
5.4 蜈蚣的生物学特性 222
5.4.1 生态环境 222
5.4.2 活动规律 222
5.4.3 食性及捕食 223
5.4.4 繁殖方式 223
5.4.5 个体生长发育 224
5.4.6 蜕皮 224
5.4.7 种群结构及性别比例 224
5.5 蜈蚣的养殖技术 224
5.5.1 选场建池 224
5.5.2 饲养方法 225
5.5.3 饲养管理 226
5.5.4 繁殖技术 226
5.5.5 蜈蚣的疾病及天敌防治 227
5.6 蜈蚣商品采收、加工与药用 227
5.6.1 药用蜈蚣的捕收 227
5.6.2 商品加工 228
5.6.3 商品质量标准 228
5.6.4 商品规格 232
5.6.5 商品蜈蚣储藏与养护 232
5.6.6 蜈蚣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33
5.6.7 蜈蚣的药用 233
5.7 蜈蚣的毒颚结构与毒素采集加工 233
5.7.1 蜈蚣毒素的来源 233
5.7.2 蜈蚣的毒颚结构 233
5.7.3 蜈蚣毒素的采集 234
5.8 蜈蚣毒素的加工与保存 236
5.8.1 毒素加工前的准备 236
5.8.2 常温真空干燥法 236
5.8.3 低温真空冷冻机干燥法 236
5.8.4 毒素的保存与质量检测 236
5.9 蜈蚣毒素的化学组成 237
5.9.1 蛋白质 237
5.9.2 酶 237
5.9.3 微量元素 238
5.9.4 游离氨基酸 238
5.10 蜈蚣毒素的毒性与生理作用 239
5.10.1 蜈蚣毒素的毒性 239
5.10.2 对动物离体器官的作用 239
5.10.3 对整体动物的作用 239
5.10.4 溶血作用 239
5.11 蜈蚣与蜈蚣毒素的应用价值 240
5.11.1 蜈蚣的现代药理毒理研究 240
5.11.2 蜈蚣毒在蜈蚣药中的作用 240
5.11.3 扩大蜈蚣人工养殖,纳入GAP基地建设 240
5.12 蜈蚣的中毒救治 240
5.12.1 口服过量中毒 240
5.12.2 被蜇伤中毒 241
附录5-1 有关蜈蚣中成药药方 241
附录5-2 蜈蚣相关学名索引(限于在本书中出现者)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6章 蜘蛛与蜘蛛毒素 246
6.1 概述 246
6.1.1 蜘蛛的分布、形态及主要生物学特征 246
6.1.2 蜘蛛的价值 246
6.1.3 蜘蛛人工养殖的探讨 247
6.1.4 蛛毒研究 248
6.2 蜘蛛的形态与毒囊结构 248
6.2.1 蜘蛛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及其与昆虫的区别 248
6.2.2 蜘蛛的形态 249
6.2.3 蜘蛛的毒囊结构 252
6.3 我国主要毒蛛的特征与习性 252
6.3.1 虎纹捕鸟蛛 253
6.3.2 海南捕鸟蛛 254
6.3.3 敬钊缨毛蛛 255
6.3.4 桐棉琴螯蛛 255
6.3.5 穴居狼蛛 256
6.3.6 中华狼蛛 256
6.3.7 红斑寇蛛 257
6.3.8 间斑寇蛛 258
6.3.9 雷氏大疣蛛 258
6.3.10 棒络新妇 259
6.3.11 悦目金蛛 259
6.3.12 大腹园蛛 260
6.4 毒蛛的养殖 260
6.4.1 毒蛛人工养殖的现状 260
6.4.2 毒蜘蛛养殖的环境条件 261
6.4.3 毒蛛的庭院式人工养殖 264
6.4.4 蜘蛛的集约化无冬眠快速养殖 266
6.4.5 蜘蛛的疾病防治 270
6.4.6 天敌的防除 272
6.5 蛛毒的采集与加工 273
6.5.1 采毒的种类 273
6.5.2 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273
6.5.3 蛛毒的采集方法 274
6.5.4 蛛毒的加工方法 275
6.5.5 蛛毒的储存 276
6.6 蛛毒的生物化学和分离鉴定 277
6.6.1 蛛毒中的非蛋白成分 277
6.6.2 蛛毒中的酶类 277
6.6.3 蛛毒中的神经毒素 278
6.6.4 凝集素 278
6.6.5 蛛毒蛋白的分离纯化 279
6.6.6 蛛毒的鉴定 279
6.7 蛛毒的研究与应用 281
6.7.1 蛛毒的研究 281
6.7.2 蜘蛛毒素的应用前景 285
6.8 毒蛛咬伤的诊断与治疗 289
6.8.1 捕鸟蛛科蜘蛛咬伤的诊断与治疗 289
6.8.2 穴居狼蛛咬伤的诊断与治疗 289
