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埃里克·伯格丁(Eric Bogatin)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121359316
  • 页数:5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论述了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问题。主要讲述信号完整性分析及物理设计概论,6类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实质含义,物理互连设计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电容、电感、电阻和电导的特性分析,求解信号完整性问题的4种实用技术途径,推导和仿真背后隐藏的解决方案,以及改进信号完整性的推荐设计准则等。本书还讨论了信号完整性中S参数的应用问题,并给出了电源分配网络的设计实例。本书强调直觉理解、实用工具和工程素养。作者以实践专家的视角指出造成信号完整性问题的根源,并特别给出了设计阶段前期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个版本新增高速串行链路相关内容,并且新增了问答题和习题。书中还在免费工具使用方面增加了许多实例讲解。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目录

第1章 信号完整性分析概论 1

1.1 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与电磁兼容的含义 2

1.2 单一网络的信号完整性 4

1.3 串扰 7

1.4 轨道塌陷噪声 8

1.5 电磁干扰 11

1.6 信号完整性的两个重要推论 11

1.7 电子产品的趋势 12

1.8 新设计方法学的必要性 16

1.9 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法学 16

1.10 仿真 18

1.11 模型与建模 20

1.12 通过计算创建电路模型 22

1.13 三种测量技术 25

1.14 测量的作用 27

1.15 小结 28

1.16 复习题 29

第2章 时域与频域 30

2.1 时域 30

2.2 频域中的正弦波 31

2.3 在频域解决问题 32

2.4 正弦波的特征 33

2.5 傅里叶变换 34

2.6 重复信号的频谱 35

2.7 理想方波的频谱 36

2.8 从频域逆变换到时域 37

2.9 带宽对上升边的影响 39

2.10 上升边与带宽 41

2.11 “有效”的含义 42

2.12 实际信号的带宽 44

2.13 时钟频率与带宽 45

2.14 测量的带宽 46

2.15 模型的带宽 47

2.16 互连的带宽 48

2.17 小结 51

2.18 复习题 51

第3章 阻抗与电气模型 53

3.1 用阻抗描述信号完整性 53

3.2 阻抗的含义 54

3.3 实际电路元件与理想电路元件 55

3.4 时域中理想电阻器的阻抗 57

3.5 时域中理想电容器的阻抗 58

3.6 时域中理想电感器的阻抗 59

3.7 频域中的阻抗 60

3.8 等效电路模型 63

3.9 电路理论和SPICE 64

3.10 建模简介 67

3.11 小结 69

3.12 复习题 70

第4章 电阻的物理基础 71

4.1 将物理设计转化为电气性能 71

4.2 互连电阻的最佳近似式 72

4.3 体电阻率 73

4.4 单位长度电阻 74

4.5 方块电阻 75

4.6 小结 77

4.7 复习题 77

第5章 电容的物理基础 79

5.1 电容器中的电流流动 79

5.2 球面电容 80

5.3 平行板近似式 81

5.4 介电常数 82

5.5 电源、地平面及去耦电容 83

5.6 单位长度电容 85

5.7 二维场求解器 87

5.8 有效介电常数 90

5.9 小结 92

5.10 复习题 92

第6章 电感的物理基础 94

6.1 电感是什么 94

6.2 电感法则之一:电流周围会形成闭合磁力线圈 94

6.3 电感法则之二:电感是导体电流1A时周围的磁力线匝数 96

6.4 自感和互感 97

6.5 电感法则之三:周围磁力线匝数改变时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压 98

6.6 局部电感 99

6.7 有效电感、总电感或净电感及地弹 102

6.8 回路自感和回路互感 106

6.9 电源分配网络和回路电感 108

6.10 每方块回路电感 111

6.11 平面对与过孔的回路电感 112

6.12 有出砂孔区域的平面对的回路电感 113

6.13 回路互感 114

6.14 多个电感器的等效电感 115

6.15 电感分类 116

6.16 电流分布及集肤深度 117

6.17 高磁导率材料 122

6.18 涡流 123

6.19 小结 125

6.20 复习题 125

第7章 传输线的物理基础 127

7.1 不再使用“地”这个词 127

7.2 信号 128

7.3 均匀传输线 129

7.4 铜中电子的速度 130

7.5 传输线上信号的速度 131

7.6 前沿的空间延伸 133

7.7 “我若是信号” 134

7.8 传输线的瞬时阻抗 136

7.9 特性阻抗与可控阻抗 137

7.10 常见的特性阻抗 139

7.11 传输线的阻抗 141

7.12 传输线的驱动 144

7.13 返回路径 145

7.14 返回路径参考平面的切换 147

7.15 传输线的一阶模型 154

7.16 特性阻抗的近似计算 157

7.17 用二维场求解器计算特性阻抗 159

7.18 n节集总电路模型 163

7.19 特性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167

7.20 小结 168

7.21 复习题 169

第8章 传输线与反射 170

