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穴位诊断与针刺疗法
穴位诊断与针刺疗法

穴位诊断与针刺疗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申泰镐,黄诚仁著
  • 出 版 社:启业书局
  • 出版年份:1984
  • ISBN: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
《穴位诊断与针刺疗法》目录

上篇 穴位诊断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2

第二节 穴位与经络 2

第三节 有关特定要穴 4

第二章 穴位压痛辨病 5

第一节 体表压痛与内脏病变 5

第二节 辨证与辨病结合 7

第三节 穴位主病表 8

第三章 检查方法和分析诊断 33

第一节 穴位检查 34

第二节 压痛评级 35

第三节 辨病诊断 35

第四章 临床应用 48

第一节 诊断结果 48

第二节 疾病普查 50

第三节 穴位诊断与穴位治疗 52

结论 53

穴位检查顺序图解 54

下篇 针刺疗法 95

第一章 经络学说概述 95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95

一、经脉 95

二、络脉 101

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102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和应用 102

一、生理功能 103

二、反映病理的变化 103

三、临床应用 103

第三节 关於经络实质的研究概况 104

一、研究概述 104

二、对经络实质的一些见解 105

第二章 常用穴位 107

第一节 穴位的定位 107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107

二、折量法 107

三、指量法 111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112

一、手阳明大肠经 112

二、手少肠三焦经 114

三、手太阳小肠经 115

四、手太阴肺经 117

五、手厥阴心包经 119

六、手少阴心经 120

七、经外奇穴和新穴 121

第三节 下肢部穴位 123

一、足阳明胃经 123

二、足少阳胆经 126

三、足太肠膀胱经 128

四、足太阴脾经 130

五、足厥阴肝经 132

六、足少阴肾经 132

七、经外奇穴和新穴 133

第四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135

一、督脉 135

二、任脉 136

三、足阳明胃经 137

四、足太阳膀胱经 139

五、足少阳胆经 139

六、手阳明大肠经 141

七、手太阳小肠经 141

八、手少阳三焦经 142

九、经外奇穴和新穴 142

第五节 胸腹部穴位 144

一、任脉 144

二、足肠明胃经 147

三、足太阴脾经 148

四、经外奇穴 148

第六节 腰背部穴位 149

一、督脉 149

二、足太阳膀胱经 150

三、手太阳小肠经 153

四、经外奇穴 153

附一、十四经脉主治范围及主要穴位表 156

附二、主要神经干的分布与穴位的关系 157

附三、其他穴位参考表 158

第三章 各种疗法 167

第一节 针刺疗法 167

一、针具和体位 167

二、针刺操作法 169

三、穴位处方原则 171

四、针刺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72

第二节 耳针疗法 174

一、耳廓表面解剖 175

二、耳穴及其分布规律 176

三、常用耳穴的功能 178

四、取穴原则和常见病的处方 181

五、操作方法 181

六、注意事项 183

第三节 头针疗法 183

一、刺激区的定位和功能 184

二、适应症 188

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88

第四节 电针疗法 189

一、作用和适应症 190

二、用具 191

三、选穴原则 192

四、操作方法 193

五、注意事项 194

第五节 穴位注射疗法 194

一、适应症 195

二、药物 195

三、操作方法 195

四、注意事项 196

第六节 民间针疗法 196

一、穴位及其位置 197

二、适应症 199

三、针具和操作方法 200

四、注意事项 201

第七节 皮肤针疗法 201

一、适应症 202

二、针具 202

三、操作方法和叩刺部位 202

四、注意事项 203

第八节 腕踝针疗法 203

一、分区 203

二、选点 207

三、针法 211

第九节 穴位埋线和穴位穿线疗法 213

一、适应症 213

二、用具 213

三、操作方法 214

四、注意事项 215

附:拔罐疗法 216

第四章 常见病治疗 219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 219

一、急性胃肠炎 219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 220

三、胃下垂 221

四、慢性腹泻 223

五、急性阑尾炎 225

六、直肠脱垂 226

七、痔 226

八、便秘 227

九、膈肌痉挛 228

十、小儿营养不良 229

十一、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230

十二、胆道蛔虫症 231

第二节 呼吸、循环系统疾病 232

一、急性支气管炎 232

二、慢性支气管炎 233

三、支气管哮喘 234

四、风湿性心脏病 236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39

六、高血压病 240

七、心动过速 242

八、心动过缓 243

九、过早搏动 244

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44

第三节 运动系统疾病 246

一、落枕 246

二、肩关节周围炎 246

三、肱骨外上髁炎 248

四、急性腰痛 249

五、慢性腰痛 251

六、风湿性关节炎 253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254

八、增生性关节炎 255

九、腱鞘炎 256

十、腱鞘囊肿 257

第四节 泌尿、生殖(包括妇产科)、内分泌系统疾病 258

一、尿路感染 258

二、遗尿 259

三、肾下垂 260

四、尿潴留 261

五、前列腺炎 262

六、男性性机能障碍——遗精、阳萎 263

七、慢性盆腔炎 264

八、痛经 265

九、闭经 266

十、功能性子宫出血 266

十一、妊娠呕吐 267

十二、人工流产 268

十三、胎位不正 269

十四、产後出血 270

十五、子宫脱垂 270

十六、甲状腺机能亢进 271

十七、单纯性甲状腺肿 272

十八、尿崩症 273

十九、糖尿病 274

第五节 神经系统疾病 275

一、三叉神经痛 275

二、面神经麻痹 277

三、面肌痉挛 278

四、内耳眩晕症 279

五、截瘫 280

六、脊髓灰质炎後遗症 282

七、坐骨神经痛 285

八、遗传性共济失调 287

九、头痛 288

十、癫癎 289

十一、偏瘫 291

十二、颅脑损伤後遗症 292

十三、震颤麻痹 294

十四、脑炎後遗症 295

十五、脑发育不全 297

十六、神经衰弱 298

十七、癔症 299

十八、精神分裂症 300

第六节 五官科及皮肤科疾病 301

一、麦粒肿 301

二、急性结膜炎 302

三、角膜炎、角膜溃疡及角膜云翳、斑翳 303

四、屈光不正 305

五、白内障 306

六、青光眼 307

七、视神经萎缩 309

八、中心性视网膜炎 311

九、斜视 313

十、聋哑病 314

十一、耳聋 317

十二、耳鸣 319

十三、慢性鼻炎 320

十四、慢性鼻窦炎 321

十五、扁桃体炎 321

十六、声带麻痹 322

十七、牙痛 323

十八、湿疹 324

十九、荨麻疹 325

二十、斑秃 326

二十一、丹毒 327

二十二、神经性皮炎 327

二十三、牛皮癣 328

二十四、急性乳腺炎 330

第七节 急症及传染病 331

一、休克 331

二、晕厥 332

三、中暑 332

四、感冒 333

五、流行性腮腺炎 335

六、病毒性肝炎 335

七、细菌性痢疾 337

八、疟疾 3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