6.8.3 黑寡妇蜘蛛咬伤的诊断与治疗 290
6.9 蜱螨及其毒素简介 290
6.9.1 概述 290
6.9.2 蜱(Ixodida、ticks)及其毒素 291
6.9.3 螨(Mite)及其毒素 292
6.9.4 人类对螨的利用 293
参考文献 293
第7章 斑蝥与斑蝥毒素 295
7.1 概述 295
7.1.1 齿角芫菁属 295
7.1.2 豆芫菁属 295
7.1.3 绿芫菁属 297
7.1.4 短翅芫菁属 297
7.1.5 栉芫菁属 298
7.1.6 斑芫菁属 298
7.1.7 高山短翅芫菁属 301
7.2 斑蝥的形态特征 301
7.2.1 芫菁主要种类的成虫形态特征 301
7.2.2 芫菁主要种类的幼虫、蛹以及卵的形态特征 304
7.3 斑蝥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307
7.3.1 生物学特性 307
7.3.2 栖息环境 307
7.3.3 芫菁成虫生活习性 307
7.3.4 芫菁幼虫习性 309
7.4 斑蝥的人工养殖 309
7.4.1 饲料 309
7.4.2 饲养管理 309
7.4.3 采收 310
7.5 斑蝥的药材生产 310
7.5.1 斑蝥采集 310
7.5.2 药材特征 310
7.5.3 炮制加工 310
7.5.4 性味功能 310
7.5.5 药理作用 311
7.5.6 使用注意事项 311
7.5.7 中毒防治 311
7.5.8 保存与储藏 312
7.6 斑蝥毒素的分离与提取 312
7.7 斑蝥毒素的性质与临床应用 313
7.7.1 斑蝥毒素的性质 313
7.7.2 斑蝥毒素的临床应用 314
7.8 斑蝥毒素的开发与利用 315
7.8.1 去甲斑蝥素片(艾力尤) 315
7.8.2 甲基斑蝥胺片 316
7.8.3 斑蝥酸钠注射液(奇宁注射液) 316
7.8.4 尤立康 316
7.8.5 尤斯洛 316
参考文献 316
第8章 蟾蜍与蟾蜍毒素 318
8.1 概述 318
8.2 蟾蜍的生物学特性 318
8.2.1 蟾蜍的形态 318
8.2.2 我国常见蟾蜍的鉴别 319
8.2.3 蟾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319
8.3 蟾蜍的人工养殖 320
8.3.1 蟾蜍养殖场的建设 320
8.3.2 蟾蜍的繁殖 321
8.3.3 受精卵的孵化 321
8.3.4 蝌蚪期的培育 322
8.3.5 幼蟾蜍的饲养管理 322
8.3.6 成蟾蜍的饲养管理 323
8.4 蟾酥的采收、加工与真伪鉴别 323
8.4.1 蟾酥的采收 323
8.4.2 蟾酥的加工 324
8.4.3 蟾酥的储藏 325
8.4.4 蟾酥性状的真伪鉴别 325
8.5 蟾酥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326
8.5.1 现代药理毒理研究 326
8.5.2 蟾酥的各种临床应用 327
8.6 蟾蜍毒与蟾蜍毒配基 329
8.6.1 蟾毒配基 329
8.6.2 蟾毒素 330
8.6.3 生物原胺与其他 332
8.7 蟾蜍、蟾酥毒性与中毒防治 332
8.7.1 毒理作用 332
8.7.2 中毒原因 333
8.7.3 中毒表现与症状 333
8.7.4 中毒处理与预防 333
8.8 蟾衣、干蟾与鲜蟾 333
8.8.1 蟾衣制作 333
8.8.2 蟾衣药用 334
8.8.3 干蟾制作 335
8.8.4 干蟾药用 335
8.8.5 鲜蟾药用 336
附录8-1 有关蟾蜍的拉丁学名(限于在本书中出现者) 336
第9章 医学蛭类与水蛭素 337
9.1 概述 337
9.2 我国医学蛭类的种类特征和生态分布 338
9.2.1 医蛭属 338
9.2.2 牛蛭属 339
9.2.3 山蛭属 341
9.3 医学蛭类的唾液腺分泌物及其活性成分 343
9.3.1 水蛭素 343
9.3.2 水蛭透明质酸酶 344
9.3.3 前列腺素 344
9.3.4 安逖斯塔辛 345
9.4 医学蛭类唾液腺分泌物的采集 345
9.5 医学蛭类唾液腺分泌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 345
9.5.1 水蛭素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 345
9.5.2 蛭透明质酸酶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 346
