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建设技术与成就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建设技术与成就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建设技术与成就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德瑞,陈辉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5459886
  • 页数:5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五个部分:“回顾与展望”、“科学与技术”、“经验与成就”、“先进与典型”、“法规与政策”等。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建设技术与成就》目录

序言 1

前言 3

前言 3

抓住历史机遇,创生态环境建设辉煌——陕西省“长防林”建设回顾与展望 1

一、秦巴山区呼唤绿色的回归 2

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是改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3

三、秦巴山区林业生态建设的辉煌成就 5

(一)十年沧桑,绿色回归 5

(二)十年树木,绿色历程 7

四、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9

(一)十年耕耘,十年辛劳,硕果累累,经验条条 9

(二)机遇难得,任务繁重,开拓进取,只争朝夕 11

第一章 自然环境特征 13

一、地理位置 14

二、地质地貌水文 14

三、气候 21

四、土壤 22

五、森林动植物资源 23

六、社会经济状况 25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一)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26

(二)水土流失加剧 27

(三)水文条件恶化,通航里程缩短 28

(四)自然灾害频繁 29

(五)人口增长过快 30

(六)土地利用不合理 31

(七)环境污染严重 32

第二章 国内外防护林建设研究动态 33

一、国外防护林建设与研究 33

二、国内防护林建设与研究 37

(一)调节地表径流,控制土壤侵蚀 39

(二)保护农田、改良土壤 40

(三)减免旱涝灾害 40

(四)减免泥沙淤积,保障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和长期运用 40

(五)改善物流、能流循环,优化生态环境 41

(六)促进农林牧工副业的全面发展 41

三、防护林效益研究 42

(一)防护林的经济效益 42

(二)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43

(三)森林的社会效益 45

(四)森林效益的评价方法 46

四、防护林建设研究与发展趋势 47

(一)从形式设计走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科学设计 51

(二)从营造单一的防护林走向多林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51

(三)从单纯追求生态效益走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51

(四)从单一的乔木树种造林走向乔、灌、草相结合 52

(五)从单一层次的乔木纯林走向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 52

(六)从单一发展林业走向农林牧相结合,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53

(七)由粗放常规管理走向集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53

第三章 试验研究方法 54

一、原则依据 54

二、分类实施 55

三、典型示范 55

四、效益观测与评价 56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 56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7

第四章 土壤侵蚀与森林的作用 59

一、土壤侵蚀 59

(一)雨滴的击溅侵蚀 59

(二)面蚀 60

(三)沟蚀 60

(四)重力侵蚀 61

(五)混合侵蚀 61

二、水土流失特征 62

(一)土壤侵蚀量与坡度的关系 62

(二)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临界值 64

(三)土壤侵蚀量与森林覆盖率的关系 65

(四)土壤侵蚀量与覆盖度、坡度的关系 66

三、森林的作用 67

(一)森林对雨滴击溅侵蚀的影响 67

(二)森林及其土壤拦蓄降水径流作用 68

(三)森林土壤的抗蚀、抗冲能力 73

(四)森林植物根系的固坡能力 74

(五)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 76

(六)森林的综合效能 77

第五章 滑坡、泥石流灾害 80

一、滑坡及泥石流灾害 80

(一)滑坡、泥石流灾害 80

(二)滑坡、泥石流类型 81

二、滑坡、泥石流分布特征 83

(一)滑坡分布区(带) 83

(二)泥石流分布特征 86

三、滑坡、泥石流发生规律 90

(一)影响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因素 90

(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地域规律 91

(三)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 92

(四)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94

四、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96

(一)灾害发生的地域预测 96

(二)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强度预测 99

五、滑坡、泥石流灾害防御对策 99

(一)政府职能部门的防灾减灾对策 99

(二)社会防灾减灾对策 100

(三)生物措施 100

(四)加强滑坡、泥石流科研工作 101

(五)搞好城镇斜坡环境治理 101

(六)加强泥石流沟的调研和治理 101

第六章 生态地貌功能分区 103

一、分区原则和依据 103

(一)原则 103

(二)依据 104

二、分区方法 104

三、分区结果与评价 109

(一)分区结果 109

(二)分区评价 111

第七章 立地类型划分及适宜树种 115

一、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15

(一)立地和立地条件 115

(二)立地分类研究概况 117

二、立地要素分析 121

(一)立地基底 121

(二)立地形态结构 121

(三)生物气候条件 122

(四)立地表层特征 123

三、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124

(一)地域分异原则 124

(二)综合多因素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原则 124

(三)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124

(四)有林地与无林地统一划分立地类型的原则 124

(五)立地分类系统 124

四、环境因子归并 127

(一)地貌 127

(二)地质 128

(三)坡位 129

(四)土壤 130

五、立地类型划分及适宜树种 132

(一)适地适树 132

(二)立地条件类型 135

(三)树种的选择 137

第八章 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 149

一、林种树种功能优化 149

(一)防护林体系功能优化模型的建立 150

(二)排序结果与分析 152

(三)防护林体系林种树种的配置 157

二、防护林体系分类经营 158

(一)防护林体系分类 158

(二)防护林体系的功能述评 161

(三)分类经营与管理 162

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67

(一)优化结构的基本原理与目标 168

(二)试验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69

(三)系统优化模型的建立 169

四、区域生态系统优化模式 177

五、防护林体系建设战略实施对策 181

(一)树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生态经济思想 181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对策 184

