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
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

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冉毅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13139030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潇湘八景在中日禅宗文化交流史中,约于十三世纪初传去日本。契合了日本人寻觅幽玄空灵、闲远淡泊、枯淡简古的审美意趣,融入“和”文化,获得了广阔的造境抒情空间,成为日本绘画、诗歌、连歌、工艺等文化艺术领域最经典的素材和创作源泉,延绵五个多世纪而不衰,滋生繁衍出多元多样的日本八景作品。该研究内容结构上包括四个部分,“上篇”以中日八景文化现象以及表现于诗歌文学的意识与形式的发生与发展为主要线索,对日本“形成广大的八景文化现象”这一特定类型进行了描述归纳。
《日本八景汉诗探源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目录

第一章 中国硕学的潇湘八景研究 1

第一节 八景诗画赏析 5

第二节 八景与地域文化渊源 7

第三节 八景诗画母题隐喻分析 8

第四节 八景于园林构建 9

第五节 八景于旅游开发的价值 10

第二章 日本硕学的潇湘八景研究 11

第一节 八景课题研究早 12

第二节 八景专题研究深 12

第三节 八景评价的名人名言 16

第四节 八景图新创意匠心独具 18

第三章 日本近现代社会的八景文化认知广度 21

第一节 文化重镇八景多 21

第二节 如火如荼评选新八景 24

第三节 多元多样传播八景 26

第四节 标新立异的浮世绘八景 30

第四章 “潇湘”读解 33

第一节 “潇湘”名词始于何时 34

第二节 潇·潇水·潇湘二水说 34

第三节 “潇”之“湘水”说 35

第四节 “潇湘”记述的地理文献 36

第五章 宋迪活跃期的潇湘足迹 40

第一节 “八景”名数的文化渊源 49

第二节 八景图的潇湘文学底蕴 51

第三节 八景主题词文学意象渊源 57

第六章 八景诗画备受珍视的宋代文化底蕴 62

第一节 宋代教育厥功甚伟 64

第二节 北宋教育南宋开花 69

第三节 尚文逸风雅俗并陈 70

第四节 艺文书画缤纷溢彩 71

第五节 诗画抒情哲思表里 72

第七章 中国潇湘八景诗画缘起 75

第一节 米芾《潇湘八景诗(有序)》无正本之因 76

第二节 米芾与史九韶的潇湘八景诗雷同剖析 81

第三节 惠洪题诗长沙八景台系误传 86

第四节 惠洪赋八景诗 88

第五节 《浪淘沙》“八景”归属谁 98

第六节 鲜于氏作《潇湘八景散曲》 107

第七节 帝王八景诗画 121

第八节 明代较早的潇湘八景论 135

第九节 王船山的潇湘八景词 137

第十节 《湖南通志》载潇湘八景图 147

第十一节 潇湘八景诗物象、诗语、意象、意境特征 150

第八章 日本潇湘八景诗画渊源 157

第一节 接受水墨八景图的思想文化基础 157

第二节 日禅僧最早读到的中国八景诗 165

第三节 中国禅僧最早在日本留下的八景诗 166

第四节 日禅僧最早赋的八景诗 170

第五节 中日最早的八景诗风比较分析 172

第六节 日本最早的实地八景 175

第七节 幕府定格八景图上上品 177

第八节 受命朝廷禅僧绘八景及题诗 179

第九节 中世八景诗画墨迹瑰宝 186

第十节 宫廷饰八景图亲王书八景诗 201

第十一节 皇宫设八景厅离宫造八景 212

第九章 珠联璧合的隽秀之作 219

第一节 八景出版物琳琅满目 225

第二节 大慈寺八景及赋诗 228

第三节 中国禅僧的金泽八景诗 234

第四节 中国册封使的琉球八景诗画 242

第五节 中日潇湘八景诗语典故特征论析 251

第十章 琵琶湖近江八景 263

第一节 近江自然环境 264

第二节 近江汉文化渊源 265

第三节 近江宫廷文化遗风 268

第四节 近江八景选定时间 272

第五节 近江八景诗画 273

第六节 琵琶湖八景 279

第十一章 澄清牧溪“恶评” 282

第一节 牧溪其人及才艺 283

第二节 牧溪“恶评”致因 286

第三节 牧溪画评价正声 289

终章 潇湘八景的美学价值再认识 294

第一节 禅意淡远和风幽玄 294

第二节 中日禅宗交流是缘 296

第三节 禅僧交流更是缘 299

结语 日本五个世纪的八景文化现象鉴证湖湘文化的感召力 303

附录一 《全宋诗》1—72册收潇湘八景诗及部分明代八景诗 306

附录二 《全宋诗》载“潇湘八景”关联诗 320

附录三 岳麓八景诗集锦 324

附录四 日本潇湘八景汉诗集锦 331

附录五 关联事项、人名注解 365

参考文献 373

索引 376

后记 377

返回顶部