9.6 我国对医学蛭类及其天然水蛭素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347
9.7 医学蛭类的饲养和繁殖 351
9.7.1 概述 351
9.7.2 日本医蛭的饲养和繁殖 352
9.8 关于重组水蛭素及其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354
9.8.1 重组水蛭素的合成 355
9.8.2 重组水蛭素的药理学研究 358
9.8.3 重组水蛭素的临床试验 360
附录9-1 我国医学蛭类学名索引 362
参考文献 363
第10章 有毒海洋生物与毒素 365
10.1 概述 365
10.2 海绵与海绵毒素 366
10.2.1 概述 366
10.2.2 有毒海绵的种类与分布 366
10.2.3 海绵毒素研究与利用 366
10.2.4 海绵刺伤的处理 368
10.2.5 海绵毒素研究前景 369
10.3 海葵与海葵毒素 369
10.3.1 概述 369
10.3.2 有毒海葵种类与分布 369
10.3.3 海葵毒素研究与利用 370
10.3.4 海葵致伤中毒的处理 371
10.3.5 海葵毒素研究前景 371
10.4 水母与水母毒素 372
10.4.1 概述 372
10.4.2 主要有毒水母种类及其分布 372
10.4.3 水母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372
10.4.4 水母与海蜇 373
10.4.5 水母毒素 373
10.4.6 水母蜇伤中毒的急救治疗与预防 374
10.5 芋螺与芋螺毒素 376
10.5.1 概述 376
10.5.2 有毒芋螺的种类和分布 376
10.5.3 芋螺毒素的分类与化学性质 378
10.5.4 芋螺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79
10.5.5 芋螺毒素的作用机理 380
10.5.6 芋螺中毒致伤及急救治疗 381
10.5.7 芋螺毒素的提取与分离 382
10.5.8 芋螺毒素的应用 383
10.6 海兔与海兔毒素 384
10.6.1 概述 384
10.6.2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分布 384
10.6.3 海兔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生理活性 384
10.6.4 海兔致伤中毒及其急救治疗 385
10.6.5 海兔与海兔毒素的开发应用 385
10.7 海蛇与海蛇毒素 387
10.7.1 海蛇种类与分布 387
10.7.2 海蛇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387
10.7.3 海蛇毒素的分离提取 387
10.7.4 海蛇毒素的组分与结构 388
10.7.5 海蛇毒素的作用机理 389
10.7.6 海蛇咬伤发病率及中毒症状 389
10.7.7 海蛇咬伤的急救、治疗与预防 389
10.7.8 海蛇毒素的开发应用 391
10.8 珊瑚礁毒鱼与珊瑚礁鱼毒素 391
10.8.1 珊瑚礁毒鱼与珊瑚礁毒鱼中毒的定义 391
10.8.2 珊瑚礁毒鱼的种类与分布 392
10.8.3 珊瑚礁毒鱼的毒素来源 393
10.8.4 珊瑚礁鱼毒素种类 393
10.8.5 珊瑚礁鱼毒素的毒理作用 395
10.8.6 珊瑚礁毒鱼中毒症状 395
10.8.7 珊瑚礁毒鱼中毒的急救、治疗与预防 396
10.8.8 珊瑚礁鱼毒素的应用前景 397
附录10-1 海洋生物毒素词汇表 397
附录10-2 有毒海洋生物名录 398
参考文献 402
第11章 河豚与河豚毒素 404
11.1 概述 404
11.2 河豚鱼的分类、分布、生活习性及鉴别 404
11.2.1 分类 404
11.2.2 分布 404
11.2.3 生活习性 405
11.2.4 鉴别要点 405
11.3 河豚鱼人工养殖 406
11.3.1 人工育苗 407
11.3.2 成鱼养殖 408
11.4 河豚毒素的提取与毒素测定 409
11.4.1 河豚毒素的提取 409
11.4.2 河豚毒素的测定 411
11.5 河豚毒素的毒理学和药理学研究 412
11.5.1 生物来源 412
11.5.2 河豚鱼体内毒素分布和动态变化 413
11.5.3 毒理学作用 414
