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上册》第一篇 导言 1
第一节 撰写动机 3
第二节 本书命名之由来 11
第三节 先儒在本著中之安排 12
第四节 心性学的重要名词解说 14
第二篇 先秦 97
第一章 孔子的心理思想 99
第一节 生平事迹 101
第二节 论语为心理思想根源 123
第三节 论语中两个性字之探讨 135
第四节 气质智愚说 145
第二章 孟子的心理思想 169
第一节 生平事迹 171
第二节 人性论 179
第三节 心理论 197
第四节 气论 207
第五节 良知良能说 220
第三章 荀子的心理思想 23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237
第二节 性恶论 254
第三节 心理论(一) 279
第四节 心理论(二) 291
第三篇 两汉 323
第一章 贾谊的心理思想 32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327
第二节 人性论 334
第三节 胎教论 339
第四节 类型心理思想 348
第五节 社会心理思想 355
第二章 董仲舒的心理思想 367
第一节 生平事迹 369
第二节 人性论 377
第三章 杨雄的心理思想 389
第一节 生平事迹 391
第二节 人性论 399
第三节 类型心理思想 404
第四章 荀悦的心理思想 41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417
第二节 人性论 420
第五章 刘劭的心理思想 43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437
第二节 人物志在经籍志及类型心理学之位置 442
第三节 性格分析 445
第四篇 隋唐 475
第一章 颜之推的心理思想 477
第一节 生平事迹 479
第二节 三知与三士 481
第三节 儒佛合一 487
第二章 王通的心理思想 491
第一节 生平事迹 493
第二节 心性说 496
第三节 人格分析 500
第三章 韩愈的心理思想 509
第一节 生平事迹 511
第二节 原人与原性 515
《下册》第五篇 宋元 523
第一章 司马光的心理思想 52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527
第二节 心性论 530
第二章 周敦颐的心理思想 537
第一节 生平事迹 539
第二节 心性论 543
第三章 王安石的心理思想 56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567
第二节 心性论 571
第四章 苏轼的心理思想 581
第一节 生平事迹 583
第二节 性才说 587
第五章 张载的心理思想 593
第一节 生平事迹 595
第二节 人性论 598
第三节 心理论 610
第六章 程颢的心理思想 623
第一节 生平事迹 625
第二节 性论 634
第三节 心论 640
第七章 程颐的心理思想 649
第一节 生平事迹 651
第二节 性论 659
第三节 心论 667
第四节 知论 676
第五节 情论 688
第八章 朱熹的心理思想 699
第一节 生平事迹 701
第二节 性论 708
第三节 心论 722
第九章 陈淳的心理思想 74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747
第二节 性论 749
第三节 心论 754
第四节 情论 758
第五节 才、志、意 762
第十章 张栻的心理思想 767
第一节 生平事迹 769
第二节 性论 772
第三节 心论 775
第十一章 陆九渊的心理思想 781
第一节 生平事迹 783
第二节 心即理说 790
第三节 心性说 798
第四节 正心、养心 805
第五节 驯致 807
第十二章 许衡的心理思想 81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817
第二节 品质论 822
第三节 心说 825
第十三章 吴澄的心理思想 833
第一节 生平事迹 835
第二节 性论 840
第三节 心说 845
第六篇 明清 853
第一章 王守仁的心理思想 85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857
第二节 心论 868
第三节 性论 887
第四节 良知说 899
第五节 知行合一说 915
第二章 刘宗周的心理思想 927
第一节 生平事迹 929
第二节 心理论 936
第三节 性论 952
第三章 孙奇逢的心理思想 967
第一节 生平事迹 969
第二节 心理论 972
第三节 人性论 985
第四章 李颙的心理思想 99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997
第二节 灵原论 1000
第五章 陆世仪的心理思想 1013
第一节 生平事迹 1015
第二节 人性论 1017
第三节 心理论 1026
第六章 黄宗羲的心理思想 1033
第一节 生平事迹 1035
第二节 人性论 1040
第三节 心理论 1047
第七章 王夫之的心理思想 1055
第一节 生平事迹 1057
第二节 性论 1064
第三节 心论 1082
第四节 习、行、知、能 1096
第八章 戴震的心理思想 1107
第一节 生平事迹 1109
第二节 性论 1113
第三节 心论 1124
第九章 颜元的心理思想 1133
第一节 生平事迹 1135
第二节 性论 1140
第三节 心论 1150
第四节 意 1160
第五节 致知格物 1162
第七篇 结论 1173
第一节 心与性说之肇端 1176
第二节 心理类型思想之演进 1185
第三节 智力说的提倡 1189
第四节 社会心理观念之发端 1192
第五节 发展心理意念之重视 1194
第六节 个别差异之适应 1199
第七节 统觉原理之运用 1210
第八节 兴趣之重视 1215
第九节 注意集中之知法 1219
第十节 心向观念自孔子始 1233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2019
- 《《鬼谷子》思想新解 上》林仁政著 2015
- 《刘泽华全集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下》刘泽华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 2019
- 《龙影 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 增补版》何辉著 2019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阅读与心理健康》王波主编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新闻心理学概论 第6版》刘京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舞剧艺术论》张麟著 2019
- 《中华民国海军通史》陈书麟 1993
- 《基础知识》高泷涌,张常麟著 2012
- 《邵荃麟全集 第7卷 小说》邵荃麟著 2013
- 《中国史纲》张荫麟著 2013
- 《邵荃麟全集 第1卷 文艺理论与批评 上》邵荃麟著 2013
- 《二元经济论 过去与现在》周剑麟著 2013
- 《初见吴哥》钟麟著 2013
- 《邵荃麟全集 第4卷 杂文 时评》邵荃麟著 2013
- 《唐诗三论 诗歌的结构主义批评》(美)高友工,(美)梅祖麟著;李世跃译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