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安梧著
  • 出 版 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 出版年份:1996
  • ISBN:9575309065
  • 页数:28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第一灵感下一篇:卜子夏与三晋儒学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目录

总序 1

第一章 导论:本书之缘起、方法及其主题之展开 1

目录 1

◎学术社群、学术自主性之问题 2

序言 3

◎贤者蔽于意见:群体结构的外延性不能化约为个我意义的内涵性 3

◎群体结构的外延性及其向度与驱力 4

◎学术本身的自主性往往游离于学术群落间 5

◎熟者使生、生者使熟:开启新的认识阶层 5

◎生活世界的优先性、本书的入路 6

◎形而上、本质之论述实不能外于历史发生原因之考察 7

◎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 7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 8

◎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 8

◎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 9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 9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 10

◎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 10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 11

◎从「顺服的伦理」、「慎独的伦理」到「公民的伦理」 12

◎从「咒术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的实践因果逻辑」 13

◎本章导论之结语 14

第二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 17

◎文化的差异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 18

◎血缘性自然连结下的个人 19

◎祖先牌位与祭祀 20

◎祭祀的咒术性与道德性 21

◎血缘性与道德性 22

◎血性、土性、根性与德性 23

◎土根性、聚村而居 24

◎内聚的关系与生命之气的感通 25

◎仁与气的感通 26

◎熟人与陌生人 26

◎乡土社会与契约社会 27

◎社会结构功能与社会文化征符 28

◎父子与母子的异同 28

◎血缘性纵贯轴的基型——父子 29

◎上下、隶属与左右、横列 30

◎血缘性、道德性与土根性 30

第三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 33

◎父子血缘纵贯轴与邻人地缘横拓面 34

◎父子、根源与连续、感通 35

◎天地父母与纵贯的创生 35

◎以天为父与以父为天 36

◎父慈子孝 37

◎三纲:忠君、孝亲与守节 38

◎孝亲与忠君的大问题 39

◎血缘性纵贯轴与宰制性纵贯轴 39

◎帝制化的儒学、父子君臣化 40

◎儒学化的帝制、君臣父子化 41

◎忠:由内在根源之感通外化为一绝对规约命令 42

◎夫妇君臣化、君臣父子化 43

◎忠诚贞女与母以子贵 45

◎母子连心与父子天性之对比 45

◎宗法社会与道德理性 47

第四章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 53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 54

◎宗法家庭与宗法次序 55

◎长幼有序:同阶不同位 56

◎姊妹与兄弟 57

◎宗法与符号系统、权力关系 58

◎一统而多元与理一分殊 59

◎悌:孝道化与忠君化 59

◎儒家的朋友理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0

◎君臣化、父子化使得朋友空间变狭 61

◎道义的特质 62

◎江湖道义:生命声息的同于大通 63

◎江湖道义的批判性与软弱乏力 63

◎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而已 64

◎血缘性与人的熟悉 65

◎血缘性纵贯轴与地缘性横拓面其宗教迥异 66

第五章 论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 69

◎宗法国家是由宗法家庭、宗法社会所决定的 70

◎小农经济与氏族式农庄 71

◎血缘性共同体下的身分认定方式 71

◎所有物观念的异同与自我观念的异同 72

◎功能性的、伴随的、礼物般的馈赠与本质性的、实体的交换 73

◎「货币」只是一功能性、伴随性的中介者 74

◎中西古代城市的对比差异 75

◎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不是权力的统合而是礼之象征的统合 75

◎耻感:往内在根源去寻索的动力 76

◎符号式的统治与实力式的统治 77

◎中国传统符号式统治下的名实观 78

◎调节性原则体现的两个方向 79

◎理一分殊的确义 79

◎西方传统实力统治下的名实观 80

◎宗法国家与气的感通传统 81

◎宗法国家依于血缘性纵贯轴 81

第六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 85

◎宗法国家涉及到的权力、符号与象征 86

◎权威的确认、权力的独占、神只的安排、仪式的置定等息息相关 87

◎言说的论定下之权力、理性、结构样态与宗教之神之确立 88

◎绝对的一神论与征战、权力、语言、命令、执著性、对象化、理性、约制、绝对、专制、共相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 90