11.5.4 药理学作用 416
11.6 河豚毒素的药用价值及临床效果 416
11.6.1 镇痛 417
11.6.2 局部麻醉 417
11.6.3 镇静 417
11.6.4 解痉 417
11.6.5 戒毒 417
11.6.6 降压 417
11.6.7 抗心律失常 417
11.6.8 性兴奋作用 417
11.7 河豚毒素的中毒防治与急救 417
11.7.1 中毒症状 418
11.7.2 河豚毒素中毒诊断 419
11.7.3 急救治疗 419
11.7.4 河豚毒素中毒的预防 420
参考文献 421
第12章 真菌与真菌毒素 422
12.1 概述 422
12.1.1 真菌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423
12.1.2 临床表现及中毒诊断 423
12.1.3 真菌毒素中毒的急救处理 423
12.1.4 真菌毒素中毒的预防 424
12.2 黄曲霉毒素 424
12.2.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424
12.2.2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424
12.2.3 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关系 425
12.2.4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预防 427
12.3 赭曲霉毒素A 428
12.3.1 OA产毒菌 428
12.3.2 OA的毒性 429
12.3.3 OA的检测 430
12.4 烟曲霉震颤素 431
12.4.1 烟曲霉震颤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432
12.4.2 烟曲霉震颤毒素的生物合成 432
12.4.3 烟曲霉震颤素的检测 433
12.4.4 烟曲霉的分布及产毒 433
12.4.5 震颤毒素的毒性作用 434
12.5 展青霉素 435
12.5.1 展青霉素的毒性作用 435
12.5.2 展青霉素的毒性作用机理 437
12.5.3 展青霉素的检测方法 437
12.5.4 展青霉素的限量标准 439
12.6 橘青霉素 439
12.6.1 橘青霉素的发现 439
12.6.2 橘青霉素的理化性质 440
12.6.3 橘青霉素的毒性 440
12.6.4 橘青霉素的检测 440
12.6.5 橘青霉素的控制 441
12.7 串珠镰刀菌毒素 442
12.7.1 串珠镰刀菌生态学及其毒素的污染 442
12.7.2 串珠镰刀菌素 442
12.7.3 镰刀菌素 443
12.7.4 伏马菌素 443
12.8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446
12.8.1 T-2毒素 447
12.8.2 DON 451
12.9 玉米赤霉烯酮 465
12.9.1 ZEN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466
12.9.2 产毒菌种 466
12.9.3 ZEN的毒性 466
12.9.4 ZEN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467
12.9.5 ZEN的分析方法 467
12.9.6 ZEN的危险性评价 467
12.10 硝基丙酸与变质甘蔗中毒 468
12.10.1 流行病学 468
12.10.2 临床表现 469
12.10.3 实验室诊断、治疗及预防 470
12.11 链格孢毒素 470
12.11.1 链格孢毒素及其理化特性 470
12.11.2 链格孢毒素毒性 471
12.11.3 产毒菌株 472
12.11.4 链格孢毒素分析 473
12.11.5 控制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474
12.12 麦角及麦角中毒 475
12.12.1 麦角污染及其分布 475
12.12.2 麦角中毒的流行病学 475
12.12.3 麦角的特征及其毒素的化学结构 476
12.12.4 麦角对人及动物的毒理作用及中毒机理 477
12.12.5 麦角生物碱的检测 480
12.12.6 麦角中毒的预防 481
参考文献 482
第13章 毒蕈与毒蕈毒素 488