第九章 防护林体系建设 189

一、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布局 189

二、防护林体系林种分类与配置 190

(一)防护林体系林种分类 190

(二)防护林体系林种配置 191

三、防护林营造 192

(一)水土保持林 192

(二)河流边岸防护林 195

(三)库区防护林 196

(四)道路防护林 197

四、用材林营造 197

(一)林地选择 197

(二)树种选择 198

(三)速生丰产林营造方式 198

五、经济林建园 198

(一)主要品种及区域分布 199

(二)经济林的栽培 199

(三)经济林的经营管理 200

六、薪炭林营造 202

(一)薪炭林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3

(二)薪炭林树种的选择 203

(三)薪炭林主要类型及造林技术 204

七、特种用途林营造 205

(一)营造特种用途林的意义 205

(二)特种用途林的种类与营造 206

(三)特种用途林的经营管理 208

八、“四旁”植树 209

第十章 苗木培育 210

一、林木种子 210

(一)采种基地的建立 210

(二)种实的采集与处理 213

(三)种子品质的检验 216

二、旱地育苗 218

(一)育苗地的选择 219

(二)整地、施肥与作床 219

(三)土壤消毒 220

(四)育苗方法 220

三、塑料大棚育苗 230

(一)塑料大棚的建造 230

(二)塑料大棚育苗技术 230

四、容器育苗 231

(一)容器育苗的特点 231

(二)容器育苗的种类和规格 232

(三)容器育苗技术 232

五、组织培养育苗 235

(一)组织培养技术 236

(二)组织培养苗的移植 240

(三)杜仲组织培养实例 240

第十一章 造林技术 242

一、造林规划设计 242

(一)造林区划 242

(二)造林规划设计 242

二、造林整地 245

(一)整地的作用 245

(二)整地方法 246

(三)整地季节 249

(四)整地深度 249

三、造林密度与树种混交 249

(一)造林密度 249

(二)树种混交 250

四、造林季节 252

五、造林方法 252

(一)植苗造林 252

(二)飞机播种造林 254

六、封山育林 261

(一)封山育林的对象 262

(二)封山育林的类型 262

第十二章 林分经营 265

一、能源林经营 265

(一)陕西省长江流域能源林的现状 265

(二)能源林在防护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66

(三)能源林主要类型及造林经营技术 266

(四)能源林的经营技术 269

二、用材林经营 270

(一)分类经营,科学管理 270

(二)依据种群结构动态,分类经营天然林 271

三、防护林经营 275

(一)水源涵养林 275

(二)水土保持林 276

(三)低效林改造 277

(四)河道固岸林 279

四、经济林 279

(一)核桃 279

(二)板栗 280

(三)杜仲 281

(四)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287

(五)五倍子丰产栽培技术 289

第十三章 农林复合系统 292

一、农林复合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292

二、农林复合系统建设的原则及生态学原理 293

(一)原则 293

(二)生态学原理 293

三、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 294

(一)物种结构 294

(二)空间结构 295

(三)时间结构 295

(四)食物链结构 295

四、农林复合系统的设计、管理及效益分析 296

(一)设计程序 296

(二)组织和管理 296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 297

五、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 300

(一)农林间作系统类型 300

(二)林牧经营系统类型 301

(三)农林牧经营系统类型 301

(四)农林渔经营系统类型 301

(五)林渔经营系统类型 301

(六)多用途森林经营系统类型 301

六、农林复合系统的典型模式 302

(一)桑基鱼塘 302

(二)林魔经营 303

(三)地坎农林复合系统 303

(四)林—药模式 304

(五)林—菌复合模式 304

(六)林—牧模式 305

(七)农—林—牧复合经营模式 306

(八)疏林利用模式 307

(九)农林间作模式 307

七、农林复合系统效益评价 308

(一)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308

(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310

(三)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310

(四)农林复合系统综合效益评价 310

八、农林复合系统实施效果 311

九、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 312

第十四章 病虫鼠害防治 313

一、病虫鼠的生态学 313

(一)与气候的关系 314

(二)与天敌的关系 314

(三)与食物或寄主的关系 315

二、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316

(一)防治的方针与原理 316

(二)防治方法 316

三、叶部虫害防治 320

(一)尺蛾科 320

(二)叶甲科 321

(三)枯叶蛾科 323

(四)毒蛾科 323

(五)舟蛾科 326

(六)锯角叶蜂科 326

四、枝干虫害防治 328

(一)天牛科 328

(二)象虫科 329

(三)吉丁虫科 329

(四)小蠹科 330

(五)木蠹蛾科、豹蠹蛾科 330

(六)蚧类 332

(七)透翅蛾科 332

五、根部虫害防治 333

(一)夜蛾科 333

(二)金龟科 333

(三)叩甲科 334

(四)蝼蛄科 334

六、种实虫害防治 335

(一)象虫科 335

(二)桃小食心虫 336

(三)核桃举肢蛾 336

(四)刺槐种子小蜂 337

