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训诂学概论
训诂学概论

训诂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一新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4386411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训诂学的概念、内容、应用及学习目的和方法等方面系统到介绍了训诂学的基础知识。
《训诂学概论》目录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1

第一节 什麽是训诂 1

第二节 训诂的起源 3

第三节 什麽是训诂学 7

第四节 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功用 25

第一节 指导古文学习 25

一、掌握正确的词义训释原则 26

二、合理利用注解 26

三、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29

第二节 指导古文献校理 30

一、关于标点 30

二、关于校勘 33

三、关于注释 36

四、关于翻译 38

五、关于辨伪 40

六、关于辑佚 42

第三节 指导辞书编纂 43

一、词条或义项失收 44

二、释义不确 46

三、源流失考 49

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 52

第一节 两汉时期 5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时期 64

第三节 唐代 68

第四节 宋代 70

第五节 元明时期 75

第六节 清代 77

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 83

第一节 《尔雅》和《广雅》 83

一、《尔雅》 83

二、《广雅》 92

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玉篇》 101

一、《说文解字》 101

二、《玉篇》 111

第三节 《方言》和《释名》 115

一、《方言》 115

二、《释名》 123

第五章 训诂著作(下)·其他训诂专书 133

第一节 通释音义的著作 133

一、陆德明《经典释文》 133

二、玄应《一切经音义》 134

三、慧琳《一切经音义》 135

第二节 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 137

一、服虔《通俗文》 137

二、何承天《纂文》 138

三、陈士元《俚言解》 139

四、翟灏《通俗编》 139

五、钱大昕《恒言录》 141

六、郝懿行《证俗文》、《晋宋书故》 142

第三节 解释虚词的著作 143

一、卢以纬《助语辞》 144

二、刘淇《助字辨略》 144

三、王引之《经传释词》 146

四、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149

第四节 考据类训诂著作 151

一、颜之推《颜氏家训》 152

二、颜师古《匡谬正俗》 153

三、王观国《学林》 154

四、袁文《甕牖闲评》 156

五、李治《敬斋古今黈》 158

六、焦竑《焦氏笔乘》 160

七、黄生《字诂》、《义府》 161

八、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163

九、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166

第六章 训诂的条例和术语 169

第一节 关于训诂方式的术语 169

一、形训 170

二、声训 172

三、义训 176

第二节 具体的训释术语 180

一、某,某也 180

二、曰、为、谓之、之谓 180

三、谓、言 181

四、犹、亦 183

五、之言、之为言 184

六、貌 184

七、属、别 185

八、辞、词、语助 185

九、读曰、读为;读如、读若 186

十、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 187

十一、当作、当为 188

十二、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 189

十三、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190

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形讹、坏字 191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 194

第七章 考释词义的方法 195

第一节 审辨字形 196

一、以形索义 196

二、勘正文字 197

第二节 因声求义 199

第三节 依据古训 202

第四节 排比用例 205

第五节 考察文例 207

一、连文例 207

二、对文例 208

三、异文例 209

四、用词惯例 210

五、行文通例 211

第六节 方言佐证 212

第八章 学习研究训诂学的原则 216

第一节 实事求是,无徵不信,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216

一、实事求是,无徵不信,是词义训释的基本原则 216

二、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220

第二节 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223

第三节 要瞭解所释作品,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225

第四节 词义训释力求平实,注重科学性 227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 228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 229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 229

第九章 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231

第一节 传统训诂学的历史评价 231

一、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特色 232

二、传统训诂学的缺点和不足 242

第二节 近现代训诂学的发展和创新 248

一、近代训诂学的发展 248

二、现当代训诂学的发展 261

后记 2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