13.1 概述 488
13.1.1 毒蕈与毒蕈毒素的概念 488
13.1.2 菌蕈的食用与毒蕈中毒 488
13.1.3 毒蕈毒素研究 494
13.1.4 毒蕈识别方法 495
13.2 我国常见毒蕈种类 497
13.2.1 胶陀螺 497
13.2.2 叶状耳盘菌 497
13.2.3 鹿花菌 498
13.2.4 赭鹿花菌 498
13.2.5 毛钉菇 499
13.2.6 月夜菌 499
13.2.7 变黑蜡伞 500
13.2.8 发光类脐菇 500
13.2.9 毒杯伞 500
13.2.10 青鹅膏 501
13.2.11 残托斑鹅膏 501
13.2.12 毒蝇鹅膏 502
13.2.13 豹斑鹅膏 502
13.2.14 毒鹅膏 503
13.2.15 黑鹅膏 503
13.2.16 春生鹅膏 504
13.2.17 鳞柄白鹅膏 505
13.2.18 白鳞粗柄鹅膏 505
13.2.19 肉褐环柄菇 505
13.2.20 褐鳞环柄菇 506
13.2.21 包脚黑洁皮伞 506
13.2.22 墨汁鬼伞 507
13.2.23 钟形斑褶菇 507
13.2.24 簇生沿丝伞 508
13.2.25 古巴裸盖菇 508
13.2.26 奥来丝膜菌 509
13.2.27 大毒黏滑菇 509
13.2.28 毒黏滑菇 509
13.2.29 秋生盔孢伞 510
13.2.30 具缘盔孢伞 510
13.2.31 毒盔孢伞 511
13.2.32 橘黄裸伞 512
13.2.33 星孢丝盖伞 512
13.2.34 辐射状丝盖伞 512
13.2.35 波状丝盖伞 513
13.2.36 裂丝盖伞 513
13.2.37 毒粉褶菌 514
13.2.38 魔牛肝菌 514
13.2.39 小美牛肝菌 515
13.2.40 网孢松塔牛肝菌 515
13.2.41 毒红菇 516
13.3 毒菌毒素 516
13.3.1 多肽毒素 517
13.3.2 毒蝇碱 521
13.3.3 异噁唑衍生物 523
13.3.4 色胺类化合物及相关毒素 524
13.3.5 鹿花菌素 526
13.3.6 鬼伞素 527
13.3.7 隐杯伞素S、隐杯素M和月夜蕈素 528
13.3.8 奥来毒素 529
13.3.9 天仙子胺 529
13.3.10 胃肠毒素 529
13.3.11 卟啉 530
13.4 毒素鉴定 530
13.4.1 化学分析法 531
13.4.2 生物试验法 534
13.5 毒蕈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537
13.5.1 中毒类型及临床表现 537
13.5.2 常规治疗 540
13.5.3 毒蕈中毒的对症治疗 542
13.6 毒蕈毒素的开发利用 544
13.6.1 毒蕈入药的经验方和草药方 544
13.6.2 毒蕈毒素与新药开发 545
13.6.3 多糖物质与抗生素 547
13.6.4 生物防治 550
13.6.5 生物学上的应用 553
13.6.6 化学工业上的利用 553
13.6.7 森林营造抚育和子实体培养 556
附录13-1 毒蕈毒素名称对照表 560
参考文献 562
第14章 细菌与细菌毒素 564
14.1 概述 564
14.2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毒素 565
14.2.1 肉毒梭菌及肉毒神经毒素 565
14.2.2 大肠杆菌及其毒素 570
14.2.3 霍乱弧菌及其毒素 574
14.2.4 志贺氏菌及其志贺毒素 577
14.2.5 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毒素 581
14.2.6 难辨梭菌及其毒素 583
14.2.7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素 585
14.3 非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毒素 587
14.3.1 炭疽芽孢杆菌及其毒素 587
14.3.2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外毒素A 589
14.3.3 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 591
14.3.4 白喉棒状杆菌及其毒素 594
14.3.5 百日咳杆菌及其毒素 597