(五)桃蛀野螟(桃蛀螟) 337

(六)油松球果小卷蛾 337

(七)松果梢斑螟 339

七、幼林鼠害防治 339

(一)松鼠 339

(二)鼢鼠 340

八、常见林木病害防治 340

(一)板栗白粉病 340

(二)核桃烂皮病 341

(三)核桃白粉病 342

(四)桃缩叶病 342

(五)苹果腐烂病 344

(六)花椒锈病 345

(七)桑锈病 345

(八)松栎锈病 346

(九)槲寄生 346

(十)泡桐丛枝病 348

(十一)杨树溃疡病 348

(十二)竹杆锈病 349

(十三)油松叶锈病 351

(十四)松苗立枯病 351

(十五)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353

第十五章 效益监测与评价 354

一、监测网络的总体布局 354

(一)监测站的建立原则 354

(二)监测设施的布设 354

(三)网络监测内容和指标 355

二、植被动态监测 356

(一)标准地的选设 356

(二)标准地调查内容 357

(三)标准地立地状况及林分生长量的调查 358

(四)生物量(初级生产力)测定 360

(五)经济林产品产量的测定 361

(六)土壤侵蚀状况调查 364

(七)凋落物的收集、分辨和持水量的测定 364

三、生态效益监测 364

(一)土壤侵蚀监测 364

(二)土壤水分测定与计算 370

(三)水源涵养监测 375

(四)小气候观测 378

四、综合效益计量评价 38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382

(二)防护林体系的内涵及计量评价方法 383

(三)综合效能的计量评价 388

第十六章 工作回顾 407

一、实施效果 407

(一)防护林体系初步建成 407

(二)优化了试验示范区的产业结构 407

(三)科学布局林种,合理配置树种 408

(四)充实、提高、发展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408

(五)引进推广良种,发展多种经营 409

(六)培训技术力量,提高经营水平 410

(七)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 410

(八)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11

二、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411

三、作法与体会 414

(一)建立领导机构,层层分解任务 414

(二)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开了局面 415

(三)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增强科研工作的活力 416

(四)坚持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416

四、多年实践的认识 417

(一)生态林业是陕西省林业建设的重点 417

(二)防护林是生态林业建设的主体 417

(三)农林复合系统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18

以“长防林”建设为动力,营造绿色长廊 419

抓住“长防”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424

以“长防林”建设为契机,绿化山川改善生态,促林业事业上台阶 430

为有源头活水来 434

痛定思痛,大力营造防护林,构筑绿色屏障 436

十年艰苦奋战,今朝秀美河山 439

兴办绿色企业,实现“三富”目标 442

“长防”建设为契机,灭荒四部曲 445

南郑县实施“长防林”建设,提高整体绿化水平 450

引入新的竞争机制,加快“长防”建设步伐 452

强化资金管理,突出使用效果,加快“长防林”建设步伐 454

依托“长防”工程建设,推动杜仲产业开发 456

实施公司加农户模式,加快茶业产业化经营 458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加速山区林业发展 462

“八分山上做文章”,兴林致富奔小康 467

“愚公”精神在这里闪光 469

痴心献“长防” 472

贵在实干 473

跳出商场办林场,购买荒山建“长防” 476

加快蚕桑产业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477

青山通往致富路,科技兴林架金桥 480

当产业开发标兵,做群众致富领头雁 483

九分山上做文章,脱贫致富奔小康 485

挥汗十年绿商州 487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实施办法 491

陕西省“长防林”工程封山育林实施办法 495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作业设计技术要点 498

陕西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检查验收实施办法 512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514

陕西省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低改项目技术规程 520

陕西省“长防林”建设后备县制度实施细则 525

林业部关于在“长防林”工程建设中组织分批“达标”实施重点突破的通知 527

林业部关于调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的通知 529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标准 530

林业部关于授予安徽省东至县等30个县为“长防林”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李伯银等60名同志为“长防林”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的决定 531

陕西省林业厅关于表彰“长防林”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532

参考文献 5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