◎万有在道论与和平、仁爱、情气、感通、无执著性、互为主体化、道理、调节、和谐、根源、整体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 91

◎上帝的言说与天的气运造化 92

◎类型学之对比方法之恰当理解 93

◎中国的理性化是在气的感通的格局下强调调节性原理、互为主体性 94

◎绝地天之通与理性的诞生 95

◎绝与再连结的不同型态:神人分隔与天人不二 95

◎断裂型的理性与连续型的理性 96

◎与连续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连续为一体 97

◎与断裂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裂而为二 98

◎因道而立教与立教以宣道 99

◎天、命、性、道、德、行诸字义 100

◎连续型理性是在「我与你」这存在样式下而展开的理性 101

第七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 109

◎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起 110

◎父权是经由血缘性的纵贯轴而滋生的一种权力 111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符号式的统治 112

◎经由法象去彰显,不是经由符号去把捉 113

◎检讨血缘性纵贯轴的两个面向:历史的、哲学的 115

◎父子:「根源——生长」下的孝慈关系 116

◎中国人在彼此连续、生命感通互动中,取得一自然之次序与位分 117

◎民主议定与征服、长幼尊卑与裹胁 118

◎周易是在宗法、封建、井田已经十足完备之下的产物 118

◎王权的虚化、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孝道分量逐渐加重 120

◎由「帝之令」到「天之命」:普遍王权之合理化的建立 120

◎情理之性下的普遍性 121

◎畏惧生仁敬、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的确立 122

◎主客浑一、境识俱泯、道德实践与美学融会 123

◎儒家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 123

◎孝道异化与绝对皇权 124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专制性纵贯轴 124

◎绝对皇权:以权力逻辑统治情理逻辑 125

第八章 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 131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与西方政治社会型态之对比 132

◎道指的是整个存在、价值、知识的根源 133

◎道有其开显,亦有其阻隔,因之异化而为道的错置 134

◎权力优位与情分优位之异同 135

◎儒家一直陷在血缘性的纵贯轴之中 136

◎政治社会共同体之规范及秩序(礼)之最后的轨持者仍然是「天子」便隐含著一个难以处理的困结 136

◎道统是以圣贤、君子为主导,此有别于天子君相为主导的「政统」 137

◎内在意义的对比辩证关联 138

◎外在结构的对比辩证关联 139

◎「血缘性的自然连结」与「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合而为一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之调适而上遂的发展 139

◎先秦孔孟儒学即强调「血缘性纵贯轴」理想的实践,这是超乎政治之上,而且足以抗衡现实政治 140

◎秦汉之后,「宰制性的政治连结」成为一切的管控核心,这使得「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异化为一切宰制之合理化及合法化的基础 141