14.4 细菌内毒素及其应用 599
14.4.1 内毒素的结构特点与生物活性 600
14.4.2 内毒素的去除 600
14.4.3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602
14.4.4 烧伤、创伤内毒素血症及其临床意义 605
14.4.5 内毒素与重要器官损害的关系 607
14.4.6 内毒素血症的防治 609
14.4.7 内毒素的应用 612
14.5 细菌毒素超抗原的研究与应用 614
14.5.1 葡萄球菌肠毒素 614
14.5.2 葡萄球菌剥脱毒素 616
14.5.3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617
14.5.4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620
14.5.5 细菌毒素超抗原在医学上的应用 623
14.6 细菌毒素与毒素基因的潜在威胁 625
14.6.1 细菌毒素的军事威胁 625
14.6.2 细菌毒素与生物恐怖 626
14.6.3 克隆毒素基因的安全 626
14.6.4 结束语 627
附录14-1 产毒细菌拉汉名称对照表 627
参考文献 628
第15章 苏云金杆菌与毒素 633
15.1 概述 633
15.1.1 苏云金杆菌的基本特性 633
15.1.2 苏云金杆菌的分离 633
15.1.3 苏云金杆菌的分类 635
15.2 苏云金杆菌菌株选育及发酵技术 637
15.2.1 Bt高毒菌株筛选 637
15.2.2 Bt菌株遗传改良 638
15.2.3 Bt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640
15.2.4 苏云金杆菌固态发酵技术 643
15.3 苏云金杆菌产生的毒素及其作用机理 644
15.3.1 杀虫晶体蛋白 645
15.3.2 营养期杀虫蛋白 645
15.3.3 辅助蛋白 647
15.3.4 几丁质酶 648
15.3.5 肠毒素 648
15.3.6 自身诱导物抑制蛋白 649
15.3.7 磷脂酶C 649
15.3.8 免疫抑制因子A 649
15.3.9 溶血素 649
15.3.10 芽胞 649
15.3.11 双效菌素 650
15.3.12 苏云金素 650
15.3.13 小结 650
15.4 苏云金杆菌的商品化开发及标准化 651
15.4.1 Bt杀虫剂商业化生产的发展历程 651
15.4.2 苏云金杆菌产品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52
15.4.3 苏云金杆菌产品生物测定标准化 653
15.4.4 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定量测定的标准化 654
15.4.5 苏云金杆菌商品登记和注册 654
15.5 苏云金杆菌在农林及卫生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655
15.5.1 苏云金芽胞杆菌制剂多样化的研制开发 656
15.5.2 苏云金杆菌复配剂型的开发 657
15.5.3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使用技术要点 658
15.5.4 苏云金杆菌转基因抗虫植物及其产业化 661
15.6 展望 662
附录15-1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鳞翅目昆虫 663
附录15-2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双翅目昆虫 677
附录15-3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鞘翅目昆虫 681
附录15-4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膜翅目昆虫 681
附录15-5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等翅目昆虫 682
附录15-6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食毛目昆虫 682
附录15-7 对苏云金杆菌敏感的直翅目、蜚蠊目、毛翅目、蚤目昆虫 682