8.1 阻抗突变处的反射 170

8.2 为什么会有反射 171

8.3 阻性负载的反射 173

8.4 驱动器的内阻 175

8.5 反弹图 176

8.6 反射波形仿真 177

8.7 用时域反射计测量反射 178

8.8 传输线及非故意突变 180

8.9 多长需要端接 181

8.10 点到点拓扑的通用端接策略 183

8.11 短串联传输线的反射 185

8.12 短并联传输线的反射 186

8.13 容性终端的反射 187

8.14 走线中途容性负载的反射 189

8.15 中途容性时延累加 191

8.16 拐角和过孔的影响 191

8.17 有载线 194

8.18 感性突变的反射 196

8.19 补偿 199

8.20 小结 200

8.21 复习题 200

第9章 有损线、上升边退化与材料特性 202

9.1 有损线的不良影响 202

9.2 传输线中的损耗 204

9.3 损耗源:导线电阻与趋肤效应 205

9.4 损耗源:介质 208

9.5 介质耗散因子 210

9.6 耗散因子的真实含义 211

9.7 有损传输线建模 214

9.8 有损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217

9.9 有损传输线中的信号速度 218

9.10 衰减与dB 220

9.11 有损线上的衰减 223

9.12 频域中有损线特性的度量 227

9.13 互连的带宽 230

9.14 有损线的时域行为 233

9.15 改善传输线眼图 235

9.16 多大的衰减算大 237

9.17 小结 238

9.18 复习题 238

第10章 传输线的串扰 240

10.1 叠加 241

10.2 耦合源:电容和电感 241

10.3 传输线串扰:NEXT与FEXT 242

10.4 串扰模型 244

10.5 SPICE电容矩阵 245

10.6 麦克斯韦电容矩阵与二维场求解器 247

10.7 电感矩阵 251

10.8 均匀传输线上的串扰和饱和长度 252

10.9 容性耦合电流 254

10.10 感性耦合电流 256

10.11 近端串扰 258

10.12 远端串扰 260

10.13 减小远端串扰 264

10.14 串扰仿真 265

10.15 防护布线 269

10.16 串扰与介电常数 274

10.17 串扰与时序 275

10.18 开关噪声 277

10.19 降低串扰的措施 279

10.20 小结 280

10.21 复习题 280

第11章 差分对与差分阻抗 282

11.1 差分信令 282

11.2 差分对 285

11.3 无耦合时的差分阻抗 286

11.4 耦合的影响 288

11.5 差分阻抗的计算 292

11.6 差分对返回电流的分布 294

11.7 奇模与偶模 298

11.8 差分阻抗与奇模阻抗 300

11.9 共模阻抗与偶模阻抗 301

11.10 差分/共模信号与奇模/偶模电压分量 303

11.11 奇模/偶模速度与远端串扰 304

11.12 理想耦合传输线或理想差分对模型 307

11.13 奇模及偶模阻抗的测量 308

11.14 差分及共模信号的端接 310

11.15 差分信号向共模信号转化 313

11.16 电磁干扰和共模信号 316

11.17 差分对的串扰 319

11.18 跨越返回路径中的间隙 321

11.19 是否要紧耦合 323

11.20 根据电容和电感矩阵元素计算奇模及偶模 324

11.21 阻抗矩阵 325

11.22 小结 327

11.23 复习题 327

第12章 S参数在信号完整性中的应用 329

12.1 一种新基准:S参数 329

12.2 S参数的定义 330

12.3 S参数的基本公式 331

12.4 S参数矩阵 333

12.5 返回损耗与插入损耗 335

12.6 互连的透明度 338

12.7 改变端口阻抗 340

12.8 50 Ω均匀传输线S21的相位 341

12.9 均匀传输线S21的幅值 343

12.10 传输线之间的耦合 346

12.11 非50 Ω传输线的插入损耗 350

12.12 S参数的扩展 353

12.13 单端及差分S参数 354

12.14 差分插入损耗 357

12.15 模态转化项 359

12.16 转换为混模S参数 361

12.17 时域和频域 362

12.18 小结 364

12.19 复习题 365

第13章 电源分配网络 367

13.1 电源分配网络的问题 367

13.2 问题的根源 369

13.3 电源分配网络最重要的设计准则 370

13.4 如何确定目标阻抗 370

13.5 不同产品对电源分配网络的要求不同 376

13.6 电源分配网络工程化建模 376

13.7 稳压模块 378

13.8 用SPICE仿真阻抗 379

13.9 片上电容 380

13.10 封装屏障 381

13.11 未加去耦电容器的电源分配网络 385

13.12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 386

13.13 等效串联电感 388

13.14 回路电感的解析近似 390

13.15 电容器装连的优化 395

13.16 电容器的并联 399

13.17 添加电容器以降低并联谐振峰值 402

13.18 电容器容值的选取 404

13.19 电容器个数的估算 407

13.20 每nH电感的成本 409

13.21 靠个数多还是选合适值 410

13.22 修整阻抗曲线的频域目标阻抗法 414

13.23 何时要考虑每pH的电感 417

13.24 位置的重要性 420

13.25 扩散电感的制约 422

13.26 从芯片看过去 424

13.27 综合效果 427

13.28 小结 428

13.29 复习题 429

附录A 102条使信号完整性问题最小化的通用设计规则 431

附录B 100条估计信号完整性效应的经验法则 435

附录C 参考文献 441

附录D 复习题答案 4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