◎君、父、圣三者的分析与诠释 142

◎「道的错置」之构成 143

◎宰制性政治连结与道德思想之意图 144

◎儒家人格性道德连结所构成的「道统」与帝王家宰制性政治连结所构成的「政统」形成了一个内在对比的抗衡结构 145

◎「自律型之慎独伦理」异化而为「他律型的顺服伦理」 146

◎「宰制型的理性」与「良知型的理性」 146

◎中西专制之异同 147

◎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之构成 147

◎西方近代理性的解咒与牢笼 148

◎契约性社会连结与委托性政治连结 149

◎免除道德思想意图的谬误 150

◎政治社会之道的重新开启 151

第九章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 157

◎正视「人格性道德连结」的根源性与优先性 158

◎血缘性纵贯轴与人际性互动轴之对比 159

◎政统、道统与乡土血统 160

◎孔子开启了仁,照亮了整个族群的生命 160

◎良知天理的绝对性与帝皇专制绝对王权相抗而相持 161

◎道德王权、民本与天命 162

◎民本与性善、君本与性恶、君主专制 163

◎民本的限制 164

◎性善说隐含一根源性的纵贯义 165

◎根源性的纵贯创生有别于网络性的纵贯连结 165

◎孔子使命感之自觉:内在超越与敬德传统 166

◎敬德之宗教传统:绝限、封住、畏惧、敬德 167

◎从血缘性纵贯轴显发根源性纵贯创生义 168

◎中国政治传统的最大限制——结构与权力无客观独立性 169

◎从纵贯的创生转而为人际的互动 170

◎「我与你」:主体的互动与气的感通 171

◎「我与它」:对象化的两分、限定性的存在 172

◎客观的第三者、公共空间、社会公义 172

◎迈向「人际性互动轴」的真实确立 173

第十章 「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 177

◎儒学的三个面向: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宰制性的儒学 178

◎知识分子以「道统」结合民间乡土的伦常孝悌,柔化了帝皇专制 179

◎近代新专制之构成 179

◎批判性儒学与生活化儒学之限制 180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常无视于儒学的多元性传统 181

◎以理杀人——规范性的理与宰制性的迫害 181

◎「存天理、去人欲」 的陷阱 182

◎「欲」与「私」是两个不能化约为一的范畴 183

◎「根源的伦理」被「顺服的伦理」错置 184

◎顺服的伦理常带有虚假的根源性意味 184

◎西方中心主义常造成理解与诠释的差谬 185

◎道德思想之意图:调节性之作用及其谬误 186

◎道德思想之意图与根源性的创生动力 187

◎中国儒学咒术性格之形成 189

◎根源伦理、帝皇专制、巫祝咒术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 190

◎中国古代社会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状态下的天民 190

◎自然状态的引申,而非一质的转变 191

◎「天民伦理」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下所成之伦理 192

◎公民伦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为起点,并依于一客观的契约而构造一新的的连结体 193

◎公民伦理不是来自于道德、思想、意图而是来自于权力、结构、组织 194

◎不是单元的转出,而是多元的重建 194

第十一章 结论:中国文化之核心困境及其转化创造——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 199

◎解咒型实践因果逻辑转出的必要性 200

◎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以咒术之绝对为一切因果之归依 201

◎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是依于理性的对列原则所立法的因果 202

◎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与连续型理性 203

◎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中国古来传统「连续型理性」的异化与堕落之表现 204

◎中国传统的「实践的因果逻辑」不是在市民社会中开展出来的 206

◎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依据气的感通原则而开启的,不是经由言说的论定而开启的 206

◎咒术型实践的因果逻辑与智的直觉 208

◎道的自我封限:主体的实体化与实体的主体化 209

◎正视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的内在困结 210

◎文化大革命所含的咒术性格 211

◎实践因果逻辑的咒术型转出及其限制 212

◎道德思想意图的催化作用及其限制 213

◎台湾已具有解咒型实践因果逻辑开展的可能 214

◎中国文化的核心困境其转化与创造之可能:新的实践的因果逻辑符合于市民社会下的实践的因果逻辑 215

《附录一》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 221

◎「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 222

◎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 224

◎儒、道思想的两个对比——「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 227

◎儒家成德之教的圣人之路——「肉身成道」 231

◎「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体用一如」、「体用不二」 233

◎儒教的异化与归复 237

《附录二》 「绝地天之通」与「巴别塔」——中西宗教的一个对比切入点的展开 247

◎问题的缘起 248

◎「绝地天之通」所呈现的中国宗教文化史之意义 250

◎「巴别塔」所呈现的基督宗教文化史之意义 253

◎「因道以立教」与「立教以宣道」的对比厘清 256

◎结语 260

《附录三》 后新儒家哲学论纲 2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