参考文献 682
第16章 植物毒素 684
16.1 概述 684
16.1.1 有毒植物 684
16.1.2 植物毒素的发展简史 684
16.1.3 植物毒素的化学性质 685
16.1.4 植物中有机毒素的产生 686
16.1.5 影响有毒植物毒素含量的因素 688
16.1.6 研究植物毒素的实际用途 689
16.2 狼毒与狼毒素 691
16.2.1 瑞香狼毒的分布及形态学 691
16.2.2 瑞香狼毒化学成分的研究 692
16.2.3 瑞香狼毒的毒性 693
16.2.4 瑞香狼毒的毒理 693
16.2.5 治疗与预防 695
16.2.6 瑞香狼毒在医药方面的作用和用途 695
16.2.7 瑞香狼毒的其他用途 697
16.3 疯草与苦马豆素 699
16.3.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699
16.3.2 疯草中毒症状 700
16.3.3 疯草中毒的病理变化 701
16.3.4 苦马豆素 701
16.4 夹竹桃与夹竹桃苷 705
16.4.1 夹竹桃分布与形态 705
16.4.2 夹竹桃生物活性成分 705
16.4.3 夹竹桃毒性 706
16.4.4 夹竹桃的中毒机理及临床症状 706
16.4.5 夹竹桃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707
16.4.6 药物药理作用及药物开发 708
16.4.7 其他开发应用 709
16.5 乌头与乌头碱 709
16.5.1 乌头的种类与形态特征 710
16.5.2 乌头碱 711
16.5.3 乌头的毒性与中毒防治 711
16.5.4 乌头的药用价值 713
16.6 曼陀罗与东莨菪碱 714
16.6.1 形态特征及分布 714
16.6.2 曼陀罗生物碱及曼陀罗中毒 715
16.6.3 曼陀罗的药用价值 717
16.7 喜树与喜树碱 717
16.7.1 分布及形态 717
16.7.2 毒性 718
16.7.3 毒理 718
16.7.4 诊断与治疗 719
16.7.5 喜树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 719
16.7.6 CPT及其类似物的分离与生产工艺 719
16.7.7 药物开发及应用 721
16.8 麻黄与麻黄素 722
16.8.1 形态与分布 723
16.8.2 炮制方法 724
16.8.3 毒性、中毒机理及中毒表现 724
16.8.4 麻黄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725
16.8.5 麻黄中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 725
16.8.6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药物开发 726
16.9 狗舌草与双稠吡咯啶生物碱 730
16.9.1 狗舌草的形态特征 730
16.9.2 狗舌草中毒 730
16.9.3 双筒吡咯啶生物碱 731
16.10 马钱子与马钱素 733
16.10.1 分布与形态 733
16.10.2 炮制方法 733
16.10.3 毒性 734
16.10.4 马钱子的中毒机理及反应 735
16.10.5 马钱子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735
16.10.6 马钱子中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 736
16.10.7 药物开发及应用 736
参考文献 739
第17章 藻类与藻类毒素 740
17.1 概述 740
17.2 藻类与产毒藻类 741
17.2.1 藻类的主要特征 741
17.2.2 藻类的分类及产毒藻类各门(纲)主要特征 742
17.2.3 有毒藻类 743
17.3 甲藻门藻类毒素 751
17.4 蓝藻门藻类毒素 752
17.4.1 微囊藻毒素 754
17.4.2 鱼腥藻毒素 760
17.4.3 节球藻毒素 760
17.4.4 束丝藻毒素 761
17.4.5 筒孢藻毒素 761
17.5 硅藻门的藻类毒素 761
17.5.1 软骨藻酸(失忆性贝毒) 761
17.5.2 星杆藻素 762
17.6 红藻门的藻类毒素 762
17.7 褐藻门藻类毒素 763
17.8 金藻门的藻类毒素 763
17.8.1 定鞭金藻毒素 764
17.8.2 棕鞭藻毒素 764
17.8.3 球形棕囊藻毒素 764
17.9 绿藻门的藻类毒素 764
17.9.1 仙掌藻三醛 764
17.9.2 石莼毒素 765
17.9.3 蕨藻毒素 765
17.9.4 硬毛藻毒素 765
17.10 藻类毒素的开发利用 765
17.10.1 藻类毒素的药用价值 766
17.10.2 藻类毒素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768
17.10.3 淡水藻类毒素的开发应用问题 768
附录17-1 生物毒素词汇表 769
参考文献 769
第18章 蓖麻与蓖麻毒素 771
18.1 概述 771
18.2 蓖麻的生物学特性 771
18.2.1 生物学特性 771
18.2.2 蓖麻的类型 772
18.3 蓖麻籽的化学成分和毒性 772
18.3.1 蓖麻籽的化学成分 772
18.3.2 蓖麻籽的毒性及中毒防治 773
18.4 蓖麻毒素的制备 773
18.4.1 蓖麻毒素的提取的分离 773
18.4.2 蓖麻毒素的鉴定 774
18.5 蓖麻毒素的生物化学特性 774
18.5.1 生化性质、生物学活性和稳定性 774
18.5.2 蓖麻毒素的结构 775
18.5.3 蓖麻毒素的免疫化学 775
18.5.4 蓖麻毒素的作用机制 776
18.5.5 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777
18.6 蓖麻毒素的毒性及作用机理 779
18.6.1 蓖麻毒素的毒性 779
18.6.2 蓖麻毒素的毒性作用机理 780
18.7 蓖麻毒素的应用 781
18.7.1 用蓖麻制备植物性杀虫剂 781
18.7.2 蓖麻毒素的抗癌作用 782
18.8 蓖麻毒素的军用及其特殊应用 783
18.8.1 蓖麻毒素粗制品的制备 783
18.8.2 粗制品的理化性质 783
18.8.3 蓖麻毒素中毒途径和中毒症状 783
18.8.4 麻毒素中毒的治疗 784
18.8.5 蓖麻毒素的分析和检测 784
18.8.6 蓖麻毒素的防护和消毒 784
18.8.7 蓖麻毒素用于暗杀与恐怖袭击 784
参考文献 785
第19章 楝树和川楝素 786
19.1 概述 786
19.2 楝树的生物学特性 786
19.3 川楝素的化学结构、性质和制备 787
19.3.1 川楝素的结构与性质 787
19.3.2 川楝素的制备 787
19.4 楝属植物的药用和川楝驱蛔片 787
19.5 川楝素的作用及应用 788
19.5.1 川楝素的杀虫作用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788
19.5.2 川楝素阻遏突触传递的作用及其可能应用 789
19.5.3 川楝素的抗肉毒效应 790
19.5.4 川楝素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细胞凋亡作用 792
参考文献 794
附录1 中国有毒中药拉丁名录 797
附录2 中国有毒鱼类名录 800
附录3 产生毒素的主要昆虫科名与台湾产毒蝶 810
附录4 作为驱拒剂的昆虫防卫性毒素分类 812
附录5 世界毒蛇代表种类的汉拉英名称对照 814
附录6 美国SIGMA生化试剂公司生物毒素(venoms) 819
附录7 国家医药管理局文件[国药经字(90)第109号] 822
附录8 各种氨基酸的缩写 823
参考文献 824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区块链DAPP开发入门、代码实现、场景应用》李万胜著 2019
- 《奶制品化学及生物化学》(爱尔兰)福克斯(FoxP.F.)等 2019
- 《高含硫气藏开发腐蚀控制技术与实践》唐永帆,张强 2018
- 《生物化学》田余祥主编 2020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钢渣梯级利用技术》徐国平,黄毅,程慧高,万迎峰,林路 2016
- 《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资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编著 2019
- 《灭绝生物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